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司汤达的意大利情缘

2013-12-12 17:16刘会凤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司汤达吉娜情缘

王 坦 刘会凤

探究司汤达的意大利情缘

王 坦 刘会凤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巨著《红与黑》的作者司汤达的墓碑上,刻着后人对其一生总结的铭文:亨利·贝尔,米兰人。活过,爱过,写过。亨利·贝尔是他现实生活中的名字,因此这个名字出现在墓碑上并不奇怪。同时,作为一名多情的文学巨擘,他的一生的确“爱过”、“写过”。那么为什么明明是法国作家的司汤达偏偏自称是米兰人呢?为什么他的作品中大部分背景都是与意大利有关呢?这就不免要谈论起他内心深处的意大利情缘了。

司汤达 意大利情缘 原因 表现

司汤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与理智,又不乏激情与浪漫。就像很多文人骚客一样,处于那个时代的他并不为世人所“熟悉”,然而当历史的镜头慢慢从那个时代远去的时候,司汤达的睿智才被世人所发现,他那独具特色的文学创作风格也散发出夺目的光芒,而隐藏在他身后的“意大利情缘”也渐渐浮出了水面。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意大利情缘”形成的外部环境

(一)意大利的人文地理环境

意大利,坐落在亚平宁半岛的南端,独特的地理位置让这个国度拥有了灿烂的文化和令世人向往的文明。它汲取了希腊的古典文化精华,结合本国中世纪的基督教文明和文艺复兴,得以在本国形成了海纳百川的文明,产生了无数推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文明成果,成为了当时文艺复兴和欧洲各国的文化中心,更是每一个欧洲人都向往的文化圣地。因此,在欧洲的这片土地上,只有意大利的文明一脉相承而又海纳百川,也只有意大利展现出了最为灿烂辉煌的文化底蕴。

发源于此的文艺复兴运动,为打破神权和旧制度提供了必要的准备。一部罗马史就是一部充满了慷慨悲歌壮怀激烈的赞歌,古罗马人那气势恢宏的英雄主义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这充满气势的精神对法国大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意大利式文学的魅力

海涅曾写道:“意大利令生活变得更加美丽,在这里的大理石宫殿里,一声声叹息的回声也比我们在砖瓦房里面引起的回声更为美妙;在月桂树丛的阴影下哭泣要比我们在黑黝黝的冷杉树下哭泣更为动人,眼望意大利变幻的云彩而胡思乱想,比在德国灰色的天穹下幻想而要甜美……究竟什么是快乐么?还不是一种甜蜜的痛苦么?”[1]究竟是什么,成就了意大利的独特的魅力?那就是一种“陷入情网差不多的东西”,[2]这就是司汤达式的意大利魅力的写照。意大利式的爱情就是他认为其魅力之所在。

司汤达以前的很多文学巨匠都写过意大利。有拜伦的抒情意大利,有大仲马的复仇意大利,还有福楼拜的诱惑意大利……这些意大利存在于小说、游记和诗歌中。也许意大利才是作家心中的那片自由的圣地,这个国度因为他们的著作而出名,又因为他们的著作而千变万化。或许正如大家所说,意大利成就了文学作者,而文学又改变了意大利。

二、“意大利情缘”形成的内部原因

(一)幼年丧母

司汤达七岁出生在法国的格罗诺布尔,17岁时离开了令他绝望的家庭。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离世,让他倍感压抑。随后司汤达在回忆中说:“在母亲去世的一刻,童年时代的一切欢乐都结束了。”[3]然而不久他的父亲便娶了母亲的妹妹,司汤达对此非常反感,对母亲的缅怀和依恋也与日俱增,乃至形成了强烈的“俄狄浦斯情节”。他的母亲正是意大利米兰人,一个活泼开朗、思想自由,能够用意大利文阅读但丁作品的母亲。在司汤达的回忆中他经常说:“我的母亲是一位善良出众的女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母亲……”[4]因此,由于母亲的原因,司汤达一生都热爱意大利,对意大利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可以说,母亲才是司汤达想象意大利、向往意大利和热爱意大利的第一位心灵导师。

(二)对拿破仑的崇拜

在司汤达的青少年时代,拿破仑依靠铁骑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和庞大无比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带来了法兰西历史上峥嵘辉煌的岁月,这让他成为了全国人民的偶像。正如《巴马修道院》的开头所写的:“1796年5月15日,波拿巴将军带领的那支军队刚好通过洛狄桥,正向世界宣告,经历了这么些世纪以后,恺撒大帝和亚历山大大帝有了一个承继人。”这毫无疑问地显示出了他对拿破仑元帅的敬佩和敬仰之情。1800年,怀揣着对拿破仑将军热情的崇拜,他参加了拿破仑第二次远征意大利的战斗。越过陡峭的阿尔卑斯山,战胜了恐惧和死亡带来的威胁之后,司汤达终于以“征服者”和“解放者”的身份踏上了米兰的土地。因此拿破仑是带领他踏上意大利土地的第二位现实导师。

(三)与吉娜的爱恋

吉娜——这位让他爱慕已久的漂亮的意大利女子是司汤达的第三个感情导师。在意大利,漂亮的姑娘们都希望能得到法国军官的青睐。显然,作为一名备受赏识的军官,司汤达的追求者众多。但他的心只属于一人,那就是拥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和令人窒息身材的安焦拉·博罗尼·彼得拉格鲁阿——司汤达称她为吉娜。但他却因自己地位的卑贱而缺乏表达爱慕之情的勇气。这一犹疑,便是十年。再见心爱的女人时,司汤达已经是拿破仑手下的高级官员,前途似锦的事业终于让他勇敢地表达了爱意。幸运的是,他得到了热烈的回应,终于拥有了这份纯真的意大利爱情。为了隐瞒自己的丈夫和司汤达幽会,吉娜每一次和他见面都充满了障碍和惊险,当然也充满了神秘和刺激:吉娜有时会戴着面罩或者面纱,从卧室的窗户垂下来的绳子爬下来,更换几次马车,逃脱眼线的重重盯梢,而司汤达则穿着一套可以掩藏他外表的服装,再在某条昏暗的街道上甚至在偏僻的乡下和她相会。吉娜的感情激烈又反复无常,简直像夏天的闪电和暴雨,这让司汤达感到“被一股巨大的感情风暴撕裂了”,既觉得危险重重,又觉得激情而甜蜜。有一次,他们安排好了一次乡下幽会,不幸的是暴风雨不期而至。司汤达只好雇佣一顶轿子前往迎接。但由于轿夫迷路,轿子居然从吉娜家的门前堂而皇之地经过。早已知晓内情的吉娜的丈夫将轿子截住,这个暴怒的男人要用决斗来捍卫他作为男人的尊严。最后决斗虽然流产了,但是吉娜被司汤达的执著和勇敢深深地打动了,她觉得和司汤达的恋爱“就像是一部充满剧情的爱情小说”。这种在受到监视的世界里去乡下偷偷地幽会让他们既倍感欣喜,又倍感刺激,更倍感难忘。就这样,意大利渐渐成为司汤达心中的圣地,也渐渐走进他的作品。

三、“意大利情缘”的具体表现

来到意大利后,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的灵魂和思想被米兰征服和解放。当然,让司汤达着迷的不只是米兰这一个地方。意大利是文艺复兴的发源地,古典文化的遗址遍布。米兰人对法国人的热情,还有意大利优秀的文化传统让他备受感染。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跟随大军来到意大利的司汤达开始了他的写作生涯。从处女作《意大利绘画史》到第一次用司汤达的笔名发表游记《罗马、那不勒斯与佛罗伦萨》,他的许多作品都烙上了意大利的印记,如《踯足罗马》、《意大利传闻》、《罗西尼传》等等。随笔、旅行笔记、传记、日记,卷帙浩繁。长期的意大利生活,使他对那里的乡村、城市,如罗马、佛罗伦萨、那不勒斯等都很熟悉;对绘画、音乐,直至罗马教廷的历史,皆了然于胸,甚至人家将他的作品作为游览意大利的指南。“在经历过历史沧桑和历史磨砺之后,一个写作者,一位作家司汤达才出现了。”[5]在这里他仿佛又回到了当时的那个时代,与大师们进行心理上的接触与沟通。正如意大利人路易吉·巴尔齐尼在《意大利人》中所说:“他的确是写意大利的高手,是写意大利的权威。”司汤达对意大利的全身心的向往和爱慕,绝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一两部作品之中,而是深深地进入到了作品的精髓和血液中,形成了具有典型意大利式的风格特征,这就形成了他的“意大利情缘”。

因此,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意大利人,他写的作品也极具意大利的风格,动触灵敏,盈动自然,不自囿藩篱,带有口述的自由顺畅,结构也散漫,充满偶然性和离奇性。人物走出了传统的文章的模型,与外部的自然世界紧紧相连,仿如只有这样,才配得起轻快、浪漫的意大利氛围。谁知在这种不经意中,抒发了他的意大利审美。你不知不觉地跟着他游览各个地方,在行云流水般的快乐而充满乐趣的阅读中,去感受生活的现实、残酷、复杂。

四、结语

作为一代文豪的司汤达有着浓厚的 “意大利情缘”,不仅是因当时意大利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他心中向往的圣地,更是因为司汤达在襁褓的时候就早已和意大利结下了情缘,对母亲的怀念、对拿破仑的崇拜,还有对吉娜的爱慕,凡此种种都形成了他对意大利那份特殊的感情。司汤达的作品也独具意大利式的风格与特色,成为了一名具有“意大利情缘”的作家。因此,我们以后在研究司汤达个人经历还有作品的时候就不得不探究他的“意大利情缘”了。

[1]马修·约瑟夫.司汤达传[M].包承绩,译.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0.

[2]让-皮埃尔·理查德.文学与感觉:福楼拜与司汤达[M].顾嘉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3]尚徐光.司汤达“意大利性格”探微[J].丽水师范专科学报,2002(8).

[4]朱龙华.意大利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5]巴尔扎克.司汤达研究[M].李健吾,译.上海:平明出版社,1950.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司汤达吉娜情缘
四枚硬币识人品
六十三载情缘 一个甲子辉煌
灵感不是等来的
吉娜交朋友
郎朗与吉娜 在婚姻里活成孩子
月下情缘
千万别算计人
我与人大结情缘
我与书的不解情缘
从司汤达的精神世界论《红与黑》中于连的极度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