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合作对策初探

2013-12-29 00:00:00李嬛
中国市场 2013年4期

[摘 要]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将为该地区旅游业跨越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但由于行政区经济的制约,在城市带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障碍。如何加强城市带内部联动,提高开放水平,统筹皖江城市带旅游与长三角地区的关系,推动与长三角地区旅游一体化进程显得尤为必要。

[关键词]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合作;优劣势

[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82-02

1 区域旅游合作理论基础

它是指区域(主要指行政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不同地区之间的旅游经济主体(包括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自然人),依据一定的目标、原则和制度,将旅游系统要素在地区之间进行重新配置、整合和优化,从而形成规模更大、结构更佳、品牌更优的旅游产品——市场体系,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行为,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

2 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合作背景

2.1 皖江城市带概况

皖江(指长江安徽段)城市带是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开发区域,是泛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

2010年1月,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下简称《示范区规划》),这是迄今为止关于产业转移的第一个国家级示范区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设立,顺应了国内外产业转移的新趋势,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途径和新模式,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区域产业分工,加快中部崛起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示范区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八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全省,对接长三角地区。示范区规划从区内各市产业现状、资源状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考虑,提出了构建“一轴双核两翼”的产业空间格局的构想。

2.2 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合作必要性

皖江城市带东临经济和旅游业均很发达的长三角,西接庐山风景区和武汉城市圈,南临发展已日臻完善的皖南旅游区,北靠以合肥为中心的皖中、皖北地区,区位条件十分优越。该地区的旅游业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示范区的设立必将为该地区旅游业跨越发展带来重大的历史机遇和政策支持。但由于行政区经济的制约,在城市带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合作机制、合作方式等多方面障碍。如何加强城市带内部联动,提高开放水平,统筹皖江城市带与长三角地区的关系,推动与长三角旅游一体化进程显得尤为必要。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定位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基地,将为区域带来更多的人员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可以推动产品合作和要素流动(包括资本流动、货物流动、技术转移、产业协作等),为区域旅游业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从而提升产业配置的国际化程度。

此外,建设小康社会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服务性消费支出比重持续提高,旅游将成为消费升级的主要受益领域,巨大的旅游需求将促进该区域旅游业快速稳定发展。

3 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合作SWOT分析

皖江城市带内部发展极不平衡,2011年皖江城市带八城市旅游收入分别为合肥415.3亿元、池州204.2亿元、安庆193.4亿元、芜湖155.3亿元、马鞍山81.9亿元、宣城65.3亿元、滁州62.8亿元、铜陵34.7亿元,合计总收入1213亿元,而苏州市为1196亿,皖江城市带八城市旅游总收入仅及苏州市,差距巨大,如果不联合加快发展,就有被边缘化的可能。

3.1 优势

(1)政府意愿强。示范区获批后,省政府积极性空前提高,因为这是经济转型、结构调整时期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必将举全省之力大力推进实施,由此,示范区内城市受到鼓舞和指导并加上自身的需求,热情迸发,将会加快区域联合的启动步伐,使旅游联合成为可能。

(2)资源共享优势。沿江城市带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有5A景区3个,4A景区40多个,3A景区近50个。在合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旅游中心城市优势;在芜湖,有方特欢乐世界主题公园;在巢湖、六安、滁州,有丰富的山水文化资源;在铜陵、安庆、马鞍山,有丰富的长江旅游文化资源;在池州,有佛教圣地九华山;在宣城,有宣纸、徽墨为代表的文房四宝系列。按照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同频共振”的发展原则,可以预见,未来这些旅游资源有望串联整合,共谋发展,开发出形式多样的旅游模式,如都市旅游、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宗教旅游、探险旅游等。同时各城市也可以移花接木,借用其他城市的优势资源来打造自己的特色产品,以弥补自身不足。

(3)毗邻巨大的客源市场,区位条件优越。皖江城市带处于东连西进重要位置,东部长三角消费能力强的庞大客源群由于需求及资源差异、成本低等因素将极易流入;西部武汉城市圈等也会借道该区域并作停留,从而使沿江城市连成一体,客源基础非常雄厚。皖江城市带交通发达,也为区域无障碍旅游提供了便利。

(4)文化统一优势。皖江城市带方圆几百里,虽人口众多,但自古至今文化一脉相承,交流频繁,客观上为区域旅游联合扫除了文化障碍。这些底蕴深厚的文化本身就是宝贵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产品不可复制的构成要素。

(5)增长极带动优势。两大中心城市合肥和芜湖,经济总量处于全省前列,将成为极具带动性的新的增长极。区域联合后,其自身发展需求和辐射力将更快释放,使得区域发展动力增强。

3.2 劣势

(1)行政区经济制约。皖江城市带有八市59县,各市在本行政区内独立运作,依据自定的规划和目标发展各自经济。由此会出现各自为政、互筑壁垒,争夺市场、资金和项目等现象,不仅会造成重复建设的浪费,也给联合带来巨大阴影。典型的例子便是六安金岭欢乐世界与芜湖方特世界,双方相距仅230公里,同一客源竞争导致内耗成为必然。

(2)企业小散弱差。从目前来看,皖江城市带内旅游企业整体规模和实力均较小,目前尚没有一家旅游上市公司,难以抗衡风险,给合作埋下隐患。此外各企业管理水平不一以及竞争能力的差异性,也导致合作的困难化和复杂化。

(3)发展不平衡。纵观区域内旅游业发展历史,由于各地基础设施、信息传播、旅游企业数量质量的不同,导致各主体认识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对地方旅游开发利益的诉求、区域旅游经济效率与公平、整体效益提升产生负面作用。

(4)人才流失严重。旅游业区域联合和发展需要一批懂经营、善管理、素质高的人才,但由于皖江城市带处于长三角发达地区边缘,人工成本相对较低,在拥有经营优势的同时,由于待遇低,加上管理不当,高端人才纷纷流出,制约了联合发展的质量。

(5)旅游相关行业协调困难。旅游业是一项关联性强的行业,涉及到方方面面。每一个参与主体,由于定位及权限的不同,都会导致管理上的本位主义,对外部的需求难以问津,协调起来费时费力。

4 皖江城市带区域旅游合作对策建议

4.1 编制皖江城市带统一的区域旅游规划

皖江城市带示范区已浮出水面,在各级部门、企业热情高涨之余,必须从长计议,从速行动。在政府的主导下,统一规划区域合作事宜,确定共同行动规则,营造有序合作环境;联动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大产业,避免走弯路。

4.2 建立区内统一管理机制,提高运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成立官方协调机构,建立多层次协调机制;成立各类企业联合会;在行业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整顿市场秩序并在市场准入、市场主体行为和市场运行等方面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大规范力度。同时着力管理技术设施建设,包括在全行业建立体系化的应急系统、旅游健康工程系统、旅游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系统等。建立旅游行业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确立机构,保证信息收集、分析、公布渠道通畅,及时发现险情,作出预警,最大限度规避和减少风险。

4.3 建立有效的区域协调与利益分配机制

引导区域内各地按要求建设旅游业,引导要素合理流动和相互交流;完善合作规则、制度和标准;推动企业重组,强强联合,培育骨干集团。研究旅游发展和资源开发方面的协调机制,加强衔接合作,建立对等的信息交流渠道,制定行业协调发展的战略及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在平等、互利、协作的基础上既竞争又合作,根据股权等合理分享旅游收益,双赢多赢。

4.4 整体形象定位、联手开发产品

皖江城市带需要在内在资源和市场支撑的基础上,重新进行整体形象定位,打破原先的单体宣传模式。利用旅游信息网络和远程业务管理网对接,建立共享的信息网络服务协调发展机制,以新的形象展示在大众眼前。加强资源深度开发,挖掘、创造精品,培育拳头产品,并形成完善的配套服务体系。根据资源品位和属性,定位目标市场,突出特色,实施名牌和精品化战略。

4.5 共同开拓市场、联合宣传促销

借助区外力量,东连西进,从政府形象宣传到企业跟进产品促销,形成一体化联动。集中有限资源并使其得以更优化配置,突出区域品牌。摸索设立营销委员会,联合开拓,进而建立全行业市场营销网络,最终实现区域旅游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秦学.区域旅游合作的一般模式与原理探讨\[J\].商业经济文荟,2004(5).

\[2\]常永翔.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商贸,2011(20).

\[3\]皖江城市带建设获批纳入国家发展战略\[N\].人民日报,2010-01-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