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秋容
阮秋容/福建省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福建福州350101)。
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以就业为导向,按岗位设专业、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健康的身心是学生成功就业的先决条件[1]。医药类学生因其将来面临工作岗位的特殊性,用人单位及服务对象对他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必须要立足高职体育教育的内在要求,充分整合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优势健康教育资源,全面体现“体医结合”的基本特征,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融入体育课程中。体育教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做出必要的教学改革,结合竞技运动、健身运动、理论等多元化内容,通过科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其成为社会需要的合格劳动者,这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2]。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泉州医高专、厦门医高专、漳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生物工程学院。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与内容,通过检索和查阅全国中文体育期刊篇名目录,收集了高职高专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研究文献及相关资料,并对收集到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2.问卷调查法
(1)问卷的设计。问卷效度检验:通过访谈福建省直体育界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效度检验,各指标认定率都在85%以上,说明问卷指标具有较高的效度。问卷信度检验:问卷信度的检验是采用再测法。信度系数为R=0.85,P<0.01,由此证明问卷指标体系的可靠性。
(2)笔者设计《福建省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设置现状》的调查问卷,其内容包括学院基本情况、课程目标、课程设置模式、课程内容与课时、课程组织、课程评价,对福建省医药类高职高专体育课程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为福建省医药类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改革发展提供可靠的实证研究依据。
(3)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发放问卷5份,收回5份,回收率为100%,有效问卷5份,有效率为100%。
3.数理统计法。对收回的问卷运用SPSSl9应用软件对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
1.体育课程目标。福建省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目标主要在参考国家的指导性文件《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后,再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参考本校以前制定的大纲的课程目标,参考其他院校的做法或根据专业设置的需要来制定。均能在学院由中职升格为高职高专院校时制定了新的教学大纲。
2.体育课程设置模式。
福建省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模式类型
从表中看出,被调查的5所福建省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设置模式中的4所以综合型(普修+选项)的模式为主,因开课年限的不同,3所为一学期普修+一学期选项和1所为一年普修+一年选项两种形式;从开课年限来看,5所院校中的4所开课年限为一年,仅1所学院开课年限为二年。
3.体育课程内容和课时数、技术教学项目。
(1)体育课程内容与课时数。被调查的5所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中,4所必修课程总学时为55—72学时,1所为144学时,3所必修课程学分为4学分,2所必修课程学分为2学分,2所院校开设选修课,课时数为10—20学时;5所院校必修课程内容均包括理论、技术、身体素质(4所基本身体素质+1所职业体能),另外,4所院校还包括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1所包括课外体育活动;课时数百分比为:5所院校理论课时占总课时的10—15%,3所院校技术课时占总课时的41—50%,2所院校技术课时占总课时的60-70%,4所院校基本身体素质课时占总课时21—30%,1所院校职业体能占总课时的10—20%。2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课时占总课时的10—20%,另2所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占总课时的21—30%,1所把课外体育活动也纳入必修课程内容中,占总课时的10—20%;5所高职高专院校理论教学内容均采用教材内容,3所院校采用观看教学或比赛录像的方式,个别院校还采用补充网络、报刊等教师自选的内容或课程评价的方法;教材使用情况为2所院校自编特色教材,2所使用省统编教材,1所使用教育部审定教材。
(2)技术教学项目。被调查的5所福建省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体育课程技术项目共19项,篮球、排球被采用的次数最高,分别为9次,接下来太极拳为6次,健美操5次,武术4次。单从普修课技术开设的项目看有6项,被使用20次,项目相对较集中,传统的高校体育的优势项目,如篮球、排球、田径等依然是主要的技术项目,而养生保健的项目——太极拳,也被4所学校采用;选项课开设的项目有13项,被使用29次,篮、排球、健美操被所有综合型选项课采用,乒乓球被3个综合型选项课采用,接下来依次为武术、羽毛球、太极拳、太极扇、防身术、跆拳道、体育舞蹈、保健气功;选修课的项目8项,被使用9次,项目相对较分散,有武术、健美操、形体、跆拳道、瑜伽、啦啦操、花样跳绳、体育欣赏。在普修课和选项课中都被采用的技术项目有篮球、排球、太极拳、足球,在普修课和选修课中被采用的技术项目有形体,在选项课和选修课中被采用的技术项目有健美操、武术、跆拳道,没有一个技术项目在普修课、选项课、选修课中都被采用。
(3)体育课程评价。福建省医药类高职高专院校4所采用按所得分数综合评价的方法,1所按优、良、中的方式做等级评价。评价内容均包含课程出勤率、专项运动技术、技能,其中4所院校评价内容还包含身体素质、课程学习态度、理论。
1.结合职业需要,倡导医体结合,完善课程目标。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分别从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五个领域目标提出了基本目标与发展目标的概念,其更多的是强调学生个体的发展。《纲要》的颁布,使得近50年来指令性的政府行为变得有弹性,既强调了指导性,又体现了灵活性[3]。在实际应用中,5所院校体育工作者体会到美中不足的地方是缺少职业岗位需求目标,因此,均在学院由中职升格为高职,制定新的教学大纲时,强调医学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立足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职业的需求对《纲要》的目标进行了补充,在五个领域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医药职业培养目标,强调医药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使得体育课程目标更为完善。
2.丰富课程设置模式,保证课程时数,积极开设选修课。要整合俱乐部、体育社团协会、院系班级组织或参加的校内外各项体育竞赛或体育活动的资源,做到有组织,有计划,丰富课程设置模式,增加课时数;实习时跟专业实习一样,带任务、要求下实习点,实习成绩上增加体育科目,聘请实习点专家讲授健康知识、传授专业体能要求及实践,丰富的课程设置模式,将极大满足学生职业能力的需要。
3.精选教学内容,体现职业特点,开发校本教材。被调查的5所福建省医药高职高专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凸显体医结合职业特点,精而实,以人为本,突出专业特点和可持续发展,包括技能、体能和意识三大内容。目前,有两所院校采用了自编特色教材,应当鼓励所有院校根据本院校专业群特点,编写特色教材。医学类高职跟其他高职高专院校一样,专业迥异,职业需求千差万别,要真正体现“体医结合”的新思想和新要求。教材结构上,应尽量采用模块化编写;教材内容选择上,应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条件及学生将来就业地域特点,突出内容的健身性、针对性、实用性和终身性。增加职业体能、技能相关内容,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控、自测的能力。
4.实施“大课程”组织、评价体系,尊重个体差异、注重职业差异。传统评价方法以终结性为主,从专项运动技术、技能、课程出勤率、身体素质、课程学习态度、理论等教评内容,按所得分数综合评价,难以做到尊重差异、立足过程、促进发展,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效果。实施“大课程”体育课程组织、评价体系,即将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校外体育以及自学活动整体纳入组织、评价范畴,有利于克服学制短、学业重、校外实习时间长等教学不利因素;对包括学生体能、职业体能、运动技能、体育理论、学习态度等整体学习效果和过程进行综合性评价,将会提高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还应根据专业需求组织、实施相关考核:一是将职业体能素质练习、测试纳入组织评价体系,如护理专业学生每学年进行小强度、持续时间长的耐力跑、手指、手腕灵活性、手臂、腹肌力量的测试;二是将体现医体结合的技能考核纳入组织、评价体系,如康复专业须具备开具运动处方的能力。
医药高职高专院校体育课程,应以促进健康为指导思想,一方面,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职业体能,帮助学生掌握医体基本知识以及熟练运用体育知识技能指导他人进行疾病治疗和预防保健,提高专业素质水平,为就业打好基础。另一方面,以个人发展、社会适应为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教法和适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公平、合作、竞争、协作精神以及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提高非专业素质水平,增强职业迁移能力,确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依据各职业岗位劳动(工作)时的主要身体姿态进行相对地分类,主要分为静态坐姿、静态站姿、工场操作姿态、流动变姿四大类。护理职业属流动变姿类,对护理人员的速度、力量、灵敏、柔韧、耐力等身体素质均较其他三类要求要高,同时,护理专业学生数在医药高职高专院校规模中占一半,甚至更多。建议先从护理专业着手,依据其流动变姿类职业身体素质的需要,单独进行体育课程目标、体育课程内容、教法、体育课程评价等方面改革,寻找更适合护理职业岗位需要的体育课程。最终,其经验在医药高职高专院校其他专业中得以推广。
[1] 李力,董能.高职高专院校自助式职业实用性体育课程内容探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4-125
[2] 张训.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调整对发展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3(11)
[3] 国家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