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飞:“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

2013-12-29 00:00:00蒋晨明
中国周刊 2013年12期

长沙人评价自己的城市会这样说,“论休闲,我们可能比不上成都;但论娱乐,我们绝对是全国第一。”这座房价不高、城市公园全免费、有闲有吃有乐的城市,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

在市长张剑飞中眼中,幸福是个人内心的主观感受,需要生活宽裕、文化厚重,还要有舒适的生态环境。

对于生态环境,张剑飞一直倡导的理念,可以概括为一句话,即—“不破坏”就是最好的保护。

经济与生态同步

中国周刊:长沙这些年发展较快,最近关于长沙将成为世界大都市的讨论也很多。但在中国不少地方,经济在正增长,环境可能负增长。目前,长沙的状况如何?

张剑飞:长沙是一个生态环境良好的城市。我们的森林覆盖率达到了53%,而且一直保持在这个数量级;长沙土质较好,山上基本都长满树木;境内河流纵横,年降雨量也比较大,是北京的三倍。这些自然条件都有利于生态环境。同时,长沙也是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的城市,我们过去两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一直保持13%以上的增长速度。

应当说,经济活动的增加,城市规模的扩大,必然会对自然带来影响。如果不注意的话,就会是负面影响;但如果解决得好,也可以不影响、少影响,甚至变成正面的影响,相得益彰。

2007年,国务院批准长沙、株洲、湘潭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我们这几年一直秉承“两型社会”这个理念,经济发展已达到省会城市的第七位,但是我们的生态环境不但没有恶化,而且在好转。

中国周刊:那么,在发展经济和环境生态二者中,长沙如何实现这种平衡?您如何理解这一矛盾体?

张剑飞: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建一个厂,土地高低不平,你要平一下,那就对原始的地形地貌产生影响。但如果重视生态,不把它推平,而搞成高低错落的院子,同时配建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泥我们又拿到统一的垃圾填埋场再进行处理,那么就可以尽可能减少对自然生态肌理的影响,也可以实现用最少的排放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

当然,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理念问题,就是一定要考虑我们对大自然的索取是有限的,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不能无节制,要不然就会牺牲环境。

比如说,我们住80平方米的房子还是150平方米的房子,你说生活水平提高了多少呢?可能也没有实质性的改变。但这个消费理念对整个物质总量的需求是有重大影响的,而满足这个总量的需求又对整个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这个经济活动又对我们环境保护有重大影响。所以需求是源头,我们要用最小的代价去满足这个需求;这个最小的代价,我们又要千方百计使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这就是我的理解。

中国周刊:很多城市在生态治理时会使用“壮士断腕”的说法,在长沙也是如此,这样有没有对长沙的经济发展形成阻碍?

张剑飞: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不但没有影响经济发展,实际上还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因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大家追求的共同目标,生态好了,城市的品质就提高了,更有利于吸引企业,吸引高端产业、高端人才来落户。我们的一切目的都是为了生活得更美好,如果说我们为了发展快些,牺牲了环境,那不是跟发展目标又冲突了?

我经常讲,我们可能为孩子存钱,希望他们比我们有一个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但如果我们提前消耗了本该由他们消耗的资源,还要给他们留下一大堆污染,那不是跟我们最原始的初衷相悖了嘛。

减少扰动自然

中国周刊:您一直在长沙倡导“不破坏”的保护理念,但目前国内有些地方打着保护之名,行的是开发之实。在这种大环境下,长沙如何能够做到“不破坏”?

张剑飞:应当这样讲,完全意义上的零排放、零污染是没有办法达到的。你即使把污染完全治理了,那你也要花资源去治理这个污染,而治理过程中也是有排放的。因此我们一直秉承一个理念,就是最最聪明的保护,是尽量减少对自然的扰动。一旦对自然造成了破坏,你再去修复,那么你就要投入,你就又带来了环境干扰。所以,不破坏是最大的保护、最好的保护。

中国周刊:这个理念普通干部和公众能够接受吗?听说您推荐大家看《寂静的春天》和《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两本书,是出于这个理念的推广吗?

张剑飞:这是源于2008年我们开始实施第一个环境保护三年行动计划。说实在的,因为当时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认识到环保形势的严峻性,而且大家总是有一个担心,认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会有矛盾。

所以在全市环境保护大会上,我们做了三件事情,一个是给每一个干部送了这两本书,第二件事就是放了一个片子,把我们当时主要的环境污染点,拍了以后让大家看,告诉大家我们面临的形势是多么严峻,第三个是拍了一个一百多集的电视宣传片,告诉大家怎样才能环保,在生活中要注意哪些东西。

环境保护,政府的责任当然很重要,但是最终要真正做到位,就是要从我们生活的一点一滴做起。比如说我们在家洗菜,第一道水可能比较脏,倒掉了,但第二道、第三道是可以留着冲厕所的。我们的自来水净化处理106个指标,需要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如果一下子就倒掉了,这就是很大的浪费。

再比如,我们可能是全国第一个把会议室的灯全部改掉的。我们过去装修吊顶,很漂亮,灯装得很深很高,上面再弄个磨砂玻璃,结果自己把光给遮住了。

我们长沙还有一个全国第一,就是宾馆取消免费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其实宾馆里的牙膏、牙刷、拖鞋,质量不高,但它消耗的资源比我们平时家中循环使用的东西没少到哪里去,出差时带上牙刷等也不会增加多少麻烦。还有宾馆的房卡,一般都是插卡取电,出门时随便弄个扑克牌、名片啥的也可以取电。我们的宾馆就改用IC卡取电,你插别的东西没用,人一出门就断电了,就可以减少很多浪费。

中国周刊:这些都是生活中的理念和细节,但涉及一座大城市管理时,如何才能实现“环境友好型”的发展?

张剑飞:长沙有几个例子,一个例子就是西湖渔场。2007年末的时候以12.5亿元出让了,开发商拿过去要做房地产。那个时候出让并不需要集体研究,后来市政府知道以后,我们就做了一个决定,把这12.5亿退给开发商,做一个完全开放的市民公园。这说明我们对于生态建设的决心之大。又比如说我们在寸土寸金的湘江边上,充分利用湿地资源新建了一个六千亩的洋湖湿地公园,就是为了给城市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给老百姓更多休闲的地方。

又比如说我们垃圾的处理,可能是全国做得最好的城市之一。首先是我们有一个统一的规划,在一个离城市较远的地方规划了一片综合配套的垃圾处理填埋场,下面铺了管道,旁边建有发电厂,产生的沼气可以发电。大家知道,湿垃圾渗出来的液体是污染性特别强的。我们为此专门投资了两个亿,对垃圾渗液进行处理,处理过的水放到鼻子边上闻,一点异味都没有了。现在我们还在研究垃圾焚烧发电,长沙一天四千吨垃圾,而垃圾处理填埋场的库容总是有限的。我希望我们能把现有的都处理掉,将来还要逐步地把以前填埋的给它挖出来再焚烧掉。

中国周刊:说说湘江吧,湘江对于长沙太重要了,现在治理情况如何?

张剑飞:湘江及主要支流在长沙段有九十公里。过去的污染源,一是沿江的化工厂、水泥厂等,属于工业污染;再一个就是城市生活污水;还有就是农村养殖污染。养一头猪没关系,但多达十万头甚至百万头时,排泄物就会对湘江带来污染。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这几年首先是将沿江工厂关停并转,现在已经基本关停完了。第二个就是截污,2007年的时候长沙的污水处理率是45%,到去年底我们的污水处理率已达到了95%。今年我们又提出来将剩余的5%也要全部截掉。

城市的味道

中国周刊:长沙的岳麓书院十分有名,也代表了长沙的历史文化。在城市品牌的打造中,经济发展、生态建设,如何与历史人文风貌相融合?

张剑飞:我觉得历史人文是我们的根,是非常宝贵的遗存,既是大自然赐给我们的,也是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是精神的象征,文明的传承。所以在开发建设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好这些历史文化遗存。

我讲两个小事。原来我们长沙市博物馆在清水塘,是当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带着毛岸英住的地方。过去博物馆没钱,就砌了一排门面出租搞成古玩市场,搞得博物馆不像博物馆,商业不像商业。我们经过调研后,就决定把古玩市场全部搬迁,改成通透式的栏杆,博物馆大门也按民国初年风格给恢复了。又比如说,我们有个地方叫中山亭,二三十年代的时候是一个钟楼,后来八十年代的时候成了一个卖服装的地方。现在我们把它恢复成地毯一样的草坪,前面塑一个中山先生的雕像,里边还有展览、中山思想研究会等。这个投入并不多,但是增加了城市文化的内涵。

我想,文化这个事情,就是要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事小而不为。城市文化就是千千万万个这样的小的东西组成的。当然我们也做了大的,比如说我们有一个地方叫铜官,他的古名叫铜棺,棺材的棺。当年关羽攻打长沙的时候是带母亲来的,后来他母亲死在那里,就做了一幅铜棺埋在那里,由此得名。铜官是中国陶瓷釉下多彩的发源地,唐代的时候,铜官的陶瓷产品沿湘江到达长江口,再从那里出口到阿拉伯和欧洲等国家。我们在铜官发现了一个唐代的古窑遗址,现在,我们财政投入一个亿,做了个铜官窑遗址博物馆。

中国周刊:如果说城市也像一个产品一样,有它独特的品牌调性,那么长沙的品牌调性中可能包括一个关键词,叫“幸福城市”。在长沙呆上几天,也能有所体会。您作为市长,是怎样理解普通民众的幸福感的?

张剑飞:幸福是一种主观感受,我感觉它是从个人内心感受世界,并综合所有因素之后的一种判断。我是这样理解老百姓的幸福感的:第一要生活上比较宽裕,不是一定要富有才叫幸福,但特别贫穷肯定是不够幸福的;第二个我们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这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的山山水水,环境卫生状况,以及城市的有序等。第三个应该有一个比较厚重的文化,就是你凭什么自豪。我们不能说因为有高楼大厦就自豪,我一定是因为我们的文化而感到自豪,为我们的生态环境感到自豪。

我在政府工作报告里专门讲到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政府往往追求更多的是GDP、财政收入、税收这些,而老百姓更关心就业、医疗、上学、环保等等,这样就造成了政府公共服务与老百姓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这些是有联系的,你没有GDP,没有财政收入,就没有发展的基础。但是如果你光注重那些方面,不注意群众的切身感受不行。民众要这个,你偏说那个,那就不匹配。我们做的就是努力使这两个匹配起来。

中国周刊:在长沙未来发展中,您对于美丽城市的期望是怎样的?

张剑飞:我们其实没有提“美丽长沙”,而是讲“秀美长沙”,我们希望营造的是“富裕、秀美、文明、幸福”的大长沙。

怎样解释呢?“富裕”,体现在经济总量上,也体现在财政收入上,更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上。“秀美”就是保持我们良好的生态环境,“秀美”和“美丽”本质上是一样的,但又不完全等同,我们长沙整个自然生态是很“秀”的,那么“美”就是我们通过人的努力,把那些斑点去掉,在保持“秀”的同时努力营造“美”。“文明”就是我们人的行为。“幸福”是我们发展的最终目标。

未来我们希望长沙能成为一个高品质的城市,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