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对策建议

2013-12-29 00:00:00周宇鹏
中国市场 2013年4期

[摘 要]作为农村经营体制创新的有效形式,砀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有效解决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存在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优化发展环境和加强自身建设两方面着手。

[关键词]安徽砀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三农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95-02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独立的农业生产经营者为维护和发展成员利益而自愿联合起来的自主经营、自我服务、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以来,安徽省砀山县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该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进入了有序发展的快车道。与此同时,如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摆在各位研究者面前的课题。

1 砀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1.1 砀山县情简介

砀山县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地处皖、苏、鲁、豫四省七县交界处,全县面积1193平方千米,人口95万,以盛产酥梨闻名于世,砀山酥梨年产量15亿斤左右,素有“梨都”之称,系全国水果生产十强县之一,全国水果加工第一大县。

1.2 砀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特点

(1)增数量与提质量并行。 截至2012年3月底,砀山县已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565户,入社社员151712人,占农业总人口数的17%,带动非成员农户20多万户。其中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占合作社总数的94.5%。2009年,砀山县被列为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示范县。目前,有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被列为省级示范合作社,5家省级试点示范社;49家被省农委列为信息化建设示范社。

(2)产业特色明显。砀山县水果种植面积70多万亩,在这个中国水果生产加工第一大县,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水果种植、加工这一主导产业开展专业性生产经营活动,水果农民合作社占全市同行业的90%以上。该县已成立445家水果专业合作社,组织群众外销水果占总产量的70%以上。

(3)经营方式多样。砀山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合作社自办加工和流通实体,利用产业链条的延伸来拓展利润空间;二是合作社与大型超市对接,降低农户流通成本;三是合作社与大型批发市场合作,实行“合作社+批发市场+农户”模式;四是合作社与大型龙头企业合作,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将社员带向市场。

(4)多方支持保障发展。砀山县委、县政府2009年出台的《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指导意见》,规定县财政每年列支200万元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和对规模土地流转的奖励。砀山农业、工商、金融、科技等部门各自发挥职能作用,在宣传、培训、维权、资金等方面,大力扶持合作社的发展。

(5)建章立制渐趋完善。砀山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规模不断壮大的同时,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特别是被省、市农业部门认定的示范社,其内部的各项制度(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工作制度、监事会工作制度、财务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生产技术管理制度等)较为规范。

2 砀山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问题

(1)服务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由于农业、财政、工商、民政、供销、农技、林业、税收等部门工作职能不同(工商部门注册、民政部门登记、农业部门业务指导等),多部门管理、事权不清,容易导致政策的落实和管理不够统一协调、管理合力不强等问题。

(2)资金支持不够有力。一是财政扶持资金不足。作为国家级贫困县,2011年砀山县财政收入为5.12亿元,财政综合实力不强直接导致财政资金对合作社扶持的力度不大。二是从银行融资难。该县大多农民专业合作社没有自身拥有产权的办公场所,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贷款难、融资难现象比较普遍。

(3)宣传氛围不够浓厚。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宣传力度不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口号、轻法规,重创办人、轻合作社整体的倾向,没有在全县范围内形成支持合作社发展的浓厚舆论氛围。

2.2 合作社发展的自身问题

(1)人才缺乏。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中农民占95%以上,文化水平、知识结构、管理水平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有些合作社虽然也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但多是技术指导,严重缺乏经营管理、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企业策划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规范不够。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体制不健全,运行不够规范。主要表现在:虽然大部分合作社都制定了章程,但发展思路不清晰;有的合作社虽然成立了但很少组织经济活动,存在等、靠、要思想;社员个人账户没有普遍建立,合作社制定的制度不能有效执行。

(3)凝聚不强。不少合作社由农户自发组织成立,对成员的约束力弱;合作社的成员关心的是合作社的领导人能否帮他们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至于合作社怎样运作、怎样管理、会员有哪些权利、该承担哪些义务等并不关心 。有的合作社缺乏深加工、精加工等能力;有的合作社没有严格执行“一人一票、按交易量返还”的基本原则,影响社员的参与热情。

3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3.1 优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

(1)加强组织领导。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积极引导、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由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及时交流情况、沟通信息、研究措施,协调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农业、财政、工商、民政、农技、税务、金融等相关部门加强协作与配合,积极为合作社宣传品牌、开拓市场。

(2)加强资金扶持。进一步在财政、税收、信贷、项目扶持等方面出台有针对性的配套扶持措施。财政部门加大财政资金、项目的支持力度,将支农资金向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中;税务部门落实好税收优惠政策,明确减免税项;金融部门及时推出针对合作社的金融产品,降低贷款利率、简化信贷手续并降低担保门槛。

(3)加强人员培训。把人员培训工作列入重要日程,以阳光工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训为依托,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方式,培养一批有合作思想、懂得如何指导合作社发展的管理人员,使合作社管理人员增强合作意识、掌握合作原则,熟悉社务管理、市场营销及信贷投资等方面的知识,全面增强合作社的竞争力。

(4)加强运行监管。加强农经部门的建设,真正做到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管;按照“引导不强迫、支持不包办、服务不干涉”原则,指导合作社加强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时对合作社的民主管理、会计核算和盈余分配等提供指导服务;加大对合作社财务工作的监管力度,特别是对国家扶持合作社发展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定期开展合作社财务审计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5)加强舆论宣传。首先,多形式、多渠道地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和中央、省、市扶持合作社发展的优惠政策,营造依法支持、促进合作社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其次,宣传一批产业特色优势明显、经营规模大、质量安全优、社会效益好的合作社并提高其负责人的政治待遇,放大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最后,建设合作社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为合作社之间架设交流的桥梁。

3.2 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自身建设

(1)注重内部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坚持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和财务管理机制,为全体成员建立完整的个人账户,保障成员的民主权利。要大力推动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和民主决策;严格执行“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品牌化”的原则,争创叫得响、潜力大的品牌合作社;严格按照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进行分配,分配的总额不得低于全年可分配盈余总额的60%,防止把合作社办成纯营利性企业或为少数人控制的“伪合作”性经济实体。

(2)注重服务社员。增强凝聚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经营运转中,合作社可以为社员提供以下服务:一是统一采购生产资料服务,二是统一组织市场销售服务,三是统一信息和技术指导服务,四是统一提供土地流转服务。统一提供服务可以降低社员的生产成本,在合作社积累了一定的集体收益后,还可以为社员提供融资担保服务。

(3)注重产品创新。从市场规律来看,任何产品都有自己的市场生命周期,所以合作社不能满足于经营现有的产品,为了提高合作社的竞争力,必须注重新产品的研发。合作社应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不断推出满足消费者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新产品、新服务;不断延伸产业链条,在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程度的同时,拓展加工、存储、运输的能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付文学,刘东武.关于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EB/OL].http://znzg.xynu.edu.cn/Html/?6148.html 2012-05-15.

[2]赵顽石,黄邦汉.皖北地区农民专业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及对策——以淮北市为例[J].江淮论坛,2010.NO.02.33-37.

[3]苏向妮.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治理研究[D].合肥: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谭铁安.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增强“三力”[J].湖南农业,2011(9):13.

[5]张松涛.合作社要坚持走为社员服务的道路——来自偃师市向民葡萄专业合作社的调查[J].中国老区建设,2009(10):40-41.

[6]刘欢.农民专业合作社品牌建设问题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10.

[作者简介]周宇鹏(1994—),男,安徽省宿州市人,山东大学(威海)2010级金融学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