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矽改硅:避免中译化学名词同音字的一次选择

2013-12-27 10:43
中国科技术语 2013年3期
关键词:新字同音字读音

王 力

(华东理工大学档案馆,上海 200237)

《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于2008年第1 期上刊登了邵靖宇先生所撰的《硅字的来历和变迁》一文后,在读者中引起热烈的讨论。通过阅读这些参与论争的文章,笔者不仅从中知晓了第14 号元素Si 的中译名的变迁情况,而且还对中译化学名词的命名原则有了一定的认识,可谓是收益颇丰。不过,尽管这些参与论争的文章或多或少地提及新中国建立后Si 元素的中译名由矽变硅的情形,但对其变更之前因后果却缺乏相应的梳理,故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不恰当的评价。为使今人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一变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评判,笔者基于现已掌握的资料对此问题做一梳理,以飨读者。

新中国建立之后,国家十分注重学术名词的制订和统一工作。1950年5月,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专门设置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郭沫若先生担任主任,下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医药卫生、时事和文学艺术5 个小组。其中,自然科学小组由中国科学院领导。化学名词审查小组就是在此背景下于1950年7月建立的。

化学名词审查小组成立之后,便以国民政府时期国立编译馆所编的《化学命名原则(增订本)》为蓝本,经重新修订后改称为《化学物质命名原则》。在此过程中,小组初步确立了元素定名的原则,其认为“元素定名用字,以谐音为主,会意次之。但应设法避免同音字”[1]。由此,避免出现同音字已成为当时元素定名用字的一大基本原则。

1951年1月起,中国化学会主办的《化学》杂志开始连续刊载经化学名词审查小组审订的《化学名词草案》,以征询各方意见。细查该草案中的“silicon”一项,发现其对应译名为“矽;釸[俗]”[2]。按照审查小组对草案所做的说明,同一字义,若列上两个或两个以上译名的,其排在前面的,就是小组认为最妥当的译名;而标注[俗]符号则代表该译名的俗名[3]。据此,从单个元素译名的角度而言,化学名词审查小组对14 号元素Si 译作矽是持认可态度的。

《化学名词草案》连载完毕之后,中国科学院于1953年2月在北京组织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化学物质命名扩大座谈会。会议邀集各地的化学专家以及从事文字改革工作的学者参加。在这次会议上,矽字作为14 号元素Si 中译名的命运发生了改变。

座谈会的首项议程是听取黄新民先生代表化学名词审查小组所做的题为《解放以来的化学名词工作及化学物质系统命名的一些问题》的工作报告。在这份报告中,中译化学名词中的同音字现象受到关注:“中国语言(北京话)不算四声,一共只包括有四百多个音节;算上四声(北京话无入声)可达一千两百多个。化学新字目前只有一两百个,本来是可以不同音的,但是以往没有注意,所以有了一些同音字,如硫、鎦;铜、酮;烯、醯、锡、矽等。”[4]可见,审查小组对化学14 号元素Si 中译名的审视角度已发生了由局部上升至整体的转变。

黄先生报告完毕之后,大会便进入讨论阶段。同音字的去留问题自然成为会上热议的话题之一,而受到“点名”的矽字更是首当其冲①。据会议纪要显示,当日会场上围绕矽字等同音字是否需要变更有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派是以顾翼东、方柏容、刘泽先三位先生为代表,主张改;另一派则以符绶玺、侯毓汾二位先生为代表,主张不改。

主张“改”的顾翼东认为:化学名词的读音很重要,而目前的一些化学名词却无法从读音中得到分辨。他举例道,“北方读‘锡、矽’音相同,南方上海读‘铝、锂’无差别”;“油矿和铀矿,氯化乙醯与氯化乙烯,读音无差异”。因此,他认为这些“均须设法改正”[5]。至于如何改,他提出了留字变音的建议。他指出:锡、矽二字在北方读音相同,但在南方却易区别,故希望北方在念矽字的时候照南方的发音来处理。而针对“铝、锂”这对在南方发音相同,但在北方发音中可以区分的同音字,他主张按北方发音来念。为此,顾翼东建议在处理化学同音字的问题上,应利用全国各地发音的特点来解决[5]。

与顾翼东主张的做法不同,另一位“改”派代表方柏容先生则提出改字改音。他认为:在化学基本名词的问题上要“不必怕造新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推进化学名词的“中国化”。对于那些发音易与行文或俗字相混淆的化学名词,方先生表示最好避免使用[5]。为此,他提议将醯改为“酉”字旁加一“厷”字(读如洪),同时将矽改为从日译名借用而来的硅字②[5]。

著名文字改革研究专家刘泽先先生则从语言发展学的角度审视了同音字的问题。他认为:同音字虽在实际生活中造成一定的麻烦,但这一问题不但发生在化学新字之间,而且还发生在非化学新字之间。故“即使解决了锡酸、矽酸的区别,但还难免跟稀酸混淆”。因此,他认为“解决同音词,就得大胆打破造单音新字的体系,改成多音字”[5]。

综合当日会上“改”派先生们的意见,他们均认为同音字会在实际生活中会造成一定麻烦;所以必须要进行更改。但至于如何改,他们则又见仁见智了。

相对于“改”派而言,“不改”派虽声音较弱,但也提出自己的见解。符绶玺先生指出:“同音字如矽和锡、镏和硫、氢和氰等,虽然读音相同,但用的场所不同,不会混乱,不必更改”。他说:中国话基本上南腔北调,不可能目前统一,故何必要求化学名词的读音一定要先统一呢?同时,他认为“国语统一后”,化学名词读音的问题自然会解决。与符先生持同一立场的侯毓汾也认为“同音字如氰与氢,醯与硒、矽等字,用的场合不同,并不会发生混淆”,故可不必更改[5]。平心而论,“不改”派的意见并无不妥之处,但在“避免同音字”的命名原则之下,这些意见就显得苍白无力。

尽管连续数日的座谈会对同音字的废改并未形成任何实质性的决定,但时任中科院副院长的竺可桢先生所做的闭幕词中却似乎蕴含着这类字今后的命运。他说:“一种活的语言文字总是处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之中,随着新事物发生,必然出现新的词汇;随着旧事物死亡,必然有一些旧的词汇不大用到或改变其意义。”[5]

座谈会结束后不久,《化学通报》连载了化学名词审查小组成员陶坤的文章——《化学新字的读音》上、下两篇。在下篇中,陶文宣布将矽字改为硅字(音归),在注解中他是这样陈述更改理由的:“矽音夕,与硒、烯、醯、锡不易分辨。”[6]真正全国性的统一变更是在1957年。这一年,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下发《关于几个化学名词订名问题的通知》,正式宣布废矽改硅的决定。这一通知中提到了审定理由和过程:“1953年化学名词审查小组建议将‘矽’改为‘硅’(音归),1955年,无机化合物名词审查小组认为此项建议甚为正确,在征求全国各有关单位意见后,决议将‘矽’改为‘硅’。”[7]

注释

①座谈会上,上述三组同音字的问题均有涉及。在最终的变更方案中除第二组“铜、酮”没有变动外,其余二组均有变动:第一组中鎦改为镥;第三组的醯改为酰,矽改为硅。

②笔者赞同吴国庆先生的观点,即硅是从日译名借用过来的。详见吴国庆先生的《硅作为元素名一开始就读作gui 而不读作xi》(《中国科技术语》2010年第4 期)。

[1]中国科学院编译局.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修订本)[M].上海:商务印书馆,1951:1.

[2]化学名词草案(R-Z)[J].化学,1952(5):1-114.

[3]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自然科学组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工作小组.化学名词草案[J].化学,1951(1):32-37.

[4]化学名词审查小组.解放以来的化学名词工作及化学物质系统命名的一些问题[J].科学通报,1953(4):67-69.

[5]化学物质命名扩大座谈会纪要[J].化学通报,1953(12):550-559.

[6]陶坤.化学新字的读音(下)[J].化学通报,1953(8):356-359.

[7]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关于几个化学名词订名问题的通知[J].化学通报,1957(1):70.

猜你喜欢
新字同音字读音
同音字与多音字练习
面向语音合成的藏语同音字研究*
“那”与“哪”的读音
字词篇
同音字 我会分
加一笔,变新字
让同音字辨析不再困难
加笔划成新字
我是小字典
“箪食”之“食”读音考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