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一个较大的缺失就在于:基本未涉及生态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忽视了经济一体化经济效应的产生以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应建立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之内。鉴于此,本文将基于区域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理论框架,探讨生态经济发展的模式。认为十堰市只有通过“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生态民生共同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才能解决解决生态、民生、城乡和区域等方面的矛盾,走出一条生态协调发展的道路,实现整个区域的生态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统筹发展;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7;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4-0014-04
1 引 言
生态经济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世界持续发展争论的背景下,由经济乐观论和环境悲观论经过长期的争论派生出来的一种经济发展理论或实践。关于生态经济的内涵,不少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早期的阐述可以追溯至莱斯特·R.布朗将生态经济理解为“能够满足我们的需求而又不会危及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的经济。相比较而言国内的一些学者把生态经济归纳为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进而将生态经济归结为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也有一些学者指出生态经济是把经济发展过程与生态和环境过程紧紧联系在一起,任何经济类型在发展过程中都要使环境质量能够保持或者优于经济发展前的生态和环境质量,两者的结合就是所谓生态经济。然而生态经济首先应该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将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的经济形式。其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环境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
本研究认为,上述学者对生态经济的定义虽略有不同,但在内涵上是较为一致的。本文正是基于以上学者的观点,在区域生态经济一体化框架内探讨十堰市生态经济发展的模式选择,认为模式的确定必须要本着解决地区资源约束、承载能力和代际利益冲突三个方面问题的目的。
2 区域生态经济一体化的理论阐释
2.1 生态问题的区域性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人类社会演进的历史规律告诉我们生态环境系统的稳定将最终决定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能力。伴随着我们人类认识、改造大自然进程的不断深入,人类进化的本质属性使得对资源、环境的索取将越来越多,特别是区域经济一体化推行进一步扩展了人类活动干预环境的空间界限,结果便是生态平衡被打破,生态危机频发。诸如气候变暖、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污染、资源的枯竭等环境问题呈现区域化、广域化特征。考虑到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局部问题的忽视甚至会演变为全域性的系统问题,所以现实中这些生态问题的解决也难以在一个地区来实现。
毋庸置疑,在区域一体化的进程中必然引起地区间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经济活动的增加,进而导致生态环境在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需要承载更大的压力。一方面,地区间的贸易往来因区域一体化发展而更加频繁,客观上加重生态系统负荷。因为贸易充当了扩大地区生态边界的重要推手,如果只追求经济利益而不进行任何协调作为,经济一体化的参与地区都将由于贸易量增加带来更大的生态压力。除此之外,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使得地区间的交通运输量、基础设施建设呈现几何级数增长,引起了污染程度和空间范围的加大。
总而言之,区域经济一体化会在一定条件下加重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的负担,经济一体化中的参与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对跨区域的大生态系统进行协调维护,以消除或降低经济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的不良影响。
2.2 区域生态经济一体化的效应分析
生态经济一体化是强调区域内生态与经济的一体化发展,从严格意义上讲,区域生态经济一体化是对区域经济一体化在理论层面的丰富和扩展,并对空间范围内的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考虑到区域生态环境为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而人类的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此为基础,所以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就不能回避生态系统的约束。下面利用生产可能性边界对生态经济一体化效应进行分析:
沿用经济学理论中的基本假设:技术水平、资源供给和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在短时期内保持不变。将经济增长水平和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作为区域发展的两大目标,人类改造自然既有提高物质水平的目的,也有追求良好环境的愿望。如图1所示:横轴X表示区域内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纵轴Y表示区域经济增长水平。考虑到人们可以牺牲一定环境的代价而获得更多的物质财富这一现实,这里假设二者间存在替代关系(尽管这里假设存在完全替代并不现实)。其中,横轴截距OB1表示区域生态系统所能达到的最大承载能力。纵轴截距OA1表示在技术水平和资源供给一定的情形下,区域经济增长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因此,可以发现如果不考虑生态系统有限的承载能力,区域经济的增长轨迹将沿B1A1线向A1方向运动。
现将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这一约束条件加入区域经济发展中。假设TT1曲线为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阈值,即环境的最低承受能力。PP1曲线表示维持区域内居民基本生活所需要的最低经济增长水平。换句话说,生态系统承载能力低于TT1将意味着生态灾难和生态系统的崩溃,小于PP1的经济增长水平将不足以满足区域内居民的基本生活。可见,一旦考虑了生态约束,该区域的生产活动将被局限在下图左边黑色区域△OP1T1。该区域也可以被理解为同时考虑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情况下的生产边界,也是生态经济一体化下的基础效应。
但是从长期动态的视角来看,一方面技术水平保持不变的假设会因区域创新能力提升而放弃。另一方面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使得有更多资源投向生态治理中去,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因而图中的生产边界A1B1会扩张到A2B2。相关的动态效应分析如图2:A1点上移至A2点表示长期的技术变迁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既定的生态承载能力下产出水平更高。同理B1点右移至B2点,长期经济增长水平的大幅提高带来环境污染状况的改善,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在恢复基础上得到提高,最终的结果就是区域发展的可能性区间扩大到△OP2T2。结合静态与动态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较单纯经济一体化,强调经济与生态的一体化发展将能给区域发展带来更高水平的福利。
3 十堰市生态经济一体化与发展模式
3.1 十堰市生态经济一体化的现实性分析
十堰地区在中部崛起和老工业基地振兴国家战略背景下,经济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一定的资源环境代价,区域经济总量偏小,综合实力和自我积累发展能力较弱。产业结构单一,转变发展方式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面临诸多困难,多元支撑、多极带动的发展格局还未形成。推进工业化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生态建设任务艰巨。城镇污染防治措施没有完全到位,设备运营困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特别是移民内安迁建施工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因此,十堰市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面对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之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
3.1.1 核心水源保护与经济发展双重压力将持续存在
一方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水源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很高,需要周边区域长期持续地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使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约束。由于淹没大量耕地,部分区域须内安后靠,造成人口与资源环境冲突加剧,土地资源特别是农业用地更加紧张。另一方面现阶段产业层次较低,还处于比较粗放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拉动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与此同时,国家对丹江口库区实行更高的环境标准,提高了当地经济运行成本和部分行业的准入门槛,推进工业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将日益凸显,加强生态保护、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城镇的任务十分艰巨,进而迫切需要坚持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3.1.2 有限的经济实力与改善民生的矛盾不断加剧
十堰市综合经济实力偏弱,城乡二元结构突出,区域发展差距很大,特别是县域经济总量不大,而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强烈,因移民内安后靠和产业结构调整造成失业人员较多,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刚性支出不断加大,改善民生、实现和谐发展任重而道远,只有以民生为着力点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生态与经济发展,打开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的和谐互动的新局面。
3.1.3 城乡差距大与和谐发展目标相背离的现状亟待改变 十堰地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比较突出,城镇化水平低,农民增收渠道单一,贫困人口多,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统筹城乡的任务艰巨。二元城乡结构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方面使“三农”问题长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阻碍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制约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进程,影响城市对农村的带动,长此以往必将影响到和谐社会发展。而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基本途径是改革目前资源流通、农村土地、公共财政、人事、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户籍管理、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城乡二元体制,消除体制性障碍,体现制度公平,为建立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互动的良性的现代城乡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3.1.4 统筹区域发展的要求与行政管理分割的现实冲突急需缓解 区域开发与管理具有综合性、整体性特征,涉及生态环保、水利水电、防洪除涝、旅游观光、航运等诸多方面,通过对整个区域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可以实现全区域资源合理配置、利用和有效保护,促进人水和谐。但现行的管理手段严重分割,区域分属不同县市,多数政府不能同时顾及到区域保护和经济发展两个目标,不能全面考虑到区域上中下游产业发展对环境影响的关联性等。如果统筹区域的要求得不到真正落实,区域各部分经济社会与人口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将面临巨大威胁。
因此,只有通过“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生态民生共同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同发展”,才能解决生态、民生、城乡和区域等方面的矛盾,走出一条生态协调发展的道路,实现十堰市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的全面综合发展。
3.2 十堰市生态经济发展的模式确定
十堰市生态经济发展的模式是:“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生态民生共同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围绕该模式设计的基本思路是:建成一个生态产业群,实现产业结构、市场结构、资源环境的战略性重组;强化生态农业、交通通信、城镇体系;完成移民脱贫、环境整治、经济发展的艰巨任务;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重点。在开发方式上,应充分依托自然资源,大力挖掘智力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坚持市场导向,加强资源转化,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在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上,形成以旅游开发为龙头,文化开发为骨干,农业开发为基础,交通通信为先行,加工工业为依托,环境整治为保障的生态、民生、文化一体化开发模式。
以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为核心。在产业选择上,要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生态农业和旅游业),发展民俗生态旅游、自然风光旅游,培育旅游精品;结合企业和城镇搬迁加大结构调整力度,重点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集中力量发展汽车工业、化学医药工业、食品工业、旅游业四大支柱产业,积极引进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服务业。
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在推进方式上,应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建设全局出发,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兼顾一般,分步推进。在着力点上,将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作为主要动力,依靠制度创新把企业和农民培育成发展生态经济的主体,依靠技术创新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
以生态建设、结构调整和扶贫开发为切入点。在切入点上,坚持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并重,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推进扶贫开发工程建设。此外,应以移民开发和企业、城镇搬迁为切入点发展生态经济。
4 十堰市生态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4.1 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
十堰市生态环境脆弱,在生态经济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生态旅游业为发展的突破口。
依据十堰市及其他相关区域的旅游资源特点,充分发挥十堰地区拥有众多水利工程及文化遗产的资源优势,突出丹江口大坝水利工程,规划特色观光类产品包括水利大坝观光、水利文化观光和世界遗产文化资源观光;对周边乡村资源进行开发,规划乡村休闲和乡村文化休闲类产品,以及科普旅游和水利旅游等专项旅游。此外,还可结合相关区的特色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与太极湖生态文化旅游区的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互补,全面展现泛太极湖区域的旅游资源特色。
4.2 生态与民生共同发展
民生改善是十堰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的,也是该区域建设的核心内容。由于长期面临保护核心水源与加快经济发展的双重压力,十堰市综合经济实力偏弱,迫切需要生态民生共同发展,打开生态建设与民生改善的和谐互动的新局面。
实施生态民生共同发展应该由政府主导,以民生为着力点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统筹生态与经济发展。具体就是要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和生态优势,力争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始终坚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环境逐年优化”的绿色发展新思路,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在生态优先的前提下推进发展,做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互动共赢。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把改善居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放在首位,追求生态、经济、民生等各个领域的全面发展,最终构建和谐互动的生态民生建设模式。
4.3 城乡统筹发展
近年来,十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三农”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十堰地区的农业基础还比较薄弱,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经济体制机制尚不完善,农民增收困难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仍然极为突出。迫切需要通过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城乡统筹发展要以产业统筹来落实城乡统筹。一是要突破体制约束,实现用地统筹,即打破现有的发改委部门—国土部门—规划部门“三线分管”的制度藩篱,将非农产业在涵盖城镇建设用地和非城镇建设用地的更大范围内“散点集中”布置;二是要突破产业传统观念,实施产业统筹,即破除农民只能干农业和乡村区域只能干农业的悖论,实现“一三融合”所谓“一三融合”hT+i3cUc2rlS80Jnw6ZSDG1XXoknBsYIDUr8j6HPZjY=就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互有机融合,共同良性发展。;三是要突破城乡界限,实现空间统筹,即打破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用地之间的刚性联系,从“脱乡入城”到“植城入乡”;四是要突破地域分割,实现环保统筹,即打破城乡地域限制,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和共建,实现生态一体化发展。
4.4 区域协同发展
十堰地区存在一定的经济发展差距,地区之间的利益冲突,统一管理的缺位,使得生态保育工作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孤立污染源控制理论和方法已不能有效地进行生态保育工作,必须依靠区域协同发展才能奏效。 一是区域内的产业协同。旅游业上形成旅游互通,构建大旅游目的地;工业上实现主导产业全区域拉动,农副产品加工上建立全区域内的采购关系,在生产性服务业上形成区域内的协调供给关系;二是区域内的要素流动,实现大区域内人员、资金、信息、原材料、初级制成品等要素的无障碍流通;三是区域内的资本融通,要创造条件,实现区域内部的产业在资本层面上可以相互整合;四是区域内的空间协调,明确空间组团的分工关系,实现交通体系完整地为区域内所有互通服务。
5 结 论
十堰市脆弱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决定了必须走生态经济发展道路。发展生态经济适应了十堰市特殊的历史、地理和自然环境,并充分考虑了其自然资源条件,是十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十堰地区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一致的根本途径;有利于统筹库区城乡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实践中不仅要依靠“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生态民生共同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区域协同发展”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还需围绕产业发展、文化建设、集约行动、生态治理等方面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徐中民,张志强,程国栋.当代生态经济的综合研究综述[J].地球科学进展,2000,15(6):691-692.
[2]王松霈,徐志辉.中国生态经济学研究的发展与展望[J].生态经济,1995(6):19-23.
[3]李英资.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J].求索,2007(7):71-73.
[4]景可.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区划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06(12):11-14.
[5]朱志群,胡小洪,李淑艳,等.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县区发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
[6]刘志文.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透析[J].生态经济,2002(12):75-76.
[作者简介]张辽(1984—),河南信阳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宋德勇(1966—),男,湖北松枝人,华中科技大学区域经济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培刚发展经济学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教授,博导。研究方向:区域经济、资源环境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