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公文 邵晓凤 王 杉
传统的青年思想教育以理论教育为主,新时代青年的教育应更突出时代特点,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如何结合实践、实际工作环境开展思想教育,是青年工作的重点和难点[1]。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于2009年4月启动了医务志愿服务,并使其与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及特有社会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为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社会—伦理全方位服务,建立了与目前中国社会背景相符合的医务社会工作模式。自医务志愿服务启动以来,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其中青年人员所占比例超过70%。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尝试将医务志愿服务引入到青年思想教育中来,建立以志愿服务为切入点的新时期青年思想教育模式,加强对其思想教育。本研究旨在探索志愿服务对青年的思想认识的影响,并希望通过志愿服务有效促进青年的思想教育工作。
本研究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定量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对医院青年思想状况进行调研,并对参加志愿服务青年与未参加的青年的思想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第二部分为定性研究,以焦点小组访谈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分析参加志愿服务青年前后思想状况的变化。通过定量和定性两部分研究来探讨医务志愿服务对培养青年思想政治素质的作用,探索医院青年思想教育的模式。
本研究随机选择医院382名青年(35岁以下)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382份,回收有效问卷320份,有效回收率为83.77%。调查问卷是课题组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内容包括青年的一般人口社会学资料、对社会的认识、价值观、奉献精神、团队精神、志愿服务等方面的问题。被调查对象采用无记名方式填写问卷,数据用SPSS13.0进行描述性统计。
课题组编制焦点小组活动设计方案,通过焦点小组访谈法对志愿服务青年进行思想方面的评价,与参加志愿服务前的思想状况进行比较,对结果进行类属分析,探讨志愿服务在青年思想认识方面的作用。
课题组选择7名参加志愿服务经验丰富的青年为对象,组成小组进行焦点小组访谈[2-3]。7名志愿者在主持人的引导下,通过志愿服务行为和经验分享方式,讨论了各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前后的变化,并通过词语联想、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出讨论,深入调研参与志愿服务的思想变化。
在焦点小组访谈的基础上,分析提炼形成个案访谈提纲,选择8名志愿者为对象进行深度访谈,从而更好的挖掘访谈对象在志愿服务前后的思想变化,并分析思想的真实状况和变化原因。
对8名志愿者进行深度访谈时,在征得被访者同意后,用录音笔对整个过程进行全程录音。每次访谈结束之后,立即将访谈录音整理成文字资料。8位被访者中,有4名医学生、1名护士、1名临床医生、1名医技人员、1名医院行政管理人员。
2.1.1 一般资料。320名青年人员政治面貌以团员为主,参加志愿服务和未参加志愿服务的人数接近1:1,详细情况如表1。 2.1.2 社会认知。调查结果显示,对社会的认知方面,参加过志愿服务的群体中有57.9%的青年认为“当前社会给人们提供的成功机会公正平等”,其认同率明显高于未参加志愿服务的群体的认同率47.2%(P <0.05)。对于当前社会公德状况的认知方面,参与过志愿服务的群体中32.2%对社会公德满意,未参与志愿服务的群体中仅为17.8%,二者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表1 320名青年人员的基本情况
2.1.3 价值观。调查结果显示,青年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社会贡献的大小”、 “人格高尚”(表2),参加志愿服务的群体中有较多的青年选择“社会贡献的大小”。当前的青年人更多选择以“比尔·盖茨”和“张朝阳”作为楷模,两类群体没有显著性差异(表3)。
2.1.4 奉献精神。调查结果显示,面对“上级交付的没有报酬的工作任务”,65.3%的青年认为“虽有不同意见,但能服从组织安排”(表4)。面对国家遭遇的特大灾难或者重大损失时,选择“尽自己所能,帮助受灾群众”和“响应号召,捐款捐物”的青年总人数超过97%(表5)。结果还表明大部分青年人“愿意献血”,其中在参与过志愿服务的群体中,“愿意献血”的比例明显超过未参与过志愿服务的群体(P<0.05)(表6)。
表2 您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体现在
表3 您最佩服的青年楷模是
表4 如果组织交付给您没有报酬的工作任务,您的态度是
表5 当国家发生特大灾害,造成重大损失时,您会怎么做?
表6 您愿意献血吗?
2.1.5 团队精神。68.1%的青年认同团队合作,其余人员有不同程度的怀疑(表7),参加志愿服务群体和未参加志愿服务群体的情况相近。面对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86.6%的青年认为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谅解”,两类群体没有显著性差异(表8)。
2.1.6 志愿服务。对志愿服务的认知方面,84.6%的青年支持医院志愿服务工作,并且75.3%的青年愿意参加医院志愿服务工作。经过调研发现,青年参加志愿服务最主要的两个原因是“帮助有需要的人”和“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青年参加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阻碍因素是“服务时间与个人生活或工作学习相冲突”。
对焦点小组访谈和深度访谈结果进行类属分析[4],结果如下。
2.2.1 服务前后个体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1)更主动帮助别人。志愿服务后更加主动地去帮助人了,走在外面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也会主动上前帮助。善于观察,善于主动地帮助他人。对病人更加感同身受,更想付出。(2)热情、乐观对待一切。能够从患者身上受到启发,更加乐观的对待一切。变得更加热情,更加积极主动。(3)看待病人的角度改变。最开始是从医学的角度看待病人,成为志愿者之后,会全面看待。服务前仍然采取医生思维与患者单项式交流,服务后能够换位思考,可以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去考虑一些问题,体会病人的心情。(4)责任心变得更强。责任心变得更强大,尤其是自己身边的医学生,看到他们与病人接触和交流会更和谐。(5)能力得到提升。作为核心志愿者,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与人交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
2.2.2 继续志愿服务的原因。所有被访者均表示会继续参加志愿服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1)通过服务获得成就感和认同感。服务后知道即使是看似简单的引导性工作,事实上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样简单,要有足够的耐心、热情和掌握足够的知识信息量去帮助他人来快乐自己,实现了被需要的价值。(2)志愿服务改善就医环境。志愿服务能够帮助树立医院的良好形象,志愿者的服务也是宣传医院的一种好的方式。(3)对自己也有益处。志愿服务的团队中可以找到家的感觉,同时,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对自己也有益处。(4)责任感驱使。给更多的志愿者指导,觉得也是一种责任。
2.2.3 对于奉献的理解。就是用不同的形式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不同的职业有不同职业的规范,能够利用自己的时间做一些规范外的事情就是奉献。奉献不仅是为了别人,也是为了自己。
2.2.4 对社会责任感的理解。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为改进就医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就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奉献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社会责任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良心,每个人做事情都会有原则的底线,不能触碰;二是理想,能够真心地为社会做一些事情,并不是为了单纯的实现自我价值,同时还有社会价值。
2.2.5 关于志愿服务中的团队合作。提升了自身的交流能力,增长了知识,通过小组的方式进行志愿服务明白了团队凝聚力的重要性。
定量研究的结果显示,参加过志愿服务群体的社会认同感高于未参加过志愿服务的群体,参与过志愿服务的青年人更具有奉献精神。当前青年人的价值观存在多元化特点,当代的行业精英逐渐成为更多青年的楷模。在参加志愿服务群体中有更多的青年以“社会贡献的大小”作为个人价值的体现。大多数青年人认同团队合作,并认为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尊重、相互帮助、互相谅解。调查同时显示,大多数青年人了解并支持志愿服务工作,愿意参加医院志愿服务,认为主要阻碍因素是服务时间与个人生活、工作学习冲突。
表7 您认为团队合作
表8 您认为应当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定性研究结果显示,参与志愿服务在青年人的奉献精神、责任心、团队精神以及职业精神的培养等方面起到了比较明显的作用,志愿者以更加积极、热情、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工作和学习,志愿者在服务和奉献中感受快乐,责任心得到增强,与患者的“亲密”接触使青年人能够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这种精神在服务之外的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得以继续。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体会到团队合作的意义,并在服务中提升了沟通协调、组织管理等多种能力。
定量分析因为采用匿名调查方式,无法判断志愿服务时间对思想的影响,单纯区分是否参与过志愿服务,容易因为部分仅参加过少数服务的人员影响总体结果的分析。而定性分析在选取访谈对象时考虑这方面因素,选取服务时间较长的志愿者,方法上以焦点小组和深度访谈的形式,能够较真实的反映青年人思想上的变化。结合定性研究结果,我们可能获得对定量研究结果的合理解释。对于参加志愿服务群体的社会认同感高于未参加志愿服务群体的现象,可能是由于通过志愿服务,青年人一方面能够“更加乐观的对待一切”,另一方面“服务后能够换位思考,可以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去考虑一些问题”。这使得志愿者在面对一些社会问题时,能够进行更加理性的认识和分析,提升了对社会的认知。此外,参与过志愿服务的青年人更具有奉献精神,可能是由于青年人通过志愿服务“获得了认同、成就感”,“实现了被需要的价值”,从而“更想去奉献”、“更想付出”。 综合定性和定量的研究结果显示,志愿服务在青年人的奉献精神、责任心、团队精神以及职业精神的培养等方面起到了比较明显的作用。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尝试将医务志愿服务引入到青年思想教育中来,建立了以志愿服务为切入点的新时期青年思想教育模式。这一模式在医院的实践中有效促进了青年人的奉献精神、责任心、团队精神以及职业精神等的培养。因此,在医院青年人的思想教育体系中,可以考虑合理引入志愿服务内容,通过构建基于志愿服务的思想教育新模式,充分调动青年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使青年人合理安排好时间,让青年人能够持续参与到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从而帮助其实现思想和能力各方面的不断提升。
[1] 刘穗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的探索[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6,26(1): 52-53.
[2]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59.
[3] 郭秀花.实用医学调查分析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 29-33.
[4] 吴鲁平,谈杰. 白领青年的人际关系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09(7):5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