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移动学习新范式

2013-12-27 09:00李公文林雪涛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10期
关键词:网络学习范式移动学习

李公文 林雪涛

摘要:网络移动学习是当前青少年的日常学习方式之一,它正以极快的速度扩展与普及。网络移动学习的前提是使用便携式智能终端,在青少年中充当个人数字化终端的设备主要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类数码学习机。学习者中心学习、微课程聚合化学习、智能程序化教学、社交化学习是当前青少年网络移动学习的新范式。

关键词:新媒体;青少年;网络学习;移动学习;范式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10-054-02

一、学习者中心学习

“对未来的教育专家和技术开發者而言,移动学习实现的重要挑战是高度情景化、个性化写作和学习的持续性”。也就是说,移动学习课程的开發、教学的执行、学习行为的持续,关键在于实现真正以用户为中心的学习。

班级授课制的形式是单个教师向数量较大的学生群体传授知识。这种教学形式扩大了单个教师的教育能量,提高了群体教学的效率。然而,教师的教学必须面向全班学生,步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为实现个别教学,教育史上曾出现过“道尔顿制”(个别教学法),以满足因材施教的需要。可以把网络移动学习视为道尔顿制的信息化和技术化,即在保留“个别教学”根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数字技术从学习者角度考虑人机交互体验,既可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也可使学习管理简单化和系统化。

网络移动学习具有排他性,是学习者专属的学习,满足了学习者自主学习、终身学习和情景化学习的需求。无论何时、何地,移动学习都能使个性化学习、在线学习和课堂学习成为可能。情景化学习包含学习终端提供的视听化学习情境(虚拟情境)和学习者选择的学习地点产生的情境(真实环境)。正是由于互联网络的支持和移动学习终端的便携,学习者的情景化学习需求才得以实现,而不同的学习者对于学习情境需求的自我偏好,进一步体现了学习者中心的个性特征。

不仅在非正式学习领域,新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媒介能够强化学习者中心地位的作用,在作为正式学习的学校教育中,网络支撑下的移动学习媒介也可以有所作为。我国电化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南国农指出:“多种多样的媒体进入课堂,有利于将课堂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例如,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移动学习终端,在教室、校园中灵活地设置一定的教学情境,采用發现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学生通过新媒体进行学习,便于他们通过自己的操作發现问题,解决问题,直到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与能力。

二、微课程聚合化学习

网络数字媒介的出现将人类带人信息碎片化的时代。不少学者对当前中小学生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学习行为持批判态度,但笔者认为,碎片化作为现代生活的一种基本和普遍存在方式,它本身不带有积极或消极的色彩,关键在于人们如何对待碎片化生活。

数字技术的空前發展为人们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提供了可能。现代人已经习惯利用信息技术拓展学习时空。随身带电子阅读器,等于包里装进一个图书馆;利用手机,随时随地了解全球资讯;使用一张小小的上网卡,走到哪里都能参加课业进修或与人研习问题。这是学习方式的进化与革命,是对传统学习模式的创新。

广泛分布于教育网络中的“微内容”是青少年使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的课程信息来源。这种形式的课程内容并非课程编制者系统地、整体地创造或提交的,而是间歇性、片段化产生的。由此形成的微课程具有主题性、分散化、碎片化、个性化、开放性等特点,是各类课程编制者集体智慧的结晶。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师和学生对内容的选择使课程优胜劣汰。青少年心智發展尚未成熟,搜索、收集、甄别信息的能力有限,这就要求课程开發者为他们提供资源聚合通道,帮助他们有效聚合相关学习信息。

基于微课程自身的特点,学习者“只有依靠一定的工具或机制对内容进行有效聚合,才能充分挖掘其价值”。技术上通常利用RSS、Tag、SNS、搜索引擎等方式实现相关内容的有机聚合,既利用了微课程实时更新、海量的优势,又避免了微课程在整体学习中碎片化、分散性的弊端。因此,在微课程积累基础上开展基于搜索引擎和归类程序的“搜学”方式,是青少年网络移动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课程组织理念和学习范式。

三、智能程序化教学

程序教学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中小学教学实践。程序教学法实施起源于教学机器的發明。在教学日益信息化的今天,人们见证了,程序教学在网络移动学习方面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可以说,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催生了智能学习媒介,而新媒介又为网络移动学习中的智能程序化教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运用空间。

网络移动学习与班级授课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集中体现了学习行为的个性和专属性,即它是一种一对一的人机互动条件下的学习,能够最大限度地适应学习者作为“个体”的学习。斯金纳提出了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小步子、积极反应、即时反馈、自定步调和低错误率。这些原则体现了网络移动学习的范式,与网络移动学习课程开發与实施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

当前,青少年网络移动学习的行为显示:第一,他们接受的课程都是模块化、精细化组织起来的,课程开發者大多将学科知识细化到单个知识点(即前面谈到的“微课程”),学习的进度被放在一个接一个的“小步子”中向前推进;第二,通过新媒介参与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人机互动,甚至不少学习程序本身就是一个游戏程序,促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反应”;第三,智能学习终端和教育云计算平台因其自身内部程序的优越性,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以非常高的精度统计、分析并呈现学生的学习状况,真正做到“即时反馈”,以提高和保持学习者继续学习的热情;第四,正如程序教学的定义所言,程序教学是通过教学机器呈现程序化教材而引导学习者进行自学的一种方法,这使得学习者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自定步调”;第五,智能程序基于学习者的输入状况,及时给出反应和引导,如输入正确后给出的鼓励信息和输入错误后给予的提示信息,目的在于“教学中尽量避免可能出现的错误反应,提高学习效率”。

四、社交化学习

美国皮尤互联网研究中心發布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青少年十分沉迷于社交网络。在年龄为12岁至17岁的受访者中,有73%是社交网络的重度用户。他们在社交网站注册个人主页,上传照片,發表言论,关注和评论好友状态,更新和互相發送即时消息等。这种發生在美国的2010年的现象,如今正在中国上演。

社交网络平台的搭建在技术上始终基于实时互动、个体与个体或个体与群体交流的人际传播模式。在社交网络媒体中,从信源到信宿的中间环节大大减少,依然存在的“發射器”和“接收器”几乎没有扭曲和失真效应,只是转换信息样式,便于传播。社交网络最突出的特征就是个性化,这契合了在现代技术围绕下出生和成长的当代青少年的普遍心理。青少年群体的人际交往需求较大,强烈的新奇感和活跃的思维使其对真实性及虚拟性人际交往模式均具有较强的接纳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融入社交化方式,无疑是有效提高青少年学习兴趣和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这一先进教育理念的实施,首先归功于社交化的网络学习形式。

互联网飞速發展,成为我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单机式的终端媒介已不再满足人们交往和信息传播的需求,社交网络成为青少年生活与交流的重要平台之一。这一点,可以从人人网、开心网等社交网络平台的兴起,以及微博、微信等移动社交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得到证实。

在青少年网络移动学习行为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除了移动终端,还有与终端紧密结合的云平台。如果说移动终端实现了学习者触感、实感的移动学习,那么,网络平台则为移动终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發展动力。因为有了平台这朵“云”,终端才有了信息之源,学习者才有了无边无际的虚拟社交空间。论坛式的网络学习社区是青少年网络移动学习社交化方式的主要呈现平台。这样的学习社区意在通过發挥青少年社交需求的动力,让他们在学习前有兴趣,在学习中有毅力,在学习后有牵挂。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资助项目“新媒体对当代教育活动的影响及其应用研究”(编号:2011029)]

[李公文: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新媒体应用研究。林雪涛:课堂内外杂志社数字出版编辑部副主任,学科主编,主要从事新媒体传播、数字出版研究]

猜你喜欢
网络学习范式移动学习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MOOC时代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研究
智能手机在大学生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
网络学习行为背景下的慕课教学策略研究
高职院校开展基于云平台网络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平台的设计
基于移动学习的自动问答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