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理论研究进展

2013-12-29 00:00:00李振
中国市场 2013年4期

[摘 要]对于城市文化理论研究还缺少一个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综合性研究成果,本文从城市文化与城市文化功能;现代城市文化产业发展;文化政策与城市创新等方面对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和透视,以便有利于探讨将来城市文化研究的内容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城市文化;产业;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49-02

当前,国内对于城市文化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在这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主要体现在:面对城市景观规划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和存在着突出的问题,从环境与制度建设、经济、心态、文化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反思\[1\];从名城保护概念,名城保护的三个层次,保护与发展关系等方面对近十年来的研究状况和进展作一综述\[2\];针对城市旅游形象研究已成为目前我国城市旅游研究中的新热点,回顾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3\];通过对有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文献的统计分析,从国外经验借鉴研究、价值功能等基础性研究、城市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旅游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7个方面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需要进一步重视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4\];对有关文化类型地区的城市地域结构解释性模式的系统评介,指出要发挥解释性模式的综合解析优势,从而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发展及未来演进作出更为准确的把握\[5\];等等。但是可以发现,对于城市文化理论研究的总结和个案分析总结还存在不足,缺少一个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研究成果。

1 文化及城市文化的概念研究

国际上对文化的定义众多,德国学者普芬多夫(1632—1694)认为: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6\]。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表述为:文化就其广泛的人种学而言,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学术、道德、法律、风俗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才能与习惯\[7\]。国内学术界对文化的通常界定,主要是从其外延和内涵两方面将其区分为大、中、小文化。文化学者钱穆曾这样说过:一国家一民族各方面各种样的生活,加以绵延不断的时间演进、历史演进,便成所谓文化\[8\]。因此,文化也就是此国家民族的生命,一个国家民族没有了文化,也就等于没有了生命,所以一个城市也不例外。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也是城市建筑的魂魄。西美尔是研究城市比较早的西方学者,他以规模来定义城市\[9\]。而另一位西方学者韦伯则认为,单单用规模是无法定义城市的,因为城市涵盖了人们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宗教活动以及公共生活和私人生活。他用结构主义的视角来研究城市发展问题,主张从社会结构、经济、政治、宗教和法律制度等各个层面去分析城市现象。因此,有人说韦伯的城市理论近似于系统化了的城市化理论\[10\]。不管怎么样,他们的观点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应注意从文化的角度审视城市化进程。倪鹏飞在研究城市竞争力时认为,城市从形成起,就是多个族群聚居共存的文化体,多样和变化使城市文化具有存异求同、多元共生的特征\[11\]。

2 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研究

新经济时代,各国政府把制定文化产业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国际上仍处于争论和研究中,目前尚无形成统一的、规范的、被社会广泛接受的概念,但是作为文化产业,明显的就是文化和产业的结合,是精神产品的物质化,或者说精神化的物质生产\[12\]。它以市场为导向,以赢利为目的,所提供的文化产品或服务有确定的文化内容。这些产品或服务的精神价值高于物质价值,精神存在高于物质存在,其目的就在于精神和文化的传播、流通和享受。从文化产业的价值含量和组织结构来看,是一组逐渐扩大的“同心圆”,核心是文化内容的生产,边缘是它的价值实现和扩散\[13-16\]。安宇等在广泛研究国际文化产业政策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上,综述了国外对文化产业的概念界定,概括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英国等10个不同国家和组织的文化产业分类与内容\[17-19\]。

城市文化产业将成为中国城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是实现城市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郝风林在研究中认为,城市应抓住机遇,切实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处理好文化产业发展的几个关系,以更快地推进城市建设步伐,它们包括: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关系、正确处理文化产品经营与资本运营的关系、正确处理繁荣市场与加强管理的关系\[20-23\]。具体措施有:加速文化产业结构升级、推进文化资本融合、拓展文化市场丰富内涵、发展独具特色文化城市、加快文化体制改革\[24\]。

3 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

首先,重视恢复和保护历史文化,注意传统与现实的结合。在这方面,要反对只图新建而不注意保护的盲目城市化过程。俞孔坚、李迪华先生把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这些行为斥责为“暴发户与小农意识下的城市化妆运动”\[25-28\]。

其次,基于文化传统的现代个性文化构建。冯骥才先生指出,文物是指名胜古迹,它们多是历史上皇家与宗教遗产中的精华,显示着一个城市文化创造的极致,自然是要保护的。但文化的内容却广泛得多,更多地表现在大片大片的民居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是城市整个生活文化的载体,也是各个城市在文化上真正独特性之所在。各个民族、地域、城市的文化,都是自己一方水土独自的创造,都是人类多元文化的一己贡献。失去了自己的文化,就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征,乃至一种精神。

第三,以文化治理开展综合治理,全面提高城市化水平。吴良镛先生把目前中国城市化问题归纳为六个方面:生态失衡、资源浪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毁灭和城市特色的消失、能源消耗、环境恶化、城市灾害频繁。从文化方面看城市,它的利益特征和多元化特征,决定其社会成员的互动、交往、争执、冲突更加频繁和激烈。

当然,城市文化是随其历史而演进的,不可能一成不变。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一书中早有预言:“在新世纪,文化的经济意义将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其对地方整体经济具有乘数效益,将使城市发展大受裨益。”不可否认,当文化与经济联结在一起时,文化也就有了浓厚的商业色彩,而城市文化的创新当然也就包含商业因素。

参考文献:

\[1\]邢海峰.我国城市景观规划建设的进展、问题及反思\[J\].城市问题,2005(1).

\[2\]李燕,司徒尚纪.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的进展\[J\].人文地理,2001(5).

\[3\]汪克会.国内城市旅游形象研究综述\[J\].宁夏大学学报,2004(5).

\[4\]杨丽霞,喻学才.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04(4).

\[5\]张京祥.多文化类型的城市地域结构解释性模式综述\[J\].人文地理,1998(1).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6-67.

\[7\]易剑东.体育文化学概论\[M\].台北: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1-11.

\[8\]钱穆.国史新论\[M\].北京:三联书局,2002.

\[9\]奈斯比特.2000年大趋势\[M\].北京:商务出版社,1988.

\[10\]托夫勒.第三次浪潮\[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

\[11\]倪鹏飞.2002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12\]David Throsby.Economics and Cultur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13\]Kong,L.Culture,economy,policy.trends and developments.Geo forum,2000(31).

\[14\]安宇,田广增,沈山.国外文化产业:概念界定与产业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4(6).

\[15\]郝风林.发展城市文化产业的思考\[J\].科学社会主义,2005(2).

\[16\]李亚.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竞争软实力的提升\[J\].郑州大学学报,2005(2).

\[17\]俞孔坚,李迪华.城市河道及滨水地带的“整治”与“美化”\[J\].现代城市研究,2003(5).

\[18\]张鸿雁,白友涛.大城市回族社区的社会文化功能——南京市七家湾回族社区研究\[J\].民族研究,2004(4).

\[19\]马庚存.民俗文化传承与城市精神培育\[J\].社会学研究,2004(7).

\[20\]花小丽,陈丽,张小林.大学城建设对南京城市功能的促动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5(10).

\[21\]李香君,宋文祖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试论体育文化与南京的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4).

\[22\]许耀华.科学发展观与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社会学研究,2004,5.

\[23\]梁白泉.南京的六朝石刻\[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8:200.

\[24\]薛冰.家住六朝烟水间——南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34.

\[25\]袁宣,小亮,明明.南京玄武湖将重造“古景”\[N\].扬子晚报,2001-02-24.

\[26\]徐菲菲,GU Kai,万绪才,等.南京城市旅游形象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5).

\[27\]WHITE HAND JWR.The UrbanL and scape: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M\].London: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Special Publication (Academic Press),1987.

\[28\]沈山,祁豫玮,林炳耀.文化都市:形象定位与建设策略——以南京市为例\[J\].人文地理,2005(2).

\[作者简介\] 李振(1969—),男,江苏东海人,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城市物流系统规划与管理的研究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