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西安710062;西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西安710069)
著名建筑师沙里宁有一句话广为流传:“给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知道你的市民在追求什么。”城市,作为人类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本质力量的重要显现,以空间的、具象的、可感的方式反映着一个地方或民族的历史文脉、生产水平、风俗习惯和审美追求。“景观不仅具有直观的,视觉层面上的意义,还具有抽象的,精神层面的意义。”[1]10城市景观的视觉因素包括形、色、质三方面,而色彩是物体的第一视觉要素。心理学试验测定,在视觉构成因素形与色之中,人类对色彩的敏感力为80%,对形状的敏感力约为20%,在人对物体的感官感知中,色彩的影响大于形体。色彩承载和体现文化,这不仅基于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人民起初在生理上集体无意识的积淀,而且随着人类意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色彩更是包含着社会意识形态的发展和审美的取向。一个城市的色彩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国著名色彩学家让菲利吾·朗克涪认为:“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城市和乡村都有它自己的色彩,而这些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参与组成了一个民族和文化的本体。”[1]40所以,城市色彩不仅在视觉上带给人们美的享受,更在城市文化特色的挖掘和保护上有着重要意义。色彩的混乱盲目,往往体现人的追求的混乱盲目;色彩的和谐适度,则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和谐和自觉。而我们以往对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和街道等景观实体的形状和布局方面,在色彩规划上有所忽视,以致现代城市的色彩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呈现出盲目生长,缺乏内在统一性、特色不明等弊端,损害了城市的第一视觉印象。近些年,随着城市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对于城市色彩的规划和研究也开始起步。全国已有300多座城市提出了城市色彩规划目标,有些城市还以此为依据开始了城市色彩的整治。
需要强调的是,城市色彩的形成和确定具有内在动因,不是也不应当是个人的喜好或强行的整齐划一所决定的。没有内在动因的城市色彩的涂抹,只是一种粉饰工程,难免会流于肤浅和做作,缺乏气质和内涵。所以,城市色彩的确定一定要立足于具体情况,彰显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个性和内涵,而这就需要经过审慎科学的研究。基于此,本文拟以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西安为具体研究对象,主要从应然角度,探讨其城市色彩形成的内在动因、主色调和控制策略。
影响和决定城市色彩的因素很多,这是一个集人文传统、地理环境、城市功能、城市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等综合因素于一体的问题。但是事物的内在矛盾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才决定事物的本质特征。在众多因素当中,对一个具体的城市而言,有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之别。国内色彩艺术专家崔唯强调说:“任何一座有个性的城市色彩建设都应该立足于城市自身地域、经济、文化、功能等的特点之上,否则的话,再好的城市色彩规划与设计也将失去应有的建设意义和价值。”所以有学者提出,基于色彩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城市自身的特征,当代城市色彩规划研究有如下几种途径:本土城市色彩文化传统研究模式;同纬度、同气候城市色彩比较模式;同功能定位城市色彩比较模式;“织补”城市模式。这四种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性的方法,在实际的运用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目标城市是以历史风貌为主,则在规划的过程中,要将城市的文脉特征置于首位,应以体现和延续城市的文脉为目标;而对于功能性很强的城市,则需以功能定位为主。[2]
对于西安来说,城市文脉应当是城市色彩的主导因素,这是由西安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地位所决定的。“文脉”一词在英文中为“context”,原意是指语言学中的“语境”,强调语义只有在上下文形成的语境中才能产生和被理解,从更广阔的意义上来说,是强调一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其他事物的联系。这一词语在20世纪60年代被后现代建筑学家借用,意在强调城市建筑与当地城市环境与文化传统的关系。西安作为周秦汉唐等13朝古都的历史文化名城,城市的发展史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产生、发展、繁荣的记忆史,其城市文脉具有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价值。西安是中华文明发源和走向极盛的地方,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彰显应该是城市发展最雄厚的资本,是城市景观中最显性的影响因素,是众多城市功能中最重要的功能,做一个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守望者是这个城市最大的和当仁不让的责任。《西安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提出:“西安将在尊重历史文化,继承历史文脉,保护历史风貌的基础上,通过传统格局的突显、特色空间的整合、文化环境的营造来延续城市特色,促进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体现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老城区与新城区各展风采、人文资源与生态资源相互依托的城市特色。”可见,西安未来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托和生长点就在于进一步挖掘和彰显西安的历史文化资源。因而,对于西安来说,它的城市色彩应该是历史积淀形成的,并且成为城市文化的载体,不断表达着独特的历史文化意味。质言之,西安城市色彩的决定因素应该是西安的历史文化脉络,体现城市文脉应该是西安城市色彩的最高旨归。
应当指出的是,对于西安的城市色彩来说,城市文脉的因素和地理环境、城市功能、经济发展等其它制约因素并不矛盾。首先,文脉的因素与自然地理因素相协调。中国古代的农耕文明对于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极强的依赖性,这种文明的内容必然包含着相当程度的地理环境因素。“秦中自古帝王州”,西安能够成为13朝古都,形成城市自身的发展脉络和景观特色,与它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周秦汉唐以来的城市布局是依据广袤的关中平原地貌和以渭水为主的河流体系规划而成的,建筑样式和建筑材料也是依据当地气候条件、地形地势,土地资源而选择取材的,建筑色彩则建立在建筑材料原色和政治文化需求的共同作用之上。“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在古代城市景观和设计思想中曾极大程度地体现出来,所以,依据城市文脉来决定城市色彩,尊重历史文脉,也就遵循了地理环境的条件。要看到,工业时代以来,由于人类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任意改造自然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出现了许多无视城市文脉的标准化和同一化的现代城市建设,脱离了当地地理环境实际,造成千城一面、削足适履的现象。这种城市建设方式的弊端已经显现,受到了人们的质疑和诟病,应当摒弃和改变。其次,以城市历史文脉主导城市色彩,与西安作为区域政治、经济中心的城市功能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毋庸置疑,经济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基础,工业化带来的城市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特别是西安的未来定位是建成“国际化大都市”,经济因素将对城市景观产生巨大的影响。经济发展带来的楼宇建筑的增多、广告装潢的繁华,国际化带来的外企商业的进驻和文化融合都会对城市建筑风格、色彩带来巨大的影响。那么,文脉保护与经济发展在城市建设中是否矛盾呢?周干峙教授认为:“历史文化是城市发展之‘源’,城市化是发展之‘流’。我国城市应当‘源远流长’,才是健康的持续发展之道。”[3]随着生产方式与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随着人们对城市本质与价值认识的提高,文化竞争力已经成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素。特别是对西安这样的文化资源丰厚的历史文化名城来说,保护文脉、挖掘文化资源能充分促进经济发展,对城市的商业、旅游业、教育、文化产业等整体发展都有巨大而持续的推动作用,为商业利益破坏或忽视城市文脉只是一种短视行为。世界上成功的城市建设案例无一不体现了文脉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比如巴黎对城市文脉形成的城市色彩严格保护,东京对因商业造成城市色彩的混乱进行改造,波士顿以富有文化特色的城市色彩加强其城市功能,都灵从城市文脉中找到其色彩定位从而使得城市得到新的发展等。这些城市对文脉的尊重和保护使得它们在世界城市之林中彰显了独一无二的价值和特色,增强了其影响力和竞争力。这也深刻启示我们,对文脉挖掘、保护和发展应当成为包括城市色彩在内的西安城市建设的主导因素。
有学者用“色彩基因”这个词语来表示从城市文脉中形成和提取的城市色彩,我们认为是贴切的。[4]色彩基因体现了城市色彩的本土性、传统性和延续性。城市的色彩基因不是一种孤立的存在,而是社会人文整体现状的一种局部反映。色彩基因之于传统社会历史、文化、审美观念的信息承载性,有助于我们在现代社会中找到通往传统文化的媒介。
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共空间中所有裸露外部被感知的色彩总合。一个城市的色彩主要分为自然色与人工色两大类。像土地、山石、草木、河流、天空等,均属于自然色。而城市中的建筑、硬化路面、交通工具、街头设施、行人衣着等,均属于人工色。而我们主要从人工色中考察色彩基因,因为这一部分色彩集中体现了景观中的人文因素。又根据色彩理论:“占据70%以上面积的色彩在表面中成为主色。由此可见,在组成城市色彩景观的所有可控制的人工元素当中,建筑无疑是最主要的因素。”[1]16所以我们应该主要从对古代建筑的考察中,提取特定城市的色彩基因,其次也要考虑器物和自然色。
西安城市的文脉,可以追溯到仰韶文化前期的史前聚落时代。西安半坡遗址中发现的灰褐色硬土堆积,间或有红烧土粒,极有可能是史前城垣的遗迹。当时的建筑主要采用了黄土、红土、褐土等材料,呈现出材料本身的颜色。而半坡的陶器色彩更丰富一些,主要呈土红色、褐色、土黄色,并协调搭配黑色纹饰。整体色彩呈低明度、低饱和度、偏暖,显示出质朴厚重的风格。这时期的色彩基本来源于土、木、草灰等自然原色,显示出人类与大地的紧密关系。
商代遗址在西安发现多处,尤其是商代的青铜器,更是这个时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代表。青铜器呈现出的金属特有的青灰色浑厚大气,也是我们应该注意的特有色彩。到了西周出现了丰、镐二京,这是西安地区第一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都城。在发掘出的周原遗址凤雏甲组建筑基址中,房屋的隔墙,大部分用黄土分层夯筑,墙面和室内地面均用黄土、细砂、白灰搅拌的“三合土”涂抹,使之光滑坚硬。[5]8这个时期意识形态发展显示出了新的水平,建筑的用色首次明确与阶级等级划分联系在一起,显示出浓厚的人文色彩。周代规定青、红、黄、白、黑为正色。在《礼记》中记载:“楹,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6]宫殿的柱墙涂以红色,墙壁涂抹成白色。红白两种高明度的色彩互相映衬,显得明快热烈。色彩的等级依次为红、黑、青、黄,并以此为依据使建筑的色彩形成了有序的规律性。
春秋战国时期,建筑木构架上的藻饰彩画开始发达起来,不仅使用了色彩,而且开始涂抹油漆,这是建筑实用性与审美性双重作用的结果。[7]到了秦代,又一个都城在西安这块土地上诞生了,最终形成了“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的恢宏格局。宫殿群规模宏大,以天地山川为用,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开放进取的宏大气魄。[5]12其大型标志性建筑“冀阙”巍峨高耸,装饰的瑰丽堂皇。《古今注》谓“其上皆丹垩,其下皆画云气仙灵,奇禽怪兽,以昭示万民焉。”[5]144可见这时的建筑色彩仍使用红,白两色相配,并施以彩绘。另外,《三辅黄图》卷一的《咸阳故城》记载:“离宫别馆,相望连属。木衣绨绣,土被朱紫……”可见,秦代的宫殿建筑色彩更为富丽,木架构和墙壁上均饰以色彩。以显示权贵,表现绮丽的风格。但是,现在秦代地面建筑已经不复存在,最能代表秦文化的是现存的大型出土文物秦始皇兵马俑。那斑驳的土黄色和青灰色显示了久远的历史厚重感和沧桑感。汉承秦制,汉代的宫殿与官署建筑也多用红色,依然保持着至高地位象征。有大量的“丹楹”、“朱阙”、“丹墀”文字记载,木架构局部施以彩画,题材为云气、仙灵、植物、动物等,显示了自秦代以来求仙访道的风气,颜色也较以前的正色有所变化。另外汉长安城墙也是一道重要的建筑。“从现存城墙遗址来看,汉长安城为板筑夯土墙,夯土层次清晰,土质纯净。……筑墙用土取自龙首山,颜色赤黄,坚如金石,与城中黑壤大不相同。”[5]
从东汉末年到北周,西安虽然曾为几代都城,但汉长安城的破败衰退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善。这时期中华各民族文化得到了交流和融合,佛教的传入和兴盛以及北朝琉璃瓦的出现和使用也对建筑色彩产生了重要影响。隋唐的宫殿、庙宇、官邸沿袭传统,多用红柱、白墙、梁架施以彩画,但屋顶使用了灰瓦、黑瓦与彩色琉璃瓦。黄绿色、青绿色琉璃瓦的使用,使得建筑装饰得更加耀眼辉煌,也逐渐为以后建筑色彩以黄色居首的变化打下了基础。唐代最著名的建筑当属大明宫。“宫殿的殿基是用石或砖包砌,柱础多用覆盆式复莲形,有的上加线刻。墙壁多为夯土筑成,内外墙面抹灰,粉刷褚红或白色,室内多为白色,贴地面加紫红色线。木构梁柱多是褚红或朱红色,屋顶瓦以黑色有乌光的青掍瓦为主;檐口及脊上用少量绿色琉璃,鸱尾也多为青掍黑色。”[8]可见,从周秦至汉唐,红白相配是建筑的主体色彩,红色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木构架局部彩绘的颜色逐步丰富和发展。唐代青灰色砖瓦开始大量进入建筑主体,彩色琉璃的使用也逐渐增多。土黄色是极富地域特色的色相,土木建筑主体材料均取自于西安当地的黄土。
五代,宋、金、元时,是这座城市的衰落与萎缩的时期。至元代,作为一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一度出现相对繁荣的景象。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描述,安西王宫在厚重的城墙内,宫殿的风格是堂皇华丽,到处是油漆绘画,金箔配天蓝色,大理石。这时期的建筑色彩融入了少数民族艳丽鲜明的风格,黄、绿色琉璃瓦屋顶、屋檐下施以“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迭晕棱间装”等彩画手段,加强了建筑物阴影中色彩冷暖的对比,这种做法是明清时期建筑风格的前奏。[9]
明清时代建筑色彩等级更加严格、分明,琉璃瓦以黄色最高,绿色次之,还有蓝、紫、黑、白各色。而民间建筑则只能使用黑、白、灰色,以朴素简单衬托皇家的富丽堂皇。西安老城区现存大量明清至近现代建筑遗迹,所以,这段历史在西安当前城市景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建筑色彩对西安城市色彩有很大影响。首先是明城墙,明初扩建城墙,用夯土筑成,主料为纯净黄土,掺入少量细沙和麦秸,为土城,后来才用青砖包砌,现在是西安城市中的重要边界。钟楼位于四条大街的交汇点,这是明清时期中国北方城市的典型特征之一。现存钟鼓楼均为明代建筑,在乾隆年间重修,所以带有明、清两个时代的建筑风格。台基为灰色砖基,最上端为金顶,绿顶红柱为主色调,檐下阴影部分施以华丽的彩绘。
西安的近现代建筑遗存主要是在民宅和公共建筑方面。民国元年随着满城的拆除,开始扩建东大街,临街建筑统一规划,门面为九间一组,房檐下皆有走廊,房檐上方凸出的墙壁的上端全部用雕花青砖砌成“火檐墙”,整齐划一又精致多变,古朴中有雅致,于平常中显示出壮观。抗战爆发后,西安作为陪都,迎来了一段短时的发展。1936年,在北新街一带建起了一些新的高档住宅区,即现存的七贤庄。灰砖,粉墙,灰瓦,质朴大气,承袭传统民宅风格,是民国时期西安民宅的典范。
至此,我们通过对主要建筑遗迹和资料的梳理,可以得出西安城市色彩的主要历史格局和特点:(1)西安的文化脉络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各时期的人文色彩在这里都打下了烙印,体现出文明各发展阶段的持续性和变化方向。(2)作为周秦汉唐时期都城的西安,建筑主要以红白相配为主色调,局部加以华丽的装饰色。可以说简单、鲜明的色彩搭配体现的是汉文化的特点,而逐渐发展的华丽的点缀色则融入了少数民族和宗教文化的审美特征。这种色调体现的是雍容、威严、华贵的皇家气魄,能够体现西安在极盛时期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追求。(3)城市色彩受政治文化的极大影响,一方面在宫殿建筑上越发趋于华丽的黄、红、绿、蓝、紫等色彩的混合搭配,另一方面在城墙和民居上又显示出朴素的青灰、白色。这两套色彩体系应该成为西安的主要色彩格局。这虽然是封建等级制度的体现,但也可以对其进行新的发展,在当前的大型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中区别利用,以体现不同的建筑功能和风格。(4)土黄色为富有地域特色的色彩,以及由此演变的褐色、土红色等接近自然的颜色体现了文明的古老、质朴和西安的地理特点,与西安的自然环境能够协调一致,也应加以善用。(5)需要指出的是,西安的历史文脉虽然源远流长,文化的鼎盛时期在汉唐,但是现存地上遗迹主要是明清以来的建筑,其色彩成为当代城市景观特别是老城区中的显性因素,应妥善处理好遗迹与仿古建筑之间的主次关系。
在明确西安城市文脉及其色彩基因的基础上,面对这座古城的现代化复兴,我们所要考虑的是如何将时间编码转化成空间元素,即如何在空间中展现和传承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色彩魅力。由于城市色彩的设计与实施是一项复杂而又具体的工作,笔者在此只是提出一些原则性的策略。
首先,在保持整体风格统一的基础上,以文化重心分区,按区域管理城市色彩。西安从中华文明的开端处走来,又见证过中华文化最辉煌的时刻,所以,西安的整体风格应该古老而华丽,大气而典雅。以西安的规模和历史文脉之绵长,完全按照一个模式管理色彩是不可能的。所以,建议在保持整体风格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文化重心和历史遗址为依据,分文化区域治理。如半坡文化区、丰镐文化区、秦咸阳文化区、汉长安文化区、唐大明宫文化区、曲江文化区、明清近现代文化区等等,每个区域在大统一下各有侧重,在主色调的基础上在同一色系里有次色调的变化和组合。比如半坡文化区以饱和度和明度都偏低的土黄色和红褐色为主色调,明清文化区以中性的灰色为主色调,丰富的彩绘组合色为点缀色等等,统一但不单调。
其次,以历史真迹、复原建筑为图形,以现代建筑和街道为背景,形成色彩高潮。在整个区域色彩协调的基础上,应该突出主要街道和重要节点,打造色彩高潮,形成视觉冲击力,利用色彩强化和展示城市历史人文特点。文脉的物质实体是对文脉最重要的体现方式,所以,历史真迹以及复原建筑应该成为城市景观的焦点,占有主体地位。比如说,西安老城区的历史遗迹主要是明清至近现代的钟楼、鼓楼、城墙、碑林、革命亭、杨虎城纪念馆等,那么周围建筑景物都应该体现对这些遗迹的敬仰和尊重。这要从形、色、质各方面综合管理,使得历史真迹与周围景观的关系成为图形与背景,焦点与陪衬的关系。从色彩管理上来说,如老城区内应以钟鼓楼为首要景观,碑林、城隍庙、五四剧院、杨虎城纪念馆等为次要节点,以城墙为边界,是我们要突出的图形和焦点,而整个区域的其它建筑与街道为背景色,应该简单、统一和低调,在明度、饱和度上不超出节点的主体色彩,形成对明清风格单体建筑艳丽色彩风格的陪衬与烘托,同时与城墙的沉稳凝重的青砖色形成呼应。新建筑主要应该采用中低明度的灰色系作为主体色。
再次,应加强门头、广告牌等点缀色的管理,局部服从整体,商业围绕文化。城市是物质文明高度发达,商业经济活动密集的地方,现代城市的商业活动成为城市景观的主要影响因素。仍以老城区为例,由于老城区不但是历史文化保护区,同时也是传统商业中心区,所以广告门头、标语繁多,原本的点缀色成为此区域色彩景观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对点缀色的管理非常重要。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商家都希望让自己的店面广告尽可能的突出,所以都选择了醒目、刺眼的高明度、高彩度的色彩。这些杂乱的户外广告、门头造成了城市主色调的弱化,城市特色的消失,也破坏了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如前所述,西安老城区的文化功能重于商业功能,出于商业利益的色彩设置应该遵从于文化功能的色彩设置。且文化是西安的核心竞争力,保护传统文化记忆不但不会损害商业利益,而且从本质上能提升商业价值。对于像巴黎、维也纳、西安这样的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乱,喧宾夺主,会迷失其独一无二的城市质量和价值,造成人们对这个城市心理期待的失落。在这一方面,巴黎的城市色彩管理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他们在城市色彩管理制度中规定,各个临街店面只能在一层为其施展商家色彩广告,一层以上建筑部位不能任意设立广告或公司标牌。而且,店铺招牌多以建筑原色为底色,采用相同色系不同明度、彩度的字体。为维护城市整体色彩风貌,一些拥有固有标志色的国际化连锁店也因城市色彩的限制而改变原有色彩。比如巴黎街头的麦当劳广告色彩就舍弃了原有高明度和高饱和度的红色,黄色的标志色,而采用与建筑色彩和谐的米色系。正是由于这种商业对文化的妥协、局部对整体的融入,才使得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保持了优雅、大气、和谐的城市风貌。[10]因此,西安以钟楼为中心的商业中心区应该严格控制广告标牌、门头等点缀色的使用,用与建筑主体同一色系,在饱和度和明度上稍高于主体色的颜色制作字体,整体颜色控制在不超过钟楼、鼓楼的点缀色的范围之内。这样,不但维护了历史遗迹的重要地位,而且可以从视觉上减低人口密度高,流动性大的商业区域的拥挤、喧闹和躁动的感觉,带给人宽敞、大气和典雅的审美感受。
[1]尹思谨.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10.
[2]彭诚,蒋涤非.古典城市色彩对当代城市色彩规划的启示[J].中外建筑,2010,(9).
[3]周干峙.城市化和历史文化名城[J].城市规划,2002,(4).
[4]郭红雨.城市色彩的记忆与理想[C]//.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海峡两岸传统色彩与现代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5]朱士光.古都西安·西安的历史变迁与发展[M].西安:西安出版社,2003:12.
[6][清]孙希旦.《礼记》集解(第8卷)[M].北京:中华书局,1957,:54.
[7]高履泰.中国建筑色彩史纲[J].古建园林技术,1990,(1).
[8]李志红.唐长安城市景观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06:167.
[9]窦今翔.中国古代建筑的色彩[J].中国房地产,2001,(6).
[10]朱静静.基于地域特色的西安市长安区城市色彩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