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玉米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

2013-12-14 06:40刘海燕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2013年6期
关键词:黑龙江省加工玉米

刘海燕

(黑龙江省农科院齐齐哈尔分院,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6)

玉米是世界上重要的谷类作物之一,是人类食品和动物饲料的主要来源,并具有工业使用价值,在世界的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我国是世界玉米第二大生产国,2011年生产量约占全球的24.5%。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玉米主产区和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其玉米产量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位置,玉米人均占有量、商品化率也均居全国前列。

当前,国际粮食安全危机不断加重,资源与环境等压力逐渐加大。在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下,黑龙江省的玉米产业发展既有机遇也有瓶颈。鉴于此,该文分析了黑龙江省玉米产业现状、优势及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并提出了今后一定时期内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发展策略。

1 黑龙江省玉米产业现状

1.1 产业地位日益凸显

多年以来,黑龙江省玉米生产一直在国家粮食安全及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对农业支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先进种植技术的大面积推广,黑龙江省玉米产业迅猛发展,播种面积、总产量急速提升 (图1),玉米种植几乎遍布全省。2011年黑龙江省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跃居全国第一 (图2)。目前,玉米种植面积占黑龙江粮食种植面积的33%以上,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2%以上,玉米已经成为黑龙江省农业的支柱作物,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发挥着促进作用。

图1 2000~2011年黑龙江省玉米种植面积及产量

1.2 企业加工能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黑龙江省玉米由粮食型产业向工业型产业快速发展,加工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结构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向玉米主产区进一步集中,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1]。2009~2010年黑龙江省进入全国玉米深加工产能和产量前10位 (见表1)。目前,黑龙江省年加工玉米能力50万t以上的企业5户,年加工玉米规模达到400万t,占黑龙江省玉米深加工总规模的47.2%。其中,中粮生化能源(肇东)有限公司、龙凤玉米开发公司加工能力分别达到120万t、100万t。2011年,绥化、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4个玉米产区深加工消耗玉米量合计约为400万t,占黑龙江省深加工玉米消耗总量的75%左右。加工产品以乙醇为主,以谷氨酸、赖氨酸、变性淀粉、麦芽糖精、啤酒专用糖浆、高果葡糖浆、维生素C、总溶剂为辅。黑龙江省玉米食品加工多为中小型企业,主要食品加工企业15家,年利用玉米约15万t。加工食品包括玉米方便食品、挂面、速冻玉米、玉米汁饮料等。

图2 2011年玉米主产省生产比例

表1 2009~2010年玉米深加工产能和产量前10位的省份

2 黑龙江省发展玉米产业的优势

2.1 地域条件优越,有利于发展玉米种植业

黑龙江省地处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的我国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热、水资源丰富且与玉米生长进程同步,玉米种植条件优越。同时,四季温差较大,使各种农作物对病虫害具有天然的预防和免疫能力,加之黑龙江省开发较晚,且大面积耕地远离工业污染区,尤其是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居全国最低水平,有利于发展绿色有机玉米产业。

2.2 主产区集中成片,有利于发展玉米精深加工业

由于地域积温、耕地特性、农户种植习惯等因素的影响,黑龙江省玉米种植主要集中在绥化、大庆、哈尔滨、齐齐哈尔等松嫩平原中西部地区,连接成片,种植面积约占黑龙江省总面积的75%以上,总产量约占黑龙江省总产量的80%(图3)。同时,黑龙江省煤炭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充裕,可为发展玉米精深加工提供可靠的能源和劳动力保障。

图3 2011年黑龙江省各辖市玉米播种面积和总产量

2.3 畜禽养殖量大,有利于实现“过腹”增值

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畜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自“半壁江山”、“主辅换位”等宏观性战略构想的相继提出后,规模化养殖比重不断增加,畜禽养殖总量迅速攀升。据估算,近几年黑龙江省每年用于畜牧养殖的自产玉米量为800万t左右。可以说,畜牧业的大发展为实现玉米的过腹增值创造了极其有利的先决条件。

3 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制约因素

3.1 专用玉米品种缺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我国专用玉米的育种和遗传研究起步较晚,种质资源基础薄弱,食用、饲用和加工共用同一类品种,缺乏高产抗逆性强的专用品种,加之食用玉米、饲用玉米和加工专用玉米混种、混收、混储,直接影响着商品玉米的使用质量[2]。高赖氨酸、高淀粉、高油等优质专用品种几乎是空白。黑龙江省内自主培育品种少,引进品种因适应性较差,产量不稳定,粮饲专用型玉米及青贮玉米专用品种不能满足畜牧生产需求。养殖生产中,普遍把普通玉米品种用作饲料玉米品种,造成饲料利用率下降、经济效益不高。

3.2 玉米精深加工比重低,产品附加值少

几年来,黑龙江省每年玉米深加工能力接近900万t,而实际年加工量为500万t左右,仅相当于黑龙江省年度总产量的1/4。部分产区已出现因加工能力过快增长而致原料日趋紧张的现象。深加工主要产品为淀粉及淀粉糖、氨基酸、酒精等初级产品,产业链条短,缺少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低。

3.3 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产业化水平低

目前,黑龙江省尚未建立成熟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各地缺乏稳定的玉米行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玉米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还是以农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加之农村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等原因,不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和抵御自然、市场风险,玉米的产业化水平低下,产加销不能有效衔接,致使玉米生产效益的比较优势不能充分体现。

3.4 跨国种业公司扩张介入,国内种业受冲击

近几年来,西方跨国公司凭借其在资金、技术、营销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开辟我国市场,市场占有率逐年增加,对国内玉米种业生产乃至国家的粮食安全埋下隐患。据调查,2011年,德国KWS公司的“德美亚”系列品种占领了黑龙江省早熟玉米区60%以上的面积,美国先锋种业公司的玉米品种“先玉335”也占据了黑龙江省适应区市场份额的40%以上,2011年“先玉335”在全国玉米种子销售量中排名第三。

3.5 人均耕地占有量逐渐减少,耕地质量逐年下降

同国际大环境一样,当前黑龙江省也面临着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占有量不断减少、水利资源日趋紧张、生态环境日渐恶化、耕地质量逐年下降态势。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田可能被转为非农业用地。这些都对玉米种植提出一系列的严峻挑战。另外,种植比较效益低、财税贡献小等不利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黑龙江省的玉米生产。

4 黑龙江省玉米产业发展策略

4.1 重视玉米新品种培育,保障良种供给

鼓励科研院校与企业联合攻关,加强种质资源收集、保护、鉴定,创新育种理论方法和技术,创制改良育种材料,根据生产和市场需求,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加强高产、耐密、抗病、耐低温、抗逆性强的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开展高赖氨酸、高淀粉、高油、青贮等优质专用品种的选育,加大对饲料转化率高、乙醇转化率高等高质量、高附加值及高效益的具有特殊营养功能的专用优质玉米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力度。优化调整种子企业布局,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推动种子企业兼并重组,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进入种业。建立种业发展基金,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大型骨干企业,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享。对符合条件的种子生产开展保险试点,加大种子储备财政补助力度。完善品种审定、保护、退出制度,强化种子生产经营行政许可管理,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套牌侵权、抢购套购等违法行为。

4.2 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保证稳产增收

整合黑龙江省内国家玉米产业技术体系功能研究室和综合试验站、科研院所以及各级农业技术推广单位的人力资源,通过开展人才培训、提供网络咨询等方式,大力推广种子包衣、生物防治、灯光诱杀、测土施肥和配方施肥、抵御低温冷害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减少化学农药对空气、土壤、水域和环境的污染。加强优质专用玉米品种的引进和筛选,实行专用品种的分类种植。对农户种植与收购的各环节建立档案,实施全程监控,保证产品质量。改变当前分散经营的土地经营模式,推进玉米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在西部干旱区实施节水喷灌工程,提高玉米机收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玉米生产成本,减少收获环节的损失。实施沃地工程,改造中低产田,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加快传统种植模式的改造与调整。重视标准化科技示范点的建设与引导作用,总结推广成功做法和有效模式。

4.3 壮大龙头加工企业,带动产业发展

加强对玉米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投资补贴,适度增加对大型玉米精深加工项目的贷款额度[3]。整合产业资源,引导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扩大玉米精深加工规模,实现省内玉米加工量的最大化。企业要通过自主创新来提高装备水平和产品开发能力,淘汰落后产能,深度挖掘食品用途的玉米深加工产业,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并鼓励食品工业企业建立从原料生产到终端消费各环节在内的全产业链。依托重点龙头企业的经济实力、文化实力和市场冲击力,加强市场和品牌建设,创建国际国内知名品牌。调整玉米出口政策,适当减少玉米出口量,保证大型企业的加工需求,实现产业升级,并依法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保障产业安全。鼓励龙头企业建立相对集中、比较稳定的玉米生产基地,实行规模化生产和集团化经营,推进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

4.4 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综合竞争力

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行订单农业制度。建立玉米粮、饲、经三元种植结构,积极推进玉米青贮,建立合理的玉米饲料工业体系,促进畜牧业大发展,实现过腹转化增值。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现有基础,做大做强无公害玉米、绿色玉米和有机玉米产业,创建一批国内国际知名品牌。促进资源高效可持续利用、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引入循环经济理念,鼓励施用农家有机肥,推广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及装备、节水技术;发展玉米芯加工利用,提炼木糖醇,栽培食用菌,生产糠醛。加快农村土地经营体制改革,加强优质玉米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玉米期货市场引导生产、规避风险的积极作用。以玉米深加工产业链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实现玉米加工利用的系统化,发挥整体优势,实现玉米在加工转化过程中的大幅增值。创建一批富有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资源节约、特色突出的现代玉米产业带、产业群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增强产业集聚效应。

4.5 提高产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利润分配合理化

组建各级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对企业的协调和服务功能以及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呼声的作用。健全和规范专业合作社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提升合作社经营层次,拓宽融资渠道,加强人才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合作社在产业化发展中的作用。充分发挥玉米产业化经营的带动作用,扶持“公司+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化运行模式,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鼓励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参股玉米精深加工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或签订契约,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产业链中各环节利益分配的合理化。

4.6 建立产业信息网络平台,确保产业有序发展

组织科研、教育、推广、加工和流通单位的育种、栽培、品质检测、加工等方面的专家,调研分析国际国内粮食市场动态、城乡消费者食物结构现状和法则前景、畜牧养殖需求等信息,建立健全区域性玉米生产、加工和流通信息网,定期发布有关玉米生产的最新政策以及生产加工和流通信息,指导广大生产者合理安排生产,加强产销衔接,化解生产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保证产业效益[4-6]。

5 结语

“安民之本,必资于食,安谷则昌,绝谷则危”。应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和力量,以保障国内粮食基本供给为根本,以专业化、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化发展为方向,以优化玉米产业总体效益转化能力为重点,统筹规划布局,全面提升玉米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实现黑龙江玉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1]杨金兰.黑龙江省玉米工业加工现状及发展建议.黑龙江农业科学,2007,(4):87~90

[2]郭清保.当前中国玉米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农业展望,2008,4(6):29~33

[3]刘岩,高云巍.吉林省玉米产业链化趋势及发展对策.长春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9,21(2):31~34

[4]任延东,周静.辽宁省玉米产业现状与对策研究.农业经济,2009,(12):45~47

[5]李忠旭,李天来.辽宁省种植业比较优势产业分析与选择.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2):28~31

[6]姜法竹,张涛.现代农业主导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29(3):55~59

猜你喜欢
黑龙江省加工玉米
2022年1-6月黑龙江省各市(地)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认识“超加工食品”
后期加工
收玉米啦!
黑龙江省财政厅 黑龙江省民政厅 黑龙江省体育局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彩票监督管理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
我的玉米送给你
黑龙江省海伦市永和乡中心小学简介
复杂三维微细加工技术创新与研究
动词的时态中考高频考点练习题
看,塑料制品是这么加工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