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圣足 潘 奇 刘荣飞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民办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32)
民办高等教育
民办高校招生现状及对策建议:上海实证
董圣足 潘 奇 刘荣飞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民办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032)
近年来,和全国很多地方一样,上海市民办高校也遭遇招生困难。通过相关数据分析、对口访谈及实地考察,表明上海民办高校招生计划完成情况不尽如人意,但其中民办本科院校要比高职院校情况好,特色与品牌院校要比一般院校情况好。造成民办高校招生困局的原因有多重,直接原因是生源减少,间接原因是生存空间受挤压,重要原因是部分院校招生失范,根本原因是竞争力不强。因此,破解困局的对策建议包括:引导民办高校转型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完善招生制度,加强招生监督;加大扶持公益性民办高校的力度;不断拓宽招生渠道等。
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招生;上海
对于以自有资金投入为主体、主要依靠学费收入来维持日常运转的民办高校来说,生源状况无疑是其最重要的生命线。近年来,受高等教育适龄人口减少、高校数量增多以及招生政策调整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行业竞争不断加剧,民办高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遇到很大困难,招生规模连年大幅度缩水,其生存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那么,作为国际大都市和我国高等教育重镇的上海,其民办高校招生现状又如何,是否与全国其他地区的民办高校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本调研旨在通过对相关统计数据的汇总分析、教育行政部门的对口访谈以及典型民办院校的实地考察,全面了解上海市民办高校近年来的招生现状,深入剖析造成民办高校招生困难的根本原因,并试图从政府和学校层面提出破解这一困局的对策与建议。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放缓,上海市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也趋于稳定。统计数据分析表明,上海市民办高校总体招生状况不够理想,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实际报到率逐年降低,除了五所民办本科院校外,多数民办高校正面临着办学规模不断萎缩、教学经费日益紧张的局面。
(一)普通高校招生计划总数基本维持稳定
根据2006年国务院第135次常务会议的精神,肇始于1999年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政策基本中止,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进入稳定规模阶段。按照这一精神,除了西部省份年度招生计划仍然保有一定增量外,北京、上海等地的高招规模都被要求保持“0增长”。与此相对应,2010年~2012年连续三年,上海市属高校的总体招生计划数都控制在12万人左右;上海市教委下达给该市现有的19所民办高校的招生计划数也保持在3.3万人左右(见表1),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招生计划数都维持基本稳定。
表1 2010—2012上海市属高校招生计划分布表/人
数据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展规划处。*本文图表基础数据皆来自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展规划处,以下同。
(二)民办高校总体招生情况不尽如人意
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近三年来,虽然上海市教委下达给该市民办高校的招生计划总数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民办高校招生的实际报到人数持续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2010年~2012年,上海市19所民办高校招生计划总数分别为33 258人、33 138人和33 100人(见表1),而实际报到人数分别只有28 104人、26 889人和25 574人,计划完成率分别为84.50%、81.14%和77.26%(见表2)。虽然同期上海市公办高校招生计划完成率也略有下降,但仍高达97.23%、95.50%和93.76%,分别高出民办普通高校12.73、14.10和16.50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公办高校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要远远高于民办高校。
表2 2010—2012上海市各类高校招生实际完成情况/人
(三)民办本科院校招生明显好于民办高职院校
统计数据表明,虽然上海市民办普通院校总体招生计划完成状况不理想,但五所民办本科院校的招生计划完成率非常高,2010年~2012年分别达到99.10%、98.87%和104.37%,不仅远远高出全部民办高校招生计划的平均完成率,甚至优于市属公办高校的平均水平。*2012年上海市民办本科院校招生报到率奇高,也与该市二本划线过低有关。因为2012年上海市二本文、理科投档线较上年分别低了33分和51分,由此二本线上考生较往年多了6 000余人。出于各种原因考虑,上海市教委最终同意扩招了部分本科学生,从而也就相应挤压了部分高职生源。可见,在难以进入公办高校的前提下,考生更倾向于报考学历层次较高的民办本科院校。这一现象非常值得研究。而同期14所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计划完成率分别只有77.83%、72.83%和63.14%,分别较五所民办本科高校的平均计划完成率低了21.27、26.04和41.23个百分点,多年生源持续向民办本科院校集聚(见图1、图2)。
图2 2010—2012民办高校实际招生数变化对比图
(四)特色、品牌民办高校招生好于一般高校
调查表明,除了五所民办本科院校招生完成情况要好于一般民办高职院校外,还有一个值得重视的现象,那就是部分办学有特色、管理较规范、学校知名度较高的民办高职院校的招生状况也要明显好于那些特色不明显、管理欠规范、学校知名度较低的民办高职院校。如图3所示,连续几年招生计划完成率较高的F职业技术学院和I职业技术学院,都是上海市特色、品牌高职学院的代表。①F职业技术学院以护理、国际商务等骨干专业见长,办学很有特色,教学质量稳定,受到考生青睐;I职业学院则因所培养的学生既有坚实的外语、计算机基础,又有专业加技能特长,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因而也十分吸引家长及考生。而五所招生计划完成率只有50%左右(甚至更低)的民办高职院校,不仅办学硬件条件较差,而且内部管理也不够规范,教育教学质量更是差强人意。其中一所民办高职院校由于种种原因,在2012年150名招生计划的情况下仅有4名学生报到,真正到了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的地步。
图3 上海13所民办高职近三年招生计划完成率对比图
注:某职业技术学院因被外资收购并出现重大违规办学事项已于2011年起被上海市教委停止招生,故未将其招生计划完成情况列入对比范围。
上海民办高校招生困难有多重原因,直接原因是生源减少,间接原因是生存空间受挤压,重要原因是部分院校招生失范,根本原因是竞争力不强。
(一)生源减少是直接原因
近年来,我国各类高校都面临着生源减少的问题。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全国高校招生统一考试人数自2008年开始出现“过山车式”的下滑,到2012年全国高考报名人数为915万人,相比四年前减少了135万人,像山东和河南这样的传统生源大省四年内报考人数骤降15%~20%。②《历年全国高考报名数及录取率》,2013-04-20,http://edu.people.com.cn/GB/116076/14545024.html。然而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动下,无论是公办高校还是民办高校的办学规模,都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仅民办高校而言,学校数量从2003年的175所增加到2010年的676所,增加了286.3%;在校生人数由2003年的81万人,增加到2010年的476.68万人,增长了488.5%。③《教育部统计资料》,2013-04-20,http://www.moe.gov.cn/publicifies/business/htmlfiles/moe/s7382/list.html。生源减少与办学规模扩大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这种结构性矛盾在上海市更为突出。2007年上海市高考报名人数为10.5万人,到2011年只有6.1万余人,2012年更是下降到5.5万人,而在此期间,民办高校数量却变化不大。④《上海2007-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统计》,2013-04-20,http:/gaozhong.eol.cn/huikaodongtai_12308/20121126/t20121126_872945.shtml。造成上海市民办高校生源减少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上海少子化来临得更早;二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对上海的影响程度更高,越来越多的学生放弃国内上学的机会转而求学海外,而优质资源的流失使生源竞争层次下移,公办高校开始争夺原本处于民办高校招生范围的学生,这使民办高校的招生变得更加困难。
(二)生存空间受挤压是间接原因
民办高校的客观发展环境导致其生存空间受到挤压,很大程度限制了学校的持续发展,致使学校无法通过提供优质教育来吸引学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受到政府政策的排挤。近年来随着上海教育财政经费的增加,政府加大了对公办高校的投入,大力改善了公办高校的办学条件,相对而言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却微乎其微。民办高校同公办高校一样,具有办学的公益性,为经济社会和区域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然而政府强补公办高校的政策实际上严重挤压了民办高校的生存空间,特别是由于更多政府财政经费投入,公办高校逐步降低学费收取水平,使得高学费成为民办高校招生困难的重要障碍。
二是受到一些歧视性对待。如在招生方面,目前的高考录取体系将学校分为“三六九等”,缺乏公平竞争,民办高校由于身份特殊,往往又被安排到二本末及普通专科进行招生。此外,不同省级政府之间缺乏有效沟通,行政区划壁垒森严,地方保护主义现象严重,使得上海市民办高校难以赴外地生源充足的地区进行招生。
三是受社会有色眼光审视。传统上人们认为公办高校才是好的,即使一些民办高校办学水平很高,仍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的学历证书同样是国家承认的,但在就业过程中仍然会受到歧视。同时,媒体对民办高校缺乏正面或者理性宣传,也会引起社会对民办高校的误解。这些都不利于民办高校的正常招生和发展。
(三)部分民办高校招生失范是重要原因
有些民办高校在招生过程中的一些不规范行为破坏了民办高校的整体形象。这些高校在招生时作虚假宣传,如保障百分百就业,承诺读专科颁发本科学历证书,使用虚假校名广寄通知书,甚至采取“每招一名新生能获得1 000元至3 000元回扣”的手段,鼓励学生停课外出招生。同样,上海市一些民办高校在招生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这些行为,如一些学校自称是“上海最好的民办大学”、“上海民办大学排名第一”等,或者进行其他虚假承诺。部分民办高校这些不规范的招生行为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使广大家长和考生产生了不信任感,即便报考录取了,一旦了解真实情况,报到者就会大幅减少,有的甚至不到五成。在生源逐渐减少的情况下,招生失范使民办高校招生更加困难。
(四)竞争力不强是根本原因
竞争力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目前上海民办高校办学水平整体不高。在办学层次方面,除了现有的三所独立学院以外,只有两所独立设置的本科院校,本科院校数量占民办高校总数不到15%,这与陕西、江西、黑龙江等民办高等教育发达省市相比有不小差距。在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民办大学排名前100强中,上海只有五所民办高校入围,即使最靠前的上海建桥学院也仅排在第21位,远低于陕西、江西和北京等省市民办高校的办学水平。*《2012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揭晓》,2013-04-24,http://learning.sohu.com/20120109/n331608738.shtml。在去年五所首次获得研究生招生资格的民办高校中,上海民办高校榜上无名。这些情况都使上海民办高校在全国招生中处于不利地位。
二是人才培养不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目前上海民办高校专业设置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学校往往倾向于开设成本较低的财经类、外语类、工商管理类和信息技术类等专业,而这些专业通常又是公办高校的优势专业或是已经趋于饱和的专业。因此,在招生宣传时,竞争力不强,对考生也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当前,上海的经济与工业发展处于转型期,并在向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四个中心目标发展,亟需这些方面的人才。然而,很多民办高校并没有利用好体制机制优势,培养亟需人才,满足上海的发展要求,却照走老路,造成招生难、就业难的恶性循环。
三是上海民办高校教学质量不高。很多民办高校并没有把教学作为学校的核心工作,却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投到其他副业,比如创收上。这些民办高校往往照搬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高水平师资缺乏,有的还以兼职教师为主,教学质量很难保证;专职教师发展情况也不理想,存在待遇低、对职业发展支持不足以及社会保险与公办教师差距大等问题,导致民办高校专职教师流失严重,教师很难把主要精力放在提升教学能力上来。
四是民办高校学费偏高,并存在收费不规范现象。当前,民办高校往往是弱势群体家庭子女比较集中的地方,外地生源中来自农村的学生也偏多,这些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有限。随着物价水平的节节攀升,2011年上海部分民办高校调高了学费标准,年收费在1万元到2.2万元不等。除三所独立学院以外,两所民办本科学院艺术类专业收费最高为1.6万元,其他专业最高为1.5万元,均比去年提高了3 000元;另有多所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类专业收费也比去年提高了2 000元到3 000元不等。学费的上涨使本已负重不堪的外地农村家庭或弱势群体家庭的孩子只能“望学兴叹”,弃考或弃读现象屡有发生,从而导致上海部分民办高校招生实际报到率不高。
破解目前招生困局的关键在于提升民办高校的办学竞争力。从政府角度讲,引导民办高校转型、内涵发展,加大对公益性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完善民办高校招生制度以及拓宽民办高校招生渠道等,都是帮助民办高校渡过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策略。
(一)引导转型、内涵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
民办高校的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生源及生存环境的变化迫使民办高校必须改变以往粗放型的发展模式,以转型促发展,走高水平、有特色的内涵式道路。
一是引导民办高校转型发展,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在生源不断减少的客观趋势下,传统上粗放的以规模扩张为主要特点的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下的发展环境,民办高校必须转型,以内涵建设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依据上海经济转型趋势与人才市场需求,不断调整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计划,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适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坚持以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就成为上海民办高校的必然选择。
二是上海民办高校要设置“有特色”“高质量”的专业,形成错位竞争。民办高校要基于职业核心技能,设置面向实践、注重实用的专业;要不断调整专业结构,充分利用办学体制优势,领先培养上海区域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适应新职业、新岗位的专业人才,形成错位优势,以特色专业、高质量就业作为吸引学生的主要方式。
三是区域品牌化是上海民办高校重新获得社会声誉的捷径。我国民办高校不乏具有良好品牌的学校,它们成功的关键在于办学过程中注重加强与周边社区的联系及与本地企业的合作关系。它们还注重就业和升学双通道的畅通,注重文凭教育和远程职业教育的互补,贯彻终身教育理念,为毕业生提供职业技能的再培训,提供职业教育、老年教育、成人教育及补充教育等多样化的教育,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办学声望,然后以点带面,逐渐建立起享誉全国的教育品牌。
(二)完善招生制度,加强招生监督
政府民办教育主管部门要逐渐完善民办高校招生的相关政策规章。在民办高校招生简章备案时严格审查,并结合上海民办高校督导制度,对其招生进行监督,杜绝不规范招生行为;组织民办高校负责招生管理人员的集中培训,加强他们的法规意识,引导学校规范招生;定期公布相关办学信息,给广大考生提供信息渠道;建立民办高校招生的投诉机制,及时了解民办高校招生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切实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上述举措可以营造民办高校的良好招生环境,有助于其重拾社会信任。
(三)加大对公益性民办高校的扶持力度
公益性民办高校为上海区域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政府应该加大扶持力度。虽然目前上海已经开展了对民办高校的财政扶持,但相比公办高校的支持力度,仍然十分有限。上海可以在民办高校生均经费拨付上逐渐向公办高校靠拢,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学费竞争劣势,同时着力解决民办高校教师待遇、社会保险以及职业培训等问题。对坚持公益性办学、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办学质量高的民办高校进行重点扶持,大力支持有条件的民办高校提升办学层次,重点打造一批具有代表性的高水平民办高校。
(四)不断拓宽上海民办高校的招生渠道
要想破解招生困局,拓宽招生渠道是一个重要方面。
一是要落实民办高校招生自主权,继续探索自主招生制度。虽然上海从2005年开始探索民办高校自主招生试点,但从目前实施的情况来看,学校参与自主招生的专业数和招生数都偏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自主招生的效果。因此要继续探索建立民办高校的自主招生机制,进一步落实民办高校的招生自主权,确保更多优质生源能够进入学校特色专业学习。
二是要拓宽中高职贯通的通道。目前三校生进入全日制高校学习依然有一定的招生比例限制。面对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产业重心上移、人才学历重心上移的现实,三校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是大势所趋。上海要适当放开三校生接受高职教育的比例限制,适度向民办高校进行政策倾斜,支持民办高校与其他公办及民办中职学校进行中高职贯通试验及建设。
三是要为上海民办高校省外招生提供服务。鉴于目前上海提前进入少子化时代,本地生源无法满足民办高校招生需求,同时在其他省市招生时受地方保护壁垒限制的现状,上海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一方面可在设定招生计划时给予民办高校弹性调整本市与外省生源招生比例的权力,另一方面可加强与外省招生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为上海市民办高校省外招生提供便利和帮助。
注:本调研得到了上海市教委发展规划处、民办教育处,上海建桥学院、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以及上海建桥学院高教所所长助理陈洁、上海教科院高教所所长助理周江林的友情参与,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Investigation into the Admission Status and Countermeasures of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Shanghai
DONG Shengzu, PAN Qi & LIU Rongfei
(InstituteofNon-governmentalEducation,ShanghaiAcademyofEducationalSciences,Shanghai, 200032,China)
In recent years, similar to many other places,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Shanghai also encountered admissions difficulties. The results from relevant data analysis, interview and on-the-spot investigation shows that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enrollment plan of Shanghai’s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not satisfactory. The situation i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s better than in non-governmental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colleges with local characteristics and good reputation are better than the others. 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causing this admissions dilemma, e.g. reduction of student number, living space squeezing, admission misconduct of some colleges, and low competitiveness. The countermeasures to the development difficulties are guid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mproving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perfecting the enrollment system, enhancing admission supervision, increasing support for nonprofit colleges, and constantly broadening the recruitment channels.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dmission; Shanghai
2013-04-26
在线优先出版日期:2013-09-12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DFA110218)
董圣足,男,浙江泰顺人,研究员,教育学博士,所长,研究方向:民办高教理论、教育政策法规。
G648.7
A
1671-2714(2013)05-0001-06
10.3969/j.issn.1671-2714.2013.05.001
(责任编辑毛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