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洪泽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泊,在其未形成之前,这里水草茂盛土地肥沃,是淮夷民族居住的地方。该区域亦是中国沟通水系最多的遗产区域,包括淮河、黄河、长江三大水系及大运河等,具有最丰富的古代历史文化遗迹和古代治水成就遗存。
[关键词]文化遗址;人文景点;文化市场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46-03
具有千年历史的洪泽湖,不仅自然生态资源丰富,且名胜古迹众多,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坚持运用创新精神、发展眼光,对该区域内文化遗存进行可持续性的开发利用,对于进一步促进淮安旅游事业的发展,拓展淮安的辐射力和影响力,提高淮安的区域竞争力,均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洪泽湖区域文化遗存特点
1.1 类型的多样性
既有丰富的物质遗产,又有别具特色的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中,古遗址类有泗州城遗址、韩信城遗址、甘罗城遗址、古清口遗址等;古墓葬类有明祖陵、漂母墓、枚皋墓、大云山汉王陵等;古建筑类有高家堰、洪泽湖石工堤、双金闸、杨庄活动坝等;石刻铸造类有高家堰接筑堤工碑、清口灵运记碑、御制重修惠济祠碑、第一山摩崖题刻、镇水铁牛等;革命遗迹类有彭雪枫墓园、朱家岗战斗烈士陵园、江淮大学旧址、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等。非物质遗产中,既有大家熟知的洪泽湖渔鼓舞、水上舞龙、水漫泗州城传说、码头羊肉烹饪技艺等,还有新近挖掘的高涧腰鼓、洪泽湖木船制造技艺、洪泽湖渔民婚嫁习俗、九牛二虎一只鸡的传说等。上述体系完整、形态完备的历史文化积淀,是洪泽湖文化遗存的一大特色。
1.2 数量的密集性
目前,有历史悠久的古镇25个(老子山、蒋坝、官滩、淮河、明祖陵、半城、洋河、码头、王营、盐河等)。有风貌朴实的古村8个(洪泽县的龟山、越城、彭城、夏桥村,淮阴区的杨庄、小桥、高堰村,清浦区的韩城村)。有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138处,其中国家级3处,省级12处,市县级123处。此外,有国家级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多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多项,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00多项。其密度与数量,在同类环湖区域中是非常突出的。洪泽湖区域文化遗存的数量众多。
1.3 质量的典型性
洪泽湖是先有堤后有湖,是一座因兴修古堰(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逐步淹没城镇河泊而形成的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湖(长江四湖——鄱阳、洞庭、太湖、巢湖属天然的地下湖),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与自然遗产价值。尤其是位于其东部全长70.63千米的洪泽湖大堤,筑堤条石在60万方以上,目前基本完好率约74%,是明清两代“蓄清刷黄、治河保运”治水方略的产物,它创造了世界上最长水坝的纪录,其直立式条石挡浪墙和滚石坝建筑在水工技术上处于当时世界前列,是人和自然共同成就的典型杰作,亦是洪泽湖历史遗产的精华所在,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 开发的潜力性
历史上洪泽湖地区曾是苏北繁华之地,但在洪泽湖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尤其是黄河夺淮后,黄河的浊水涌流和泥沙淤积,再加上明代为保皇家漕运和明祖陵的王气,大筑洪泽湖大堤,使得洪泽湖水位不断抬升,面积也不断扩大,造成了“堰堤有建瓴之势,城郡有釜底之形”的局面。最终导致多座城镇淹入湖底,其中包括古徐国所在的徐县故城、汉代已经立县的富陵县城、睢陵县城、朱元璋故里泗州城、古临淮镇、龟山镇、洪泽安河镇、渎头镇、十八里河镇等。这些水下历史遗产的不断开发展示,是洪泽湖旅游持续发展的潜在资源与不竭动力。
2 洪泽湖区域开发利用现状
一是打造了一批特色人文景点,如盱眙县的明祖陵、第一山题刻、八仙台,洪泽县的龟山、左家楼,淮阴区的漂母墓园、枚乘故里、韩信故里等。二是开辟了一批红色旅游景点,如盱眙县在纪念新四军暨中共中央华中局进驻黄花塘60周年之际,对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进行修缮和环境整治,并陆续建成军部旧址纪念馆与新四军文化艺术馆,将其一举打造成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及国家4A级风景区。三是开发了一批水利遗产景点,如三河闸、二河闸、高良涧闸、淮阴船闸等。四是建成了一批相关博物馆和陈列馆,如洪泽县建成了洪泽湖博物馆,运用实物、建模、文字、图表、照片等表现手法,向广大观众展示洪泽湖的悠久历史和大湖文化的厚重内涵。然而,从振兴洪泽湖区域旅游发展的要求来看,存在着的困难和问题还比较多,有些还属于深层次的,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2.1 管理机制不健全,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 对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缺乏统一规划。洪泽湖被两个地级市的六个县区所分割拥有,不利于湖泊的有效管理。目前对于洪泽湖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两市都在进行规划,但没有得到协调和统一。宿迁市的泗洪县主要以洪泽湖湿地保护区为核心开发湿地生态旅游,而淮安市的洪泽县主要是打造以洪泽湖大堤为核心的古堰风光旅游、盱眙县主要打造西帝(明祖陵)东王(大云山汉王陵)南寺(铁山寺)城中城(泗州城)并辐射黄花塘的历史文化旅游。两市的管理部门都以各自的文化资源优势进行开发规划,各自为政,使得洪泽湖文化遗存开发利用的整体风格不协调,沿湖建成的旅游景区(点)比较散乱,存在雷同现象,相互之间联系性较差。
2.2 文化遗存资源虽然丰富,但开发程度较低
洪泽湖历史文化遗存资源非常丰富,但开发尚处于初始状态。沿湖旅游资源中有中国庞贝之称的水下泗州城极富开发利用价值,目前还处于考古勘探及规划阶段;明代第一陵明祖陵作为国务院公布的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神道石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在明朝葬制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已得到修复,但整个陵园的环境整治和品位提升还有待提高;洪泽湖大堤已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体系中的预备名单,但其周桥、头坝等重要节点文物修缮保护工程还有待启动与落实;洪泽湖——古清口水利枢纽在淮阴区码头镇,但对其考古调查、勘探试掘刚刚起步,如何加强保护与开发利用,还处于研究规划之中;泗洪县松林庄是“江淮宽齿猿”化石的出土地点,在国际考古界具有重大影响,其开发利用进展不快。
2.3 用于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投入严重不足,缺少全国知名旅游景点 环洪泽湖两市六县区,因历史的原因,经济发展总量不大,乃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缺少发展旅游的财力支撑实力,文化遗产开发利用所需资金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资金投入。同时,由于市场规模还不大,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少大手笔,旅游景区建设规模较小、内容单薄、缺乏核心、同质化现象严重。以淮安市为例,洪泽湖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得到外地游客认可的,主要是以盱眙为代表的帝陵人文景观和山水自然景观,且大多被外地的组团旅行社包装为旅游周转地的顺带产品,而不是旅游目的地的主推产品。
2.4 景区各类人才缺乏,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洪泽湖区域内各类文化遗产景点,是发展洪泽湖旅游不可或缺的要素与支撑,对其保护和管理应该配备专业的技术人员和旅游管理人才。但是目前各景点的实际状况却不容乐观,实地调研了解到,一些小的文化遗产景点内基本没有专业的管理人员,只抽调几名临时人员在照看着,来人参观还要提前联系,否则连个导游的人都没有。一些博物馆或陈列馆,没有建立一支正规的讲解员队伍,仅靠工作人员临时应付,由于没有经过专业培训,有的连普通话都讲不好,更别谈讲解技巧,其讲解效果可想而知。人才严重匮乏,这对洪泽湖文化遗产的开发利用与管理十分不利。
3 洪泽湖区域开发利用设想
洪泽湖除去本身优美的自然景观之外,还有璀璨夺目的人文景观,湖区及其周边100多处史前遗址、古城遗址、名山胜景、陵园古墓、水利建筑等重点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10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大湖风光交相辉映,极具开发利用的潜力。目前,进一步加强洪泽湖区域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将洪泽湖打造成为“十二五”期间江苏旅游新的增长点,并将其运作成为具有全国影响的旅游品牌,显得尤为迫切和需要。
3.1 建立健全工作机构,对文化遗产开发利用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规划3.2 实行差异化开发利用,打造特色文化遗产旅游品牌
(1)加大投入,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特色新景点。
(2)突出特色,开发节庆活动产品。
(3)挖掘资源,策划组织会议论坛。
3.3 加强挖掘与创意,加快文化遗产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换 一是创新历史村镇功能,将其培育成以文博旅游为主的历史文化产业村镇。二是创建大遗址公园,充分发挥大遗址的旅游功能。三是整合红色旅游景点资源,力争“十二五”期间把洪泽湖区域打造成为江苏红色旅游的龙头。四是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逐步把环洪泽湖区域建成江苏“非遗”特色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集散中心。
3.4 强化市场意识,提高文化遗产旅游资源的宣传营销力度 (1)充分利用国内外重要的旅游交易会和展示会,展示洪泽湖地区文化遗产旅游的独特形象。
(2)继续办好“螃蟹节”、“龙虾节”、“洪泽湖生态旅游节”、“洪泽湖水上运动会”等节庆活动,以活动造势。
(3)增强公关宣传力度,选择主要目标市场的政府、主流旅行社进行全方位合作,联合宣传,有计划地举行旅游推介会。
(4)做好本省内重点城市的定期推广活动,积极倡导省内节假日短期游,加强与苏北、苏南的消费者互游。
(5)可以通过电视台、时间段、电视栏目的选择搭配,提高宣传的指向性。
(6)可以在旅游圈内高速公路入口处、车站、机场、主要道路两侧、主要景点景区、街头、码头等处设置新颖别致的标语、标牌,制作灯箱或电子屏幕介绍洪泽湖旅游风光、民俗风情、旅游线路等。
(7)邀请张艺谋等著名艺术大师,打造一台“洪泽湖印象”大型实景水上综艺演出,进一步扩大洪泽湖旅游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8)通过与国内外旅游批发商和零售商密切合作,建立覆盖面广的营销网络系统。
3.5 多渠道多措施,加速文化遗产旅游景点管理人才的培养 (1)创办“江苏旅游学院”,建立旅游培训网络体系。
(2)创新用人机制。
(3)要充分发挥旅游企(事)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现有旅游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实践能力、职业道德、外语水平。
(4)积极向上争取,尽可能多安排一些在岗的讲解人员。
3.6 保护文化遗产,塑造洪泽湖旅游之魂
(1)加强历史文化镇村的保护。
(2)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3)加强保护古建筑文化。对民居、书院、古建筑等进行维修保护。
(4)加强红色文化保护。
[作者简介]李琨(1982—),女,江苏淮安人,中国矿业大学公共管理学MPA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