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玉君,谭云霞,毛修德,贺 帆
(1.河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河南 郑州 450008;2.罗山县林业科学研究所,河南 罗山 464200;3.桐柏县林业局,河南桐柏 474750)
日本栗 (Castanea crenata)是世界“四大栗”(中国板栗、日本栗、欧洲栗、美洲栗)之一,集中分布在日本与韩国,属菜栗类。河南省引进日本栗后,表现出早实、丰产性强、果个大、质地粳等特性,是加工和生食的良种[1]。为了在扩大种植面积中更好地指导生产,进行了该项目的调查研究。
一个栗园也是一个生物系统,其内部结构是否合理影响着有效产出和是否能良性循环,因此对树体内部结构、株间结构的研究尤为重要。为了找出合理的园内结构,以利于园内的通风透光,使密度合理、树体结构紧凑,以达到栗果质优、效益最高的目的,通过调查影响筑波品种产量的诸多因子,经逐步回归找出影响日本栗产量的主导因子,建立板栗产量预测模型,为生产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研究材料选取于河南省桐柏县友好林场,该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湿润大陆性温湿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试验区海拔200 m,属丘陵地,年均气温15℃,极端高温41℃,极端低温-20℃,年均降水量1 168 mm,无霜期231 d,年日照时数平均2 027 h。土壤为黄棕壤,pH值6.8。
主栽品种为筑波,树龄5年生,面积为120 hm2,密度为株距2~3 m,行距为3~6 m。
采用20 m×20 m的标准地,随机设置10个标准地,每个标准地随机抽查3株,调查影响板栗产量的园内结构相关指标。
株行距换算成株距乘以行距的面积;树冠南北长乘以东西长面积。引入自变量9个:株行距(x1)、树高 (x2)、树冠投影面积 (x3)、干高(x4)、干径 (x5)、新梢长度 (x6)、长果枝比例(x7)、中果枝比例 (x8)、短果枝比例 (x9)与栗苞数 (y)。
日本栗产量和质量与树体结构密切相关。为探索日本栗产量与树体结构的关系,以x1,x2…x9为自变量,以y为因变量,应用逐步聚类Ⅰ型最小距离法程序,将数据输入,运行通用线性回归程序,得出表1和2。=465 175.000 0,R2=0.955 6,调整后 R2=0.938 7。
表1 日本栗产量与树体结构的方差分析
表2 日本栗产量与树体结构的回归系数
系数估值代入方程后得出:
y=-0.802 0x1+33.098 4x2+21.846 1x3+84.010 6x4+0.093 75x5-1.263 1x6-9.888 3x7+0.313 3x8-0.201 1x9。
由方程可以看出,影响筑波栗苞数量各因子之间的关系为:产量与树高、树冠投影面积、干高、干径、中果枝比例成正相关,即树高、树冠、干高、干径、中果枝比例越大,产量越高;而产量与株行距、新梢长、长果枝比例、短果枝比例成负相关,反映当前的产果树体刚进入大量结果期,株行距、新梢生长量、长果枝比例、短果枝比例越大,产量越低。因而,在日本栗栽培中,应加强树势培育,增加干径,同时调控新梢生长量。
产量的预测必须采用简单模型才便于应用,利用产量与树体结构因子的关系再进一步筛选出主导因子,双重逐步回归后得到方程:
y=19.928x3-0.6637x6+0.3837x8-1.223。
可以看出,影响筑波栗苞数据的主导因子为树冠投影面积、新梢长度和中果枝比例。利用这3个指标就可以预测出产量。
合理密植。筑波品种节间短,树体较小,表现出明显的矮化和早期丰产的优良性状,山区种植时适宜密植,以株距2~4 m,行距3~5 m为宜。
加强肥水管理。山区板栗种植的立地条件较差,多无灌溉条件,生长相对缓慢。日本栗幼果期表现出树体大、干粗壮,产量高的特点,因此,应加强肥水管理,以利扩大树体,增加干径,提高树冠投影面积。
科学整形。在整形修剪时要注意增加中果枝(30~50 cm)的比例,控制新梢的生长,过密时就及早疏除。定干时应选留适宜的干高,0.6 ~0.8 m,具体到某一个栗园如何选留适宜的干高,要根据几方面来定:一是根据所选树形而定;二是要考虑立地条件,立地条件差,在山地,地势高、坡度大的地方宜留低干,反之留高干;三是管理是否便利,若为了管理方便,如打药、修剪、采收、去雄等好操作。
日本栗产量与树高、树冠投影面积、干高、干径、中果枝比例成正相关,与株行距、新梢长、长果枝比例、短果枝比例成负相关。
根据筑波栗苞数据的主导因子树冠投影面积、新梢长度和中果枝比例,可以预测日本栗幼果期的产量。由于日本栗地上结构的近似一致和相对稳定性,群体结构优化方案在一个地区或相似地区亦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因此其优化结构可更科学地指导生产。
加强肥水管理、优化树体结构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措施,实施园艺化栽培,规模化生产有利于产业化,才能达到高效、质优的目的。
[1] 魏玉君,吕顺端,梅家东,等.日本板栗引种栽培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11(2):261-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