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出、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影响的实证分析

2013-12-29 00:00:00高燕
中国市场 2013年41期

摘 要:本文对现金交易方程式进行了改进,并放松部分前提假设,在传统货币数量论框架内,基于2001年1月到2011年12月的季度数据,运用ECM模型并辅以脉冲响应等技术,对我国一般物价水平、货币供给和实际产出均衡值之间的数量关系以及产出、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在我国经济社会加速转轨时期,货币供给的通货膨胀滞后效应比较明显,超额货币供给是一般物价水平上升的主要原因,而实际产出的变动对物价水平影响有限。一个可能的解释是我国长期存在着超额货币供给,使其在满足实际产出增长所需资本投入的前提下仍然能够影响物价水平的变动,从而相应地弱化了实际产出变动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因此管理我国的通货膨胀,实现我国经济低膨胀运行,应把控制货币或者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稳定物价水平作为主要手段。

关键词: 物价水平 超额货币供给 实际产出 ECM模型 脉冲响应

中文图书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一般物价水平的每一变动总会对经济个体的消费、储蓄和投资行为产生影响,因此一般物价水平变动的度量即CPI指数受到普遍关注。在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不确定性和物价上涨隐忧背景下,专家在抑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优先目标确定问题上展开过争论。针对通货膨胀,国家发改委曾撰文指出央行超发货币是主要原因。关于物价水平与货币供给和实际产出之间的关系,传统货币数量论的现金交易说给出了经典解释,但由于其苛刻的前提假设和恒等式的特点所带来建模和数据处理上可能存在的问题,在现金交易说的框架内对方程过程中各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和传导路径尚未有权威的实证研究。

关于产出、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影响研究的文献不是很多,以前的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单方面的研究,如:产出对物价水平的影响或者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的影响。刘斌(2002)以中国的数据为基础,实证结论表明,中国的货币供给在长期是均衡的,在长期和短期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和物价存在双向的影响关系。赵留彦,王一鸣(2005)对1952-2001年期间中国货币供应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长期和动态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协整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发现流通中的货币(M0)与价格存在着稳健的协整关系,引起物价变动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通货存量。Mishkin(2001)通过对加拿大1971-1999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认为货币供应量与物价水平存在一定关系,货币供应量能有效解释物价水平的短期波动。关于产出、货币供应量对物价水平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