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严
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县发生7.0级地震。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党政军民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四川人民万众一心,共克时艰,抗震救灾已经取得阶段性胜利。目前由抢险救援阶段转入过渡安置阶段,并着手启动灾后恢复重建规划工作。震后的灾区大地上,党带领人民展现了不可战胜的中国力量,正在书写波澜壮阔的重建史诗。
雅安距离“5.12”大地震的汶川仅85公里。汶川地震时,受灾群众一度惊恐万分,不知所措。而这次表现出来的是少有的镇定、有序。这份镇定与从容,正是遭遇灾难洗礼之后,在价值观方面形成的社会共识。今日雅安,在板房教室里,传来朗朗书声;在防雨帐篷外,升起袅袅炊烟;在坍塌的废墟上,生活井然有序。商贩在震后第二天就开始营业,房屋里有危险,就把货架子摆在路边卖。金融机构震后8小时就开始接受存取款业务。一位蹬三轮车的师傅说,汶川都过来了,有啥子可怕的。人类总是在与各种自然灾害的斗争中前进,每一次灾难都会让人明白一些道理。无论遭遇怎样的困难和风险,都动摇不了我们发展壮大自己、让国家变得更强、让人民过得更好、实现中国梦的决心。
地震救援,既考验一个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的能力,也检验社会管理和应急防灾综合能力,更体现社会公众有序参与重大公共事务的能力。
从汶川到雅安,中国更加成熟、更加进步了。
这次抗震救灾最大的特点是有力有序有效,关键原因有两点:一是中央领导坚强有力,牢牢把握了抗震救灾的主动权。习近平总书记震后第一时间就作出了“把抢救生命作为首要任务”的重要指示,“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不放弃”。二是科学合理统一指挥。震后5小时,李克强总理即飞赴一线。在党中央统一指挥下,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冲锋在前,各部门各司其职,四川省各级党委政府日夜奋战,社会各界守望相助,形成了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合力,充分展示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同样是抗震救灾,举国应对灾难机制没有变,但这次告别了人海战术。由于地震灾区处于河谷地带,空间十分有限,道路狭窄,交通不便,加之余震不断,国务院办公厅在第一时间里下发了通知,要求非紧急救援人员、志愿者、游客等现阶段尽量不要自行前往灾区。“不去”就是支持灾区的抗震救灾工作。
同样是抗震救灾,这次组织工作发生了重大变化。李克强总理抵达灾区只停留一天,在了解了灾区的实际情况,对救灾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后,第二天即乘飞机回京。临行前他在会上明确下一步的抗震救灾工作由四川省委省政府全面负责,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各有关方面根据灾区需要提供支持和帮助。自然灾害在哪里发生,就由当地党委政府组织救灾,这可能成为今后我国应对突发事件的原则。中国地域辽阔,发生自然灾害是一种常态。凡事都需最高行政首长出面才能解决问题,说明基层政权管理乏力,效率低下。最高行政首长事必躬亲,也有悖现代管理规则。从一个多月的抗震救灾实践看,水电、交通迅速恢复,大的投资项目已进场开工,受灾群众基本做到了有饭吃、有衣穿、有干净水喝、有临时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所有的情况比预想的要好。
同样是抗震救灾,这次信息更加迅捷透明。震后53秒,第一条震情微博已传上网络;1小时内,应急响应预案有条不紊展开;3小时里,第一支救援部队火速到达震中,400多名危重伤员被送往异地救护……及时、高效、有序,这是网友对救援的评价;从容、镇定、坚强,这是世界舆论对中国的评价。政府信息公开充分,随时通报新动态。人们对已经发生了什么、将要发生什么有明确的预期。电视台公布逝去同胞的名字,遇难者不再是冷冰冰的数字。新兴的传播方式使舆论场不可能像过去那样“统一”,多层面的报道却给了公众一个更真实的灾区现状。“呼风唤雨”的新媒体对灾难中的信息场进行着前所未有的扩张与重构。
从汶川到雅安,值得海南借鉴的经验与反思很多。海南也是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尤为重要。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2010年,就在海南一路高歌,跨进“国际旅游岛”的时刻,一场60年不遇的持续性暴雨,让海南猝不及防。城市、乡村、道路、良田到处被淹,全省17个市县482.29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114.5亿元。无情的水灾对海南作了一次突击“检阅”,结果令人忧心。思想的短板,管理的短板,基础设施的短板,防灾救灾能力的短板,被“透视”得一清二楚。未来这样的自然灾害随时都有可能再次降临,海南如何亡羊补牢?如果也能有雅安的镇定与从容,做到有力有序有效,那才证明海南的综合实力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台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