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臻,解佳龙,2,牟仁艳,2
(1.武汉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430070;2.湖北省产品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湖北 武汉430070)
随着高新区的迅速发展,已有不少学者进行了各种定性和定量研究,但多数研究成果集中在高新区的发展规模、发展速度等“量”的问题上,针对高新区效率问题分析较少。黄春铃等[1]和许陈生[2]分别运用因子聚类分析和DEA 模型对我国53 个高新区的产出效率及其分解效率进行实证研究,认为我国高新区效率普遍较低,并呈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点;李嬛运用全要素生产力指数对1999—2004 年我国27 个地区的国家高新区效率状况进行了横截面分析,认为我国高新区整体效率有待改善,东部地区的效率状况明显高于西部地区[3];刘鹤应用因子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对53 个高新区的劳资效率、土地效率、研发效率和综合效率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有些综合实力较强的园区运行效率却不高[4];杨瑞明等从综合有效性、技术有效性和规模有效性3 个方面,对陕西省高新区1999—2006 年间的科技活动效率进行纵向研究[5];武鹏等运用SFA 模型测算了国家级高新区2007 年的产出效率,结果显示整体产出效率水平较低,且呈自东向西递减的空间趋势[6];谢子远利用DEA 对我国53 个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并对影响高新区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7]。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成果将关注焦点放在截面数据的横向比较,或者就某一高新区在连续时间内的纵向比较,很少有针对区域层面之间高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时间序列的纵横向比较分析。因此,笔者运用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测算西部高新区2007—2010 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综合评价值及各分指标评价值,从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两个层面分析西部高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变化趋势及特点。希望以此为国家建立西部高新区比较竞争优势、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提供决策参考。
高新区是一个多要素投入和多变量产出的复杂开放系统,在分析其科技资源配置效率之前,需要明确科技创新的投入和产出所包含的各要素[8](鉴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复杂性,无法罗列全部科技投入与产出要素,只能选取关键要素)。在投入变量选取上,综合杨瑞明、刘骅等[9]和CRILICHES[10]的研究成果,借助经济学上将生产要素分为劳动和资本两个方面的基本思想,确定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为两个最主要的科技投入指标。一方面,科技活动人员数反映了高新区科技人力资本的投入状况,故将其作为投入指标代表劳动;另一方面,高新区各项科技创新活动和软环境营造都依托资金的支持,如研发场地、实验设备、启动基金、创新氛围等软硬件条件的改善,在某种程度上直观体现为活动经费的转化,因此选择科技活动经费作为另一投入指标,既体现科技资源配置的资本要素,又从侧面反映园区科技环境的营造力度。
科技活动产出首先体现为技术创新产出,即新技术的开发,其效果最终反映在生产能力和收益能力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反映了技术创新效果的生产能力(规模、速度),技术性收入、高新产品出口额、上缴税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技术创新效果的收益能力;其次体现为知识创新产出,即新知识的创造,所创造的新知识通过科技论文和专利扩充知识存量,鉴于高新区科技论文统计口径缺乏,且科技资源要素集中在与产品或服务生产直接相关的知识创新产出,从而仅选取专利作为衡量指标。考虑到专利申请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故将高新区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进行加权计算,权重采用全国平均的申请数和授权数的比例[11],申请数权重为0.618 4,授权数权重为0.381 6。
上述指标中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的加权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和《专利统计年报》,其余数据均来源于《火炬计划统计年鉴》。
2.2.1 模型Ⅰ:科技投入模型
人力和财力投入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具有显著的不可分割性,在计算科技投入时不能将科技活动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作为相对独立变量[12]。笔者借鉴柯布-道格拉斯函数Y(t)=A(t)KaLb,其中K 和L 分别为科技活动经费、科技活动人员,a和b 为两者的产出弹性。现假定制度环境大致相同,取A(t)为1,则问题的关键是要计算出各高新区的a 和b 的值,由于高新区数量庞大,计算过程复杂,笔者用全国总体科技投入的生产函数来近似替代,取a 和b 值都为1/2,进而函数形式变为Y(t)=K0.5L0.5。据此可以得到高新区科技投入模型为:
2.2.2 模型Ⅱ:科技产出模型
(1)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变异系数法反映单位均值上的离散程度,如果高新区某指标值能明确区分高新区的科技产出水平,说明该指标在这项评价上的分辨信息丰富,应赋予该项指标较大权重;反之,赋予该项指标较小权重。变异系数法公式如下:
(2)标准化处理。科技产出变量均为效益型指标,从而选择无量纲化的计算公式为:
(3)科技产出模型。根据指标权重和标准化数据,可得到高新区科技产出值为:
2.2.3 模型Ⅲ: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模型
通过历年科技产出指标权重,可以发现:①技术性收入是影响科技产出水平的主要因素(权重近1/3),这与高新区的定位和功能十分吻合,体现了科技与产业紧密结合的市场趋势;②各项指标权重渐趋稳定,尤其是2009 和2010 年指标权重几乎一致,说明高新区科技产出结构相对稳定。
由式(1)~式(6)可得到54 个高新区2007—2010 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计算结果,并依据我国三大经济地带划分标准,将计算结果整理汇总至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其高新区科技投入产出规模与配置效率区域测算值如表1 所示。其中,尽管兰州和乌鲁木齐配置效率较高,但仅反映科技投入极低情况下,科技产出相对较高的特例,难具普遍性,故在西部高新区配置效率测算中将其剔除,以避免不良信息干扰。将西部高新区历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值进行区域间和区域内比对分析,可得以下结论:
(1)西部科技资源总量规模偏小,配置效率明显低于东部,但与中部持平。依据计算结果取各高新区历年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的平均值为界,即投入值359 913、产出值0.128 6 作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高低的分界值。以此为基础,我国高新区可划分为4 种类型(根据各高新区科技投入和产出的数值分布特征,将4 象限划分为4 种类型,即A 象限为小规模粗放型、B 象限为规模化粗放型、C 象限为规模化集约型、D 象限为小规模集约型),以二维坐标图(图1)对其进行详细刻画。通过4 象限分布可以发现,西部高新区中除成都(投入第4,产出第8)、西安(投入第7,产出第7)实现规模化集约经营,其余均属A 象限小规模粗放型。从全国54个高新区对比情况来看,西部高新区2007—2010年投入值、产出值、配置效率分别为208 789、0.073 8、0.314 7,明显低于东部472 487、0.174 1 投入产出规模和0.486 8 配置效率,与中部(268 571、0.085 4、0.342 8)基本持平。
表1 高新区科技投入产出规模与配置效率区域测算值
图1 高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投入-产出”4 象限分布
从各项分指标来看,在科技活动人员和经费支出方面呈现东—中—西梯度性差异,东部高新区智力支持和经费保障优势明显,而西部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2;在技术性收入、高新产品出口、专利申请与授权方面,呈现东—西—中梯度性差异,东部明显高于中西部,而中部稍低于西部,这也是由于中部仅有武汉高新区能与西部成都、西安、重庆相媲美;在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上缴税额方面,呈现东—中—西梯度性差异,结果主要源于西部高新区产业基础较东中部薄弱,技术创新生产能力和收益能力相对滞后。
(2)西部高新区科技产出相比科技投入增速滞后,配置效率普遍不高。从西部高新区科技投入规模的变化趋势来看,西部各高新区(重庆除外)科技投入都处于上升阶段,4 年平均增幅达25.23%,明显高于东中部23.50%、20.44%的增速,尤其是原规模较小的兰州、昆明高新区平均增速达到98.78%和46.63%。从科技产出规模历年平均变动情况看,西部高新区科技产出规模平均增幅为12. 38%,超过东中部的8. 28% 和11.39%,但相比投入规模增速略显迟缓,从而导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普遍下滑,由2007 年0.693 1降至2010 年0.433 6,而东部和中部基本维持在0.5 和0.35 的效率水平。
(3)西部13 个高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指标特色明显。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指标值来看,兰州、昆明、南宁、杨凌、桂林、绵阳、贵阳、乌鲁木齐8 个高新区科技产出增速滞后于科技投入,配置效率下滑现象严重,主要由于这些地区高新产业基础薄弱,科技转化能力欠缺,对猛增的科技资金和科技人员难以消化再创。成都、西安、宝鸡、包头保持科技投入与产出同步上升,尤其成都同步特征最为明显,科技投入和产出平均增速分别为7.88%和15.92%,这与当地较强的技术创新效果和生产能力密切相关,进而加速了科技成果转化速度。重庆则逐年压缩科技经费开支,由2007 年22.87 亿减至2010 年14.41 亿元,而科技产出却稳步上升,从而使配置效率位居全国第4位,成为西部高新区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的典范,这主要归根于重庆高新区注重了技术市场的培育,因而在技术性收入上具有较高的产出效率。
笔者运用时序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54 个高新区2007—2010 年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比对分析,结果表明:①西部高新区科技资源总量规模整体偏小,多属小规模粗放型经营,配置效率明显低于东部,但与中部基本持平;②从科技投入产出规模和配置效率评价值的变化趋势来看,西部高新区科技产出相比科技投入增速滞后,配置效率普遍下降,科技资金与科技人员优势转化能力缺乏;③西部高新区内部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分指标特色明显,大体可划分为产出增速滞后于投入、投入产出增速同步、投入压缩效率提升3 种类型。
尽管笔者揭示了我国西部高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强弱特征,但仍存在以下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研究:①指标选取问题。笔者主要从财务和人力两个要素资源对高新区科技投入进行测量,没有考虑信息资源等潜在科技创新资源,而财务和人力测量各依赖科技活动经费和科技活动人员,指标较为单薄。由于国内外对高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尚不成熟,笔者对西部高新区这一特殊群体的探索处于初级阶段,选取衡量指标有待进一步商榷。②科技投入产出弹性的计算问题。从严格意义上讲在计算科技生产函数中值时,需要将高新区的专利、技术性收入、新产品增加值等分别计算,但由于现有统计资料很难获得如此详细数据,因此,笔者将a 和b 各取0.5 作为近似值。但从总体上看,由于这种分析方法比较合理,即便将a 和b 略作调整,如分别取0.4 和0.6,计算结果差异不大。
[1] 黄春铃,余颖,黄卓.国家高新区产出效率的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2):100-104.
[2] 许陈生.我国高新区效率评价实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10):109-111.
[3] 李嬛.基于DEA 方法对我国区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效率分析[J].科技和产业,2008,8(1):6-9.
[4] 刘鹤.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运行效率评价[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10):117-120.
[5] 杨瑞明,邹艳.陕西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活动效率评价研究[J].机械制造,2010,48(2):7-10.
[6] 武鹏,余永泽.我国国家级高新区的产出效率及其影响因素[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0,30(5):16-23.
[7] 谢子远.国家高新区技术创新效率影响因素研究[J].科研管理,2011,32(11):52-58.
[8] 蓝天立,杨志江,罗掌华.西部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综合评价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7(1):73-77.
[9] 刘骅,卢亚娟. 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动态效率测算[J].科技与经济,2011,24(1):46-50.
[10] CRILICHES S. Issues in assessing the contribution of R&D to productivity growth[J]. Bell Journal of Economics,1979(10):92-116.
[11] 魏守华,吴贵生.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5,23(4):467-473.
[12]邵云飞,周敏,唐小我.基于中心城市创新辐射的西部自主创新效率研究[J]. 管理学报,2010,7(12):1825-1830.
[13]李冬梅,李石柱,唐五湘.我国区域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情况评价[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3(1):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