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外交家的兴起与近代外交的形成

2013-12-29 00:00:00崔西平
中国市场 2013年41期

[摘要] 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外交是伴随着中国第一批具有近代外交素质的职业外交家而成型的。自1840年中国被迫打开国门后,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中出现了大批中国留学生,他们怀抱振兴民族的理想,学习西方先进理念和科技,这其中,许多人在回国后进入外交领域,在中国近代对外交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关键词] 职业外交家;近代外交;外交体系

[中文图书分类号]K254.3 文献标识码:A

1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外交体系的变化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宗藩关系长久以来是中外交往的主要模式,“凡四夷朝贡之国,东曰朝鲜,东南曰琉球、苏禄,南曰安南、暹罗。西南曰西洋、缅甸、南掌,西北番夷见理藩院,皆遣陪臣为使,奉表纳贡来朝。凡敕封国王,朝贡诸国遇有嗣位者,先遣使请命于朝廷。朝鲜、安南、琉球,钦命正副使奉敕往封;其他诸国,以敕受来使赍回,乃遣使纳贡谢恩。”

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西方侵略者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国家关系发生一定变化,出现了三类国家关系:一是传统朝贡关系。属于这一类型的国家主要是传统的朝贡国,他们不仅在政治上依附于中国,在贸易上也与中国保持着朝贡关系。东亚和东南亚的朝鲜、暹罗、缅甸、越南等都属于这一关系。二是传统互市国关系。这类国家与清朝无政治依附关系,只保持着朝贡体制下的经贸关系。鸦片战争前的日本、俄国及英、美、法等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属于这一类型。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英法美退出了互市国类型,进入了条约关系型的国家行列中,只有俄国和日本属于这一类型。三是近代条约关系。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与清政府签订条约的西方国家都属于这一类型,他们按照西方模式建立与清政府的贸易模式,成为中国被纳入近代国际体系的开始。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违背了近代国际法的本质要求,形成了庞大的不平等条约体系。这些条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废除这些条约也成为了中国近代职业外交家们登上历史舞台后所做的最重要事情。

2中国近代职业外交官群体的兴起

中国近代职业外交官大多成长于清王朝末期,当时的外交家依旧是来自朝廷的“封疆大吏”,他们接受正统的儒家学说,没有也不可能接受专门的国际关系学说和近代外交技能训练,一般也不懂英文,无法适应国际环境和对外交涉。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伴随着洋务运动的开展,清政府开始有意识的培养职业外交官。

2.1同文馆的设立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总理衙门。恭亲王奕在《筹办事务始末》的奏折中指出:“查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难辩,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1862年,奕、李鸿章、曾国藩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附属于总理衙门,最重要的一个目的是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该馆最初只设英文、法文、俄文三班,后陆续增加德文、日文及天文、算学等班。招生对象开始限于十四岁以下八旗子弟,1862年6月入学的仅10人,以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以及30岁以下的秀才、举人、进士和科举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入学学生逐年增多。同文馆的学生在1875年开始参与朝廷的外交工作,他们主要承担翻译的任务,在国内各处的新式学校任教,从事西书的翻译工作等。在晚清担任驻外大使的同文馆出身的外交官有12 人,所驻国包括英、法、德、日、俄罗斯等11 国。1889 年已有“使臣所带翻译,大半同文馆学生之说”。

2.2公派留学生

19世纪70年代起,清政府开始成批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从1872年到1875年,每年派遣30名学童去美国留学。1873年,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奏准派船政学堂学生分赴英法学习,从1877年到1897年,先后向英国、法国、德国派出共85名留学生。甲午中日战争后,日本开始受到世人瞩目。1896年,驻日公使欲庚因使馆工作需要,招募13名学生去日本留学,到1900年,留日学生总数达143人。这些留学生回国后,许多人成为中国科技领域的重要骨干,在外交领域也为中国作出贡献。民国建立后的第一任内阁总理唐绍仪就曾公派留学美国。1904年到1906年,唐绍仪负责中英西藏问题的谈判,在唐绍仪的全力争取下,英国在《中央续订藏印条约》中被迫承认“允不占并藏境及不干涉西藏一切政治”,英国侵吞西藏的野心未能得逞。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唐绍仪参加了清政府与日、俄举行的东北问题善后会谈。面对俄方多方索要,唐绍仪逐一严词驳回,致使中俄交涉旷日持久,使双方未能签订一项基本条约。

在清末成长起来的外交官中,也有很多名望高者是早年自费留学归国者,这其中包括参与中日《马关条约》谈判的伍廷芳和参加巴黎和会而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的顾维钧。可以说,无论是政府培养还是自我深造,这些外交官们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强烈的国家主权意识,熟悉近代外交,了解国际关系规则,对中国不平等的国际地位极为不满,希望改变这一状况。

3民国的职业外交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将中国外交推入了一个新阶段。共和制度的建立给职业外交官们创造了一个更好的平台,自此,他们作为一个群体正式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3.1陆征祥与民国外交制度的建立

1912年,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邀请具有丰富外交经验的陆征祥担任外交总长,这标志着中国的外交建制和管理开始走向现代化。

上任后,陆征祥第一件事就是按照西方国家外交部的模式来改组外交部。第一,制定《外交部官制》,设总长、次长各一名,下设外政司、通商司、交际司和庶政司,另设有秘书处。他还特地设置了一个参事室,“负责研究处理条约和有关外交部的法令、规章的实施等法律问题”。第二,任用专业人员从事外交工作。过去外交部任用使馆工作人员,都由政府要员推荐,陆征祥向袁世凯表示:只要被推荐的人没有受过外交专业训练,他绝不接受。这一做法得到袁世凯和唐绍仪的认可。第三,统一权限。陆征祥要求驻外使团首脑和馆员、领事、副领事以及领事馆馆员,都要经北京外交部委任。经费须编造预算,说明人数、级别、薪资及各项开支,报部批准,按月汇拨。此外,陆征祥大力培植外交人才。他参考欧洲一些国家外交人员录用管理制度,定出民国外交部录用三大原则:一律经考核后择优录取;为防止地方派系主义,全国统一考试;长于一门外语者优先。这实际上开创了中国录用公务员制度的先河。自此,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陆征祥挑选的60名左右的青年有3人任大使,14人任公使。

陆征祥对外交部的改革为职业外交家主持外交提供了保障。民国初年,派系纷争复杂,由于外交事宜有关国体,处理不当便成为仕途的绊脚石,再者外交在私人方面也没有权利可争,因此,在对外交涉时,外交官们较少受到国内其他势力的干扰。在他们的努力下,中国开始了真正的政府交涉。美国人密勒氏曾这样描述民国早期的中国:“要是中国政府的其他各部都能显示像外交人员所显示的才能,尤其是在这十年中,中国便将成为世界大国之一了。”

3.2国际会议与中国近代外交格局的形成

民国时期,中国外交官在巴黎和会与修约外交上的努力渐渐将中国近代外交引向了成熟。

1919年的巴黎和会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参加和会的陆征祥、顾维钧、王正廷、施肇基、魏宸组皆为当时中国的精英外交家,他们为争取中国收回帝国主义在山东的权益做出了力所能及的努力。日本为了排斥中国,曾经以中国未出一兵一卒为由在预备大会上阻止中国代表团出席,陆征祥立即起身反驳道:“予外长任内,准法使康悌照会,批准惠民公司华工出洋,欧战时在战线中RmNGQRDpSNq2foTOHlEdhA==之华工20 万人,掘战壕,搬炸弹,制枪子,无论在后方、前线,华工奋勇当先。中国何负协约?”1911年5月初,中国代表团反复商议后,向和会提交《中国希望条件之说帖》,这是针对所有同中国订有不平等条约的列强而拟的,实质是希望改变中国近代以来的半殖民地的国际地位。文中提出七项正当的要求:①废弃势力范围;② 撤退外国军队、巡警;③裁撤外国邮局及有线、无线电报机关;④撤销领事裁判权;⑤ 归还租借地;⑥归还租界;⑦关税自由权。这是中国第一次向西方列强正式表明对不平等条约的不满。1月28日和29日,顾维钧同日本代表就山东问题上进行首轮论战。顾维钧未用讲稿,即席陈词。他从历史、种族、语言、宗教、文化、经济、地理、国防利益等方面,论证了山东是中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顾维钧对日本代表的狡辩反驳道,山东权益应由德国直接归还中国,他解释说,中日成约完全是被武力胁迫的产物,须待和会最后判定,中国对德宣战,成为战胜国之一,则中德不平等条约自动废除。在中国代表团努力下,日本被迫回到归还山东权益的立场上来。

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直接导致了中国“五四运动”的爆发,同时标志着中国修约外交的开始。自此以后,中国政府明确表示将解决不平等条约问题作为重要的外交方针,宣布此后不再订立不平等条约。从1922年的华盛顿会议到1943年的开罗会议,在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前提下,通过职业外交官们的努力,中国基本上废除了与外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实现了中国外交的自主与平等。

参考文献

[1]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43.

[2]王瑛.李鸿章与晚晴中外条约研究[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11;20—24.

[3] 曹倩琴.清末民初外交官群体素质比较——中国外交近代化历程探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12).

[4] 赵旻.京师同文馆的发展历史及其贡献[J].中国文化研究,2000(3)。

[5] 叶小青.京师同文馆与晚清外交近代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6)。

[6] 苏苑.中国近代新型外交家唐绍仪[J].贵州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