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谈《世纪》

2013-12-19 07:27本刊编辑部
世纪 2013年6期
关键词:亲历文史史料

本刊编辑部

值《世纪》杂志创刊二十周年之际,为了更好地加强和读者的沟通,了解读者的需求和对《世纪》的评价,使杂志内容更加贴近读者、更为读者所喜爱,在2013年第4期的《世纪》中,我们向广大读者发放了“读者调查问卷”,得到了全国各地许多读者朋友的热心关注和积极参与,对本刊给予了热情的赞赏和中肯的评价。我们向参与调查问卷的前200位读者寄赠了本刊精心策划的《一个中国远征军翻译官的爱情书简》、《〈世纪〉百期目录索引》(总第1期-100期)。限于篇幅原因,本刊从即期起摘编精华意见予以连载,供广大读者分享。

江苏读者张经济:史料丰富,值得收藏;史论精确,无过头话;一大批名人、要人、闻人都来投稿,有人气、有气场,文章耐看;不少文章看后值得回味、深思;一些敢讲真话、不受干扰、敢于担当的史证文章十分可贵。

安徽读者林昌业:因为我是上海人,所以爱看《世纪》,建议杂志最好改为月刊。

浙江读者张若枚:我是中学历史教师,《世纪》能够让我们重温历史。

读者王德光:可看性强、风格独特;史料价值高、有品味;有些稿件,看了难忘,还想再看。我有个不成熟的想法,就是我们上海搞过围垦,围垦事业已经过去50多年了,有些老同志已经不在了,上海市成立过围垦总指挥部、农垦局、农场局,五四农场内还建有上海市农垦博物馆,好像《世纪》杂志内还没有这些报道或者消息。

安徽读者徐德明:独树一帜,“三亲”特征明显;题材多样,真实记录;史识、史德双佳;具权威性。得向《炎黄春秋》学习,思想更解放一些,当代史料更多一些。

上海读者苏永祁:我祖父、父亲都是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希望通过编辑部的努力,尤其要请中央文史研究馆(也是主办方)支持帮助,吸引更多外地稿源。

北京读者史纪良:我仅订阅《世纪》和《纵横》两份期刊,因为其是有品味、有影响的文史纪实类读物。《世纪》的纸张和印刷还应再讲究,要办出海派的特点。

河北读者牛勇强:看《世纪》,掀起那段尘封的历史记忆。应多刊登一些历史上著名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发生背景等等。

江苏读者姜尧基:知识面广,文风朴实,反映史实,可读性强。组稿应从政治界面更多一些。

北京读者年景和:此刊实事求是,比较尊重历史、尊重现实,没有太多条条框框。

上海读者蒋伟国:读史品人,知事立志,受益一生。建议每期设一文史馆馆员著作、艺术作品及个人简介栏目,可使读者更多地了解文史馆馆员的风采,并简讯近期信息。

重庆读者牟光启:所刊文章实话实说,引人深思。

安徽读者俞省三:正如刊头语所说:“俯瞰百年风云,展示时代风貌;透视人生浮沉,聚焦沧桑岁月”,我喜爱这类文章;此外图文并茂,每篇都附有珍贵的历史照片。

江苏读者陆锦球:史料真实,有很多独特可信的照片资料。多刊一些史实揭秘的文章。

北京读者汪春耀:编辑高度负责,史料确切无误,版面设计编排合理。

上海读者余锡刚:历史材料丰富、有根据,使人信服;文字浅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民国的史料还有许多可以补充,如黄埔军校、军阀混战等。

浙江读者吴琏:我经常将《世纪》送给同学、亲戚传阅,他们都很喜欢阅读。大家认为文章真实可靠、可补充文史之不足。

江苏读者王晓翠:我是从1994年开始订阅《世纪》杂志的,一直订到现在,明年仍订阅。《世纪》办得好,我喜爱。

山西读者王荣祖: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地记述人和事,重在当事人亲历,澄清了某些历史迷雾与片面论断。建议在现有基础上增加对上海以外的人和事的关注,与北方平衡发展。

安徽读者王民和:“三亲”史料,真实可信,还有一些珍贵的老图片,让人看后很难忘记。

广东读者吴立: 采用“三亲”史料,真实性强。建议《世纪》刊面采用红色,可能会醒目些。

浙江读者张汉璋:我认为《世纪》真实的报道历史,补充了某些报道中的不实或不足。

山东读者尚先堂:该刊史料价值高、文风朴实、内容严谨真实,可读性强,读后获益匪浅。

江苏读者杨健:真实反映了历史,说真话以及一些引人入胜的文章都喜欢。

江苏读者叶振伟:史料性、可读性强。2011年以来,有人宣扬“文革”的好处,妄图掀起一场新的“文化大革命”,建议本刊组稿揭露“文革”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用事实和数据驳斥那些唯恐天下不乱者。

浙江读者严祖惠:《世纪》贵在有史识与史德,以“三亲”为史料,还历史本来面貌,读后受益匪浅。建议扩大宣传面,使更多的人了解《世纪》,喜爱《世纪》。

上海读者周新忠:希望刊登新鲜的不为人知的历史文章给广大读者享受。

上海读者谢继祥:文章以亲历、亲闻、亲见为主,能反映和贴近真实的历史。编辑部该考虑发展一批高素质的后继作者队伍。

上海读者杨嘉楠:欣赏《世纪》“亲历、亲闻、亲见”,谢绝“听说、胡说、戏说”,还历史真面目。希望杂志越办越好。

上海读者杨永义:史料丰富,可读性强,编辑非常尊重作者,印刷质量高。就是两个月才能看到,时间较长。

上海读者章越人:严谨,认真负责,为读者服务;尤其是沈飞德同志20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历尽辛劳,难能可贵,有“韬奋精神”。开拓眼光,面对现实,打破框框,增加一些政治、经济方面的文章,有些地方希望向《国家人文历史》学习。

上海读者孙镇:杂志集历史性、资料性和研究性为一体,是不可多得的史料性刊物,深得读者喜爱。每期有一两篇好文章使读者震撼,久久不忘,反复回味;一年中有一期或半期侧于一段历史或某个人物出专辑,对于有争议的文章也可登一些。

上海读者黄平:一些文史著述资料详实,文笔流畅,适合我怀旧的喜好。

上海读者陈展时:文章兼具真实性、通俗性、知识性、历史性,有助于增长知识,了解历史。

宁夏读者刘世祥:《世纪》给人以知识、启迪,发人深思,振奋民族精神。

上海读者杜晓建:看《世纪》,让我学史为镜,藏史为伴,研史为乐。希望版式图文更加现代时尚些。

上海读者陈海鹏:《世纪》系中央文史研究馆与上海文史研究馆主办之刊物,稿源多,且多为“亲历、亲闻、亲见”,不失为同类刊物中之佼佼者。

上海读者胡承庆:我喜爱读历史书籍、历史故事,《世纪》中都是近代史、现代史的文章,并且都是亲历、亲见、亲闻的事,观点鲜明,不偏不倚,更觉亲切、真实。

上海读者张银根:传播真知灼见,文章可读可信。

上海读者章绍曾:杂志的格调及可信度较高。

上海读者费志杰:“亲历、亲闻、亲见”为本刊最大特色,融史学之严谨与阅读之趣味于一体。建议增大“口述史”比重,围绕尚健在的“世纪老人”有针对性地组稿。

上海读者陈金虎:《世纪》俯视百年风云,聚焦沧桑岁月。

上海读者王毓德:本人每年订阅报刊杂志10-15份,固定订阅的文史杂志,只有《世纪》。读者调查问卷少见,希望今后多多交流。

上海读者洪寅根:看《世纪》,学习历史、牢记历史。可否增加“世纪特稿”的文章篇幅,有时看了不过瘾。

上海读者毕国安:史料真实,注重文化传承,内容刊载为亲历、亲闻、亲见,为其它刊物所不及。

上海读者苏大钧:题材广泛,史料的真实性强,可读性强。

读者王鸣:《世纪》要说内容真实,《文史》令人难忘,怎么才使《世纪》有味,我建议现在的组稿人和编辑多从《文史》中温故而知新。

读者马孟武:真实、客观、可信。许多亲历事件,当时只知其然,阅过《世纪》之后,方知其所以然。

猜你喜欢
亲历文史史料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文史春秋》征订启事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史料二则
小球推动大球:“乒乓外交”亲历
我在美国亲历无痛孕产
文史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