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改良旗袍造型中的西方元素

2013-12-19 11:16张竞琼
纺织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西化西式旗袍

陈 研,张竞琼

(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

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为丰富多彩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服装发展脉络由中国传统的“一元”演化成了亦中亦西的“二元”。其中最能说明这一转变的典范是近代改良旗袍,其基本造型结构由传统的“A”型向“H”型再向西式的“X”型转变;在细部结构与款式上也呈现出显著的西化特征。

本文以包铭新先生在《中国旗袍》一书中对“改良旗袍”的定义为理论依据,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和上海纺织博物馆馆藏实物为案例,对近代改良旗袍的基本形制进行了论述,将近代改良旗袍按形制与细节结构细分为“基本型”和“摩登型”。

1 旗袍与近代改良旗袍

1.1 旗袍的定义

对于“旗袍”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各持己见,但概括起来不外乎有3种观点:

第1种观点是“旗袍”即旗人之袍,是指满清旗人所穿之袍。袁杰英所著《中国旗袍》对旗袍的起源作了阐述:“旗人的常装与军装不同,一般是袍服……一直是以简约的直身为基本样式,均称‘旗袍’,‘旗袍’在清代是男、女通用的衣着,只是在穿着风格上略有不同,官制与民用在选料、配饰方面加以区别而已”[1]。这种观点并非特别多,但也代表了一派。

第2种观点是“旗袍”即旗女之袍,满清旗女所着之袍。《辞海》中有关于旗袍的注解:“旗袍,原为清朝满族妇女所穿用的一种服装,两边不开衩,袖长八寸至一尺,衣服的边缘绣有彩绣”[2]。

第3种观点是“旗袍”即民国旗袍,是在民国时期发展、成熟并形成较稳定形态的女子袍服。包铭新对这个问题作了专门的阐述:“旗袍不是一个固定的形式,而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旗袍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旗袍经历了清代旗女之袍、民国时期的新旗袍和当代时装旗袍3个时期的发展,其中以民国时期的新旗袍最为典型,也最为重要。狭义上旗袍是指民国旗袍,即专指民国时期经过改良过后的旗袍”[3]。

1.2 改良旗袍的定义

包铭新将改良旗袍定义为:“改良旗袍,所谓‘改良’,就是将旧有的不合理的结构改掉,使袍身更为适体和实用。改良旗袍从裁法到结构都更加的西化,采用了胸省和腰省,打破了传统旗袍无省的格局”[3]。这一定义更加具体准确,专指引入西式服装裁剪技术的旗袍。本文采用了包铭新先生对于改良旗袍的定义。

1.3 近代改良旗袍的形制

近代改良旗袍成为中国妇女最为普遍和最具代表性的服饰。其形制从普及到盛行,经历以下3次重大变化。

第1阶段:20世纪初期旗袍开始普及,与清末的旗袍差别不是很大,继承了其宽松的造型,袖口、下摆比较宽阔。又由于中国女子历来都有束胸的缘故,所以这种旗袍在胸围处几乎没有松量,收腰也不明显,经过臀围到下摆,呈显出类似“A”字的造型;

第2阶段: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原来宽阔的开口都趋于收紧,腰部开始出现了明显的收缩,胸腰围处的曲线也开始显露出来,旗袍在整体上由“H”型向“X”型转变。

第3阶段:20世纪30至40年代,旗袍取消了袖子,缩短了长度,省去了繁琐的镶滚,普遍采用了西式女装的省道和装袖技术,同时还普遍运用了垫肩、拉链等西式服装辅料,使得旗袍完全脱离了原来的样式,在整体上完全呈现出“X”型。

表1是对上海纺织博物馆20世纪上半叶馆藏旗袍胸腰围进行测量与统计的结果。共选取15件馆藏旗袍,其中20世纪初期、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20世纪30至40年代各选取5件。数据表明胸腰差由20世纪初的 -1.5~-7 cm演变为20世纪30至40年代的3.5~10 cm。胸腰围差由负数变成正数并且逐渐增大,这一变化过程实际上是近代旗袍形制逐步西化的过程,即由早期的“A”型向“H”型再向“X”型转变的过程。图1示出20世纪上半叶旗袍的形制转变示意图。

表1 20世纪上半叶旗袍胸腰围测量与统计Tab.1 M easurem ent and statistic of the 20 th century cheongsam chest and waist cm

1.4 馆藏旗袍

1.4.1 基本形制

近代改良旗袍的“改良”主要是针对腰身,具体是通过收腰、收省来凸显女子的体态;但是也有一部分更为时髦的人,在此基础上,又在局部细节上添加了不少西式服装造型元素,从而使近代改良旗袍在“中西合璧”的基础上又发展为更加西化的产物,以下将其细分为“基本型”和“摩登型”进行讨论。“基本型”改良旗袍的基本结构特征为:西方服装元素被加入,中式的传统元素被减弱,一般式样为立领盘扣、右开襟、紧腰身、衣长至膝下、两侧开衩,并有长、短袖之分。而“摩登型”改良旗袍与“基本型”改良旗袍的基本造型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在装饰和细节方面更多地融合了西方的元素,具体表现为衣襟的开襟形式、衣领的高低与形式、衣摆的样式、衣袖的长短、宽窄与样式等等。

图1 20世纪上半叶旗袍的形制转变Fig.1 Cheongsam shape change in the 20th century.(a)A shape;(b)H shape;(c)X shape

本文选取上海纺织博物馆与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更为西化的旗袍,即“摩登型”改良旗袍作进一步的分析。

上海纺织博物馆馆藏实物以下简称此款旗袍为“A”例。图2为“A”例款式示意图。西式肩开襟和抹胸设计,立领处以风纪扣进行系结,领内装有可拆卸的赛露露领衬,无袖,内衬可拆卸西式垫肩,腰部收腰省,侧缝处装有西式拉链。适度的强调胸、腰、臀,并通过肩部内衬垫肩、胸部分割线的设计和腰部省道的运用凸显女性的身体曲线。宽肩、收腰和宽下摆,构成了正面轮廓的“X”型;胸、腰和臀部的起伏变化,又构成了侧面轮廓的“S”型。A例旗袍尺寸为:衣长113 cm,肩宽28 cm,胸围37.5 cm,领高6.5 cm,腰围34 cm,下摆宽41.5 cm,胸围位置38.5 cm,腰省长26 cm,腰省大1.3 cm,拉链长31 cm,袖窿大16.5 cm,两侧开衩28 cm,面料为黑色割绒图案,蓝色织绒质地。

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馆藏实物以下简称此款旗袍为“B”例。图3为“B”例款式示意图。立领收腰、短袖、肩开襟、圆下摆、两侧开衩。B例旗袍尺寸为:衣长110 cm,肩宽12.5 cm,胸围43 cm,领高4.5 cm,腰围34 cm,下摆宽41 cm,两侧开衩19 cm,袖长16 cm,袖口肥13 cm,胸省长12 cm,胸省大2 cm,腰省长26 cm,腰省大3 cm,面料为米白色花绸,袍身五彩绣蝴蝶纹样,立领处以风纪扣与暗扣组合进行系结,前胸省一对,前后腰省各一对,肩处有拼缝,在肩开襟处均匀地分布着13个揿纽,侧缝处装有铜质拉链。

图2 A例款式结构示意图Fig.2 A example style structure schematic drawing

1.4.2 结构设计与细节设计

改良旗袍整体的结构设计和裁剪方法伴随着外部轮廓造型的演变而演变,这些技术上的变化也相应带来了旗袍造型特征改变[5]。这2例款馆藏旗袍的结构设计与裁剪方法也不例外。

从结构设计上看:这2款馆藏旗袍最显著的特征是结构已经完全西化。胸省、腰省和胸部分割线等西式造型的引入,使改良旗袍更加合身;B例旗袍还出现了肩斜和装袖,使肩部和腋下趋于合体。这些结构的改变,使改良旗袍实现了二维平面结构向三维立体结构转变,外部轮廓造型由传统的H型转变为西式的X型。

图3 B例款式结构示意图Fig.3 B example style structure schematic drawing

从细节设计上看:这2款改良旗袍一改以往传统的开襟形式,在肩部设置了开襟线。A例在肩部装订了一对肩部衬托物,俗称“垫肩”。图4为A例垫肩细部结构示意图。此垫肩为手工制作而成,其方法是将棉絮用白细布包扎半月形,用手缝针绗缝而成。垫肩的两端缝有暗扣,有方便拆卸的实用功能。从装钉后的效果来看,垫肩最厚处为3 cm,比较厚实。使肩部平整,两袖圆顺;西式连衣裙的抹胸款式设计,胸部弧形的分割线,与欧洲女装的装饰风格不谋而合。并通过胸部分割线和腰省的处理,塑造与强化了女性胸、腰、臀三围曲线的性别特征,彰显曲线美;A例领内装有可拆卸的赛露露领衬,如图5所示。这种材质的领衬牢固并且耐磨,增强了领子的硬挺度。可拆卸的设计方便了清洗与保管。图6为B例肩开襟细部设计示意图。肩开襟的方式本身即是西式,开襟处使用子母扣,也称按扣或者揿纽,也为西洋舶来品。B例馆藏改良旗袍比A例多了一对西式装袖。西式装袖在结构上脱离了衣身,单独裁制而成,塑造了袖子部位的三维立体效果。袖窿处和袖口处适量的收紧,使袖型在一定程度上更加舒适贴体,整体造型更加柔美。

图4 A例垫肩细部结构示意图Fig.4 A example shoulder pad structure schematic drawing

图5 B例肩开襟结构示意图Fig.5 B example'Kai jin'structure schematic drawing

图6 A例立领细部结构示意图Fig.6 A examp le stand collar structure schematic drawing

2 对西式服装的吸收与融合

2.1 西式服装造型基本结构

西方服装的基本造型从公元13世纪起逐步确立了三维立体的裁剪方法,从古代东方的二维空间构成中彻底分离出来。三维服装裁剪技术的发明和运用,使东西方服饰从构成理念和构成形式上从此分道扬镳,形成了西方近代服装造型的窄衣形制[4]。

西方的服装裁剪属于立体曲线裁剪,具体通过胸省、腰省、肩省、袖窿省、领口省等各种省道构建服装的外部轮廓[5]。衣领、袖片以及衣片是按照人体结构分开剪裁又重新缝合的;整体服装的裁剪与制作注重立体造型效果。

2.2 对造型结构的吸收与融合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服装样式逐渐传入中国。西方服装与中国的传统服装截然不同,主要表现在服装造型上。中国传统服装宽大离体,平面塑形,衣裳连属的服装形制一直未有变化。但在接受西式服装造型的熏陶之后,中式服装也出现了省道,开始强调外部轮廓的变化,注意三围曲线的形成与塑造,用显露和夸张的手法来突出表现女性身体的特征。

早期的旗袍沿袭了中国传统的服装,在整体廓形上依旧沿袭了宽松造型,线条平直。20世纪30年代由于借鉴了西方服装中收省、分割、打褶、装袖等造型方式,近代改良旗袍的外观造型发生了由“直”到“曲”的转变,完成了由二维平面结构造向三维立体造型结构的转变[6]。

近代改良旗袍在其西化的过程中,并不是对西方服饰的形式简单变化和轮廓修补,而是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选择性地吸收了西方造型结构中实用与合理的成分,并进行了创造性的改良,使其在中国传统服装形制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近体贴身的造型。

2.3 对细节设计的吸收与融合

近代改良旗袍在保留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时,还在细节设计上吸取了大量西方服装中的造型元素。

在袖型上,将自身的袖形改为西式服装的袖形,比较常见的有锯齿形、圆齿形、波浪形等。1929年上海女学生穿的旗袍,摆线已到膝盖处,有的在袖口处装了西式袖口克夫,使之成为了流行一时的旗袍时尚[3]。

在开襟形式上,20世纪30年代,近代改良旗袍的基本形制已趋成熟,其特征的变化比较小,主要集中在局部细节上。在保持其造型结构基本不变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服装的设计元素,对胸部、肩部、门襟等局部造型进行改良。在开襟的处理上,抛开了传统的大襟设计,采用肩开襟,甚至无襟的设计方法。

在系结方式与辅料上,不再禁锢于中式盘扣这一传统系结方式。西式揿纽、暗扣、垫肩、拉链的运用,使改良旗袍产生新的三维立体视觉效果。图7是《永安月刊》上刊登的一款在肩部加了垫肩,借鉴西装肩部造型的“摩登型”改良旗袍。

图7 吸收西式垫肩改良旗袍Fig.7 Absorption western-style shoulder pads'improved cheongsam

3 结论

近代中国服装在世界服装体系中的位置发生了重大变化,即中国服装由自成一体转向了被国际时尚所同化。中国服饰存在的根基由以往中国传统的一元性演化成具有“亦中亦西”的二元性。其中最能说明这一转变的典范是近代改良旗袍。其“亦中亦西”的特征,从纵向看是中国历史传统文化传承与积淀的结果,而从横向看,又是与西方外来文化不断碰撞与融合的产物;它具有对传统的历史传承性和对西式服装造型结构的融合性,是那个时代选择与创造的结果,也是中国传统服装向近现代服装转换的杰出代表与成功典范。

早期的旗袍沿袭了中国传统的服装形制,其结构形式是平面化的,不注重对人体的表达。到了近代,由于受到西方服装中收省、打褶、装袖等造型方式的影响,改良旗袍完成了由二维平面造型向三维立体造型的转变,采用了赛露露、垫肩等西式服装辅料,使近代改良旗袍的形态更加饱满。最终近代改良旗袍在外轮廓造型上完成了由传统的“A”型向“H”型再向西式的“X”型的转变。

除了基本造型结构外,改良旗袍的细部结构与款式也呈现出显著的西化特征,尤其是“摩登型”改良旗袍而言。“摩登型”改良旗袍的基本结构与“基本型”改良旗袍是在同一个基础上,但其在装饰、细节之处借鉴了大量西式的造型与材料,完成了符合时代特征的蜕变,这也是本文将其界定为“摩登型”的依据。

[1] 袁杰英.中国旗袍[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9-11.YUAN Jieying.Chinese Cheongsam [M].Beijing:China Textile& Apparel Press,2000:9-11.

[2] 于振华.民国旗袍[D].上海:东华大学,2009:7.YU Zhenhua.Cheongsam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D].Shanghai:Donghua Univerity,2009:7.

[3] 包铭新.中国旗袍[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1,21.BAO Mingxin.Chinese Cheongsam [M].Shanghai:Shanghai Culture Press,1998:1,21.

[4] 万芳.民国时期上海女装西化现象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05:50,54.WANG Fang.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Shanghai women's clothing westernization phenomenon[D].Shanghai:Donghua Univerity,2005:50,54.

[5] 李当岐.西洋服装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6-7.LIDangqi.Western History of Costume[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1995:6 -7.

[6] 吴小兵.民国时期旗袍的改良与发展[J].辽东学院学报,2009(8):96.WU Xiaobing.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the Chinese dress improvement and development[J].Liaodong University Journal,2009(8):96.

猜你喜欢
西化西式旗袍
Classic option,stylish choice
我来说说旗袍美
刍议中医何以西化
旗袍找不同
近现代中国法律变革中的中西之辩
国际学校:留学无需“小别离”
伊朗关停800“西化”服装店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中聆听当代批判的声音
有趣的西式餐具
家庭版西式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