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高校学风建设

2013-12-16 05:09冯彦杜渊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0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学风反思

冯彦 杜渊

【摘 要】培养优良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现在各高校都意识到学风建设对学生成才和高校发展的重要性,也非常重视学风建设。但高校的学风状况仍堪忧。本文试图通过对学风建设进行反思,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根据问题的症结提出了几点关于加强学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学风;学风建设;反思

学风是高等学校办学思想、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学生思想品质、学风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大学生精神和高校校风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这学校的生命之源。因此,“一个学校的学风,关系着学校的形象,关系着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最终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近年来,各高校都已意识到学风建设在改革与发展中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并已采取了多种举措加强学风建设,营造了一个比较良好的学习氛围。然而,从目前的状况看,总体还比较薄弱,“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热情以及考风考纪等都存a在那样的问题,学术道德建设也有待加强”。因此,我们有必要反思在学风建设过程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并重新构建一个学风建设的体系。

一、学风及学风建设的内涵

学风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有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无论是教育理论工作者,还是高校管理者都对学风建设这个问题进行较多的研究。一学风建设为关键词通过网络搜索,相关文章近千篇。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对什么是学风并未达成一致的共识。刘以争等人认为:“所谓学风,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做学问方面一贯的态度和行为。对于大学生来说学风是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习惯、态度和意志力等”。郑家茂等人认为:“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从广义上讲,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习氛围属学风的范畴;从狭义上讲,学风主要指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的综合表现”。蔡红红梅等人认为:“学风一般是指人们在一定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动机和追求目标的支配下所表现出来的治学精神。高校学风是指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综合各家的观点,我们认为,学风是学校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从狭义上讲,学风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是学生的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品质等内在人格作用于主体本身而产生的外部反映。从广义上讲,学风制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目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是全体师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表现。(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下一层面的学风。)

建设这个词在《新华字典》里意义是“创建新事物来或增加新的设施”。那么,学风建设也可称为建设学风,主要是指通过创新和改革形成新的机制来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学习目的、态度、能力和品质等。

二、高校学风建设的反思

(一)高校学风建设目标价值取向的偏离

目标是指人的活动所追求的的预期结果,目标是激发人的积极性、产生自觉行动的必要前提。目标具有“启动”、“激励”和“聚合”的功能。从哲学上说,价值是主体以自身的需要,即“自身内在的尺度”来看待客体属性对于满足主体需要所具有的意义。价值取向是主体价值选择的内在倾向,它反映了主体的需要、目的和客体的属性、功能之间的关系。高校学风建设目标的价值取向应该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然而,在实际当中,许多高校学风建设的目标价值取向过于政治化,它追求的是高效的稳定。诚然,高校的稳定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回的保证。但追求稳定并不能称谓高校学风建设目标价值的终极追求。因此,学风建设目标价值取向的偏离实际上是对学生主体性的忽视,则使学风建设无法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也就很难形成正确的与学校发展相适应的学习目的、态度、能力和品质。

(二)高校学风建设手段过于制度化,缺少人性关怀

高校认识到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但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简单认为靠严明的制度、严厉的处罚来管理、约束学生,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行为置于学校各项规定之中。当今高校学风建设对消极的矫正过分依赖以至忽视了积极的促进。许多人说到学风建设,马上就想到要加强对学风不良者的处罚。其实这种思想和想法早已落后,几百年前意大利学者贝卡利亚旧说过,人的心灵就象液体一样,总是顺应着周围的事物,随着环境变得日益残酷,这些心灵也变得麻木不仁了。因此,当把重点放在矫正错误行为而不是养成积极习惯时,这种方法也就成为一种病态的手段。处理错误的行为应该而且只能是偶然的,而不能成为原则。所以,不要以加大对学风不良者的处罚来提高改善学风。而且,处罚的理由只能是针对行为的危害性,而不仅是人的心灵,思想从来就不会犯罪,只危害自己不危害别人的行为也不会犯罪。

总之,制度是必要的,管理也不可少,但学风建设的关键不在于外在对主体的作用,而在于主体内在的自觉。靠制度、靠管理的认识是由于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充分重视,缺少对学生的人性关怀。忽视学风建设的主体性、主动性,片面强调学风建设的外在性、客观性,其结果只能造成学生被动的适应规章、应付管理,大学生的学习成为消极学习。

(三)高校学风建设责任主体单一化主要是指学风建设被认为仅仅是学生工作的事,仅仅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任务,学风建设固然离不开学生工作队伍的教育和管理,但如果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泾渭分明,教学工作管课堂,学生工作管课外,就会出现思想教育与业务教学“两张皮”的现象。实际上,从学风建设的组织机构看,其主体既有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又有教学管理系统;从学风建设的实施来看,既有专门的教育和管理工作,又有广大教职员工的广泛参与;从学风建设的主体看,既是学校全体教职工自觉教育,又是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的自我教育;从学风建设涉及的领域看,既有对学生主体的教育管理工作,也有对育人环境的优化。育人环境既有校园物质环境又有校园文化环境。因此,学风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全体师生教学与管理行为的综合,是学生所处客观条件和主观努力的综合,也是校园物质环境的综合【7】

(四)高校学风建设环境的偏差

高校学风建设环境主要包括社会和学风两个方面。就社会层面来看,高校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必然受到当前社会环境的影响。当前,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但由此带来的社会分配不公、脑体倒挂等现象,以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严重侵蚀了学校这方净土,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学校层面来看,一方面,教风不严影响了学风建设。由于现行高校对教师的评价机制、方法手段等有失偏颇,使教师过分重视科研,轻视教学,使教师治学不严,对教学工作处于应付状态,表现为备课授课不认真,批改作业应付,上课迟到,考试时划范围,甚至泄露试题,送人情分等,对学生的旷课、迟到、作弊等不良现象不加教育和制止,甚至在课堂上发泄对学校和社会的不满,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对教师科研批评价的急功近利特点,使大学教师中出现相当严重的论文抄袭、篡改数据等学术腐败现象,这些表现和现象均对学生起了负面作用,对学风建设带来消极影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高等教育作为一个既包含基础教育,又对基础教育具有导向作用的系统工程,侧重理论上一般性的描述是应有的要义,这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具体地满足学生的需求希望,导致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具体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期望,导致学习上的“需”于“求”之间的矛盾【8】。同时,有许多教师不注重知识的更新,教学内容陈旧、重复,方法与手段落后,教学严重脱离实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学风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行政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通过对当前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的反思,笔者认为,现阶段高校为提高学风建设的时效性,应加强一下工作。

(一)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为学的问题说到底吗,就是为人的问题”【9】,因此,在教育中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教育,在教育有理想有道德的现代人,这对于良好学风的确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高等学校学风中存在的问题重点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同时要适时展开说理、解惑的工作,消除影响学习积极性的不利因素,启发大学生珍惜美好时光,认真学习,努力成才。

(二)建立多元学风建设责任主体,促成学校学风建设的全员参与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的日趋激烈,社会对学习成绩优、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的要求,给学风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建立了由学生辅导员、班主任、导学老师、专业教授、教育管理者、后勤服务者组成的多元学风建设责任主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教育和引导,共同负责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行为规范管理和学生的学习指导和成才向导的工作,真正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

(三)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毫无疑问,学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对于学风建设的成效至关重要。学风建设主体性主要是指学生对学风建设的自主认知,即对学风建设意义的深刻体味的基础上,自觉地形成良好的学习价值和意义、学习观念和品格。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甚至普及化的发展,高校学生群体需求日益多元化对于形成良好的学风提出很大的挑战。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规范和制度来引导学生的学习,形成较为统一的校园学习氛围,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因为学生内在的求学精神是学生端正治学态度和成才成长的关键因素。要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就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学风的教育、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使他们自觉提升素质。

(四)建设好学风建设的“文化气场”

“文化气场”这个词是我国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论述关于文化名城建设时首次使用的。他认为一个文化名城的发展,除了需要在经济上必须重视外,人文精神的建设也必不可少。如果把“文化气场”这个词移植到高校的学风建设中来,就是说我们在重视制度建设、重视教育管理的基础上,我们应该营造一个有利于学校学风建设的校园文化氛围。因此,“文化气场”主要是指学风建设的校园氛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是一个实在的东西,无时无刻不在发挥着它的隐性作用。为了营造这个“文化气场”,一方面,我们应该加强学校的人文精神建设,进一步挖掘学校办学历史中的人文精神底蕴和现实条件中所具备的教学优势,这样将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和加深其对科学和知识的热爱之情。另一方面,学校应通过媒体的宣传与教育,提高全校师生对学风建设重要意义的认知,通过创办关于学风建设的文化交流刊物,使全校师生在文字的交流过程中形成学风建设的共识,重视引导学生在学用之间的正确定位,处理好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关系,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参考文献

[1]袁贵仁,做好新形势下的高校稳定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02,(2)

[2]李伦娥,学风建设是永恒主题【N】中国教育报2002-05-18(1)

[3]刘以争,等,浅议大学生优良学风建设的标准【J】石油教育2004(2)

[4]郑家茂,潘晓卉,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4)

[5]蔡红梅,李榔生,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04(3)

[6]新华字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7]金国峰,高校学凤建设存在的误区及改进措施【J】高教论坛,2003(3)

[8]李振跃,学风建设存在的矛盾及对策【J】教育评论,2003(1)

[9]杨剑龙,加强研究生学风教育【N】文汇报,2003-12-01(5)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学风反思
特殊时期居家线上学习学风建设路径探索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炊事员的几宗事
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
学风就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