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地方性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集群良性互动,共生共融。在对接区域产业集群方面还存在人才需求层次不对称;专业需求结构不匹配;合作互动机制不健全;服务深度和能力不足,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等问题。如何保障两者的有效对接需要构建多元对接机制;优化布局,错位发展;调整高职教育结构,提升办学层次;构建校企对接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 地方性高职院校;区域产业集群;对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融地域性和行业性于一体,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等要素,着力培养技能型人才,其宗旨和生命力在于主动并有效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性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集群良性互动,共生共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地方性高职院校的发展规模、速度和质量,为地方性高职院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合作平台,这也是地方性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最大限度发挥地方性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实现高校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动态协调发展,有效对接区域产业集群,是地方性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 地方性高职院校与区域产业集群对接的客观需求
1.1 产业集群引领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地方性高职院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共生共融。产业集群的产业选择与高职教育改革方向及高职教育持续发展关系紧密,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均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职教育发展需要有特色鲜明的产业群和规模企业作依托。地方性高职院校必须围绕服务地方经济这一宗旨,有效对接区域产业集群,并着眼于未来发展方向,改革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培养技能人才,不断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的能力,才能保障其可持续发展,实现“双赢”。
1.2 地方性高职院校为区域产业集群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高职教育主旨是职业技能教育,是根据科学原理和生产实践经验而对学生进行各种技能和工艺操作方法的一种教育手段。高职教育由于人才培养的职业定向性、市场针对性以及价值功能的高效性,通过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为社会发展注入人力资本,为地方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缓解了人才总量和结构与产业集群发展之间的矛盾,对于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有显著作用。
1.3 地方性高职院校发挥技术创新优势,解决产业集群技术转化难题。产业集群要发展,需要在区域经济内形成多个参与技术创新、技术交流、技术转化和技术贸易的“孵化”基地。地方性高职院校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核心要素。高职院校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优势,是各种专业人才聚集的地方,是地方人才库,可以把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通过技术市场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创新能力,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
2 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现状
随着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集群的有效推进,地方性高职院校遵循高职教育的理念,大力加强内涵建设,加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力度,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影响力逐步提升。随着区域经济社会加速发展、产业结构升级,行业企业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的日益变化,原有以校企单一对接为主的合作模式,已很难保证高职院校改革不断深化、内涵进一步提升及对办学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要求,已成为制约学校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主要障碍,高职院校只有与集群内企业深度合作,才能融入产业链。但在两者的有效对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2.1 人才需求层次不对称。地方性高职院校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要满足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需要,适应产业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随着产业集群的升级、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必将产生大量与高新技术相关的智能型职业岗位群,增大产业集群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教育要按照人才的需求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由于产业集群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型经济组织形式,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并不是建立在区域产业集群的特征、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普遍存在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产业集群对学生技能的要求。
2.2 专业需求结构不匹配。由于区域产业集群发展不平衡,各集群的主导产业类型各异,不同的主导产业类型对高等职业教育形成不同的需求。而目前从我国现有的人力资源条件上看,产业集群受到人才总量和人才结构的制约。人才总量仍然不足,人才分布不够合理,结构性矛盾突出。地方性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盲目性较大,缺乏对区域产业集群的产业结构的调研、科学论证和发展评估,专业重复、雷同设置现象比较严重,专业需求结构不匹配。
2.3 合作互动机制不健全。部分地方性高职院校和区域产业集群的合作松散,互动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不健全。缺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广度和深度,缺乏整体设计和资源集成,校企合作层次比较低,组织形式比较松散,行为短期化、形式化,缺乏持续性,没有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全面合作体系。校企沟通渠道不够畅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未形成比较大的产业。地方对产学研结合还缺乏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规划引导,各行业产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参与度不高,对引导企业开展产学合作缺乏政策激励,导致服务深度与能力不足,辐射带动作用不够明显。
3 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产业集群的对策
3.1 构建多元对接机制。一是过程对接。构建“三层”对接机制,即学校对接产业集群,专业对接行业企业,师生对接职业岗位。科学把握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的规律,主动破解与产业集群融合的壁垒,促进校企间人才、资本、技术和文化的双向流转,推进校企结合,使“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实践”等要素融入办学育人的全过程之中。
(1)学校对接产业集群,建立产学研合作委员会。通过对接找准学校与产业集群发展的结合点,着力解决合作布局、合作体制机制、合作项目内容等问题。创新合作载体,校企共建三大服务平台:公共实训基地平台、科研服务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培育区域性职教集团,开展集团化办学,实现人才联合培养、设施资源共享、师资结对互聘、专业特色共育、科技与社会服务共推、就业创业工作共做,教育培训资源社会共享。
(2)专业对接行业企业,校企合作推进专业建设。通过对接解决专业面向服务区域经济与产业结构相匹配,专业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相一致的问题。积极开展校企全程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共同确定专业设置,开展“订单式”培养。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按照职业岗位或技术领域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保证专业设置和教育内容的时代气息。
(3)师生对接职业岗位,着力推进“工学结合”。一是教师对接主干产业职业岗位,多种形式岗位实践。建立教师下企业制度,形成对接职业岗位机制。教师对接职业岗位,着力打造“双师型”队伍。建立挂职机制,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担任顾问或独立董事或提供管理咨询;教师带项目下企业或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参与企业技术改造和新项目开发。二是学生对接主干产业职业岗位,进行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多种形式工学结合。
二是文化对接。把学校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建设进行融合,注意吸收先进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涵,挖掘专业在学校建设中的技术魅力。吸收企业文化,实现专业发展与产业发展的结合,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结合,学校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结合,学校教师与行业企业工程人才、管理人才的结合,构建校企合作的立体空间。
3.2 优化布局,错位发展。优化高职教育资源配置,整合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鼓励区域内高职院校合理分工,形成特色、错位发展。要准确把握自己的办学传统、办学基础和现有水平,扬长避短,走以特色带动整体,以整体提升特色的发展之路,全力实现分工合作,在错位中找准学校的发展优势,在错位中明确学校的办学定位。
3.3 调整高职教育结构,提升办学层次。高职教育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积极调整结构,充分发挥服务和辐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按照不同的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各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来培养各种不同层次的技术型人才,最大限度地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与高职教育层次结构的协调发展。增强高职教育的适应性与针对性,提升高职教育的层次结构,建立由专科层次、本科层次、研究生层次共同构成,与普通高等教育并行而又相对独立的高职教育层次结构体系。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当地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专业结构,要瞄准科技发展的前沿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优先发展高技术含量的新兴产业所需要的专业。要根据产业结构、技术结构、行业结构、职业结构的变化,积极创造条件开设那些传统支柱产业所需的专业及一些新兴的、边缘的、交叉的、复合的、有生机活力的专业。
3.4 构建校企对接的保障机制。地方政府应出台促进地方性高职院校对接区域经济的相关政策激励,优化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对产学研结合要进行顶层设计、制度安排和规划引导,建立政府、学校、行业企业、行业协会参与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整合区域内高职院校的优势资源,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建设共享型综合性实训基地,共建一批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区域性、开放式高等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地方性高职院校则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智力、信息和软科学研究的优势,为区域政府的发展规划、发展战略等提供决策咨询、管理咨询,提高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祥培.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探索[J].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