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锦云
今天,伴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已成为教与学的主角,课堂上出现了很多的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局面,教学组织形式异彩分呈,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其中一个亮点。在这节公开课的设计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本节课主要的知识目标: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知道凸透镜能成放大的虚像,也能成缩小的实像。
能力目标:
1.经历用多种方法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
2.尝试对各种方法的优劣作出初步评估,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小组合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课堂的效率,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绝不留给同伴,能够在小组解决的问题绝不交给老师。因此,很多基础的知识点都可以放手教给学生,通过自己和小组的力量去理解和掌握。这项任务必须是在课前完成,这就要求学生课前要进行预习。
一、充分预习,提升课堂
丰富多彩的课堂展示是建立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的,要使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有意义,一定要加强预习,因此预习问题的设置显得十分重要!不能将简单的概念罗列作为预习问题,这样只会使学生养成文理不分,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因此问题的设置应该层层递进:知道名词—了解含义—揭示现象—学会应用。也许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最高的层次,但是每个学生都应该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和需要达到的目标。
按照这样的思路,我设置了预习问题:
1.什么是透镜?它与面镜的区别是什么?
2.辨别下列六种不同的透镜的种类。(给出六种不同的透镜
图像)
3.辨别一下你的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4.在图中标出主光轴、焦点、光心、焦距。
请学生带着预习问题去看书。同时将感到疑惑的问题记录到小白板上。学生学习解决问题的最好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只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才会全力以赴地去解决它。
预习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讲究合作并不意味着就要放弃学生的独立思考,相反,合作是必须建立在个人充分思考的基础上的,如果自己对内容都不熟悉,怎样进行合作讨论呢?所以要给学生充分的个人预习时间,这是充分合作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激发课堂
一上课,我就拿出一个放大镜和一根火柴,问:“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利用放大镜点燃火柴?”学生立刻来了精神,个个跃跃欲试。学生实验成功后,我提出:“对于这个实验,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经过小组讨论后,学生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为什么火柴会被点燃?”“放大镜为什么会把光线聚集起来?”“放大镜是凸透镜吗?”,等等。合理创设物理情境,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并理解物理概念,掌握物理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这时我并没有急于回答问题,而是引入了这节课的主题:“如果要想回答你们的问题,我们就必须从透镜开始研究。”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经过小组的交流,学生对1、2、题已经了然于胸,基础知识在小组中已经得到消化!重点和难点是第3题。很多学生都只会用“摸”厚薄一种方法辨别,不少学生都想知道有没有别的更好的方法。利用学生此时浓厚的求知欲,教师给每个小组四个透镜,有凸有凹,布置任务:“拿着你们手中的透镜去观察周围的物体,找出辨别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方法,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学生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拿着透镜东瞧瞧西看看,很快就有三四种不同的方法出来了。教师在巡视的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想法,同时注意表述的严谨。然后小组汇总,以组为单位汇报
方法。
汇报的小组分工明确,依次上台,或者用语言表述,或者用实验展示,学生的观察很仔细,总结得也很精彩!特别是有的小组通过自带小电筒,观察到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唯一的缺憾就是效果不太明显。此时教师可以利用激光演示仪投射出三束平行光,照射到凸透镜上,在另一侧明显看到光会聚到一点上。教师让学生画出观察到的光传播的路径,通过对学生所画的光路图的评析,解决预习问题4,这样会水到渠成。并以此类推,观察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画出光路图。这样一来,本节课的难点就在小组的讨论、交流中得到了化解!此时再回过头让学生讨论如何辨别近视眼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同时还要带上附加问题:“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合理,为什么?”此时学生就不会将思考目标定位到方法的多少,而更多的是比较方法的优劣,这样就将学生的思维又提高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四、交流合作、小结反馈
本环节是对学生本节课知识掌握的一个反馈。给学生2分钟时间独立思考,整理知识,总结疑问,然后小组交流答疑。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或者教师解决。这样一来,学生的疑问当堂快速得以解决,防止了问题的累积带来的负面作用。
学生迅速完成课堂练习,小组讨论,汇报成果。
五、自主实验、质疑拓展
小组合作进行实验。
方法:用小铁丝绕成一个内径为3毫米的圆环,将圆环在水中浸一下后取出,布满圆环的水膜犹如一个透镜。
问题:1.它是什么类型的透镜?你是怎样辨别的?
2.若轻轻摇动布满水膜的圆环,甩去少量的水,结果又怎样?
这个实验的结果不是唯一的,在小组汇报交流中有的小组发现一开始水膜是凸透镜,甩过以后变成凹透镜,而有的小组发现水膜始终是凹透镜,还有的小组发现从水膜中间看是凸透镜,从边缘看是凹透镜。为什么相同的实验器材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认知的冲突引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学生作出种种猜想。在学生意犹未尽时,下课铃声响了,问题留到课后让学生自行研究,从而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作者单位 江苏省镇江市外国语学校)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