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考”的辨析

2013-12-11 09:18宋振财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6期
关键词:思考过程思维

提到思考,想到了“悟”字。悟即理解、明白、觉醒。曾记得一位老师这样解读这个“悟”字:将“悟”字左右拆开,是两个字:心和吾。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所以,“心”是思考的意思。“吾”是我的意思。这样,“悟“这个字,从左向右理解,就是思考的我;从右向左理解,就是“我的思考”。于是,“悟”字便有了两个最基本的意思:一是思考,二是独立的个性的思考。

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师与生的思维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思维互动过程。思维理当贯穿教与学的始终,贯穿教师与学生的教学活动过程始终。从课堂即学堂的观念来讲,课堂教学更应该是学生的思维场,是学生思维品质的训练场。然而,反观我们现在的许多课堂,学生的思维活动、思维训练却不尽如人意。

以“悟”与提升悟感为思考的目的,我想到了六个关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思考”的问题:思考的主体,思考的方法,思考的问题,思考的过程,思考的结果,思考的碰撞。

1. 思考的“主体”。谁是悟的主体?显然是老师和学生。课前,老师悟课标、悟教材、悟学生、悟教法。课上,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不断在体验中悟,在活动中悟,在思考中悟,在研究中悟,在交流中悟,在合作中悟。教师的思考与顿悟体现在课前,学生的思考与顿悟体现在课上。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应该是课堂“悟”的主体。只有学生通过思考渐悟了、顿悟了、领悟了,才是实现了教学目标。我们经常说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更多的涵义指向,就是指学生是课堂思考和感悟的主体。

这个道理似乎很好懂,但实践起来却很困难。在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老师对课前思考过程与结果的滔滔讲述。大多数学生只有听讲的份儿,记忆的份儿。学生不思考,不感悟,一切知识与能力的获得、操作与活动的体验,便失去了根基,成了空中楼阁。

2. 思考的“方法”。思维有很多方法可循,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比较思维,分类思维,归纳推理,演绎推理,类比思维等。思维导图,作为思维训练课程,现在就很流行。但同样遗憾的是,我们的课堂教学上,很少有教师对思维的方法进行梳理、归纳和总结。我们更习惯于对学科知识点、考点、能力点的梳理归纳,却忽视了更重要的思维方法的学习与训练,这不能不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要知道,统观学生一生发展的基础,并不是在课堂中学到的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学生不断提升的“悟感”和“情感”。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培养学生创新素养,而创新素养必须培养和具备的思维品质是:由“没有”变“有”的丰富的想象力,由“有”变成“更好”的批判性质疑力。这“两力”与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的多少和掌握的程度关联不大,却与思考力和感悟力息息相关。

3. 思考的“问题”。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程颐说:“学者要会疑”。学则须疑,学则会疑,有疑则思,思始于疑。可见,疑问、问题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按照由问题构成的问题链,教师不断设疑、学生不断释疑的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进行思维碰撞的过程。所以,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根本上取决于教学问题设计的质量。

教学问题的设计,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这样几个问题:

(1)问题的难易把握不当。问题过简,思维没有深度;问题过难,学生产生畏惧。最好的问题链,应该是由浅到深,由易到难,依据学生最近发展区原理,提出有梯度的教学问题。

(2)问题的密度处理不当。问题过密,教学节奏过快,学生容易走马观花,浅尝则止;问题过疏,教学节奏过于松散,学生紧张度不够,教学容量受限。

(3)问题的语言表述不当。如何提出问题,核心词关键词怎样表述,至关重要。如果问题的表述、核心词关键词的使用过于随意,学生很难领悟问题的本质,自然思考也就容易走偏。

(4)问题提出的时机不当。什么时候提出问题,由谁来提出问题,这里有一个教学机智和教学逻辑问题。按照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基本原则,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循序渐进解决问题,应该是问题提出的基本要求。

(5)缺少核心问题。一节课,四十几分钟,大大小小的问题,常常有十几个。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有一两个核心问题。其他问题或者是核心问题的铺垫,或者是核心问题的延伸,或者是核心问题的补充。没有核心问题,或者教师不清楚什么是核心问题,教与学就缺乏了目标性。所以,大大小小十几个问题,应该纳入到问题系统之中,纳入问题链之中。游离于问题系统之外的问题,在教学中应该尽量不出现。

4. 思考的“过程”。思考,尤其是对教学中核心问题的思考,需要一个过程。原则上,思考的时间要充分,思考的过程要充分。但思考过程需要时间,而课堂时间又有限,于是思考的时间便成为一个两难问题。

教学实践中,常常看到老师们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时间很短,几分钟甚至几秒钟,这样的思考显然流于形式,学生很难做到真思考,深思考。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最后还是变学生课中的思考为教师课前的思考,学生更多的还是复制、记忆老师思考的结果,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是没有得到训练和提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变成了一句空话。

教学目标再明确一点,教学内容再整合一点,学生预习再充分一定,教育问题再集中一点,教学节奏再放慢一点。对核心问题、重要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比较充分地思考时间和思考过程,尽可能让学生比较充分地展示思考的结果。只有学生真思考了,深思考了,渐悟了,感悟了,顿悟了,才是真正完成了教学任务。如果课堂上学生没有真正的思考和领悟,而是靠课上课下大量的训练和考试来代替学生思维和领悟的过程,这不但会增加学生学业负担,也是学生感到学习无趣进而产生厌学的原因之一。

5. 思考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是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这似乎是一个问题,但又不是问题。没有思考的过程,就没有思考的结果,过程在先,结果在后,过程很重要。没有思考的过程,就不能了解学生思维的品质,就无法因材施教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所以过程很重要。思维的结果,可能正确,也可能错误,但更多的时候是,正确的结果和错误的结果都不是唯一的。问题的另一方面,很多结果,正确中包含错误的成分,错误中包含正确的成分;很多结果,又会随着时空的变化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没有绝对正确和绝对错误的思考结果,只有相对正确和相对错误的思考结果。

思维结果的丰富性,是自然的丰富性、世界的丰富性和学生生命的丰富性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思维品质丰富性的具体体现。为了便于教师的评卷和突出评价的选拔功能,标准答案可以出现在中考、高考的评分标准上。但平时的课堂教学,如果教师过于重视学生思考结果的正确和标准,忽视学生思考的兴趣、勇气和过程,甚至惟标准答案马首是瞻,那么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势必受到压抑。以牺牲学生思考的过程和学习兴趣为代价而获得的结果,即便是正确的,也实在是得不偿失的事情,是真真正正的误人子弟。

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是无声的过程,是大脑内部对外在信息进行梳理、加工、分析的过程。这个过程老师是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知晓的。要想知晓,学生就要把自己的思维过程说出来、写出来,将大脑内在的无声的思维过程用有声的语言和无声的文字描述出来。因此,教学中,老师不但要知道学生的思考结果是什么,更要知道学生思考的过程是什么,包括思维的逻辑起点、思考的依据、思维的方法、推理的过程等等。只有将学生思考的结果与思考的过程联系起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6. 思考的碰撞。教学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的过程。所以,只有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少部分学生的思考还远远不够。教学必须组织全体学生的参与与思考,学生学习必须进行合作与交流。以小组为学习单位的的教学组织方式,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

思维的碰撞,是教学面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个学生的必然要求。但实际情况是,课堂上,我们看到更多的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身体坐在教室里,大脑这部思考的机器却没有开动起来。老师习惯于向少数“好”学生提问,那些“不好”的学生也习惯了老师的教学,习惯了不举手、不发言、不思考,习惯了老老实实坐在教室里,不给老师和同学惹麻烦。更为糟糕的是,有些老师会莫名其妙地认为那些“不好”的学生不会思考,向他们提问只能是浪费时间,惹自己生气。

思维的碰撞,也是学习伙伴共同提升的必然需求。物理学上讲摩擦生电,同学之间思维的碰撞会产生智慧的火花。物理学上还讲场效应,同学之间思维的碰撞,会生成一种难能可贵的学习场、思维场。更为重要的是,培养思维的深刻品质,非思维的碰撞不能完成,只有你一言我一语,才能将思考的问题不断引向深入,才能不断撕下事物表象的面纱,惊喜地发现事物的本质。一个学生或几个学生的思考,很容易浅尝辄止。

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得出“学习金字塔”理论。该理论显示: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记得的学习内容,会因为不同的学习方式而有很大差异。各种方式对应的百分比分别是:

学习成效金字塔理论表明: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其特征都表现为较传统的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具有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的特征。

思考是人之本能,是人有别于其它动物的高级本能,这是自然赐予人类生命最宝贵的东西。教学中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思考,相信学生的思考,依靠学生的思考,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悟感,使学生一次次达到领悟、顿悟的境界,感受到高峰体验带来的学习本身的快乐。

作者简介:宋振财(1963-),吉林长春人,吉林省长春市第五十二中学主任,中学高级。研究方向:教育评价,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思考过程思维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思维总动员(二十五)
思维总动员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善问让思维走向深刻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
圆满的过程
雪花的形成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