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立荣,邢千里
林立荣/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硕士(浙江桐乡314500);邢千里/浙江传媒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讲师,博士(浙江桐乡314500)。
大学生社会实践一方面是要在与社会接触和互动的过程中了解、感受和学习课外知识与社会经验,并作为对校园学习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还应结合自身的特点特别是专业特点尝试实现某种介入社会、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并表达当代大学生对待历史和当下的态度及思想。尤其是在我国政府提出民族文化复兴和十八大报告有关“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深入贯彻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就如何实现大学生社会实践中专业特点、文化担当和社会效益的全面多赢,是摆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伴随着工业化高速发展,我国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人口日益集中、流动性增强等现实情况下,我国原本差异性明显、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文化地理生态正面临着逐渐被遗忘甚至消失的危险。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提倡复兴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尤其是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种形势下,作为肩负着民族复兴和传统文化传承、发扬历史使命的当代大学生,有能力、有义务、有激情加入到这一进程中去,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广泛接触、认识和学习我国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并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创造,让这些宝贵遗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出新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经过几十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积累了相当的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思路和模式。但从专业提升与文化担当视野探讨和研究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的成果还十分欠缺。由于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点集中在操作流程、单纯思想政治教育甚至是与学校的学分体系,与评奖评优直接挂钩等,不少社会实践活动出现了形式化的倾向。这种形式化不仅体现在操作模式的雷同,更主要的是,不少大学生出于功利目的,往往缺乏对实践对象真正的人文关怀与思考,许多社会实践团队更像是一支支旅游小分队。至于最后的实践成果,则越来越满足于形式化的、标签式的调研报告、论文等。说到底,这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文化担当意识的缺失或不足造成的。这些缺失和不足的形成,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学校层面、社会实践对象单位的考察和评价体系的问题,也有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对于历史文化遗产的认识心态问题,还有必要的方法论和操作模式与机制的欠缺问题。
浙江省桐乡市文化底蕴深厚,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运河文化、古镇文化等交相辉映,石门罗家角遗址距今已有7000多年历史,新地里良渚文化遗址是目前已知的全国良渚文化时期最大部族墓葬群;桐乡文化名人辈出,赵汝愚、张履祥、吕留良、茅盾、丰子恺、金仲华、钱君匋、徐肖冰等文化名人在这里诞生。论文选取浙江省桐乡市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重镇作为研究对象,如乌镇、石门镇、崇福镇、濮院镇等,梳理和分析各个相关社会实践团队的活动资料,运用数据对比、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法,以及艺术学、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研究。选取团队数量8支,其中重点研究对象3支。问卷调查对象为实践团队指导教师、学生队员、实践对象单位工作人员、实践对象地区居民等,取样人数不低于150人。选取实践团队成果形式包括文字(论文、研究报告等)、图片作品、影像作品、绘画作品、综合艺术作品等。从专业提升与文化担当角度分析和研究各社会实践团队的经验得失,提出有建设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模式构想。
课题对近年来桐乡市代表性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区县、村镇接待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和比较研究,现将基本情况整理如表1。
通过表1内容可以看出,从2009年到2013年,参与桐乡市代表性历史文化遗产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仅有11支,占据桐乡市所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对代表性历史文化遗产的关注主要集中在蚕桑、古镇及其代表性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来源高校以浙江省内高校为主,省外高校特别是距离桐乡市较远的高校实践队伍严重缺乏;社会实践的时间多集中在2013年,2013年以前参与历史文化遗产调研的团队较少;社会实践的主题由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逐步向挖掘文化创意产业、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扩展;社会实践的成果呈现方式比较单一,大多为调研报告,缺乏创新性;社会实践的社会评价主要停留在实践单位和实践对象对实践成果的单方面评价,实践成果对外扩展的影响力较小等。
近两年,浙江传媒学院充分利用桐乡校区的地理位置优势,加大本科专业建设与桐乡本地传统文化的接触,积极推进形式多样的大学生社会实践,鼓励和指导学生积极接触社会、磨练意志、促进专业发展、传承地方历史文化。两年来,参与桐乡历史文化遗产研究的社会实践队伍以图片摄影、艺术设计、戏剧影视美术设计、人物形象设计、文化产业与管理、汉语言文学、广告学等专业为主。大学生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加强对于桐乡市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区县和村镇的古镇文化、旅游文化产业、传统民俗和手工艺技术以及农耕文明的了解和亲近感,并逐渐形成专业提升与文化担当齐抓共建的社会实践模式。
1.依托高校资源,助力专业教育。“开展服务于专业教育的社会实践,需要让社会实践的目的始终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社会实践的内容与教学计划保持一致,从而使社会实践成为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实现专业教育的基本目标。”[1]学校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与社会接触和互动的过程中了解、感受和学习课外知识与社会经验,并作为对校园学习的有益补充。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大学生可以根据自身专业的特点,将地方传统文化、艺术及工艺等宝贵遗产作为专业学习的有益补充予以吸收,激发创作动力和灵感;另一方面,在逐步了解和体悟丰厚的传统文化遗产的同时,同学们可以培养和加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提升自身人文素养和文化艺术品位,从而更好地助力专业学习。
表1 桐乡市代表性历史文化遗产所在区县、村镇近年来接待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情况
2.高校专业构建与地方文化传承相互作用。学校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制定具有导向性的社会实践主题,特别是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具有传统文化保护、开发与研究性强的课题,并结合当地为其提供各类文化资源,鼓励和引导大学生结合自身的特点特别是专业特点尝试实现某种介入社会、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并表达当代大学生对待历史和当下的态度及思想。大学是知识和人才的聚集地,拥有地方不具备的智力优势资源。大学的专业优势可以为地方传统文化艺术遗产的保护、发掘、传承乃至开发提供专业详尽的智力支持,而地方则掌握有大量详实的资料,以及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优势。大学资源与地方文化艺术遗产的交流与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
3.宏观引领,校地联动,同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深入开展。通过构建校地联动、同步推进的社会实践项目模式,才能更好地整合资源,推动结合专业教育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一方面,学校结合工作重点、教育目标及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实际情况。定期鼓励学生组织开展主题鲜明、专业性强的特色社会实践,并通过QQ、微信、微博、短信平台等新媒体传播方式和传统的主题海报、宣传栏等渠道广泛宣传社会实践的目的和意义,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人人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提升专业能力、文化担当意识的良好氛围。同时,专门制定社会实践相关制度和奖惩措施,切实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提供保障。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目的地结合全年工作重点和所在地工作实际形成一批社会实践服务项目,通过电话联系、邮寄信函等方式,主动向在校大学生,特别是一些专业性强的大学生发出社会实践邀请(如桐乡市团委每年向在校大学生发出《招募返乡大学生志愿者的一封信》),介绍本地文化特点和当年的社会实践重点项目,欢迎大学生积极参与本地实践活动。
抓住文化担当意识这一当前大学生最亟待强调和强化的素养,将其与专业提升相结合,纳入到社会实践的思路和模式研究中去。把握了这一核心点之后,能够更有力也更有效地整合社会实践的诸要素,切实发挥社会实践的积极意义,这不论是对于大学生本身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培养,还是社会实践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扬,以及促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言,都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
[1] 王秉楠.结合专业教育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研究[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