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采集期艾叶挥发油含量和化学成分的研究

2013-12-22 08:09洪宗国魏海胜张令令吴焕淦
关键词:艾叶挥发油含量

洪宗国,魏海胜,张令令,吕 丰,吴焕淦

(1中南民族大学 药学院,武汉430074 ; 2 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上海201203)

艾叶(ArtemisiaeargyiLevl.et Vant.)为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性温,味辛、苦,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等功效,是常用中药,艾灸灸材[1].艾叶全国各地都有分布,以湖北蕲春产为最佳,习称“蕲艾”.艾叶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挥发油是其主要成分,但各文献报道[2-5]中艾叶挥发油主要成分及含量有所差异,这可能与植物生长的地区、环境、气候等有关.江丹等[6]对5个不同产地的艾叶挥发油含量和化学成分进行了比较研究,证明蕲春产艾叶含油量最高,达1.230%.目前,对不同采集期的蕲艾叶挥发油的研究仅限于总挥发油含量,并未有更深层次的研究[7].本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艾叶挥发油,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对6种不同采集期的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含量进行比较研究,旨在确认艾叶采收的最佳时期,为艾叶挥发油的工业提取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仪器

艾叶,产地湖北蕲春县蕲州镇,采集时间分别为2012年5月19日,5月26日,6月2日,6月9日,6月16日,6月23日(端午节).品种鉴定:蕲春县李时珍医院药剂师方震.

蒸馏水,无水硫酸钠(分析纯,天津博迪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气质联用仪(Agilent 6890-5973型,美国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和挥发油简式提取装置.

1.2 实验方法

1.2.1 艾叶挥发油含量的测定

[8],将6个不同采集期的艾叶按时间先后依次编号为1~6号(见表1),粉碎,各称取100 g,置于1000 mL圆底烧瓶中,加入800 mL蒸馏水,上接恒压滴液漏斗和回流冷凝管,回流提取3 h,分离后用无水硫酸钠干燥、过滤,称重并按下式计算艾叶挥发油的含量.不同采集期艾叶均提取3次,取平均值.

1.2.2 GC-MS分析条件

气相色谱条件:色谱柱HP-5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0.25mm×30m×0.25 μm),程序升温:从50℃开始,保持5 min后,以4℃/min升温至260℃,保持10 min,进样口温度为260℃,载气为N2,进样量为1 μL,分流比为2︰1.质谱条件:EI离子源,电子能量70 eV,扫描质量范围:35.0~550.0m/z.质谱检索标准库:NIST库.人工图谱解析,鉴定含量较多的成分,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9],测得挥发油中各成分的归一化含量.

2 结果与讨论

2.1 艾叶挥发油的含量

用上述6种不同采集期的艾叶,在相同的提取条件下进行水蒸气蒸馏,得到浅绿色至浅黄色的挥发油,所得挥发油提取率见表1.

表1 6种不同采集期艾叶挥发油含量

不同采集时间的艾叶挥发油含量见图1.由图1可见,不同采集时间的艾叶挥发油含量存在明显差异,从5月19日至6月2日艾叶中挥发油含量在逐渐增加,到最高值之后至端午节含量逐渐下降.6月2日挥发油含量最高,达0.953%,5月19日含量最低,为0.607%.

图1 不同采集期艾叶挥发油含量变化示意图

传统认为,艾叶采集以端阳节为佳.但本实验中最佳采集期较端阳节提前3周,原因是2012阴历闰四月,端阳节晚于其他年份.动植物生长依24节气变化,闰月的24节气与阴历每年出入较大,故端阳节收艾未必最佳.从图1可知,挥发油含量接近9%的日期在3~4号样,即6月2日到6月9日.2012年6月5日芒种节,即芒种节的前后5天之内.由于阳历与24节气有固定的关系(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节气的日期在阳历中是相对固定的,上半年在6日、21日,下半年在8日、23日,前后相差1~2 d),故可确定6月上旬为最佳采集期.

2.2 艾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2.2.1 挥发油化学成分比较分析

依照上述气质联用分析条件,分析6种挥发油样品,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化学成分相对含量,结果见表2.由表2可知,1~6号样品分别检测到29,32,29,27,34,28种不同成分,共有17种化合物,总含量占挥发油质量分数分别为78.35%,77.07%,77.83%,67.32%,76.34%,84.13%.各不同采集期艾叶挥发油含量最高的组分有:1-辛烯-3-醇、1,8-桉叶油素、ɑ-侧柏酮、β-侧柏酮、樟脑、龙脑、4-萜烯醇、ɑ-松油醇、石竹烯、ɑ-石竹素、氧化石竹烯等,这些化合物也是构成艾叶挥发油的特征性成分[4].

表2 6种不同采集期艾叶挥发油成分分析

注:“—”表示未检测到

2.2.2 挥发油主药效成分分析

6种不同采集期艾叶主药效成分相对含量变化见图2,其中5种化合物是挥发油中已证明具有临床药理活性.由图2可见,其含量随采集期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有镇神经痛、皮肤痛和止咳作用的1,8-桉叶油素[11,12]含量:3>4>1>6>2;具有杀菌、镇痛、消炎作用的樟脑[13]:4>3>5>6>1>2;具有止痛、消肿作用的龙脑[14]:3>4>5>6>1>2;具有镇咳、平喘、祛痰作用的4-萜烯醇[15]:3>4>6>5>1>2.4种化合物总含量分别为3(37.87%)>4(31.72%)>1(24.01%)>6(22.76%)>5(19.29%)>2(10.99%);而对神经系统有副作用的β-侧柏酮[11]:4(16.36%)<3(19.45%)<1(26.72%)<5(30.59%)<6(33.56%)<2(41.52%).由此可见,采集期3~4的有效成分最高,毒性成分最低,品质最好,是艾叶的最佳采集期.这与挥发油含量的比较是一致的.

采集期编号

综合表2和图2,不同采集期的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别,虽然艾叶挥发油均含有相同的特征成分,但同一成分的相对含量差别明显.由于植物处于不同的生长期,受各种生物酶、温度、光照、水分等外界因素作用,影响生物合成与代谢的累积,使各成分种类和含量发生变化.3~4号采集期各成分变化较小,此期采集较合适.

3 结论

用相同的方法提取不同采集期的艾叶挥发油,收率为0.607%~0.953%,采集期3号(6月2日)的挥发油含量最高.比较不同采集期艾叶挥发油中主药效成分的含量变化,采集期3~4号(即6月上旬)的挥发油收率最高,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毒性成分最低,品质最好,是艾叶采收的最佳时期.该采收期为24节气中的芒种节,而非传统阴历的端阳节.

参考文献

[1]刘麦兰,曾 芳,和中浚,等.艾为最佳施灸材料探析——基于艾与其他典型灸材的比较[J].江苏中医药,2009,6(41):59-61.

[2]董 岩,王新芳,魏新国.山东艾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的GC-MS研究[J].中成药,2005,2(3):326-328.

[3]杨 华,田 锐.陕北艾蒿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8(11):103-105.

[4]洪宗国,余学龙,陈艺球,等.蕲艾、北艾、川艾挥发油化学成分比较研究[J].中草药,1996,27(3):138-140.

[5]刘向前,陈素珍,倪 娜.湖南产艾叶挥发油成分的GC-MS研究[J].中药材,2005,28(12):1069-1071.

[6]江 丹,易 筠,杨 梅,等.不同品种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分析[J].中国医药生物技术,2009,10,4(5):339-344.

[7]梅全喜,田新村,董普仁.不同采集期对艾叶(蕲艾)挥发油含量的影响[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0,10(12):548-549.

[8]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附录82.

[9]徐建新,宋 海,韩玉琦,等.艾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657-2658.

[10]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上册)[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936.

[11]文福姬,余庆善.艾叶精油化学成分研究[J].香料香精化妆品,2007(3):21-23.

[12]林启受.中草药化学成分化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77:450-600.

[13]徐任生.天然产物化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1993:238.

[14]阴 健,郭力弓.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I)[M].北京:学苑出版社,1993:319.

[15]黄学红,谢元德,朱婉萍,等.艾叶油慢性支气管炎的实验研究[J].浙江中药杂志,2006,41(12):734-735.

猜你喜欢
艾叶挥发油含量
端午佳节话艾叶
压滤后盐泥中的盐含量和水含量
艾叶泡脚退黑眼圈
不同桑品种黄酮含量测定
HPLC法同时测定蓝桉果实中两种marocarpal型成分含量
芪红水煎剂化学成分的HPLC-FT-ICR-MS快速表征与HPLC多成分的含量测定
GC-MS法分析七十味珍珠丸中挥发油、脂溶性成分
牛扁挥发油的提取
HPLC法同时测定艾叶中7种成分
石菖蒲挥发油SFE-CO2萃取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