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引领推进“四化”同步发展

2013-12-19 23:07朱艳丽
行政与法 2013年1期
关键词:工业化城镇化深度

□ 朱艳丽

(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 长春 13001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政策导向,“四化”同步发展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做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也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新阶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与时俱进做出的关键性战略部署,尤其是在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融入信息化。从“三化”统筹到“四化”同步发展,增加了信息化,契合了时代特征,表明信息化已经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而以“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引领,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中国经济社会深层次矛盾,不断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四化”同步发展的科学内涵

同步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是扩大国内需求、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深刻认识。其核心在于更加注重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而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四化”同步发展又成为科学发展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内涵。

(一)“四化”同步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

进入到新的发展阶段,“四化”同步需要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实现全面发展。以工业化体现我国经济发展的实力,展现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取得的成果;以信息化体现新的生产力发展形式,占领全球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以城镇化作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以农业现代化奠定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以此构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要素,成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四者缺一不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既相互关联,又良性互动,构成了完善的结构体系。工业化推动城镇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支持工业化,信息化又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构成共同发展的整体,体现了现代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二)“四化”同步是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

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从工业化发展进程分析,我国工业化已经进入到中期阶段并向后期迈进,自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工业化进程中也存在结构性的调整问题,重化工业的产业结构体系不仅限制了利用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的进程,也限制了城镇化吸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步伐,更是由于工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性影响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因而,在“四化”同步发展中,需要将工业化发展的速度、信息化的程度、城镇化的质量和农业现代化的效率协调起来,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同时,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模式,利用工业化实现的成果反哺农业,利用城镇化的道路提升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利用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提升农业现代化的内在潜力,实现“四化”协调发展。

(三)“四化”同步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以新型工业化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信息化实现科技可持续创新的动力,以城镇化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承载能力,以农业现代化提供发展的可持续性农产品供给能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工业化是“四化”同步的核心环节。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要实现工业化进程持续发展,必须围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增强后劲,以增强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为实现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提供持续不断的物质和资金保障。信息化是“四化”同步的重要实现途径,进入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以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质量提升和农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都需要信息化提供不竭的动力。城镇化是统筹推进“四化”的关键载体,它与“工”一体、与“农”相连,与“信息化”密不可分,是不断扩大内需和持续改善民生的重要战略基点。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 “四化”同步发展中加强和改进 “三农”工作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四化”同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不竭的源泉和发展动力,体现了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二、推进“四化”同步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

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新型工业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核心环节,对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具有支撑和反哺的作用,城镇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载体,农业现代化则是“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基础。现阶段,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就是发展的不均衡性,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调整压力,城镇化进程中的质量提升压力,农业现代化中的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压力,而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程度则成为引领 “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工业化结构调整的压力

工业重型化趋势明显,产业带动能力不强。进入工业化中期以后,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迅速提高,随着工业结构的重型化,工业资本密集程度快速提高,单位资本带动就业的能力下降,这给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城镇化的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工业化不仅带来产值结构的变化,也对就业结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现了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非一致性变化的趋势,工业化创造的就业机会难以满足我国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的要求,直接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进程。并且在工业结构调整中,大量落后产能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利用信息化对传统产业改造的进程,阻碍了信息化成长的步伐。由于面临结构调整的压力,工业化本身不仅要实现对自身的改造,也要利用积累支持城镇化和信息化发展无法满足工业反哺农业大量的资金需求,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

(二)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程度较低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是新型工业化的鲜明特征,也是世界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趋势。我国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信息化建设由最初的起步阶段逐渐向展开阶段转变,并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向成长阶段转变。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传统的信息产业实现了由硬件产业逐渐向软件产业转变,由分散发展向集中共享模式转变,由传统的以城市为主向农村延伸,实现了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但由于信息化建设还处于成长阶段,对信息化的投入还处于循序渐进的过程,信息产业的技术能力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能力不强,还没有有效地融入其中。信息化在实施传统产业改造、加强城镇综合管理、推进农业信息化等方面还存在着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的矛盾与不足,制约了“四化”同步发展的进程。

(三)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

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大阶段,即改革开放前的国家重点项目投资拉动阶段和改革开放以来的行政推动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改革促进了城镇化的量的增长,也带来了一定程度的质的提高。建国初期我国的城镇化率仅为10.6%,1978年城镇化率为17.9%,而到了2010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城镇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和生产要素释放出来进入工业领域,进入城市,使城镇化问题进一步凸显。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体系建设,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资源要素过于集中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城市建设过于注重规模扩张,而人口的积聚效应和产业积聚能力并未得到相应提高,城镇化的集聚效应大于扩散效应,城乡之间协调发展的动力严重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困境,并且进一步加剧了“四化”发展的不均衡性。

(四)农业现代化基础薄弱

农业发展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较低。建国后我国实行的土地改革,使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奠定了农业发展的基础,但随后推行的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家开始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采取了一系列的惠农措施,如开展新农村建设,取消农业税,加大涉农补贴的力度等等,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但是,长期以来,农村传统的分散经营的小规模农业生产导致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专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还不健全,农业现代化水平低已经严重制约了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成为“四化”同步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信息化、工业化深度融合”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

从党的十六大“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到党的十七大“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再到党的十八大“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反映了国家对信息化与工业化关系之重要意义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信息化则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不断推进工业化、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以新型工业化引领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是推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关键。

(一)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目标,尽快提升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工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我们要以深度融合为目标,尽快提升信息化的水平,加快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促进工业产业在更高水平上发展,实现质的飞跃。我国信息化始终保持着快速动态的发展势头。信息产业属于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性产业,与传统产业相比,信息产业具有高渗透性、高倍增性、高带动性的优势,可以应用到一切行业和领域,能够做到低消耗、高产出,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和领域实现高速发展。但同时信息化也具有高投入性的特点,需要高强度的资金投入和智力投入。从我国目前的投入来看还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尤其是要引导金融业去扶持信息产业,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与适度倾斜,大力扶持和推动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从而带动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

(二)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为途径,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首先,应发挥科技对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作用。坚持自主研发与引进吸收相结合的科技发展道路,重点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并能对新型工业化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技术,利用信息化平台,使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逐渐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以企业和科研院校为主体的研发体系建设,积极培育科技创新主体,促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强化新型工业化发展的研发体系和人才体系建设。其次,坚持创新驱动,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建立适应创新发展的体制与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体系,不断健全企业的组织结构,强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地位,处理好企业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构建有利于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体制与机制。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建设能力,加快培育新兴战略性产业,做强做大高新技术产业,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以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为基础,提升城镇化质量

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为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奠定基础。首先,要进一步发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城乡人口合理布局的长效机制,统筹各类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优化城市布局,缓解特大城市的中心城区的压力,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产业积聚能力强的中等城市,增强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其次,统筹规划乡镇企业的发展,扶持农民工创业带动就业,广泛开辟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渠道,发挥县域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推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城镇集聚,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布局。并以产业链条为纽带,以产业园区为载体,发展一批产业集群。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尽快解决半城镇化的问题,对不合理的制度安排进行改革,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子女就学等方面的问题,以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四)以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为支撑,加大农业现代化的投入力度

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发展的基础,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必须加大工业对农业的反哺力度,加大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前提是必须加速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以强大的工业作支撑,如果没有新型工业化的发展,“反哺”和“支持”就难以实现。首先,要针对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加大财政对支农资金的投入力度,调整优化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强化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涉农的信贷投入,确保资金层面上给予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支持。其次,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培育优良品种,开发多功能、实用型的农机和农艺有机结合的农业机械。再次,推进农业经营管理体制的创新,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第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乡镇企业集中和产业集聚,形成优势突出的产业带和集聚区,搞好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

总之,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互动发展是同步推进“四化”的根本要求。必须牢牢把握“四化”联动的结合点和推进工作的着力点,努力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四条主线,既拥有各自的演进路径和运行规律,又相互依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构成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要发展目标的主动力。

[1]宋洪远,赵海.我国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与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02).

[2]赵鹏.同步推进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1,(08).

猜你喜欢
工业化城镇化深度
新型城镇化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四增四减 深度推进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前工业化的市场和市场行为:考古学视角
简约教学 深度学习
新安县推进新型城镇化工作调查
2016年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发力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城镇化与报纸双赢——二论赢在守护这张纸
深度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