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路线的哲学意蕴

2013-12-19 13:47吴瑾菁
党史文苑 2013年12期
关键词:认识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吴瑾菁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南昌 330022)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重大部署,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把握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对于深入学习这一重要理论,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大有裨益。

一、群众路线集中反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实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首先,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资料,是人民群众通过劳动创造的。人民群众以不同形式从事和促进生产实践活动,并在此基础上获得从事政治、科学和艺术活动的能力,进而决定着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其次,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没有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作基础,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切精神财富的最初的丰富的源泉是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之中的。最后,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不但创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且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关系,创造着社会生活本身,推动社会前进。[1]p350-356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哲学理论基础。实践证明,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这一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才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与成功。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代表着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决定了党的宗旨、党所从事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是一切为了群众。毛泽东同志指出: “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想问题从群众出发就好办。”[2]p71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党的根本宗旨就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毛泽东同志还从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的生产出发,发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是历史的创造者,得出了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3]p1031这一科学论断。在中国革命的过程中,毛泽东同志始终强调人民群众的决定性作用,强调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都是人民群众实践的历史,强调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发展始终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来推动的。因此,要取得中国革命的胜利, “就是要尊重历史规律,尊重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实践、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4]p49-51。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运用到实际工作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群众路线、群众观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是因为始终坚持这一正确立场,我们党才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 “共产党基本的一条,就是直接依靠广大革命人民群众。”[5]p581面对旧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社会留下的满目疮痍,中国共产党发动广大人民群众齐心协力,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邓小平同志把 “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6]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提出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改革措施,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一条勤劳致富的康庄大道。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 “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7]p279,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带领全国人民迈向了新的世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重要思想,面对国内外新问题、新形势,实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领全国人民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并阐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8]。一切为了人民,梦想便有了牢固的根基;一切依靠人民,实现梦想便有了不懈的力量。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必须最大程度地吸纳人民群众参与改革发展,最大程度地激发每个中国人的进取心和创造力。

在中国革命时期,我们依靠群众路线,发动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依靠群众路线,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使中国社会面貌焕然一新,人民生活水平有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新发展。因此,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现实要求,也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成功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

二、群众路线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应有之义

要想真正做到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就要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离不开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毛泽东在 《实践论》中概括了人类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指出: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生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生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9]p273这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具体表现就是我们党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同志历来十分强调我们党的这一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提出: “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 (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作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3]p899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也就是把群众实践中得出的零碎的、分散的观点集中起来,经过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环节,使初步的认识得到升华,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与飞跃,然后再到群众中去指导工作和接受检验。这是我们工作实践的正确方法,毛泽东同志再三强调: “要在人民群众那里学得知识,制定政策,然后再去教育人民群众。所以要当先生,就得先当学生,没有一个教师不是先当过学生的。而且就是当了教师之后,也还要向人民群众学习,了解自己学生的情况。”[2]p324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强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理论联系实际,并以实践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唯一标准。领导者在集中听取群众意见及诉求之后形成的路线、方针、政策必须回到实践中去,让群众通过实践去检验和评价这些路线、方针、政策是否解决了他们的实际问题,是否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一切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是经过这个过程制定出来,以这些方法来进行贯彻落实,并不断用群众实践的新经验来加以丰富和发展。这就需要我们广大的党员干部牢牢树立实践的思维方式,要“真抓实干”,要踏实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一线,到群众中去,与群众打成一片。只有用切实的行动深入到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才能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团结和凝聚中华民族的伟大力量,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说的就是这个朴实道理。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应注意基本的工作方法,即:群众和领导相结合、民主和集中相结合、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批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其一,领导和群众相结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认识论,就是要领导者深入到群众中去,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利益诉求,对从群众实践中搜集来的个别的、分散的信息加以分析和综合,形成正确认识,并据此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人民群众所关心的迫切问题与切身利益。其二,民主和集中相结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认识论,就是要领导者深入到实践工作中去,发扬民主,运用集体智慧解决群众的意见和诉求,发挥领导班子的集体力量。其三,一般和个别相结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认识论,就是要领导者既要考虑到每个群众的特殊利益诉求,也要考虑到群众的普遍利益诉求;既要有针对性地处理好个别群众的问题,也要处理好带有普遍性的群众问题。其四,批评和自我评价相结合。贯彻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路线认识论,就要领导者勇于面对群众提出的各种意见、建议和批评,同时也要以党性原则要求自己,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进行深刻的自我批评。

三、群众路线深化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

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反映着人们最重要、最有意义、最值得珍视的追求。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理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是以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出发点,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追求和实现共产主义为最高价值理想,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为评价标准的价值体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反映了马克思主义者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最重要、最有意义、最值得珍视的价值追求。

群众路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出发点。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革命实践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坚持以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 “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 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 ”[3]p1094—1095群众路线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在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不动摇,也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不动摇,使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出发点得到进一步的深化与发展。

群众路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为人民服务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马克思主义者以人民群众利益作为出发点,体现在价值观内容上,必然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中国共产党始终如一地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价值追求。早在1944年9月,毛泽东在 《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 “我们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是完全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而工作的。”[3]p1004不仅如此,中国共产党还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宗旨写入了党章,从制度上保障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中的核心地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也是群众路线的核心要求与基本内容,也就意味着群众路线进一步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核心。

群众路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原则。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二者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价值观的原则要求。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以集体利益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也就是把集体主义作为了基本原则。同时,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认为,所谓 “集体利益”反映和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利益,它既不是个人利益的简单相加,也不是某些群体、集团的特殊利益。集体利益既是对集体中每个个人利益的代表与反映,也是集体中个人利益的普遍追求和共同利益。群众路线要求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最根本、最普遍的,最直接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这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原则的进一步深化。

群众路线深化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评价标准。价值观既然代表了人们的某种利益追求,也就必然内含着对于利益追求的评价,而任何一种评价都有某种尺度、标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以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推动社会进步发展和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评价标准。这是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区别于其他一切非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根本所在。只有坚定地站在人民的立场,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维护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价值追求和价值标准,才能提出正确认识问题、评价问题、解决问题的善恶、是非界限,才能有效地实现正确的价值选择。我们党一直把 “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把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把 “以人为本”,把 “依靠人民,为人民造福”作为制定方针政策和作出决断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坚持走群众路线,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评价标准进一步的深化。

[1]肖前,李秀林,王永祥主编.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2]毛泽东文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3]毛泽东选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周育平,周作武,熊琴而.对毛泽东群众路线认识论的再认识[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5).

[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6]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8-23(1).

[7]江泽民文选(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8]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3-18(1).

[9]毛泽东选集一卷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猜你喜欢
认识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阐释的认识论困境及其终结
基于信息技术哲学的当代认识论研究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藏传佛教认识论评析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