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政党的必然性与实践

2013-12-19 21:55
党政干部学刊 2013年4期
关键词:创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

徐 衡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9)

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始终是我们党面临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把这一重大课题的思考与探索推向了一个新境界,明确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1],这是对党的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更是新形势下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的行动指南。

一、建设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政党的必然性

从世情上看,文化多元化的世界潮流要求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政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越来越明显。文化的全球化有利于全球各地的文化在相互交融中扬长避短、吐故纳新,实现优势互补,从而促进各国文化的繁荣和创新。然而,由于文化往往具有意识形态的属性,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常以自己的文化产品为载体,进行“自由、人权”宣传,鼓吹“历史的终结”,妄图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文化的侵略。这种现象滋长了我国部分人的极端民主意识和极端个人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动摇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只有不断创新执政理念、执政方式、执政机制等,建设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从国情上看,中国社会结构的现代转型也要求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政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中国的社会结构也开始由国家和社会高度一体的模式向国家和社会的二元模式转变。在计划经济时代,国家政权统筹社会的发展,社会组织和机构缺乏应有的自主性和自由度,这时的国家和社会高度统一、高度整合。在这样的环境下,共产党的领导主要是依靠领袖的绝对权威和自上而下的群众运动等方式来实现,于是就形成了党政不分、政企不分、政资不分、政事不分、政社不分的组织形式。因为这种执政方式和组织形式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力量办大事,在建国初期新中国积贫积弱的严峻挑战下,党的这种领导方式和组织形式促进了我国政权的巩固和我国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然而,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瓦解了国家和社会高度一体的模式。市场经济的平等性和开放性决定了国家不能再对社会进行绝对的控制,社会组织和机构开始具有独立的决策权和自主性,我国的社会结构开始向国家和社会的二元模式转变。这种模式强调国家不应对社会进行过多的政治干预,主张增强社会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组织的能力,从而使国家和社会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我国社会结构的重大转型,需要中国共产党不断转变执政理念,建设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从党情上看,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任务的深刻变化更要求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政党。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2]党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任务的深刻变化促使党的基本功能和工作方式的转变。首先是党的基本功能由阶级凝聚功能向社会整合功能转变。在党取得执政地位之前,党的主要功能是凝聚党所代表的阶级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武装斗争,为夺取政权而奋斗。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调节和整合各方面利益、促进社会稳定、繁荣及和谐发展则成为党的主要任务。第二,党的工作方式由运用阶级分析方法到运用利益分析方法的变化。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和计划经济时期,为了抵御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 “和平演变”,我党采取了“划阶级、看成分、定性质”的阶级分析工作方法,旨在严格实现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纯粹的社会主义性质。然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阶级分析的工作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要求党的工作方式向运用利益分析方法转变。党不仅要代表中国工人、农民阶级的利益,还要兼顾其他社会阶级、阶层的利益,通过协调使各方面利益达到平衡,促进社会有序、健康发展。

二、中共领导人关于建设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政党的论述与实践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政党建设,党的领导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曾多次提出关于加强党的创新性建设的思想,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执政党做出了重要贡献。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许多有关创新的思想。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认真总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教训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当时具体的国情,提出了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理论。毛泽东的这个理论不仅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也弘扬了中国共产党创新的优良品质。为了更进一步推进共产党员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明确提出,真正的革命指导者要学会“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3]新中国成立之后,毛泽东进一步要求中国共产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前提下,结合新的变化,不断创造新理论,适应社会的需要。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一文中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4]毛泽东关于不断创新的思想,为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奠定了最初的思想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多次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认为,我国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全新的事业,马克思的理论著作中没有讲过,中华民族没有实践过,其他任何国家也没有经历过,所以,没有任何模式可以效仿,我们只能根据中国的国情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创新观念,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向前发展。邓小平还告诫全党,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因为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能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然而邓小平并不是要我们墨守成规,而是要我们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他说:“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它要求人们根据它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不断结合变化着的实际,探索解决新问题的答案,从而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5]为此,邓小平率先在理论上提出了 “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等新论断,在实践上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新时期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政党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大力倡导全党同志要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开拓创新,并身体力行,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6]江泽民从政治家的战略眼光出发,深刻地阐述了创新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的重要性。面对20世纪末苏联剧变和世界政治形势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重大变化,江泽民指出:“世界总是处在矛盾运动和变化之中,不可能一成不变。我们的事业在不断前进。我们的政策措施和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而不断发展和勇于创新。”[7]为了促进全党同志不断创新,他呼吁“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带头学习科学知识,带头弘扬科学精神,带头在工作中运用科学方法。”[8]迈入21世纪,我国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为了始终保持党的活力和先进性,更好地发挥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领导作用,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加强党的建设,并指出“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9]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更进一步地阐述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发展的、前进的。全党必须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10]江泽民的这些讲话高屋建瓴、意蕴深长,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共产党向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政党建设的步伐。

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在领导全国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中继往开来,开拓创新,明确地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政党的目标。进入新世纪,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攻坚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点,产生了一些新的矛盾和新的难题。为了继续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向前迈进,必须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因此胡锦涛强调指出:“我们党能不能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关键在于能不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改革创新精神和强大的改革创新能力”。[11]在胡锦涛看来,党始终弘扬开拓创新的精神,不仅能推进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还能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使党始终焕发年轻的活力。他说:“世界历史上一些大党、老党、执政党失去执政地位甚至消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能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自身建设。”“我们党之所以能够成为带领人民团结奋斗的坚强领导核心,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能够通过坚持不懈的改革创新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12]通过历史长河中正反两方面事实的鲜明对比,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性。为此,胡锦涛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地提出了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为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一刻起,就深刻认识到创建马克思主义新型政党的重要意义,并对世情、国情、党情有了逐步深入的考察和思考,从而能够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而提出新的对策,为完善马克思主义创新型政党做出自己的贡献,永葆党的生机与活力。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2-11-18.

[3]毛泽东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4.

[4]毛泽东文集(8)[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09.

[5]邓小平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46.

[6][7][8][9][10]江泽民文选(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4,37,39,282,541.

[11][12]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231,232.

猜你喜欢
创新型政党中国共产党
“带领人民过上好日子的政党”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深刻理解和把握新型政党制度的“三个新”
高等教育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民主党派政党认同的有效构建
俄罗斯政党的最新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