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顺
(宁波滨海教育集团 浙江 宁波 315800)
上月县里组织了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选取苏教版化学2“乙酸”为教学内容进行同课异构,我有幸听取了六节课的教学全程。 给我的感受是喜忧参半,忧的是两位老师被所谓的“导学案”牵绊,教学形式中规中矩,知识内容平淡无奇,纯为“导学案”而教;喜的是有两位老师(四年教龄)的课设计非常有化学味道,而且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颇有名师风范。 我把两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证进行了分析总结,正是两种化学学习思想的体现:感受化学与理解化学。
?
第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引课到乙酸学习始终都从生活中的化学为起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体会到化学能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到课堂小结还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为讨论点,整个过程都体现感受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融合,我将此学习过程定义为感受化学。 第二节课的设计则从学习化学的方法(有机物学习),以严密的推理建构化学的原理,让学生在学习中真正理解化学是什么,参悟化学思想,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我把它定义为理解化学。
这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是:①通过观察色态、闻气味的过程知道乙酸的物理性质,体会观察方法;②通过结构特点(—COOH)与羟基(—OH)推测并实验探究可能的化学性质,并在实验操作中体验要点;③酯化反应原理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获取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模式;④CH3COOH 酸性及强弱的学习, 让学生建构用比较的方法学习物质性质的原理。 教学对象是高一到高二的过渡的学生,既要有感性的认识化学,又需要理解化学,随着年龄增长,思维能力的发展,更多的要以感性的生活为基础,理解化学原理,获取化学科学的研究方法。
两节课上虽然教学内容和目标是相同的,但因为设计理念的不同, 对同一知识点突出显示也有一定的差异, 第一节课的问题设计侧重与生活实践操作的感知,第二节课的问题设计更加侧重于化学原理的理解与建构。 下面选取两节课的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
?
两位老师的课堂小结中都用到了下面的习题1,目的都是为了检验酯化反应的断键方式,实施中也确实起到了检验与巩固的作用。
习题1:(1) 写出乙醇 (CH3CH2OH) 与标记乙酸(CH3CO18OH)在浓硫酸存在下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求出生成的酯的分子量_______。
写出标记乙醇(CH3CH218OH)与乙酸(CH3COOH)在浓硫酸存在下反应的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求出生成的酯的分子量_______。
第一节课习题2:实验室用乙酸、乙醇、浓硫酸制取乙酸乙酯,加热蒸馏后,在饱和Na2CO3溶液上面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当振荡混合时,有气泡产生,原因是( )
A.产品中有被蒸馏出的硫酸
B.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醇被蒸馏出来
C.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酸被蒸馏出来
D.有部分乙醇跟浓硫酸作用生成乙烯
第二节课习题2:常压下,乙醇的沸点是78 ℃,乙酸的沸点是118 ℃。 下列四种分离乙醇、 乙酸的方案中最佳的一组是( )
?
两位老师选择的习题2 有明显差异,第一节课的习题2 是直接的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记忆,因为加热时有少量乙酸蒸出,但没有与Na2CO3溶液充分混合,振荡时会发生化学反应,这个问题在实验过程中已经有了直观的认识。 而第二节课的习题2 则明显是对物质性质的理解和化学分离方法的运用, 题设目标是分离乙酸与乙醇,由于互溶,无法分液;沸点差异不大,直接蒸馏分离效果也不好,就需要化学转化思想,当然最后将转化后的物质也要复原提取,既有试剂的选择,更有方法的运用。
最后的课堂结尾, 第一节课采用了衔接生活模式,回答了为什么“酒是陈的香”的道理,再次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化学;第二节课则以乙酸的结构特点回应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学学科本质即“结构决定性质”。
一堂好课应该可以同时做到下面三点:为全体学生成为具有一般科学素养的公民提供机会;为部分学生未来的专门化学教育打下基础;为少数对化学有极大兴趣并在化学上有强烈发展愿望的学生提供较大的学习空间。 从这两节课中都能感受得到,既有生活中的知识,又有化学原理的建构,还有科学方法发展。 想让学生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达成三维目标,需要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只有确定了教学思想,才可以选择课型结构和教学方法。 单从一节课的角度来说都是优质课,但体现的思想完全不同, 生活化的化学以亲身感受的方式学习,化学本质的理解要运用科学原理进行建构,这两种都是我们高中化学课堂所需要的,这两节课的同课异构真正体现了“教有法而无定法”。
高层次的思维包括理解、分析、评价、归属与创造,感受化学与理解化学需要这些思维能力做保障,同样也能促进这种思维能力发展,感受化学与理解化学没有孰优孰劣,只是两种不同的研究化学的理念。 我个人一直认为,对于生活中常见物质学习,需要更多的创造现实情景让学生感受,培养兴趣,在玩中学,做中学,获取亲身的体验。 而对于物质结构、性质及科学原理的学习,需要有严密的逻辑思维,层层推理,逐步提升,让学生思维在原理建构过程中发展,这也正是理解化学的思想。 如果对于低年级同学或初学者更多的适用感受化学,而对于高年级或侧理的同学,科学思维培养需要,更多的适用理解化学,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持与促进。
另一个让我感觉非常满意之处就是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有操作、有分析、有讨论、更有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外校上课能达到这么轻松的课堂正说明教师驾驭课堂能力的水平。 第一节课前上课老师将高考体检的三瓶无色液体放在讲台上, 学生就已经开始在闻气味了,当老师让学生上台选择试剂实验说明乙酸有酸性时,学生争相上台表演,几个实验顺利完成,而且旁边同学还及时指出同学在演示中不规范的操作。 当从图片中看到西湖醋鱼时,很想知道为什么如此香醋可口,帮助引入乙酸的酯化反应,感情带着学习内容自然过渡,最后的衔接生活介绍了醋在生活中的作用回答了 “酒是陈的香”的原因,这样的课堂充分联系生活,亲身体验生活,会有人不参与吗? 第二节课情景引入乙酸课题后,问了学生一个学习角度的问题“学习一种有机物通常要学习哪些内容”,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思考和回答,而当出现酯化反应实验时,教师没有逐步讲解实验,而是让学生根据课本要求上台演示实验,并观察实验中现象和出现的问题,此时的观察是有意注意。 从饱和碳酸钠溶液的作用,到反应中注意事项,再到酯化反应原理,层进提问,在问题解决中理解化学,乙酸是否有酸性和酸性强弱的教学中和学生一起设计乙酸酸性检验方案, 并进行实验;酸性强弱比较,不仅通过定量分析从电离(导电性)角度理解乙酸是弱酸,而且还用了两个实验(HCl 与乙酸钠反应蒸出乙酸和乙酸与碳酸钠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得出乙酸的酸性比盐酸弱、碳酸强。 这样的教学知识由浅入深,分析有理有据,原理层层建构,学生一不会因为缺少梯度无法参与,二不会因为理论枯燥不愿参与,只会在实验和问题解决中自然理解,你一定能想像出这种和谐、科学、愉悦的课堂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