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疏密之管见

2013-12-16 05:09王方正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中国画

【摘 要】在中国画的基本创作理念和审美范式中,“疏”“密”关系是重要的理念之一,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疏密关系是创作立意的基本要求,是画面关系虚实处理的基本要求。中国画中疏密关系的处理,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中国画创作中,处理好画面的“疏密”关系,画面自然就会具有更强的审美可能与文化内涵。

【关键词】中国画;疏密;创作理念;审美范式;人文精神

中国画历史发展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绘画内容丰富,技法类型多样,中国画作品面貌也千差万别,但是其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却又出奇的一致。不管是传统的博大精深,还是创新的百花齐放,无论是继承,还是发展,亦或是重构,只要是能够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中国画作品,都是严格遵循中国画的基本创作理念和中国人的审美范式。

在中国画的基本创作理念和审美范式当中,绘画的“疏”“密”关系,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理念之一。这种“疏”“密”的关系,不仅仅是指画面当中的布局与安排,甚至于不仅仅是指的绘画的方式与构成形式。还包括其中蕴含的中国画艺术家的人文精神表露与生活环境态势。疏密关系的存在,增强了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一、中国画“疏”“密”的文化内涵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中提到:“若知画有疏密二体方可议乎”。此处所讲的“疏密”并非单纯指具体某一张画当中的布局安排和经营构思,更多指的是绘画的基本模式和创作手法。所谓“疏”,也就是值得画面当中所描绘的主体物简洁明了,用笔用墨也精准简练,惜墨如金,减无可减。也就是后来绘画当中所提到的“疏体”范式。此范式后世文人画极为推崇,所谓“逸笔草草”就是这个意思。代表画家很多,例如梁楷、倪云林、徐渭、八大山人等等。而所谓的“密”则是与之相反的绘画范式,多见于院体绘画作品或是工笔画作品,同时许多水墨写意画同样也有此类不厌其烦,多层晕染皴擦的绘画方式。此类作品绘画内容丰富,表达物象详尽周到,不厌其烦。后世亦称之为“密体”。代表画家也很多,例如顾恺之,张萱,周昉,董源,巨然,黄公望,赵孟頫,王蒙,后世的张大千,李可染,黄秋园等等。

张彦远在此文中所描述的“疏密”,是中国绘画的两种不同的创作理念。也是中国画创作的出发点,同时反映了中国画家的内心文化情怀与精神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思想既讲究协调统一,同时也讲究矛盾对比。任何的“疏密”对比,无论是绘画形式上的,还是画面构图处理上的,都不可能是绝对的,也不可能是唯一的。在同一个画家的创作历史中,既有可能创作大量的“密”体风格作品,同时也会有很多的“疏”体风格作品问世。同样的道理,即使是具体的某一张作品当中,在构图安排上,也同样是既不可能纯粹的“疏”,也不可能无休止的“密”。无论疏体还是密体,都是画家所必备的绘画能力之一。无论是什么内容,什么形式的绘画作品,必须有疏密参与构图与经营之中,绘画作品才会具有更强的可视性与文化内涵,才更有可能成为一张真正上乘的中国画作品。

在具体的中国画作品当中,无论是山水,人物,还是花鸟画,无论是工笔还是写意,都必须注意处理好“疏”与“密”的构成关系,才能使得画面具有可视性与审美情趣。中国画讲究气韵生动,这与中国画的构图就有很大关系。一幅画的好坏,生动与否与构图是密不可分的。当密则密,密不透风,当疏则疏,疏可跑马。有凝聚,有疏旷,疏密有致方能打破平齐均衡所造成的刻板与呆滞,从而产生有节奏和弹性的艺术效果,[1]继而完成立意的设想。疏密处理得体,才能处理好画面当中的虚实、 穿插、对比和平衡关系。

(一)“疏密”关系是创作立意的基本需求

中国画作品实际审美效果好坏,往往与表达的内容与现实物象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影响作品成败的因素更多的是作品的立意,也就是中国画所讲的“韵味”。这里面包含的内容很多,既有创作思路上的因素,也有创作手法上的影响,同时包含诸如疏密,强弱,浓淡等等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其中对于中国画直观审美因素影响最大的,莫过于画面的“疏密”关系处理,这其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

其一,任何作品在创作之前,必须要选择合适的创作思路与创作手法,而选择合适的创作手法,显然能够更好地准确表达画家的创作思路,更好地展示画家的个人情感世界。而可供选择的创作手法,则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疏体”和“密体”。

如果表现清淡飘逸的个人情怀或是大智若愚的文人思想,那么选择“疏体”不仅仅符合人文思想的表达,而且在疏朗的画面当中也能够更好地体现个人的创作思路。而要表现对于生活衷心的热爱和细腻的观察,或是大气磅礴的主题思想,那么“密体”无疑是明智的选择,细致入微和复杂丰富的画面,无疑能够很好地展示这一主题思想。

其二,无论是选择“疏体”还是“密体”,具体画面的处理与描绘,同样需要“疏密”关系的协调统一。“疏体”与“密体”从字面意义上看来好似是对立的,但是在实际的绘画处理当中,他们又是协调统一的。任何画面都不可能绝对的“疏”或是绝对的“密”。[2]任何的疏密关系,只有通过对比才能显示出来。所以在同一副画面当中,如果想要提升绘画作品的观赏性与可读性,那么,画面疏密关系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要做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境界才能达到这种要求。只有把画面中局部的疏密关系处理好了,画面才能具有更强的艺术性。

(二)“疏密”关系是处理画面虚实的基本需求

中国画与西方绘画在画面上的最大区别是给观画者留出了个人想象的空间。在中国画中,“计白当黑”、“知白守黑”等创作理念,既是中国画的创作法则,同时也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国画中反应出来的主要面貌之一。中国画所谓的“韵味”也就是来源于此。

在中国画中,密到极致,即是落墨之处,此处无一点空白,完全被墨色占据,定位其“密不透风”一点不为过。而疏到极致,则是画面的空白,中国画的空白不同与西方绘画的空白,西方绘画的空白是用白颜色画出来的,而中国画的空白之处则是留出来的,保持了宣纸原汁原味的“空白”。这样就更加增加了观画者的想象空间与品位余地。对其定位“疏可走马”则是名至实归。而中国哲学中极少有极端主义出现,就像中国道教的标志“阴阳鱼”虽为黑白两色,但是同样也是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在中国画中,“疏”与“密”的关系是对比出来的。这样就大大的丰富了画面的虚实关系与对比效果。

同样的用笔用墨,相对于落墨最多处,也就是画面中最“实”的部分,它可能是“实”的,是“密”的;而相对于空白处,它则是“疏”的,是“虚”的。这样的对比关系多了,画面当中的虚实层次,疏密关系自然也就更加丰富了,画面的可视性与可读性也就相应的提升了。同样,中国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也提高了。

二、中国画“疏”“密”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从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开始,中国画创作最重要的创作与审美法则就是“气韵生动”。而“气韵生动”最主要的来源,来源于画家对于个人内心世界与人文精神的准确把握与精心描绘。画家的创作理念与人文情怀,直接影响了画面的疏密效果与疏密关系。

任何画家的创作效果都不可能是偶尔的灵光闪现,都不可能是一时的兴趣使然。必定有影响其出现、成长、成熟的社会环境与文化思想。画家的成长历程与所接受的历史文化教育,以及其所处的社会生活环境,都可能影响其中国画创作作品所表达的“疏密”效果。

如赵孟頫、王蒙等人,虽然在绘画史上是伟大的画家,但同时,在当时的社会阶层中,他们也是具有相当级别的高官士绅,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虽然衣食无忧,但是人文社会环境复杂而且充满不确定因素,与人交往交流必须心思缜密,谨言慎行。反映到他们个人中国画创作当中,绘画效果自然是以“密体”为主,画面内容丰富,用笔繁杂浑厚,每一笔每一处均思虑周密,绝无潦草率意之笔,直如其个人思想的具体展示。例如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王蒙的《葛稚川移居图》等等均属于此类作品。

而同为伟大画家的朱耷,则与之恰恰相反。朱耷虽为明朝皇室后裔,但是明亡后经历坎坷,生活潦倒,于和尚道士之间反复多次只为求生。此种心境,自然是心情落寞,无欲无求。于是在其画作中出现了简而又简的画面处理方式,往往只有一花一叶或是干脆一条游鱼、一只孤鸟,即使创作较为复杂的山水、花鸟画,同样也是给人山河寂寥,缺花少叶的感觉。难怪后世郑板桥对其评价“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可见其作品中“疏”的感觉是其心境的自然流露。

三、结语

中国画的创作与画面的处理,离不开“疏密”二体的选择,也离不开“疏密”关系的对立与同一。选择合适的“疏密”体裁,处理好画面的“疏密”关系,画面自然就会具有更强的审美可能与文化内涵。而“疏密”关系的产生,既有画家人文思想的反应,又有画家对于绘画技巧的熟练掌握与精确理解。这两种关系谈不上谁好谁坏,谁高谁低。只要是符合创作理念的要求,能够最大限度的表达出画家的内心思想和人文精神,那就是最适合,最恰当的创作与处理方法。

作为一名中国画家,只有更好地理解并运用这种疏密关系,才能够创作出更好的、更具有时代感和现实意义的中国画作品。

参考文献:

[1] 杜愚.境由法成 韵随境生——从构图和用笔浅谈山水画节奏[J].美术界,2012(4):62-63.

[2] 范丽亚.由“六法论”谈中国画对现代平面设计的启示[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10.

作者简介:

王方正(1964-),男,山东博兴人,山东省滨州市政协副主席,滨州市书画联谊会常务副会长,市美协名誉主席,山东省美协会员。山东致公书画院院长,中国致公画院副院长。研究方向:绘画创作及研究。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中国画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同舟共济 共克时艰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书画名人汇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思品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分析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中国画名家作品适时行情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寻思的寻思——立法者·解释者·游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