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付德
(抚州市政协 江西抚州 344000)
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是1959年4月,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周恩来总理在60岁以上政协老委员座谈会上发表讲话,亲自倡导开展起来的。当年7月,全国政协就组建了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成为政协最早设立的一个专门委员会,文史征编也因此成为政协无可替代且独具特色的一项基础工作。历经半个世纪的岁月,全国上下征编的文史资料汗牛充栋,蔚为大观,卓有成效地发挥了“鉴古知来、服务当今、利在千秋”的作用。
江西抚州文史工作者秉持“光照临川之笔”,也在文史天地中撰就辉煌的篇章:市县(区)政协文史工作者征集史料超过3000万字,仅市政协文史委今年就征编出版了4期《抚州文史》、名人专辑《饶漱石》,以及1套5册“人文抚州”众书,征编出版了超过150万字的丰富史料,留下了历史的记忆。这些史料面向社会大众,在挖掘展示资源、传承临川文化、宣传展示抚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形势下,如何在实干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形式,彰显特色,与时俱进,做好文史征编工作,是每一位文史工作者必须潜心研究的课题。文史工作者积极响应省委提出的“发展升级、小康提速、绿色崛起、实干兴赣”十六字方针,让史料征编开创新局面,必须要有“借风起航”的规划、“借水浇田”的措施、“借力使力”的技巧和“借题发挥”的理念。
抚州素有“文化之邦、才子之乡”的美誉,历史悠久,文蕴昌隆,培育出博大精深、光辉灿烂的临川文化。这里地方文脉昌隆:仅宋元明清四代,文科进士超过2400人,占全省同期四分之一强。新中国成立至今,培养了30多万大学生,300多位少年大学生。这里历代名贤辈出:历史上的王安石、曾巩、李觏、陆象山、晏殊、晏几道、汤显祖……无不引领一代风骚。还有军事全才揭子喧、医林圣手陈自明、禁烟名臣黄爵滋、佛学大师欧阳渐、文韬武略李井泉、物理泰斗饶毓泰……都是星光璀璨,照耀四方。这里文化遗存丰厚:先辈们的文献著作、诗文谱谍浩如烟海,众多古代建筑精美绝伦,人文景观备受瞩目,不仅传承了南丰傩舞、宜黄古腔、广昌孟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孕育了“洞天福地”麻姑山、秀出东南大觉山、“天然佛地”龙凤岩,及诸多名载党史军史的红色革命故地、苏区战场旧址……
先辈们留下的这些厚重的人文瑰宝,无疑是文史工作取之不尽的资源,用之不竭的宝藏。“借风起航”,将文蕴深厚优势转化为文史崛起的助力,致力开发利用、发扬光大,达到传承文化、促进发展的目的,是文史工作的努力方向。
我们在总结历届文史工作基础上,积极走访、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和文化人士的意见,汇集众智,并多次召开座谈会,深入讨论,反复磋商,形成共识。本着将征编重点放在临川文化上,把努力方向瞄准人文抚州的宗旨,将文史工作之树根植于地方文化沃土,制定了本届政协(2011年—2016年)文史工作规划,提出“双二十”工作目标。在5年内,《抚州文史》期刊出刊20期,文史资料专辑争取出版20部(10本文化专辑、10本名人专著),统一装帧设计,汇编形成“抚州文化丛书”“抚州名人丛书”系列,着力打造“人文抚州”专辑史料品牌。在具体工作中,按照广征博采、突出特色的原则,深入发掘、广泛征编、逐次出版相关文史资料。通过科学规划、悉心浇灌,这些历史人文优势已逐步转化为文史工作的累累硕果:在3年不到的时间,《抚州文史》期刊出刊11期;“抚州文化丛书”已经出版《岁月留痕》,《汤显祖及其临川四梦》《白玉蟾诗词选注》行将付印;“抚州名人丛书”已经出版《肖涤非》《罗英》等专著,《邓从豪》《吴与弼》也即将出版。之后,许多县(区)政协纷纷效仿我们的规划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文件。依托地方文化优势,助推文史工作发展的态势在全市初步形成。
要将文史资料打造成既有专业性又有可读性的史料精品,一直是文史资料征编工作的最终目标。但史料征编全局谋划不足、专业知识深度掌控不够、文史资料征编质量徘徊不前一直困扰我们多年。新一届政协成立后,文史委致力伸长短腿,采取“借水浇田”的措施,一是虚心请教、积极走访、谋其智慧,二是广纳群贤、聘为顾问、用其所长,并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充实了编审力量。我们通过以文交友、以刊结缘的形式,与社会文化人士和专家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在征求本人意愿后,从中先后物色、聘请了12名熟悉市情、热心文史、学有所长、熟悉编辑流程的老领导、老同志和专家学者为市政协文史顾问,后又选聘6人为文史馆顾问,为我们建言献策、谋篇布局,并按照他们从事行业和学识的不同,分别担任执行主编,充实编审队伍。例如,请研究文化的周世泉老教授担纲《文化世家》征编,既把住了史实关,达到专业的需求,又迎合了读者口味,富有可读性,有效提高了史料质量。
二是得到了智力保障。通过开展座谈讨论、专辑会审、主题采风等活动,就办刊流程、栏目设置、组稿编审、封面设计、装帧印刷等乃至重要史料文稿的撰写等问题都问计于他们,得到无私的帮助。比如,为严把《饶漱石》政治关,先后召开4次专题会审,形成统一写作手法、改变展示角度的共识,将70万字的手稿删繁就简,形成35万字的定稿,捧出一本高质量的反映真实饶漱石的史料。
三是挖掘了重要史料。我们努力发动、积极引导这些专家学者在出谋划策的同时,围绕征编规划,亲自撰写、提供相关史料。例如,已故文史顾问、文化名人傅林辉为《抚州文史》期刊撰写了《晚清教育家李瑞清小传》《李穆堂小传》等重稿。万斌生、罗伽禄等分别撰写的《千载文昌》《北宋名儒李觏》书稿以文史专辑形式出版,均以史料价值高、社会效益显著,而得到社会各界人士一致认可。
按照史料规划“双二十”工作目标,抚州每年要征编出版的史料逾百万字。本委虽在领导重视下,增加了一个工作人员,但人手仍显不足。于是,我们注重“借力使力”,组建队伍,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大家办文史的氛围。
一是“安营扎塞”。三届政协换届伊始,我们就在不断探索更加有效发动社会力量办文史的途径,在综合考察外地经验后,我们感到为社会力量参与文史构建工作平台,营造一个“家”势在必行。为此,本委积极争取领导重视,做好申报工作,于去年6月,在抚州成立了全省首个注册登记的市政协文史馆。面向抚州和各县(区),先后两次调整、选拔、补充,大张旗鼓地聘请了60名有知识、善思辨、热心文史、熟悉情况、写作能力强的社会各界人士为文史馆员。采取“拟题找人”“因人拟题”等多种方式,下达撰稿任务,做到政治上肯定、稿酬上从优,工作上协助,有效激发其写作热情。这种“安营扎塞”、壮大队伍的做法,达到改善年龄结构,充实征编力量,拓宽征稿渠道的效果。
二是“找米下锅”。一方面,按照专辑课题规划和《抚州文史》征编内容,密切联系文化、史志部门和相关单位,发动他们积极为我们提供专业稿件。例如,市党史办组织力量为《政权建设》专刊撰写了近3万字的史料。另一方面,搞“定点投篮”,就是按照征编要求,筛选好史料线索,有针对性地邀请熟悉情况的知名人士撰写重稿大稿。例如,约请李林荣撰写《江右名郡 上下文昌》等。
三是“借鸡生蛋”。结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重点工程的实施,发掘相关史料,从而坐上“顺风车”,拿出新成果。例如,我市在实施“苏区振兴计划”、重建水毁设施的时候,我们及时与相关牵头单位沟通,着手征编“红色苏区”“抚州水利”专刊,这种锦上添花举措,得到市党史办、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他们不仅召开征编会、组织人手写史料,还出资增加印数,广泛赠阅,既扩大了文史工作的知名度,又彰显了文史资料的社会效益。
在广泛征集史料的同时,我们弘扬联手协作的优良传统,注重创新形式,整合资源、“借题发挥”,努力寻求与各县区政协、相关单位、文化名人的合作机会,有钱出钱、有人出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尽其所能、用其所长,协力打造文史精品。
一是与县区政协合作。本着共同投资、共同受益的原则,商定合作方式,在成书标准、发行方式、撰稿编审和出版经费等方面达成协议,分清主次,明确分工,各自以最小的投入达到打造史料精品专著最佳效果。例如,集南城、资溪、黎川3县之力,共同合作征编《北宋名儒李觏》一书。因人手、经费充裕,请专家装帧设计,在南昌包装印刷,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其成书精美、品味高雅、史料翔实,倍受省内外研究李觏的专家推崇。
二是与相关单位联手。改变以前单打独斗、闭门造车的征编方式,实行资源互通、成果共享的模式,做到各尽所长、各展所长。在抚州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作出重建拟岘台决定后,我们结合工程实施,与拟岘台工程指挥部达成协作意愿,为《抚州文史》期刊共同征编“拟岘台专辑”,得到指挥部上下和市文化策划公司积极参与、倾力配合。他们不仅主动策划,参与征编,还投入资金,提供史料。该期刊对拟岘台相关史料发掘的深入性、整理的全面性、考证的翔实性、编排的科学性,都有一个质的飞跃。尤值得称道的是,与市摄影家协会联合征编的《岁月留痕——抚州一百古村行摄》,内容丰富、图文并茂,得到省政协的肯定,评为优秀文史资料。
三是与文化名人协作。我们注重跟踪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提前规划介入,征求合作意愿,要求他们按照文史资料写作体例,注重“三亲”、客观展示。在具体操作上,我们不仅提供资料、联系采访、提供便利,还给予稿酬、提供出版经费。对份量不足以成书,但史料价值高、可读性强的非专题史料,我们以《抚州文史》为载体,以专刊形式出版。例如,张山东同志专辑《品读抚州》出版后倍受读者欢迎,就是变通形式的成果。对份量厚重、内容丰富的史料,就以专著形式出版发行,如《饶漱石》《邓从豪》等史料专著就是这种合作形式的结晶。
“文以载道,史以存鉴”是文史工作独特的作用,发掘历史、传承文化是我辈神圣的职责。面对新形势的挑战,要有迎接新机遇的豪气,文史工作任重道远、大有可为。只要我们携起手来,扬优成势,就能让临川文化再展千年英华,让文史工作谱就万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