受南下的西伯利亚冷空气影响,我国成为了冬季世界同纬度上最为寒冷的地区之一。这般寒冷早已浸入我们的古代文化之中,诸如“寒士”、“寒窗”、“寒舍”、“寒门”等用词,透着寒气,想见古人对冬天感受的刻骨铭心。
如今交通手段的便利,使得“避寒旅行”几乎成为了全世界中高纬度居民的生活方式之一。中国地域辽阔、纬度跨度大、寒温热多带兼具,所以,在国内就有许多避寒的去处。
从人身的感受来说,当全年最冷的1月平均气温在10℃-22℃之间时,这个地方就比较温暖而舒适,自然界也是草木常青、四时常花。
在我国的冬季,要到福建福州、广东韶关和广西柳州一线,即大约北纬25°附近及其以南的地方,1月平均气温才能达到10℃以上,从那一线开始一直南下到海南岛的三亚,陆地的1月平均气温都会在10℃-22℃之间。
展开一张中国地图,沿着北纬25°线偏南粗粗地画一笔,大陆东自福建省的福州、西至云南省的盈江,包括台湾岛、海南岛在内,理论上都是中国可以避寒的去处。
西部深入到横断山脉进而攀上青藏高原的有些地方,虽然不在上述地域之内,却也极富“避寒地”的特质。比如川西高原上的西昌、攀枝花、元谋,以及横断山三江并流区的深切河谷。这些地方之所以“入冬天不寒”,得益于高原和江河大峡谷对气流的分流和阻挡。
北部青藏高原和它的山脉像巨大的挡风墙,乌蒙山、哀牢山等重重山脉则是位于东侧的强大屏障,这些“屏风”挡住了从北方、东北方和东部吹来的冷空气;同时,向西方、南方打开的河谷,又能常年导入从印度洋方向吹来的温润的空气。于是,从冬天阴冷潮湿的贵州一路向西进入云南,就仿佛闯入了新世界。
在低洼的河谷地区,你会领略到充盈的阳光和简直称得上“热”的冬天,沿江上溯,抬眼便可望见雪山,放眼路边却是热带作物橡胶树。
更加鲜为人知的避寒胜地,是在青藏高原的墨脱和察隅地区。察隅和墨脱毗邻而居,雅鲁藏布大峡谷在这里拐了一个180°的大弯,察隅河、怒江也在这里向南切割着青藏高原。与西南河谷相似的原因,这里成为了热带雨林的“避寒”之地。
一旦交通问题解决,墨脱绝对是西藏首选的避寒胜地。那里,丛林茂密、藤蔓交织,庞大的板状根会让人误以为走入了西双版纳。冬天时,除了空气略干燥些、蚂蝗少多了,其它几乎没有变化。
察隅则被称为西藏的“暖都”,日卡通乡(海拔1559米)年均温约16℃,比同纬度的黄山(海拔1864.8米)高出一倍,与海拔仅11米的杭州相当,而且冬季气温明显偏高。每一个从德姆拉山奔向下察隅的人,都有从冬天奔向夏天的感觉。
其实在千里冰封的北方,也有适宜避寒的地方:黄土高原中南部的窑洞。窑洞之所以冬暖,主要是因为土壤是热的不良导体,随着入地深度的增加,地温迅速上升,到大约10米左右以下便是恒温世界了。
温度只是避寒旅行选择目的地的标准之一,空气清洁度、环境优美度、生活便捷度等多种因素的优良集成,才是人们对避寒地的期待。
国际上有成熟的供全球居民选择的避寒地带:地中海沿岸、加勒比海地区、泰国与老挝北部、越南和菲律宾沿海、印度洋上的马尔代夫、太平洋上的斐济、汤加、萨摩亚等地,都是近年来受全世界人们喜爱的避寒去处。至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因地处南半球,与北半球季节相反,更属于北半球人士的避寒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