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华前,张 琨
(1.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310018;2.合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合肥230009)
邓小平运用阶级分析法,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不同的阶级实质;运用历史分析法,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运用辩证分析法,剖析了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不完善性和优越性;运用具体分析法,反对抽象民主论,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是人民,主张中国的民主发展道路应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来加以确定。邓小平分析问题的这些基本方法,对于我们自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包括:“(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252的观点;“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547的观点;“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2]547的观点;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2]547的观点;“要使无产阶级在决定关头强大到足以取得胜利,无产阶级必须……组成一个不同于其他所有政党并与它们对立的特殊政党,一个自觉的阶级政党”[2]685的观点等等。上述诸观点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的“阶级斗争学说”。[2]547阶级分析法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及其基本观点观察、认识、分析、解决带有阶级和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关于阶级分析法,列宁多次强调:“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3]92“阶级斗争的原则是社会民主党……全部学说和全部政策的基础”,[4]38“马克思主义要求我们对每一个历史关头的阶级对比关系和具体特点作出经得起客观检验的最确切的分析”,[5]24“马克思主义者不应当离开分析阶级关系的正确立场”,[5]24“马克思主义提供了一条指导性的线索,使我们能在这种看来扑朔迷离、一团混乱的状态中发现规律性。这条线索就是阶级斗争的理论”。[6]60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科学揭示了阶级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蕴涵着丰富的真理性和生动的实践性,适用于整个阶级社会。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他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是一个客观存在”,[7]211“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8]211他运用阶级分析法,科学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级状况:“我国工人阶级的地位已经大大加强,我国农民已经是有二十多年历史的集体农民。工农联盟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基础上更加巩固和发展。我国广大的知识分子,包括旧社会过来的老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正在努力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我国的资本家阶级原来占有的生产资料早已转到国家手中,定息也已停止十三年之久。他们中有劳动能力的绝大多数人已经改造成为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自食其力的劳动者。”[7]182在阶级社会中,民主总是与一定社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并由这个社会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只要有不同的阶级存在,民主就只能是阶级的民主。邓小平运用阶级分析法,深刻剖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本质区别,强调要把二者严格区别开来,指出:“我们一定要向人民和青年讲清楚民主问题。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的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都同民主问题有关。什么是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呢?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7]175“我们在宣传民主的时候,一定要把社会主义民主同资产阶级民主、个人主义民主严格地区别开来,一定要把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结合起来”,[7]176“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9]240
邓小平的阶级分析法对于我们自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有着重要的帮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之上,根源于、服务于和服从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掌握国家政权并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权利,根本性质是社会主义;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基础之上,根源于、服务于和服从于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代表和维护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本质上是少数资产阶级所享有的民主、是少数有钱人所享有的民主,是一种狭隘的、虚伪的民主,不管其形式如何变化、语言如何动听,其根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我们必须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在阶级实质上的不同,决不搞西方资本主义民主。
任何民主“都是在历史上发生和发展的”。[10]209民主是个历史范畴,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服务于一定历史阶段的现实社会的主要任务、社会生产、经济基础,受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现实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传统等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历史条件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打上了相应时代的历史印记。马克思、恩格斯曾经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11]43列宁也曾指出:“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12]375历史分析法是分析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方法。
邓小平多次运用历史分析法,科学论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形成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深刻阐明了中国只能搞社会主义民主而不能搞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道理。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这是中国人民从五四运动到现在六十年来的切身体验中得出的不可动摇的历史结论。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绝大多数人决不允许历史倒退。”[7]166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回顾总结说:“人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中国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人民是不是也能站起来,中国是不是也能翻身?让我们看看历史吧。国民党搞了二十几年,中国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是不能成功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的毛泽东思想,走自己的道路,也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把中国革命搞成功了。……建国以后,我们从旧中国接受下来的是一个烂摊子,……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了大规模经济建设。靠的是什么?靠的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如果不搞社会主义,而走资本主义道路,中国的混乱状态就不能结束,贫困落后的状态就不能改变。”[9]62-631987年2月18日,邓小平在会见加篷总统邦戈时说:“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从那时起的近一个世纪,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孙中山开始就想学习西方,所谓西方即资本主义。后来,孙中山觉得资本主义西方不行了,提出‘以俄为师’,学习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开始了国共合作,导致北伐战争的胜利。孙中山逝世以后,国民党的统治使中国继续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地位,在日本侵华期间大片国土沦为殖民地。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后来发展起来的官僚资本主义压迫下,中国继续贫穷下去。这个历史告诉我们,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9]205-206
当下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也必须坚持历史分析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形成、发展的历史背景、历史条件出发,把它们放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和历史范围内加以研究考察,绝不能割断历史,绝不能脱离它们形成、发展的特定的时间、环境、条件而仅仅抽象地研究考察它们。
从民主的历史发展过程来看,虽然恩格斯曾明确肯定原始社会有过“古代自然形成的民主制”,[2]103列宁也曾明确肯定人类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原始的’民主制”,[5]148但在中世纪及以前民主并不为人们所普遍认可,只是近代以来随着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斗争的发展,民主才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理论基础是“天赋人权”理论。在资产阶级革命中,资产阶级政治家把“天赋人权”理论提炼为“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政治口号,以动员人们推翻封建贵族的统治,“民主、自由”等思想成了新兴资产阶级发动人民推翻封建贵族统治最强有力的思想武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民主、自由”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不可否认的是,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把人们从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神学的束缚和禁锢下解放出来,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但我们也必须认清,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所具有的历史局限性和根本缺陷,那就是它永远只能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民主、只能是少数人的民主、只能是“富人的游戏”、只能是“钱袋的民主”、只能是“资本的民主”,存在着“形”与“实”严重背离的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只有社会主义民主才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使大多数人享有了民主,从而实现了民主的“形”与“实”的高度有机统一,“无产阶级民主(苏维埃政权就是它的一种形式)在世界上史无前例地发展和扩大了的,正是对大多数居民即对被剥削劳动者的民主。”[5]605少数人所享有的资本主义民主最终必将为多数人所享有的社会主义民主、所有人平等享有的共产主义民主所代替。人类民主发展的历史过程必然是“从专制制度到资产阶级民主;从资产阶级民主到无产阶级民主;从无产阶级民主到没有任何民主”。[13]156这里的“没有任何民主”,是指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和国家将不复存在,所有人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和平等,作为阶级和社会管理形式的具有政治性质的民主也将不复存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不是由人的主观愿望和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是中国人民在总结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作出的正确选择。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广大人民遭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无任何民主自由。鸦片战争失败后,无数先进的中华儿女经历了千辛万苦,苦苦探寻着国家独立富强和人民民主自由之路,他们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但却总是失败和碰壁。“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由中国先进分子所组成的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找到了建立人民共和国、经过人民共和国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这一国家独立富强和人民民主自由的正确道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无数中华先进儿女的浴血奋战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初步实现了国家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民主自由。历史是一面镜子,中国历史发展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只能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之路在中国走不通。
恩格斯曾经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及其在现代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上的特别应用,只有借助于辩证法才有可能。”[14]692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是观察和分析一切问题的方法论原则。“一分为二,这是个普遍的现象,这就是辩证法”,[15]498我们对于任何问题包括“民主”都“应作两方面的分析”。[16]938马克思曾用辩证分析法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作过剖析,他既肯定“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1]274“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1]277又指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11]266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分析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行了典范性的辩证分析。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他一方面指出:“我们的党和人民浴血奋斗多年,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尽管这个制度还不完善,又遭受了破坏,但是无论如何,社会主义制度总比弱肉强食、损人利己的资本主义制度好得多”;[7]337另一方面又指出:“我们过去对民主宣传得不够,实行得不够,制度上有许多不完善”,[7]176“在民主的实践方面,我们过去作得不够,并且犯过错误。”[7]168关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他一方面指出:“我们说资本主义社会不好,但它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方面是非常大胆的。它有个特点,不论资排辈,凡是合格的人就使用,并且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从这方面来看,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7]225“至于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的效率,资本主义国家在许多方面比我们好一些。我们的官僚主义确实多得很”,[9]240“斯大林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法制,毛泽东同志就说过,这样的事件在英、法、美这样的西方国家不可能发生”;[7]333另一方面又指出:“资本主义社会讲的民主,实际上是垄断资本的民主,无非是多党竞选、三权鼎立、两院制”,[9]240“资本主义无论如何不能摆脱百万富翁的超级利润,不能摆脱剥削和掠夺,不能摆脱经济危机,不能形成共同的理想和道德,不能避免各种极端的犯罪、堕落、绝望”,[7]225“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有什么好处?那种多党制是资产阶级互相倾轧的竞争状态所决定的,它们谁也不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在资本主义国家,人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共同理想,许多人就没有理想。这种状况是它们的弱点而不是强点,这使它们每个国家的力量不可能完全集中起来,很大一部分力量互相牵制和抵消。”[7]167
我们应该以邓小平为榜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进行辩证分析。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一方面我们必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毕竟只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仍然存在着诸多不完善的方面,官僚主义现象、权钱交易现象、论资排辈现象、有法不依现象,以及权力过分集中现象、家长制现象、特权现象、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现象、基层民主中的“贿选”现象等均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具有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适应中国国情,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已经建立并逐步完善,多层次、全方位、多途径的人民民主体制已经形成,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渠道是畅通的,党内民主、人民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等共同发展,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基层民主等制度正进一步完善,依法治国的观念已日益深入人心,人民的各项民主权利得到保障,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等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四川汶川抗震救灾和甘肃舟曲抢险救灾的伟大胜利、经济危机的成功走出等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关于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一方面我们必须看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政治系统理论、结构——功能主义、政治稳定理论中含有的某些反映民主政治发展规律的科学性认识,其在解决一些具体的、非根本性的民主政治问题如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时所形成的经验等,均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另一方面也要认清,西方资本主义民主虽然口头上、形式上标榜“天赋人权”,人人皆可享受民主,但实质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永远不可能享受到真正的民主,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虽已比较成熟完善,但正逐渐丧失活力,已呈僵化停滞之趋势,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含有大量过时的、消极的、落后的、反动的糟粕性内容,均须我们鉴别剔除。
马克思主义认为,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不仅不同事物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也各有其不同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一刀切”、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等错误做法。对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分析,而不是抽象的主观主义的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分析法,反对抽象民主论,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是人民,主张中国的民主发展道路应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来加以确定。
其一,邓小平反对抽象民主论。民主的主体是活生生的现实的“人”,民主反映并服务于现实的“人”的需求,必然具有现实性、具体性。马克思在批判“思辨哲学家在其他一切场合谈到人的时候,指的都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抽象的东西”[17]49的基础上,用“现实的、具体的人”取代了“抽象的、一般的人”,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1]67“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1]71-72“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1]72“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1]73“人是肉体的、有自然力的、有生命的、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18]168“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60也就是说,“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总是在一定的现实社会中生产和生活的,脱离社会实践、丧失社会经济和阶级内容的抽象的、一般的“人”是不存在的,“人”总是现实的、具体的、多层次的、多样化的。各种民主制度的价值正是在服务于现实的、具体的“人”的需求的过程中而得以体现和实现的。邓小平主张对民主及其主体即“人”等应作具体的分析,反对抽象人性论、抽象民主论,他明确指出:“我没有想到,我们党内有些同志也抽象地宣传起人道主义、人的价值等等来了。他们不了解,不但在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不能抽象地讲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因为我们的社会内部还有坏人,还有旧的社会渣滓和新的社会渣滓,还有反社会主义分子,还有外国和台湾的间谍。我们的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水平还不高,这也不能靠谈论人的价值和人道主义来解决。离开了这些具体情况和具体任务而谈人,这就不是谈现实的人而是谈抽象的人,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会把青年引入歧途。”[9]41
其二,邓小平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主体是人民。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和任务是“为人民服务”:“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每一个党员必须养成为人民服务、向群众负责、遇事同群众商量和同群众共甘苦的工作作风”,[19]218“工人阶级的政党……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19]217“中国共产党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19]257在此基础上,他明确指出:“我们必须……说明无产阶级专政对于人民来说就是社会主义民主,是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所共同享受的民主,是历史上最广泛的民主。”[7]168
其三,邓小平主张中国的民主发展道路应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来加以确定。邓小平指出:“各国的情况千差万别,人民的觉悟有高有低,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阶级力量的对比又很不一样,用固定的公式去硬套怎么行呢?”[7]318“任何国家的革命道路问题,都要由本国的共产党人自己去思考和解决,别国的人对情况不熟悉,指手画脚,是要犯错误的”,[9]27主张中国应根据自己的具体国情和实际情况来确定自己的民主发展道路,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7]164“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9]3“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国才有希望”,[9]197“中国搞社会主义,强调要有中国的特色”,[9]213“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只能按中国的实际办事”,[9]229坚决反对照搬照抄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强调:“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9]2“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9]229“我们不能照搬资本主义国家那一套”,[9]252“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9]195
我们应该以邓小平的具体分析法为指导,自觉划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资本主义的界限。一要认清抽象民主论的实质和根本目的。西方资产阶级理论家脱离现实的、具体的“人”的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地位、利益追求、价值评判,抽象地考察民主,把抽象的人与人性当作自己学说的出发点,把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绝对化抽象化,夸大其具有“普世”的价值,他们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掩盖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形”与“实”严重背离的根本缺陷,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对于这一目的,美国前总统威尔逊公开宣称:“‘民主’是一个重要的指导原则,因为它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国内秩序,由此当然也能普及于国际秩序”,“新的自由民主”将是美国“重要输出品之一”,要“确保民主在全世界通行无阻”。[20]40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也公开宣称:“我们有两种强花色牌,即在经济力量和思想力量方面……我们不应当怕搞宣传战,不管是在苏联帝国的内部,还是在世界其他地区。光是谴责共产主义的罪恶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公开宣传自由将带来的好处……甚至在和平时期,思想战将继续进行下去。我们将确保这种宣传战在铁幕的内外同时进行……我们应当充分运用作为西方文明基本特点的精神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21]29-31“在与苏联进行意识形态竞争时,我们有一手好牌。我们的自由和民主价值观在世界各地极有魅力。它们的力量在于它们并不规定人应该如何生活,而只是认为个人与民族应能自由地选择他们的生活方式。虽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民主管理自己的能力,但几乎所有人都希望民主。”[21]48二要认清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之路,而不能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之路。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制度,必须要对实现民主的历史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民族特征尤其是社会形态和社会性质等具体国情作具体分析。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发展之路,必须要依据该国的具体国情。国情不同,民主的发展之路也必然不同。同是资本主义国家,但由于具体国情不同,日本、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美国则实行民主共和制;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实行一党制、联邦制,而中国则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单一制。中国走什么样的民主之路,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国情、政情、文化特质和政治发展规律,决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建国之初,国民经济发展的“一穷二白”,世界资本主义的包围和封锁,决定了中国不能搞西方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否则必将仰人鼻息,唯资本主义大国之命是从。现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而经济全球化是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他们正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极力推行它们的发展模式、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企图通过经济全球化实现资本主义的一统天下。前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中国成了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的”,它们正加紧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图谋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强势渗透,不遗余力地向我国推销它们的民主制度。在这种严峻形势下,西方资本主义民主之路在中国更加行不通,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之路才是中华民族的独立富强之路、伟大复兴之路。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列宁全集(第4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列宁全集(第1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5]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主要全会重要文件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79.
[9]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0]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6]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19]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0]孔华润.剑桥美国对华关系史(上)[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21]辛灿.西方政界人物谈和平演变[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