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玲
【摘 要】小学数学课的内容有的比较抽象,学生常会感到枯燥无味。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中主动地得到知识和发展,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关键词】数学课堂;活动;体验
课堂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最基本途径和方式,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几十年来,我们在教育理念上一直强调要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知识和发展。但在教育实践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一直独霸课堂。记得在一体书上看到过这样一句话:“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而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知识成为学生思考的果实,要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这样才能让课堂“活”起来,才能引领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这样的课堂才精彩。
例如一年级数学教学中,我在讲逆向求和应用题时,一上课我就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大家要在苹果树下(贴在黑板上的一幅画)做游戏,并明确提出:“谁能在游戏中明白点什么道理,老师就送给他一个红苹果。”学生们一听,个个跃跃欲试。第一个游戏是“捉迷藏”,我捉、他们藏。在欢快乐曲中,他们有的爬上桌子,有的则钻到讲台下,却都掩饰不住一脸的兴奋。我捉到8个学生后,神秘地问:“你能猜出今天玩捉迷藏的同学有多少人吗?”我的话音刚落,只见一只只小手争先恐后地举了起来,更有许多孩子迫不及待的报出数来。“15人”!“你们是怎么想的?”孩子们理直气壮地说:“把捉到的和没捉到的合起来就是今天玩游戏的同学。”在大家的掌声中,许多孩子得到了红苹果。在以往的教学中,只要有大部分学生明白道理就可以进行例题教学,但我想这时还会有一部分学生没有从游戏中受到启发,不能让这部分学生落伍,于是我又与学生开展了第二个活动。
第二个游戏是“贪吃的金鱼”(我用玻璃做了一个教具,呈长方形,上方有口可喂“食”,中间有一块隔板可将长方形分成左右两部分,正面右半边贴了一张可爱的金鱼图形)。我拿出一杯“鱼食”,问:“知道老师要放进多少粒鱼食吗?”我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观察,然后我很快将鱼食倒入玻璃匣中,并插下隔板说:“咱们先看看金鱼吃了多少粒鱼食”?掀开“金鱼”,学生能清楚地数出进入鱼腹的有6粒。然后我又和学生一起数出外面还剩5粒没吃,我马上追问:“这回你知道老师放进去多少粒鱼食了吗?”还没等老师说完,学生们异口同声喊“11粒!”追问原因,连平时最慢的一个孩子也说出“把金鱼吃了的和没吃的合起来就是老师放进去的。”
两个游戏做完了,数学问题也轻而易举解决了。过去我认为说不清、难理解的逆向求和问题,在活动中被学生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们用自己明白的道理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问题,象征成功的苹果被摘光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我从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
在教学《钟表的认识》时,我发给每组学生一张纸,一枚圆图钉,请他们自己制作一块钟表,孩子们可高兴了。组长分工后,小组成员立刻行动起来,剪的剪,写的写,5分钟后,五块形状各异的表呈现在大家面前。有的组做的中规中矩,有的组则别出心裁,把数都集中在右半部,左半边画上了漂亮的图画,成了出色的小设计师。还有的组把刚才课上所涉及到的24小时计时法也表现出来,12个数的外圈一一对应又标上了13-24。说实话,我还真没见过这么多别具一格的钟表呢。
再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一课时,我组织了“争当优秀售货员”的游戏进行教学。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动手选商品,动脑算总价,动口回答应付款和剩余款,变枯燥乏味的简单货币的化聚为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积极性很高。在进行《分类》教学这一课时,我针对儿童对“分类”这一概念比较抽象,理解起来比较困难的现状,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设置“给小动物找家、文具回家、汽车开进停车场、水果放进果盘中”等游戏。引导启发学生把同一类物品归在一起,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和情调,让学生始终被愉悦的气氛所陶冶、感染,使学生在游戏活动中初步理解分类的含义,学会分类的方法。在这种活动式的学习中,孩子们不仅告诉了我他们明白了新知识,而且发挥出了我们想象不到的创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我想”变成了“我要想”。
荷兰著名学者斯塔尔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深深的体会到,让学生被动地学到的知识是死知识,没有思维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只有“活”起来的课堂才精彩。活”的数学课堂就是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从学生的亲身经历入手,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创设最好的舞台,要让学习情境把学生带进活动,让活动把学生带进数学,使数学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要多给孩子们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要多给孩子们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找寻答案;要多给孩子们一片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努力感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