谚语教学中的民俗文化内涵研究及其与对外汉语教学

2013-12-12 17:16冯金花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9期
关键词:谚语民俗文化民俗

冯金花

谚语教学中的民俗文化内涵研究及其与对外汉语教学

冯金花

谚语不仅是熟语的一种,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文化现象。谚语具有独特的民族性,和华夏人民的生存环境、宗教信仰及民风民俗有着特定的联系。谚语中体现的民俗元素和隐藏于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是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传播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和培养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

谚语教学 对外汉语 民俗文化内涵 留学生

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是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活动。民俗文化是影响留学生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民俗是谚语产生的基础,谚语反映并传承着民俗,二者相辅相成,有密切的关系。“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口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型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中国谚语集成·宁夏卷)谚语从根本上来说是老百姓不断地与自然界进行斗争并从中积累和创造的语言财富,它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谚语作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文化生活的真实再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留学生学习中国民俗文化的基础媒介。

一、谚语的界说

从语言学的角度讲谚语是词汇的熟语系统,具有固定的结构单位,是词汇学研究的范畴。谚语作为熟语的一种与词一样具有结构的定型性、语义的融合性和功能的整体性。谚语是流传于民间的形象通俗而含义深刻的语句。谚语往往是一个简短的句子,和成语相似,但口语性强,往往是智慧和经验规律的总结。在内容上,它具有教诲的作用,哲理和道德色彩浓重;在形式上,为了方便人们世代相传和记忆,往往在句式上表现整齐、音调和谐、形象生动,语言简练、讲究修辞,是老百姓所喜欢的语言。从内容上谚语一般分为农谚、气象谚、讽诵谚、规诫谚语、风土谚语和生活常识谚语等。谚语还分为“明引”和“暗引”。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点讲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不再是简单地学习一种语言而是更多地学习文化知识,利用文化来进行跨文化交际。文化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因为跨文化交际中所包含的话语能力、决策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这些与文化密不可分。自古以来,语言就是文化的一面镜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是一个整体。

要想真正掌握一门文化就必须了解该文化的符号语言,相反,如果想精通这门语言又必须学习该语言所负载的经典文化。中国以谚语闻名于世,谚语在口语交际和民俗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民俗是谚语产生的基础,谚语是民俗的表现形式,两者相辅相成。谚语概括性地描述了人们的生产生活习惯、风俗、气象等。而与人们切身相关的民俗则是这些谚语产生的基础。《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从第三章《三级目标及内容》开始就对俗语有明确的要求。而五级目标中又进一步要求“读懂有一定长度的,带有一些成语、俗语、比喻的叙述性文章,准确理解其含义。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有计划和步骤地实施谚语文化教学。作为留学生必须有针对和目的性地学习谚语所包含的民俗文化内涵,来进行跨文化交际。

二、对外汉语教材中谚语的分类及民俗文化内涵

谚语作为老百姓口头上经常使用的语言之一,从内容上分为农谚、气象谚、讽诵谚、风土谚和生活常识谚语等类型。笔者根据谚语体现的内容,参照武占坤和马国凡《谚语》的语义性质和作用,将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谚语分为规诫谚语、事理谚语、常识谚语和讽诵谚语四类。语言是文化的活化石,是文化的核心。文化是指导人们的行为准则,研究和认识民俗文化就是对谚语这套符号体系进行描述和解释,深层挖掘语言内容所反映的价值观。谚语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内涵。

(一)“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的重本抑末精神

中国数千年来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玩龙玩虎,不如玩土”,重本抑末的农耕思想根深蒂固。在一个历来以农业经济为主的社会里,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无不来自农业。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人们积累很多农耕知识以及农业生产经验。土地是老百姓生存的基础,“百业农为本,万物粮为先”是中华民族执著的农耕信仰、农耕观念的深刻反映。例如:“积钱不如积谷。”“作田有巧,肥多水饱。”“瑞雪兆丰年。”这些谚语是人们从事农耕经验的总结。既包含了农业生产的常识,也蕴含着浓厚的农耕文化精神。

(二)“心平气和”、“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贵和尚中的儒家文化精神

“和”是和谐,“中”是中庸。贵和谐、尚中庸是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孔子主张“和为贵”。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心理也产生深刻影响。“和衷共济”、“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已成为我们中华民族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方式之一。儒家文化把中庸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人们把和谐中庸作为最高准则来处理人际关系。例如:“君子之交淡如水”、“胳膊拧不过大腿”、“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井水不犯河水”等谚语反映了人们惧怕危险、不想争先、随波逐流的心态,这应是儒家“中庸”观念的负面影响。但总的说来,儒家文化思想的谚语,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和稳定社会方面也有积极的主导作用。

(三)“吃一堑,长一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国人精神的塑造

讽诵谚语和规诫谚语中存在着大量的教化和塑造人格精神的文化内涵。例如:“功夫不负有心人”、“众人拾柴火焰高”、“可怜天下父母心”等谚语蕴含了群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国人精神的塑造。群体意识告诫人们团结就是力量。这从侧面体现远古时候人们生存环境的恶劣、生产力水平的窘迫和人们战胜自然灾害的途径。“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都是在不断强调人们的群体意识和归属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伦理方面有极高的教诲作用。

三、谚语中民俗文化的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不仅是一项语言教学活动,更重要的是一项培养留学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因此谚语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表现得尤为重要。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以什么样的形式展开谚语民俗文化教学更好呢?笔者遵循已有的关于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理论模式,提出以下看法。

(一)谚语教材中渗透民俗文化

教材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在学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教材的编写对对外汉语谚语教学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目前中国高校涉及谚语教学成系统的教材并不是很多,谚语教学中所蕴涵的民俗文化也少之又少,内容和形式的编排系统性不够完善。在此,笔者对于适合对外汉语谚语教学的教材编写想法是根据谚语反映的文化内容进行分类,如可以把生产谚语规诫谚语、讽诵谚语、等归类系统化。因为每一个事物都有两面性,中国文化特性就是精华与糟粕共存,所以对外汉语教学要对教材所编内容精选,每条谚语的选用我们都要分析其文化内涵,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二)开设专门的民俗文化课程

谚语教学中的民俗作为一种文化事相,包括的范围很广。不同的谚语包含不同的民俗文化特色,通过把握谚语的文化内容,把不同类的谚语的民俗文化内涵讲给学生,让学生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而不是死记硬背谚语。最后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三)中西谚语跨文化比较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民族的谚语包含着不同的文化涵义。汉语谚语与其他语言的谚语在文化内涵上既有差异,又有某种对应关系。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对隐含在谚语背后的文化元素进行比较分析,这样有助于留学生学习。

总之,通过谚语语言跨文化的对比,可以寻找不同文化中相同谚语的对应表达。

四、结语

谚语民俗文化内涵研究给我们教学的最直接的启示就是:语言和文化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我们必须重视谚语教学中民俗文化的学习。谚语是民俗的镜子,透过谚语学习民俗应该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学习民俗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0.

[2]崔希亮.汉语熟语与中国人文世界[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7.

[3]林秀琴.谚语和汉民族价值观[J].求知学刊,1995(04).

[4]王勤.谚语的民族性[J].湘潭大学学报,2001(04).

[5]赵现琦.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谚语教学的重要作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0(1).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谚语民俗文化民俗
冬季民俗节
家乡的民俗文化街
民俗中的“牛”
建筑立向民俗文化泛谈
民俗节
说说谚语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谚语趣画(一)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