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旅游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伴随着旅游业和城市化不断发展而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本文对旅游城镇化的理论和内涵进行梳理,对国内外有关旅游城镇化的研究理论进行总结,比较分析国内外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实践,研究旅游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模式、影响,试图为旅游城镇化理论与实践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旅游城镇化;城镇化理论;内涵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73-03
旅游城镇化起源于福特制时期的高工资和大众消费,成熟于20世纪70年代,即后福特制时期的大众享乐消费的兴起(陆林,等,2006)。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综合实力以及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的完善,城镇化的动力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包括旅游业在内的第三产业,在推进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发挥日趋重要的作用。旅游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旅游成为城镇化发展发展过程中新生动力。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城镇化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本文首先对旅游城镇化的概念及其理论内涵进行梳理,对国内外有关旅游城镇化发展的研究理论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比较分析国内外旅游城镇化发展的实践,以期对旅游推动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提供对策建议。
1 旅游城镇化的理论内涵
国外学者对旅游城镇化内涵的理解,基于后现代主义消费观和城市观点一种城市形态,是一种建立在享乐的销售与基础上的城市化模式。最早提出旅游城镇化(tourism urbanization)概念的是Mullins(1991),他对旅游城镇化与其他类型的城市(工业城市)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概念框架体系对澳大利亚黄金海岸和阳光海岸两个旅游城市进行了实证分析。这个概念体系因为社会因素不同而导致的城市空间差异、居民结构差异;独特的旅游资源;人口和劳动力的迅速增长;后福特的生产方式;政府对城市建设的间接调控;以大众享乐消费和定制消费为特征。
国内已有学者对中国旅游城镇化现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旅游城镇化概念进行了界定。黄震方(2000)借用城市地理学中对城镇化的定义,将旅游城镇化定义为:旅游区非城市人口向城市转移和集聚,旅游城市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在人们的旅游活动中作用逐渐增大的现象。王冬萍(2003)认为,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人口、资本、物质等生产力要素向旅游依托地区集聚和扩散,从而带动城市规模扩大和城市质量提高两方面的内容。陆林等(2009)从城镇化的角度,认为旅游城镇化是旅游作为推动城镇和谐的一种动力,引导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从消费的角度看,旅游城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们由传统的日用型消费向现代享乐型消费转移,提升城市功能的过程。旅游作为现代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的城镇化过程是一种新的城市化模式。李璐芳,等(2007)则在王冬萍所定义的旅游城镇化概念基础之上,进一步对旅游城镇化的含义作了如下描述:将城市作为旅游目的地来建设,以更好地发挥城市的旅游功能,促进城市建设,繁荣城市经济。安传燕(2008)将旅游城镇化定义为:把旅游作为一种推动人类社会经济转型、社会变迁和文化重构的动力来促进区域城市化的一种过程和现象。内涵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城市的景区化和景区的城市化。
尽管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视角不同,但是对旅游城镇化的内涵基本一致,综上所述,旅游城镇化理论的基本内涵包括几个方面:①旅游城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城市旅游功能日益提升和增强的过程,是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②旅游城镇化是旅游促进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提升的过程。
2 旅游城镇化理论发展比较
随着学者们对旅游城镇化内涵研究逐步深入,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将研究重点放在旅游城市发展的研究上,对旅游推动城镇化的发展认识逐渐深入,得出了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结论。国外学者对旅游城镇化的模式、旅游城镇化的管理与决策、旅游城镇化的效用与影响进行研究。
2.1 旅游城镇化的模式
按照开发对象的不同,T.C.Chang,等(1996)指出旅游城市化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模式:一是生产制造业中心被作为新的旅游景点而得到再发展,诸如宾夕法尼亚州理海谷的采矿业城镇;二是顺应当今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潮流开发了新的旅游景点,如澳大利亚的黄金海岸和阳光海岸,日本的海岛度假区。按照开发的城市旅游产品不同,可分为以有形旅游吸引物为依托的旅游城市化和以无形旅游吸引物为依托的旅游城市化。其中,城市的许多建筑及设施都被学者作为城市旅游吸引物进行了研究,例如:William A.(2000)对建筑雕塑的研究。而对无形旅游吸引物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城市活动、节事与会展等的旅游吸引物上。例如Keith Dewar以哈尔滨冰雪资源和冰雪节为例,讨论了城市如何利用自身资源通过旅游节事和旅游吸引物的创造来吸引旅游者。另外,Peter Schofield研究了曼彻斯特通过再现和重塑城市在过去和目前电影中的银幕形象,来为城市传统旅游提供新的旅游产品、增强城市旅游吸引力。
2.2 旅游城镇化的管理与决策
在旅游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不仅面临着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更面临着如何解决城市在发展旅游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与冲突。国外对旅游城镇化管理与决策方面分文管理主体、城市协调发展、规划政策三方面的研究。
旅游管理主体研究对象不只是政府部门,随着旅游的发展,私营部门、社区和公众也成为管理主体的研究对象。Jonathan Wager(1995)对吴哥(柬埔寨古城)进行了研究,指出政府要通过建立专门机构来管理旅游资源和规范发展。Marcjanna M. Augustyn(2000)在分析旅游目的地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合作的成功因素,并在评估了此种安排成绩的基础上,指出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是旅游发展的重要政策工具。Douglas G Pearce(1998)研究了巴黎政府如何积极培育和管理旅游发展,尤其强调了政府在协调城市各方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城市协调发展的研究。Bob McKercher(2005)考察了香港旅游发展与文化遗产管理的关系。Jan van der Borg(1996)认为当遗产城市旅游的发展支出大于收入时,必须对旅游的发展进行干涉和管理。
城市规划政策的研究。多数文章都将规划和政策作为文章的一部分来论述或研究,单独研究城市规划政策的论文比较少,C.A.Hope和Bradford(2001)旅游发展的政策及变化进行了研究。
2.3 旅游城镇的效应和影响分析
旅游城市化对城市或当地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是旅游城市化研究的重要内容。Mullins以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城市黄金海岸和阳光海岸为案例分析了旅游城市化对当地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主要表现为:城市人口和劳动力的迅速增长,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的阶级结构发生了变化,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居民的生活环境产生了负面的影响。Allen等指出旅游城市化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海滨型旅游目的地的变化,如景观的变化、自然环境的退化、海岸生态系统的破坏、新居民的迁入、现有社会结构的改变和土地利用的矛盾。Luchiari等认为旅游城市化是一个能增强地方与世界相互联系的过程。
同时,国内学者从旅游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发展模式及其特征,旅游城镇化的影响等方面展开研究,主要结论如下:①旅游活动在本质上符合城镇化进程的内在动力和规律,具体来说,旅游需求拉动旅游城镇化,旅游供给推动旅游城镇化。②根据不同类型的城市,旅游城镇化有不同的特点,有专门旅游城市的旅游城镇化,转型城市(老工业城市、新兴城市)的旅游城镇化,综合性城市的旅游城镇化,这三种类型的旅游城镇化在城市规模,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形象塑造,产业结构,城市阶层结构和阶层关系,城市环境建设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点。③旅游城镇化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功能的,优化提升城市的文化环境,并且是城市再生的重要动力,同时旅游城镇化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城市用地剧增;城市环境质量下降等负面影响。
3 旅游城镇化的实践比较
美国、澳大利亚、巴西是旅游城镇化发展实践比较早的地区和国家,我们以这些国家发展比较成功的案例城市同中国的北京、桂林、义乌旅游城市进行比较,可以得到如下几点结论:①从旅游城镇化的动力机制来看,国外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主要是资金驱动、资源驱动和地产驱动,以人工和旅游资源为依托发展旅游城镇化。国内的旅游城镇化根据城市特征以及城市发展所处的不同阶段,将其分为经济驱动、资源驱动和综合驱动三种不同的类型。②从旅游城镇化的特征来看,外来人口的涌入是最明显的特征。主要包括两类旅游移民,旅游劳工移民和消费导向的旅游移民。西方国家的研究关注旅游移民,而我国的学者关注旅游劳工移民对城市发展的影响。③在旅游城市发展的具体措施方面,国外注重以公私部门的合作,包括合作修建基础设施,开发房地产,投资娱乐设施等。而国内的旅游城市发展则以政府为主导,注重旅游、商务、娱乐综合体的建设。
4 结论和建议
通过国内学者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国内外实践的比较分析,我们对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①旅游城镇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城市在推动旅游城镇化的过程中,既要把握旅游在城镇化发展不同阶段对城市功能提升发挥的作用,又要将旅游对城市的影响细化到经济、社会、环境等各个方面,注重各环节之间的联系,做好合理的城镇化进程研究。②旅游城镇化的发展离不开各个参与主体的共同作用,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引导作用,通过制度、政策的建立,形成各方主动参与的积极旅游城镇化,包括公私部门合作的营销、基础设施建设、旅游项目运作等。③旅游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机制应该因地制宜。我国不少城市因旅游而兴起,也有不少城市旅游作为主导产业带动城市成功转型,还有不少城市将旅游作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之一。因此,加强旅游城镇化的类型和个案的研究,对于动力机制相同的旅游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④与国外旅游城镇化的研究相比,我国旅游城镇化的理论体系尚处于构建之中,研究领域较分散,研究内容不够丰富,尚未凝练成明确的研究领域和方向。在未来的旅游城镇化研究中,在实践案例的基础上构建旅游城镇化的理论体系研究尤为重要,并且需要探索城市在旅游城镇化过程中更为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
参考文献:
[1]陆林,葛敬炳.旅游城市化研究进展及启示[J].地理研究,2006(6):741-750.
[2]Mullins P. Tourism urbaniz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Urban and Regional Research,1991,15(3):326-342.
[3]黄震方,吴江,侯国林.关于旅游城市化问题的初步探讨——以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 ( 2) : 160-165.
[4]王冬萍,阎顺. 旅游城市化现象初探以新疆吐鲁番市为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 (5) : 118-122.
[5]李璐芳,谢春山.旅游城市化现象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7):166-167.
[6]安传燕.旅游城市化内涵及动力机制研究[J].现代管理,2008(8):223-224.
[7]Chang T C,Simon M. Urban heritage tourism: the global-local nexu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2):284-305.
[8]Williams A,Hall C. Tourism and migration: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J].Tourism Geographies,2000,2(1):5-27.
[9 ]Jonathan Wager. Developing a strategy for the Angkor World Heritage Site[J].Tourism Management,1995(7):515-523.
[10]Marcjanna M. Augustyn,Tim Knowles. Performance of tourism partnerships: a focus on York[J].Tourism Management,2000(4): 341-351.
[11]Douglas G Pearce. Tourism development in Paris: Public intervention[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8(2):457-476.
[12]Bob Mckercber,Pamela S.Y. Ho,Hilary du Cros. Relationship between tourism and cultural heritage management: evidence from Hongkong[J].Tourism Management,2005,26(4): 539-548.
[13]Jan van der Borg,Paolo Costa. Giuseppe Gotti. Tourism in European heritage cities[J].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6(2):306-321.
[14]C.A.Hope,M.S.Klemm. Tourism in difficult areas revisited: the case of Bradford[J].Tourism Management,2001(6):629-635.
[15]Allen J S,Kang Shou Lu,Thomas D Potts.A GIS-based analysis and prediction of parcel land-use change in a coastal tourism destination area[R].Vancouver:Presented at the 1999 World Congress on Coastal and Marine Tourism Vancouver,British Columbia,Canada.
[16]Luchiari D P,Céia Serrano. Tourism and Environment in Brazil[EB/OL].http://www.abep.nepo.unicamp.br/docs/outraspub/Rio10/rio10p255a276.pdf.
[作者简介]孙莉(1979—),女,博士,北京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