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013-12-10 03:40王鹏邓桂瑜许艳
科学时代·上半月 2013年11期
关键词: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王鹏 邓桂瑜 许艳

【摘 要】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传统的显性教育表现出与教育对象缺乏沟通等诸多不足,为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力,要引入隐性教育。本文系统阐述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以及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隐性教育。

【关键词】隐性教育;显性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前言

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尤其是信息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使得构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背景复杂化。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趋向多元化,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寻求改革与创新,以适应形势的变化。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直接灌输法,传授给学生既定价值、信仰的较多,通过各种形式去体验、品味、独立思考的较少。因此,在保持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同时,必须加强大学生隐性教育,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潜隐性、渗透性和艺术性。高校很有必要深入探讨大学生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特点、优势和运用规律,进而构建一个完整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更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功能。

一、显性教育的不足之处

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有意识的、直接的、外显的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受到教育的有形道德教育,是道德教育的主体方式[1]。显性教育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在道德教育方面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但随着时间和大环境的变化,显性教育的不足之处也凸显出来:

(一)与教育对象沟通的缺乏

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传授社会要求的道德教育内容,它更喜欢一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重社会道德要求的传达而忽视在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形成信息的互动渠道,形成了一种单向的教育模式,从而造成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缺乏沟通。

(二)教育过程愉悦性的缺乏

在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教育者不注意教育对象的亲身体验,缺少对道德教育的情景创设等问题,其结果是教育者所认为的系统化、理论化的讲解往往被教育对象看作是空洞的说教,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使教育对象缺乏愉悦感。

(三)教育效果持久性的缺乏

显性教育所追求的是如何在最短时间内把社会所要求的道德内容以最快的速度传达给教育对象,强调的是立竿见影的短期效果。但是,在短期内形成的好效果往往会随着教育对象所处环境、教育者等相关因素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教育效果缺乏持久性。

(四)教育方法激励性的缺乏

显性教育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方法上的集体灌输式。这种方法一开始就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置于不平等的地位上,使得受教育者很难发挥出主观能动性;同时,过分强调外在计划和教育管理的显性教育,忽视学生个体的内在需要,针对性不强,很难激发出学生求知的欲望和求善的言行。

二、隐性教育的积极作用

1968年,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W·杰克逊在著作《班级生活》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hidden curriculum),并很快得到教育界的认可[2]。隐性教育是相对显性教育而言的,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是不直接显露的,其教育形式是侧面的、间接的,常采用“迂回”、“渗透”的教育方式来影响学生,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做到入耳、入眼、入脑,在潜移默化中渗透到学生心灵深处。它追求长期的教育效果,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愿接受教育者思想和经验的教育方式。与显性教育相比,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目的的潜隐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学生在心理上并未觉察的无意识教育。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将教育的目的和意向隐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各种活动之中,以含而不露的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和影响。

(二)教育内容的丰富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包罗万象,不仅有学校的硬件环境和精神文明建设,还包括大学生参加的各项实践和竞赛活动,极大地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载体,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时间的分散性。

(三)教育方法的愉悦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愉快而轻松的,是大学生乐于接受的。隐性教育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是在陶醉、愉快、兴奋、暗示等情感中无意识地受到熏陶[3]。隐性教育运用多种形式把教育内容寓于载体之中,使富有教育意义的道理通过受教育者喜闻乐见的方式在其心灵深处积淀下来,逐渐形成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

(四)教育效果的持久性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学生自身的同化、接受、共鸣而起作用的,因此更有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相比显性教育的单向灌输或理性说教,隐性教育的效果会更加稳固而持久。

三、隐性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途径

(一)增强校园文化氛围的感染熏陶作用

文化氛围对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有潜在而深刻的影响,因此通过引导、培育出校园内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使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得到熏陶,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品位,增强识别假恶丑的能力,自觉追求真善美势在必行。大学生听名人专家讲座,在学到知识拓宽视野的同时,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名人人格魅力的影响,培养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大学生参加科技活动,在学到创新教育的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提高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大学生参加运动会、拔河比赛等可以培养团队协作的精神。然后是优化校园自然环境。校园环境应典雅优美,舒适宜人,建筑布局合理。让学生感到自己是环境的主人,在整洁的校园环境中养成文明有序的生活习惯。

(二)积极开展榜样教育

首先,作为高校教职工,自身就应该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内修素质,外塑形象,以自己正确的政治方向、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尔不凡的人格魅力去带动学生。高尚的人格可成为学生的楷模,渊博的学识能启迪学生的智慧,精湛的教学技艺使学生如沐春风。另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投身大学生的实践活动,与大学生打成一片,要不仅要善于发现典型、而且要善于培养典型。对典型人物,要帮助他们不断总结提高,继续保持先进性,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同时,开展榜样教育应使大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来进行,而不能简单模仿,搞形式。

(三)发挥互联网隐性育人的作用

高校是现代信息传播的主要场所。运用网络这一虚拟的教育载体,加大德育工作的信息量,开辟新型教育空间十分必要。因为网络具有传统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和魅力。高等学校应加快校园网络的建设,在网上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建立校园德育网站,系统地、有计划地传播党的思想路线和道德规范,利用qq、微信、飞信、博客等网络载体对学生进行教育和渗透,从而增强德育的感染力、说服力和亲切感,在无形中使学生的思想得到升华达到“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效果。

面对目前国内外的新形势、新环境和新特点,我们应该采取更灵活的教育方式,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隐性教育正是坚持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原则,侧重从形式上开辟新的教育途径,将深刻的教育内容蕴涵在一些具体形式之中,使人们在“不经意”间获得某种教益,受到正确的思想政治理论的熏陶。因此,隐性教育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必将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于大海,李春花.论隐性教育的特点及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5).

[2]龚海泉.走进新世纪的高校道德教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4).

[3]周晓琦.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中隐性教育的必要性[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3 (5).

作者简介:

王鹏(1982-),男,山东,学位硕士,讲师,大连工业大学。

注:

本文为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隐性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隐性教育视角下高校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契约精神的培养研究
探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隐性教育在思想品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