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_艾广富
北京烤鸭是我国烹饪百花园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和极高的世界知名度。
北京清真烤鸭是在原北京烤鸭技艺成熟的基础上,为了满足穆斯林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于上世纪30年代,按照《古兰经》的圣训和戒律,以及广大北京穆斯林的生活习俗而创制的具有伊斯兰教特色的清真食品。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反映了中国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和谐社会氛围。
早在公元10世纪,宋人孟元老所撰《东京梦华录》中就有“外来托卖炙鸡燠鸭”的描述。“燠”为“火焖”之意,古时与“炙”同用,“燠鸭”很可能与现在的焖炉烤鸭相类。
宋时烤鸭就已成为御用膳食了。元军破南宋都城临安后,曾驱使临安城里的百余能工巧匠北上进京,以繁荣13世纪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城——元大都(北京)的商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元大都旧称“析津”,在失传的元代大儒士熊梦祥之《析津志》的基础上,北京图书馆整理出版的《析津志辑佚》中记载:“鹅鸭市在钟楼西。”它记录了元代北京城禽类市场的位置,也说明了当时都城中食用鹅鸭的人很多,从而佐证了王宫贵族已将烤鸭作为他们享用的一道美食,致使其集市居于了都城的中心地段。
元朝天历年(1330年)御膳太医忽思慧在他的《饮膳正要》也有“烧鸭子”的记载,烧鸭子指的就是今天的烤鸭。
公元15世纪初,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烤鸭也随驾迁至北京,成为明朝宫廷的御膳。万历年间的太监刘若愚在其撰写的《明宫史饮食好尚》中写道“本地(指北京)则烧鹅、鸡、鸭。”这也说明当时北京城已有大量鸡鸭鹅的供应。
到了清代,因满蒙民族嗜好烧烤食物的习俗,清宫御膳房内专设“包哈房”,即专门制作烧烤食物的厨房,于是,烤鸭也成为了清宫御膳不可或缺的一道美味。为了满足宫廷膳食的需求、提升烤鸭的品质,清朝宫廷特将风景秀丽的京西玉泉山一带划为御用,把京郊潮白河一带养殖的“潮白蒲鸭”引进到此地精心养殖,后逐渐改良成品质优异的“北京填鸭”,以此专供宫中“包哈房”为宫廷制作烤鸭使用。
《五台照常膳低档》曾记录,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三月初五之三月十七日十三天里,乾隆皇帝吃烤鸭八次。
当时,烤鸭还成为上流社会礼尚往来的馈赠礼品。《竹叶亭杂记》中有“亲戚寿日必以烧鸭相馈遗”的句子。
后来,烤鸭传入京城市井,在京城餐饮业得到迅速发展并流传海内外,最终成为中华美食的代表而享誉世界。
《汤头歌》
大明始创焖炉鸭,秦淮诸城盛开花。
成祖迁都燕京城,焖炉烤鸭随御驾。
清朝皇帝乾隆爷,三膳两头必食鸭。
玉泉周边封御地,种稻养鸭供皇家。
育成填鸭巧制胚,膳房创制挂炉法。
果木烘焙枣红两,片制装盘美如画。
饼绵皮酥肉质嫩,中华美味世人夸。
据史料记载,北京的烤鸭业距今已有近600年的历史了。它伴随着明帝朱棣迁都北京(1421年)而入籍北京。
北京最早的烤鸭店当属开办于北京菜市口南侧米市胡同内的老便宜坊烤鸭店。该店创办于明嘉靖年间,其牌匾是明代清官杨继盛所书。
老便宜坊烤鸭店是当时京城最富盛名的大饭庄之一,当年它坐拥前前后后7套院落,能同时开席10余桌,雇佣的伙计超过50人。其生意之红火可用门庭若市来形容。当时的便宜坊主要经营焖炉烤鸭及全鸭席。其焖炉烤鸭的特点是:“鸭子不见明火”,用秫秸先将烤炉烧热,待挂入鸭胚后关上炉门,全凭炉内温度及余火将鸭子焖烤至熟。因其火力文而不烈,故烤出的鸭子色泽金黄、皮酥肉嫩、肉层分明饱满,一咬一流油却肥而不腻。凡一品焖炉烤鸭的食客无不连声叫绝、欲罢不能。于是,时年北京四九城的饭馆买卖家纷纷效仿,很快,京城就出现了多家取名“便宜坊”的烤鸭店开业面市。
清同治年间,在前门外桥头摆鸡鸭摊的杨全仁先生开办了全聚德鸡鸭庄,时称炉铺,主要经营挂炉烤鸡、烤鸭,并以定制、外卖为主,为富贾豪门提供上门服务。后来随着生意的日益兴隆,店堂随之不断扩大,经营方式也逐渐转为堂座服务,成为了专营挂炉烤鸭的饭庄。
《都门杂咏》中有诗云“买得雏鸭须现炙,酒家还让碎葫芦。”
1935年,北京清真饭庄同合轩创办开业,该店老板看好北京烤鸭日益兴盛的市场,并结合伊斯兰教的宗教信仰,邀请身为其好友的老便宜坊烤鸭师傅胡宝珍,二人一起研发、创制了“北京清真烤鸭”。他们将鸭子从喂养、宰杀到烤制等所有过程均遵循伊斯兰教的戒律,使美味的北京烤鸭也能为京城穆斯林所享用,此举轰动一时并大获成功!藉此,久负盛名的“东方第一美味”——焖炉烤鸭被正式引进清真饭庄。当年,清真同合轩饭庄也因此一举成为京城最富盛名的饭庄,而烤鸭师胡宝珍也成为京城伊斯兰教界的名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鸭胡”。
“鸭胡”原名胡宝珍,1900年生于一个普通汉族农民家庭,14岁时因家境贫寒来京学艺从厨,拜师老便宜坊烤鸭师傅孙之玖先生为师学习焖炉烤鸭。35岁时(1935年),应朋友之邀到清真同合轩饭庄与老板创制清真烤鸭而名噪一时,故得美名“鸭胡”。鸭胡在清真同合轩饭庄对北京烤鸭的改良大获成功,并形成了北京烤鸭的一大分支——北京清真烤鸭。他们也作为京城烤鸭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开创了清真烤鸭的历史。
《中国饮食文化》有文:“回族的饮食禁忌很多。这些饮食方面的约束最初源于《古兰经》、圣训、类比、公议的伊斯兰教法规,如不吃猪肉、不吃自死之物、不吃动物血液、不吃未奉安拉之名屠宰的畜禽等。如前所言,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证明这些教法规定具有一定的科学性,极大地保证了回族人的健康。久而久之,就演进为回族人的饮食习俗。”
当我国汉族厨师发明的烤鸭技艺日趋成熟,北京烤鸭享誉国内外之际,北京清真餐饮业的有识之士大胆引进,在北京烤鸭制作技艺的基础上,按照伊斯兰教规和信众生活习俗进行改进和再创造,最终形成了北京清真烤鸭的制作技艺。清真烤鸭在制作技艺上基本沿用了北京烤鸭的制作方法,不同之处是:
首先,制作清真烤鸭必须选用健康活体北京填鸭为主料,严禁选用病、残、自死的鸭子。
其次,制作清真烤鸭的活体鸭必须由阿訇诵经屠宰,严禁在市场上随意选购鸭子并使用。
第三,制作清真烤鸭的全套工具(厨具)必须为专用设备,时时保持洁净,不准混用、他用。
第四,制作清真烤鸭的鸭胚入炉烤制前必须灌入用花椒煮制的花椒水。
陈广元先生现任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会长,是伊斯兰教界德高望重的长者。
第五,清真烤鸭烤熟出炉后必须用香油从上至下刷至洁净方可片制。片切之前,须请客人验看、并当面片制装盘。
最后,烤鸭片制完成、制作鸭汤时,必须使用原鸭原架,不可调换。鸭汤煮好,要按季节加入适量青菜。如春季加入小水萝卜片,夏季加入黄瓜片,秋季加入冬瓜片,冬季加入大白菜等无气味之青菜。
北京清真烤鸭自1935年创制至今,近80年的历史虽然不算久远,但是其发展之快、推介之广、国内国际影响之大、受欢迎程度之深都使其作为独具特色的北京、乃至中国清真美食而在国内外餐饮业中占据了不可小觑的一方市场,成为了北京、中国的美食名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