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天园 陈 华
众所周知,医院膳食是医院对于患者实施营养治疗的基本载体,患者在康复过程中饮食状况的优劣,也间接影响着患者的康复速度。自我院运用膳食管理系统以来,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治疗饮食的落实率也得到了较大提高,在方便病人的同时,也使得我院膳食管理逐步迈向信息化。
所谓膳食系统,就是通过应用程序读取HIS上的病人信息和饮食医嘱,利用掌上电脑和数据库技术,完成病人订餐以及餐后信息管理。
1.1 项目开展的“三步走”战略 横向上,主要从订餐内容进行深化。一是基本膳食,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普食,增加了病友可选饭菜的种类,由专人负责每日的营养搭配,从根本上解决病人每天的能量及营养的需求;二是治疗饮食,就是我们说的营养餐,对于特殊病种的病人,给予特殊的配餐方式,最大程度上满足病人的要求;三是特需饮食,是除了普食与营养餐之外,病友可以额外地选择诸如清炖鸽子汤、黄豆猪蹄汤等之类的加餐。
纵向上说,是进一步提升了膳食系统的广度与深度。从新区医院到老区医院,从开始的两个病区到现在的多个病区,我们在不断增加膳食系统推广范围的同时,也将膳食系统电子信息化逐渐铺开,为实现全院性的普及做铺垫。
1.2 我院基本订餐流程(见图1) 病人入院在办理入院手续的同时,收费员会询问病人是否需要订餐,如有需要,则即时为病人办理开通膳食账户,订餐员每日定时定点到病人床前,并告知病人账户余额,方便病人提前缴费。膳食科负责数据上传,统计每日订餐报表。病人办理出院手续时,收费员会将膳食账户余额退还病人,并注销病人的膳食账户。
图1 订餐基本流程图
2.1 订餐员积极性低 订餐员往往认为只需完成本职工作,无需考虑成本、支出的问题,且在配餐、送餐问题上马马虎虎。长此以往,不利于医院后续发展,也不利于调动员工积极性[1]。须适当引入绩效考核机制,使病人满意度、劳动强度与收入成正比,充分调动订餐员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2.2 病人认识存在误区 很多病人都反映医院伙食偏贵,饭菜也不可口。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膳食费用不可减免,因为膳食费用计价不同于医疗费用的计价,所以不存在能否报销的问题[1]。医院本着按成本运作的原则,让每一位病人将钱花在治疗的刀刃上,而在饮食上不多花一分冤枉钱,既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也能加快身体康复,医院财务部门也专门列项对超出的部分进行了补贴。事实上,病人每日10元的餐费和在职员工是享受着相同的品质。
初期有病人反映饭菜搭配不合理,然而,细细察看病人的饮食,一荤两素的组合并非如同病人所说,也许是众口难调的缘由也未可知,倒是发现许多病友吃不完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对此,膳食科将问题及时反馈给食堂,食堂对病人的配餐数量和质量都进行了调整。譬如刚做完手术的病友,饮食上尽量搭配些清爽的蔬菜,荤菜也以小荤为主。这样做既减少了病人的浪费现象,也节约了成本。
2.3 手工点餐出错率高、统计量大 原先订餐采用手工记录,一支笔、一张纸、一本菜单,病人逐个过的方式,不但增加了人工劳动力,而且在饭餐的配送过程中经常出现拿错单、送错房的尴尬情况,不能保证病友的合理用餐时间。同时,人工制作报表,由于数据量大,纸张记录和统计费时费力,管理起来相当繁琐,若是出现错误,查对起来也不容易。
2.4 营养师形同虚设 因为不能及时同相关科室交换信息,造成了营养师不能及时了解病人的有关信息,难以更加合理地为病人调整饮食,辅助临床治疗;因为缺乏病人的基本信息和营养病历,病人对有关情况描述有出入,营养师很难为咨询的病人提供准确的营养膳食方案,因而发挥的作用很有限。
2.5 点餐内容过于单一 为满足大多数病人的饮食需求,订餐初期还是以普通饮食为主打内容,因而引起了部分病人的不满,这部分病人大多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发人群,年纪偏大,高血压、糖尿病等为常见疾病,不能食用简单的普通饮食,需要为这一特殊人群开设像低盐、低脂、糖尿病等治疗饮食[2]。此外,套餐内容的品种单一、陈旧,再加上众口难调,迫切需要营养科进行创新改革。
3.1 掌上电脑与订餐完美结合 手持个人数字助理(PDA)和热敏打印机的推广,从根本上解决了原始手工订餐带来的过程繁琐、数据量大、统计工作复杂等问题。但是随之而来的新问题是,在新区医院,负责订餐、配餐的阿姨都是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村妇女,对于电脑之类的电子产品相对比较生疏,对此,信息科经过集体会议讨论,科学合理地组织安排人员对订餐、配餐的物业人员进行手把手培训。同时,派专人对新上PDA的病区进行跟进,并有物业组织抽调人员陪同,在使用PDA订餐的同时,结合前期原始的手工订餐,以“双保险”的形式,保证了订餐形式从手工向电子化的顺利转换。
3.2 增加饮食类别 丰富订餐内容 现有的饮食类别已经基本能够满足病人的需求,但考虑到医院规模的扩大,就诊病人人数逐年增多,尤其是新区医院成立以来,不仅是本区内,更有周边地区的病人远道而来寻医问药。除了在医疗护理的本职工作上让病人满意,更需要在日常饮食上做到尽善尽美。除了拟计划增加普食的种类,由之前的两种增加至A、B、C、D 4种套餐,还将陆续推出特需饮食的定制,譬如炖汤类、炒菜类,让病人有一种即使住在医院,也有温馨舒适的如家之感。
3.3 信息化助力营养师 随着HIS在我院的广泛运用以及电子病历的全面普及,营养师可随时调阅病人的病历,HIS医嘱系统中可即时察看病人治疗状况,以便做出正确判断,合理分配治疗饮食,从而获得治疗饮食的最大效果[3]。
3.4 监督与培训“双管齐下” 一是对配餐人员定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通过知识培训强化服务理念,整合人力资源,实行轮岗制,努力塑造一专多能的人才。二是加强对膳食的质量监督。除了每日院长代表查房,下基层倾听病人心声,还定期召开临床科室意见征求会,广泛听取护士长的意见和建议,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逐一落实。经过一个周期的运行后,订餐速度明显提升,差错率明显降低,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
除此之外,对于不断出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规范,还对包括膳食科、食堂、财务科在内的几个相关科室深入调研,了解客户的需求,对包括软件功能、项目报表在内的一系列内容都进行了改进,最大限度地保证和减少软件问题带来的失误与不便。
4.1 订餐内容的深入改革 在整个膳食系统中,因为软件、硬件各方面条件的掣肘,在饮食类别以及订餐的覆盖范围上都存在很大的不足及上升空间,致力于方便病人与提升管理质量相结合,我们做了一些改变,例如增加家庭订餐及陪护订餐,从细节着手,在提升医院先进医疗技术的同时,从点滴做起,提高医院在病人家属心目中的影响力及形象,同时,调动陪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将陪护工作做得更好,膳食系统必将在今后越来越完善,并有信心在不久的将来成为我院的服务特色和亮点。
4.2 重视饮食医嘱 参考病人习惯 膳食系统开展的好坏,不仅仅依靠膳食科治疗膳食的有效管理,也不仅仅依赖信息科提供的技术支持,更需要各方人员的紧密配合。医生每日下病房询问病人治疗情况的同时,了解病人的饮食状况,听取病人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协助膳食科对治疗原则进行核对[4],一旦遇到与营养治疗原则想抵触的情况,则及时讨论研究,修订病人的治疗饮食计划,保证治疗饮食的合理性、科学性。
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病区,例如内分泌与消化内科、肾内科等病区,病人的病情复杂多变,糖尿病、肾病等特殊病情的病人占多数,对治疗饮食的要求高,往往不能按照普通饮食的标准,但又要考虑病人的饮食习惯,这就需要在参考医生开出饮食医嘱的同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此外,对即将出院的病人做好治疗饮食的指导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讲清疾病与膳食的关系,确保病人在离院后依然能够维持较为健康的饮食方式。
4.3 加强相关人员的教育与培训 提高病人的满意度,不能仅以膳食系统为依托,还应当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首先,要加强对各科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个工作人员都必须具有爱岗敬业的精神,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提供了最好的优质服务。其次,在业务技术上加强计划培养力度。对营养师和管理者,提供其外出参观学习、参加学术交流的机会,不断充实提高,更新已有知识库;对配餐员,定期宣传食品卫生知识及要求,熟悉工作制度与工作流程[4]。鼓励各类人员继续学习,采取多种形式与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继续教育培训。
4.4 深入数据挖掘 对现有的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管理软件的功能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要通过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发现问题。
财务报表已经由财务科着手对每月报表进对账、结账,与之前相比,在科室的伙食收支上,统计更加准确与便捷,收入、余额、各类明细列表一目了然。后期,将对财务报表内容进行分析,对充值的最低金额、餐费标准进行相应调整。
膳食科对每日的点菜单进行汇总调研,深入挖掘,进行营养分析后,调整各个病种营养素的供给量,因为营养素同疾病的关系不单只是反映在好与坏这样定性的层面上,任何营养素对身体都具有一定的作用,只是营养素针对某种疾病在量上应该有个上限[5]。研究疾病同营养素之间的定量关系就会使制定出的食谱更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另外,还要从仓库管理入手,科学管理食品用料,杜绝多拿少用,真正做到物尽其用。
1 刘金英.医院营养膳食工作的经济管理[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3:65-66.
2 张英时.医院营养膳食禁忌检查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医学信息,2006,9:1519.
3 程钦安,李建伟,郑娜灯,等.医院膳食管理软件开发与应用[J].南京部队医药,2002,12:65-67.
4 齐贵宝,关仙花.医院膳食管理实践 [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9,2:36-38.
5 冯剑,曹琳.膳食营养配餐系统的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