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与日本经济渊源

2013-12-29 00:00:00王霞
中国市场 2013年35期

摘要:凯恩斯主义的核心思想是就业理论,有效需求决定实际就业量,将就业量的问题转变为如何刺激有效需求,而要达到这一目标要通过凯恩斯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大法宝。日本政府从1965年开始真正推行凯恩斯主义,此后一直延续着凯恩斯主义政策。1989年初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被日本政府当做挽救经济的利器而频繁使用。一次次大规模的财政扩张使日本政府债务余额越积越多,经济仍处于萎靡状态。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在日本收效甚微的原因不仅有该理论本身的缺陷,更重要的是日本国内外的条件发生了变化。相比于单纯的依靠凯恩斯主义,解决国内产业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对日本而言或许更加有实际意义。

关键词:凯恩斯主义;日本经济;泡沫危机;财政扩张

中图分类号:F131.3

据日本财务省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日本包括借款在内的公共债务余额首次突破了1000万亿日元,相当于其GDP的247%,位居全球之首。分摊给日本1.3亿人口,人均负债约为人民币50万元。日本如此庞大债务的产生,既有周期性的原因,也有结构性的原因。但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日本政府认同并实施了凯恩斯主义所提出的“建设国债无害论”,认为只要国债用于经济建设,形成资产,这样资产就等于负债。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日本改变以往的谨慎的财政政策,实行赤字财政,走上了一条通过财政扩张来刺激总需求的凯恩斯主义道路。可以说日本堪称凯恩斯赤字财政的典范。考虑到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复杂性和全球性,本文将重点介绍从二战后开始到金融危机前这一个阶段凯恩斯主义与日本经济的渊源。

一、凯恩斯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

20世纪 30年代,在面对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的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时,当时主流的自由主义经济学却一筹莫展,凯恩斯主义便横空而出,成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依据。

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核心是就业理论,其逻辑为:凯恩斯主义——就业理论——有效需求。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资本主义社会未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有效需求不仅决定实际就业量,其大小还决定就业水平的高低。

传统自由主义经济学鼓吹市场万能,反对政府调控。凯恩斯主义反对自由主义的自由放任,主张通过强化政府在经济中的职能来增加有效需求。由于有效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因次要刺激有效需求就要从上述两个方面着手。但相比增加消费,凯恩斯更着重于投资。凯恩斯认为刺激有效需求的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财政政策方面,凯恩斯不同意传统的国家预算平衡观点,推行赤字财政。财政政策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当出现经济萧条时,政府应该减免税收并扩大财政支出。在货币政策方面,凯恩斯认为温和的通货膨胀是无害的。与货币主义不同的是凯恩斯强调利率对货币调节的传递作用,认为利率应成为政府使用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

二、日本经济和凯恩斯主义的渊源

凯恩斯主义在日本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朔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当时日本经过战争的洗礼,经济体系受到剧烈打击,供给严重不足。单纯的通过市场来改变日本遭受破坏的经济显得非常困难。为了尽快的渡过这一艰难阶段,日本政府积极探索干预市场的可能性及方式。

1946年,日本政府曾一度实行凯恩斯的膨胀财政政策,即“石桥积极政策”。大藏大臣(财政部长)石桥湛山主张动员闲置的生产要素重开生产活动,但当时的日本不是凯恩斯笔下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是一定程度上的“供给不足”,可知,单纯的以需求管理为中心的凯恩斯主义膨胀财政政策对战后初期的日本并不奏效。

日本政府开始立足国情,一方面控制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开始实行“重点生产方式”为核心的产业政策,促进供给。到1947年,日本的普通钢产量达到74万吨,煤炭达到2934万吨,跟上年相比同年工业增长了22.7%,而在1948年,这一数据达到了33.3%①。战后日本实施的产业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极大地提高了社会供给能力,使日本迅速从战后颓败的经济局面中走出来。

凯恩斯主义政策真正得到日本政府的推行是在1965年。1965年日本陷入“昭和四十年萧条”,为应付税收不足采取了缩减财政开支的反凯恩斯主义做法。但这一对策失败后,日本政府改变了以往长期坚持的预算平衡原则,佐藤荣作政府提出实施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政策,并首次发行赤字国债。该政策改变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主导模式,由以往的设备投资主导型转向国家财政主导型。因此,与西德相比,或许日本更加倾向于凯恩斯主义。

此后,日本一直在延续凯恩斯主义政策,规模比较大的主要有三次,分别是在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以后经济陷入长期萧条阶段和国际金融危机时期。

石油危机后,日本率先克服难关,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在70年代后期出口也呈现出“急风暴雨”式的增长,高峰时期的1975年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竟高达70%,特别是80年代初期,日本对美国贸易盈余迅速增大,出口大量汽车到美国,强势冲击美国本土汽车产业,使得日美贸易摩擦升级。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对美元的汇率从1985年的238日元升至1986年的168日元,升值幅度达到29.4%,1988年更是进一步达到了128日元②,升值幅度竟达到46.2%。伴随着日元大幅度的升值,日本政府为了摆脱日元升值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缓解与美国的贸易摩擦,开始推行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

诸如在该协议签订的一个月后,日本政府发表《关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总投资规模达到3.1万亿日元。1986年4月日本政府又发表了关于扩大内需和调整产业机构的“前川报告”。1987年5月末,日本政府又提出了高达6亿元日元的紧急经济对策。

1985年,随着上述一系列扩大内需政策的实施,日本经济逐步摆脱了日元升值带来的萧条。经历了短短两年时间,到1987年7月,日本经济企划厅和日本银行正式宣布日本经济实现了“景气复苏”。

虽然80年代中期的刺激内需政策使得日本在很短的时间内阻止了由日元大幅度升值可能带来的萧条,实现了“景气复苏”,但由于长时间放松银根等失误政策的存在,使得该扩大内需的政策不幸被过度实施,最终导致日本经济显著过热。20世纪中后期,土地价格和股票价格异常火爆、加速攀升。日经平均指数由1985年12月的12977点上涨到1989年12月的38130点③,涨幅超过3倍。1986年到1989年,东京中心三区的价格实际涨幅达2.7倍④。在CPI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呈现出股票、房产的价格急速上涨,明显脱离实体经济。

到了90年代,当其他主要国家逐渐对凯恩斯主义丧失兴趣之时,日本却一反常态,对凯恩斯主义寄予极大厚望。日本政府政策的转变原因在于后世所知晓的,至今还使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的泡沫危机。

随着日本经济经过80年代的“疯狂”发展,泡沫不断膨胀,而政府只是简单的采取了“急刹车”的“硬着陆”政策。1989年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央行将再贴现率从2.5%上调至6%,上调幅度高达140%,再贴现率如此高幅度上升,致使过热经济中存在的泡沫顷刻间破灭。1990年初,股市开始回落,到2001年9月10日日经平均指数跌至10196点的最低值,10年间,东京股市市值缩水大约达300万亿日元以上。1991年地价也开始下降并持续走低,直到2005年开始有所恢复。截止到2001年,由于资产价格大幅度缩水,累积起来的日本损失额高达1330万亿日元⑤,此外,伴随着泡沫的奔溃,遗留了一系列诸如不良资产规模庞大、企业倒闭、投资消费萎靡不振、失业率攀升等难以治愈的后遗症,给经济社会带来巨大打击,最终导致日本经济从“失去的十年” 到如今“失去的二十年”,经济深陷长期萧条。

经济泡沫奔溃后,为了扭转不断恶化的经济形势,日本政府从1992年3月开始出台刺激经济的政策,截止到2002年,对策数量就多达18次,日本大量发行国债,采用扩张财政政策,力图通过增加公共投资和减税的凯恩斯政策来刺激总需求,加快经济复苏。

上述18次财政扩张政策集中于公共投资、中小企业对策、减税、雇佣、不良债权处理等领域。其中扩大公共事业投资是日本在当时采取的最主要的刺激经济复苏政策。1992年到2002年期间,日本政府共实行了11次大规模的“紧急经济对策” 。其中小渊政府于1998年11月的投资规模最大,总规模高达23.9万亿日元(财政支出达7.6万亿日元);1999年11月,日本政府又提出了总规模为17.9万亿日元 (财政支出达6.5万亿日元)的“经济新生对策”⑥。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直到2002年末才结束。此外,日本从1999年开始实行大规模减税,永久减免了4万亿日元的所得税,将个人所得税的税率降低15个百分点,法人税减免后实际税率降低到40%左右,企业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为了刺激消费,日本政府还发放“地方振兴券”,这一措施的实施使居民消费额提高0.1%。

为了避免政府投资带来的“挤出效应”,日本银行需要大幅度降低短期利率。从1991年7月开始,日本开始连续降低利率,至1995年8月短短4年时间再贴现率由6.0%的水平降低到0.5%的水平⑦。1999年2月,日本银行决定实施零利率货币政策,日本进入零利率时代。零利率的状态使日本进入凯恩斯经济学中的流动性陷阱,即无论增加多少货币,都会被人们储存起来,发生流动性陷阱,使得货币政策失效。零利率为日本经济复苏做出了贡献,但这只是应付异常情况而采取的紧急对策,将其长期化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

从上可知,在泡沫破灭后日本采取了增加公共投资和减税的凯恩斯政策以及超低的利率政策。

但在1990-1998年间,日本实际GDP增长率分别为2.2%、1.1%、0.3%、-0.2%、0.6%、1.4%、2.5%、0.8%,年均增长率为1.09%,远低于同期美国的实际GDP增长率,与欧盟国家也有较大差距,更与本国中速发展时期(1974年到1985年)3.8%的平均增长率有明显差距。

从国内需求来看,1991年以来趋于萎靡,内需对GDP 的贡献率从1997年开始连续4年都是负数。从1992年到2010年,日本民间消费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1%。

尽管日本政府发动了数次经济刺激计划,以期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创造需求,减少企业破产和失业。但按负债额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企业倒闭数来算,1990年为6468家,1995年增至15086家,刺激力度最大的1998年增加到19171家。考虑到刺激政策存在“时滞效应”,到1999年以后,企业的倒闭数应该趋于减少,但从2000年起的3年间,企业倒闭数又回到1.9万家以上了⑧,倒闭企业的负债总额也呈增大趋势。

伴随着企业倒闭产生了大量失业,日本完全失业率从1990年的2.1%一路飙升到2002 年的5.4%⑨,刷新了1955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虽屡次采用大规模的财政扩张政策,以期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手段刺激社会总需求,实现经济复苏。但上述数据无疑给日本政府“当头一棒”,更令日本政府头疼的是经济刺激政策的频繁出台,迫使国债余额越积越多。1995年日本政府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为86.2%,低于意大利122.5%的比重,在发达国家中处于中上水平。但到1999年,这一数据已达127%,高于同期意大利的126.4%,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中债务余额最多的国家。再从净债务余额占GDP的比重看,2008年日本达到96.5%,高于意大利的89.9%,成为主要发达国家中债务最糟糕的国家,主权债务风险大。

也有学者对日本从1989年到2008年的宏观经济数据与财政支出做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财政支出中,公共投资每增加1个百分点,会导致GDP减少约0.22个百分点。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日本政府一次次使用以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整个理论框架的凯恩斯主义,但经济还是未能从泡沫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得到长足发展。

三、凯恩斯政策对日本经济是否有效

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在日本收效甚微的原因不仅有该理论本身的缺陷,更重要的是日本国内外的条件发生了变化。

(一)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缺陷

凯恩斯主义政策的缺陷主要包括:凯恩斯主义割裂了短期与长期的关系以及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传导机制有待检验。

1.凯恩斯主义割裂了短期与长期的关系

凯恩斯认为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因此对付经济危机就要扩大有效需求,这一点无疑是非常正确的,但在扩大有效需求途径的选择上主要是通过增加政府支出的财政政策和降低利率的货币政策,这样做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经济危机而不可能根治经济危机。凯恩斯本人也承认他的政策只在短期内有效,在长期内则是无效的。他的理论只能解决短期内的经济增长而对长期的经济增长问题无能为力,将经济的短期增长与长期增长割裂开来。因此,一旦把扩张性财政政策长期化,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后果。

2.凯恩斯主义的政策传导机制有待检验

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政策中,财政政策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扩大财政支出被作为对付经济危机的最主要手段。但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建立在投资乘数效应上,而投资乘数往往达不到凯恩斯所认为的高度。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即K=1/1-b,显然边际消费倾向b越大,(1-b)就越小,投资乘数就越大。当经济处于萧条阶段,边际消费倾向减小,投资乘数也相应缩小,此时的财政政策的效果将大打折扣。从日本的实际情况来看,1990年前后公共投资的乘数第一年为1.02,第二年为1.06,第三年为0.89⑩,公共投资对GDP的带动逐渐下降。

(二)国内外条件发生变化,财政政策收效甚微

受国内外条件变化的影响,日本的财政政策收效甚微,具体分析如下。

1.全球化带来消费和就业乘数外溢

处于全球化浪潮中的日本经济必然参与全球分工,将原本可以为本国增加投资和就业的产业通过外包等方式转移到更具成本优势的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就业乘数进一步外溢。就消费而言,日本消费者可以通过现代化网络来购买国外价廉物美的产品,政府减税所得来的国民收入的增加有一部分用于购买外国的产品,并不能全部形成对本国产品的需求。财政政策的刺激效果必然会减弱。

2.财政投资中受既得利益集团的制约

由于既得利益集团的制约,日本投资方向的调整举步维艰。在土木建筑业表现的尤为突出。随着技术的进步,土木建筑业更多充斥着大型机械设备。如果要改变投资结构,那么大量的机械设备就会闲置,建筑业企业经营困难。而政治家要想在选举中获胜,肯定不会放弃建筑企业家这块“票田”,其结果是本应该遭到淘汰的低技术含量产业却因为大规模的财政投资得以存活和发展,重复建设、大而不当等问题日渐突出。

3.日本国内产业空心化

20世纪80年代日元升值前后,日本企业开始走出去到海外投资,由此,产业发生大规模转移。特别是当泡沫破灭后,国内经济萎靡,缺乏投资机会,更多的企业选择将生产转移至劳动力更为廉价的新兴市场国家,日本国内产业空心化状况愈演愈烈。

4.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体制匮乏

长期以来偏重技术的引进,轻视基础科学和技术的研究和发展,严重制约了日本的科研创新能力,技术进步也仅限于对现有产品的改良和技术的调整。在以美国引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中,日本步伐滞后,与美欧的科技水平逐渐存在差距。虽然日本国内有些方面的技术还是处于世界前列的,如太阳能发电技术,但创新体制的匮乏,以及国人“以成败论英雄”等心态的存在,进一步阻碍了日本创新能力的发展。

5.日本全要素生产率降低

2006年,日本一桥大学经济产业研究所研究员深尾京司表示,按照其所在的经济产业研究所推算,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日本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达到1.5%左右,可进入90年代却下降到0.25%。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度下行,使得凯恩斯扩张的财政政策对刺激经济无法起到治本作用。

6.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严重

凯恩斯干预国家的政策必须有人口的增加,只有人口增加了,才能将增加的税收用于弥补在危机时期政府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带来的债务。在当今人口老龄化的日本,政府税收持续增加的愿想也只能变成一纸空谈。老龄化同样会改变消费心理,使日本民众更加关注消费养老问题,把本应用于本期的消费储存起来,造成本期消费不足。少子化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劳动力供给的减少,这样将势必影响日本未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辩证看待凯恩斯

从上文叙述可知,1965年日本为挽救“昭和四十年萧条”走上了一条财政扩张的凯恩斯道路。此后,日本先后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初采取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广场协议”后,为避免日元大幅升值所带来的萧条,日本采取一系列刺激措施,经济在短短2年内实现“景气复苏”,但这一系列措施带来的流动性过剩催化了日本的经济泡沫。90年代初,陷入泡沫经济泥潭中的日本经济,虽实施了大规模的财政扩张,但还是饱受泡沫经济遗留的一系列难题的困扰,深陷“失去的十年”。

可以说,日本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凯恩斯主义主张的国家干预政策并未能带领日本走出危机、走向繁荣,日本经济依然处于低迷的状态。曾经让日本政府满怀希望的凯恩斯主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但由此认为日本采取的诸多扩大内需的政策毫无作用也具有片面性。从实际增长率角度看,从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间,日本民间设备投资的平均增长率为-1.3%,而平均实际GDP的增长率为1.2%,这一正一负之间的差额只能由公共投资来弥补,公共投资平均增长率为1.9%。同时,配合而来的零利率和量化宽松政策,给金融市场注入了流动性,防止经济破坏性的局面出现迅速下滑,再加上“中国特需”的外界因素,2002年日本开始走出长期萧条,到2007年11月,实现了战后最长的长达69个月的经济景气!。

虽然由于凯恩斯主义自身存在缺陷以及国内外条件发生变化使得刺激政策收效甚微,但不能说凯恩斯主义已无用武之处,至少在理论武库中仍占有一席之地。而日本政府却将解决短期与突发性经济危机的凯恩斯主义政策长期化,由此带来了岌岌可危的巨额政府债务。相比于单纯依靠一个在上世纪提出的理论,关注和解决国内存在的诸如产业空心化、老龄化及全要素生产率降低等根本性的问题对于日本政府而言恐怕更具有现实意义;但由于利益集团的制约及“路径依赖”等因素的存在,凯恩斯主义逐渐淡出日本的道路还会很漫长。

注释:

①数据来源:张利梅.凯恩斯主义与日本经济政策[J].日本问题研究,1998(2):28.

②数据来源:张季风.凯恩斯主义的“复活”与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日本经济[J].日本学刊,2009(5):35.

③数据来源:张季风.凯恩斯主义的“复活”与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日本经济[J].日本学刊,2009(5):36.

④数据来源:边恕.凯恩斯“流动性陷进”理论与日本经济[J].日本研究,2004(1):4.

⑤数据来源:张季风.挣脱萧条:1990-2006年的日本经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13.

⑥数据来源:“日美金融危机比较研究”课题组.日美金融危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12:25.

⑦数据来源:“日美金融危机比较研究”课题组.日美金融危机比较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12:15.

⑧数据来源:“日美金融危机比较研究”课题组.日美金融危机比较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2012:138.

⑨数据来源:栾雅钧.萧条的日本经济与困境中的凯恩斯主义[J].世界经济研究,2010(5):74.

⑩数据来源:“日美金融危机比较研究”课题组.日美金融危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42.

!数据来源:张季风.凯恩斯主义的“复活”与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日本经济[J].日本学刊,2009(5):37.

参考文献:

[1]张利梅.凯恩斯主义与日本经济政策[J].日本问题研究,1998(2).

[2]张季风.凯恩斯主义的“复活”与后金融危机时期的日本经济[J].日本学刊,2009(5).

[3]张建刚.凯恩斯主义的理论缺陷及其新的发展[J].经济问题,2010(3).

[4]“日美金融危机比较研究”课题组.日美金融危机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华民.拯救全球危机需超越凯恩斯主义[J].人民论坛,2012(1).

(编辑:许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