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萍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20世纪初的中国,社会动荡、灾难频仍,救亡图存的政治诉求使得相对纯粹的艺术领域几近荒芜。中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理论家、作曲家,中国高等音乐教育奠基人,中国第一位音乐学博士萧友梅先生认为,在中国建立一所独立建制的高等专业音乐教学机构已刻不容缓。1927年11月27日,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后改组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成立。建校之初,校长萧友梅就把罗致优秀师资作为头等大事,于是,一批水平较高的外籍音乐家来到该校任教,俄国著名钢琴家鲍里斯·查哈洛夫就是其中的一位。
鲍里斯·查哈洛夫(Борис·Захаров,1888~1943)于 “十月革命”前考入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即今俄罗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钢琴系,师从著名钢琴大师安娜·叶西波娃,还曾在柏林跟随钢琴家戈多夫斯基学习。20世纪20年代末,查哈洛夫来到上海。1929年10月,在富华(意大利小提琴家,在上海历任工部局乐队首席小提琴手,后担任音乐学院小提琴教授)的推荐下,萧友梅先生特聘查哈洛夫为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特约教授”兼钢琴组主任。
在20世纪的世界音乐艺术领域,“俄罗斯钢琴学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音乐发展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有着深厚传统音乐根基的俄罗斯钢琴家们,在认真学习西欧优秀的钢琴演奏理论和技术的同时,不断创新和发展,并在安东·鲁宾斯坦和安娜·叶西波娃(后者正是查哈洛夫的老师)两位大师奠定的基础之上,融合了欧洲各国的钢琴艺术精华,形成了独具风格的“俄罗斯钢琴学派”。该学派坚持科学准确的手指技巧训练,追求变化丰富的音乐色彩,对音乐作品进行细致分析并合理布局,使技巧与音乐相得益彰。
作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优秀传人,查哈洛夫在来到中国之前已在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工作多年,在中国的数十年间,查哈洛夫为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在理论上颇有建树,提出了很多意义深远的理论命题;在音乐教育方面,也始终立足于追求音乐审美的最高境界,利用科学规范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以表达自己的美学思想与音乐教育原则,为起步中的中国钢琴艺术之健康有序发展及中国早期音乐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乐记·乐本篇》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声变,变成方,谓之音。”音乐艺术通过声音的表现,使听众产生共鸣,并享受音乐美的愉悦,钢琴音乐艺术亦然。听众对于钢琴艺术的审美要求包括技巧娴熟的运用、音色的丰富变化、音乐的细腻处理、情感的准确表达、人琴合一的完美结合等。
“艺术”首先就是一种“技术”。有了“技术”未必有“艺术”,但没有“技术”一定没有“艺术”。对于钢琴演奏艺术来说,演奏的方法与技巧显得异常重要。如果没能掌握演奏的技巧,演奏中不具有干净、快速、清晰和灵活的特点,为手指技巧所累,就不能完成作品,更不用说出色地表现音乐了。“俄罗斯钢琴学派”始终坚持科学准确的手指技巧训练,这一点在查哈洛夫身上有着鲜明的体现。查哈洛夫在长期的探索实践过程中,尤其是在钢琴教学中坚持严格的手指基础训练,强调手指的音乐表现力,在速度、力度、节奏、指法、触键、音色等方面总结出了一系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手指训练法,这为钢琴演奏的完美呈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材选择上,他使用《哈农练指法》、车尔尼作品299号与740号里的练习曲进行专门的手指技巧训练。丁善德先生在查哈洛夫门下学习时,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演奏水平,但仍被要求从车尔尼作品299号练习曲弹起,训练手指坚定有力、体会触键力度的深浅、聆听音色的变化。丁善德先生曾在一篇访谈中谈及这段难忘的经历:“查哈罗夫到音乐院后,音乐院变了,真正好的曲目都来了。弹得程度深的人都弹肖邦啊,贝多芬奏鸣曲,好的、经典曲目都来了。那时都不知道的。发现这位教师水平是高。我在原来中国先生处弹得蛮熟了,弹给他听,提出许多毛病,这里不对,那里不对,速度不对,我觉得这个先生是厉害的。所以我也特别用功。到他班上我从车尔尼299第一首弹起。他的要求非常严格,一定要按照速度要快,做不出就要练。”[1]正是在查哈洛夫严格的教导下,丁善德先生掌握了扎实的钢琴演奏技巧和丰富的音乐表现力,他也因此成为当时举办独奏音乐会的钢琴家之一,蜚声全国。
音乐欣赏是音乐美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就钢琴表演而言,演奏者的艺术创作与欣赏者即受众之间构成了美学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其自身的审美认知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会制约其对审美客体即演奏者认识的深度和广度;而随着演奏者自我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则会促进受众审美认知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的提高。演奏者和听众、观众的美学关系在实践过程中相辅相成,互相制约、互相促进。基于这样的音乐审美思想,查哈洛夫作为欣赏音乐审美体验的引导者,在各种音乐会上进行钢琴独奏、四手联弹的表演。1933年,查哈洛夫在上海首演了刚出版不久的拉赫玛尼诺夫《第四钢琴协奏曲》,并将它作为保留曲目。他还与上海工部局乐队定期合作演出钢琴协奏曲,与同为学校教授的富华、伊戈尔·佘辅磋夫(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的俄国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教育家)组成三重奏组合,经常在学校和上海举办室内音乐会。
查哈洛夫长期坚守在教学岗位上,在以自己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掌握音乐作品的演奏技巧与风格的同时,不遗余力地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内的各种音乐会,还让学生参与到社会上甚至上海租界里外国人的音乐活动中去,使音乐艺术尽可能地贴近生活,满足广大的听众和观众对钢琴艺术的审美需求。根据《上海音乐学院大事记、名人录(1927~1990)》(常受宗主编)中的资料记载,查哈洛夫的学生表演的曲目都具备相当的难度,并且彰显了一定的实力,如:1930年5月26日,李翠贞在上海市美国妇女俱乐部举行的第一届学生音乐会上,表演了肖邦《e小调协奏曲的第一乐章》,查哈洛夫亲自为她协奏;1932年11月5日,丁善德在学生的第19次音乐会上,表演了肖邦《b小调诙谐曲》;1932年11月26日,李献敏在青年会礼堂举办的五周年纪念音乐会上,演奏了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1934年3月18日,美国妇女俱乐部举行查哈洛夫教授学生专场音乐会,3位中国学生、4名俄国学生、2名法国学生、1名英国和1名匈牙利学生共11人一同参加了表演;1935年5月11日,丁善德在上海新亚大酒店礼堂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这是我国钢琴家最早举办的音乐会之一,也是历史上首次由毕业于专业音乐院校的钢琴家举办的音乐会……学生音乐会的成功举办是对查哈洛夫教学成果的肯定,也给学生们提供了展现音乐才华的舞台,中国学生不凡的表演才华让西方人大为震惊,受到了世人的瞩目,他们的音乐活动为年轻的中国钢琴艺术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上世纪30年代国人的精神生活开启了通往西方经典艺术的大门。
美学大家宗白华先生说过:“一切艺术虽是趋向音乐,止于至美,然而它最深的基础仍是在‘真’与‘诚’。”查哈洛夫将最高的“真”与“诚”倾注到中国的钢琴艺术教育事业中。当时,在上海的外国音乐家,除在乐团里演出能得到丰厚的薪金外,还有私人授课的收入。更何况大多数人都认为中国的西洋音乐教育水平实在是不高,因此根本没有人想过要在中国人的音乐学校中任教。当萧友梅初次登门聘请查哈洛夫时,被冷言回绝,因为他认为中国钢琴学生好比刚刚出生的婴儿,不够做他学生的资格。后来,他在萧先生的诚恳邀请下勉强答应下来,担任了7名学生的钢琴教师。随后,中国学生对音乐的执著热爱和勤奋努力的学习态度,深深打动了这位俄罗斯钢琴家,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却要愉快地承认自己估计的错误,我愿意满怀高兴地继续教下去,中国学生给我极大地愉快。”[2]此后,他以巨大的热情投入到了教学当中。
查哈洛夫的治学态度严谨认真,他根据每个学生的情况编排不同的教案,进行不同的教学。当时,他的学生中有两个典型,一个是丁善德:程度浅、底子薄,仅有小奏鸣曲水平。查哈洛夫在近六年的时间里,从手指基本功训练开始抓起,从易到难,由简到繁地为其安排大量不同时代、风格的作品。丁善德只要参加音乐会演出,查哈洛夫必定到场,并在结束后向丁善德指出优点与缺点。短短几年时间,就将丁善德培养成为当时著名的年轻钢琴家。另一位是李翠贞,她有十多年的钢琴基础,可以背奏出贝多芬的全套奏鸣曲。查哈洛夫格外赏识这位被学校破格录取的天才少女,将一般学生要花上六年到九年才能拿到的学分,在一年内全部给了她。
教学中的赏罚分明也是查哈洛夫的教学特点。据丁善德的回忆:“弹得好了他就喜形于色,拍肩,搂抱,十分爱抚,口中还连声夸:‘Dink, Good boy'(‘丁克,好孩子。’‘丁克’是查哈洛夫对丁善德的爱称);但如果上课时,哪儿弹错了,或不符合要求,挨骂、吼叫:‘I kill you’(‘我要杀了你’)、扭脖子、拧肩膀、敲脑袋是家常便饭。”[3]丁善德由衷地敬重自己的老师,因此,每次回课前都吃不好,睡不好,思想负担很重,生怕因自己的过错惹老师生气。萧友梅的小妹萧惋恂当时也是查哈洛夫的学生,在她的升级考试中,查哈洛夫指出她的钢琴无论从技术还是表现力方面都没有达到要求,并且公开说:“到目前为止给的学分已经太多了。”[2]这使她不但没升入高级班,还得重修中级班的课程。然而,正是在查哈洛夫的如此严格要求下,才使中国拥有了第一批自己的高水平钢琴家。
值得一提的是,查哈洛夫还有“识人”之能。据吴乐懿回忆,查哈洛夫曾让她带话给自己的父亲,这让吴很是紧张。吴乐懿成名后才知道,查哈罗夫认为她是块好材料,只要好好学琴,不骄傲自满,将来定能成大器。
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重要成就及对后代的巨大影响,是和一大批著名音乐家相联系的,而这一大批音乐家又都和一个人名字相联,他就是查哈洛夫。从1929年执教到1943年去世,查哈洛夫培养了中国第一批钢琴家与音乐家,可谓中国钢琴学派的“一代宗师”。
萧淑娴:我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担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教学之余,还从事翻译、创作著述等学术活动。
李翠贞:中国著名的钢琴家、音乐教育家,培养了朱雅芬、朱雅兰、杨晏如、王建中、孙以强、李瑞星等一大批钢琴教学的中坚力量,并曾录制多种钢琴作品的唱片。
李献敏:上海音乐学院第一批钢琴主科优秀毕业生,并被学校推荐赴欧洲进修。她是首位享誉欧洲的中国钢琴家,也是与中国著名声乐大师周小燕在欧洲各国的巡演中演奏以及介绍中国钢琴音乐的首位钢琴家。
范继森:中国著名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他有着出色的钢琴伴奏水平,曾任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培养了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洪腾、李其芳、许斐平、杜鸣心、陈贻鑫、杨秉荪等多名音乐家。
贺绿汀:人民音乐家、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教育家。他在一生76年的时间里创作了3部合唱作品、6部歌剧作品、5部话剧配乐、200首歌曲、5首钢琴曲、7首管弦乐作品、27部电影音乐和其他器乐作品。他创作的钢琴小品《牧童短笛》是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史上由早期探索进入真正艺术创作阶段的里程碑,荣获了193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中国风味钢琴曲创作征奖比赛”的一等奖。
跟随查哈洛夫学习的还有吴乐懿、易开基、裘复生、劳冰心、巫一舟、陈比纲……一大批高水平的钢琴演奏人才。查哈洛夫的学生们展示了具有时代特色和中国风格的钢琴音乐,在中国音乐文化,特别是在中国钢琴艺术的发展与传承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鲍里斯·查哈洛夫堪称中国钢琴教育的“一代宗师”!
1960年,丁善德先生赴波兰担任肖邦国际钢琴比赛的评委。那一届比赛的评委会主任委员是苏联老一辈钢琴家里赫特的老师涅高兹,他觉得中国选手虽初出茅庐,但渊源有自,于是向丁善德先生问起中国的钢琴学派。据说,当涅高兹一听到“查哈洛夫”,“立即扬起了眉毛”说:“哦,原来他到中国去了!我一直想找他。”随即若有所悟地又补了一句:“那就怪不得中国钢琴家能取得好成绩了。”[4]
查哈洛夫将中国的钢琴教学水平提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在培养一大批钢琴家、音乐教育家人才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自己的艺术美学思想贯穿其中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这个体系多年来在中国的钢琴艺术领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首先,查哈洛夫根据多年的演奏与教学经验,把巴哈的赋格曲,莫扎特、贝多芬的奏鸣曲、协奏曲以及舒曼、肖邦、李斯特、格里格等浪漫乐派作曲家的作品和拉威尔、德彪西印象派的大量经典钢琴文献,带到了中国专业的钢琴教学中。查哈洛夫的到来,将中国原来局限于一般练习曲和小奏鸣曲水平的钢琴教学,提高到了合乎世界高等专业音乐教学和艺术性钢琴演奏要求的教学水准。
其次,查哈洛夫为中国先后培养了一大批高水平的钢琴人才,为开创我国钢琴专业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不仅教授学生钢琴的演奏技巧,更以俄罗斯人特有的热情、对待音乐严肃认真的学术精神、全心全意投入教学的专业品质,深深感染着中国学生,学生们继承了老师的艺术品质,并使之发展成为中国钢琴教育的优良传统。
再次,作为钢琴家,查哈洛夫所进行的大量音乐会活动,不仅活跃了上海的音乐生活,更向中国传播了世界优秀的钢琴艺术文化。
最后,在查哈洛夫的影响下,莫斯科音乐学院钢琴教授阿·齐洛蒂的学生阿克萨科夫(培养了吕骥等)、皮利必可华、拉扎列夫、列维定等也来到学校任教,这批高水平的师资力量为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的建设与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查哈洛夫为中国钢琴事业做出的贡献是如此地巨大,他也历史性地成为中国钢琴文化中的一位重要的人物。在钢琴文化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钢琴界有必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查哈洛夫艺术美学思想,使之更加适应当今多元化的社会需求,让具有中国艺术特色的中国钢琴文化长盛于世界音乐之林!
参考文献:
[1]赵晓声.饮水思源——丁善德教授访谈录[J].钢琴艺术,1996(1):4-8
[3]戴鹏海.丁善德音乐年谱长编[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社,1993:20
[4]廖辅叔.乐苑谈往[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