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书凯
【摘 要】如今教育部以及各个高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中高职协调发展,中高职的协调衔接是由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阶段、由国外先进职教经验由中高职学校、学生共同诉求所决定。现阶段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还没有建立,中高职的衔接大多仅停留在制度层面,同时存在诸多问题。实现中高职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加强内涵建设,整体提升职业学校办学水平。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等几方面的内容。中高等职业教育内涵衔接的基木原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接轨。中高等职业教育内涵衔接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衔接。中高职衔接项目是否真正做到了内涵上的衔接,关键在于课程内容是否做到了有效的衔接。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课程衔接
一、中高职衔接的必要性
1、由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所决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这是党中央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确定的未来10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性目标和核心任务。
2、由国外先进职教经验所决定
如英国确定的普教文凭与职业资格等值作用的制度。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具体的课程衔接模式,该模式把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综合在一起,成为统一的教学单元,并按程度分成Ⅰ至Ⅴ共五个层次,中职的教学单元占前三个层次,高职占后两个层次。德国采用的是双元制,每一个中职学生在毕业时进行分流,既可以选择直接去就业,也可以选择继续接受双元制的职业实践,并进一步接受高层次的职业教育。美国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后技术准备教育紧密连接在一起,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采用对口合作或签订合同的方式来共同制定各专业各层次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3、由中高职学校、学生共同诉求所决定
对中职学校也而言,中高职衔接,可以解决中职学校的生源问题及中职学生继续深造的问题,为中职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更广泛的空间。同样从长远来看,高职教育发展也需要改变招生策略,从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转变到普高和中职生源兼顾的方向上来。
二、我国中高职衔接的现状和问题
现行的中高职衔接模式可以大致归纳为三种:一是五年一贯制;二是“3+2”或“3 +3”的分段贯通模式;三是三校生通过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升入高等职业院校。对口升学基本控制在5%左右的规模,升入高职的人数很少,不能单独编班,是进行中高职衔接的一个“瓶颈”问题。长期以来,由于中高职各自为政,我国中职学校、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一直比较模糊,或者说都定位为“高技能”型人才,存在明显的重叠现象。同时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契合度和衔接性比较差。中高职相类似专业教学上的大量重复,造成时间及资源的浪费。
三、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方案
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主要包括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与教材、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招生制度、评价机制、教师培养等几方面的内容。
(一)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模式
中高职的衔接采用“3+3”的分段贯通式进行,前三年的教学工作在中职学校完成,后三年的教学工作在高职院校完成。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分别开展教学,在完成了中等职业教育教学任务后,经过选拔,认定合格的学生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毕业后取得高等教育专科文凭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二)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高等职业教育内涵衔接的基木原则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接轨。培养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是盲目的,教学系统就会混乱无序。
为制定中高职教育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分析电子类专业中高职人才岗位群,理清典型工作任务。见表1。
之后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中高职电子专业各自的培养目标。
中职培养目标应为:培养具有操作常用电子仪器仪表、计算机制图软件的能力;具有阅读电子线路图和工艺文件的能力;具有操作、使用与维护较复杂的电子设备的能力;具有电子产品装配、调试、检测与维修的能力;具有电子系统安装、调试及使用维护能力;具有一定交流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生产一线技能型人才。
高职培养目标应为: 培养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熟悉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掌握EDA技术、电子产品生产工艺和管理等基本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电子电路设计、分析和调试能力;掌握各类工作总结文档的整理、撰写以及汇报演示能力,具有与不同层次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的高技术型人才。
中职注重经验层面的岗位技能培养、专业通用基本能力的培养,高职注重策略层面的复杂技术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培养。
(三)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
中高等职业教育内涵衔接的核心是课程体系的衔接。要构建一个“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为中心,以工作过程为主导,以校企合作为途径,融合国家职业标准”的学习领域框架。在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课程设置既要满足学生的就业需要,又要满足学生的升学需求。在高等职业教育阶段,其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双重属性,课程设置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性,也要考虑到电子信息行业的迅速发展,便于实时更新教学内容,课程结构设计采用模块化设置,将中职、高职的课程结构体系设计为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平台课程、专业核心课程、职业拓展课程、综合实践课程5个模块构成。
1、公共基础课程是为提升基本素质开设的课程
中职阶段主要是为达到高中生所需的基本素质要求而开设的基础课程以及为职业发展需要开设的基础课程。这里特别指出开设《物理》课,这对学生掌握分析物理问题的思想方法,提高科学素养和终身学习的影响很大。
2、专业平台课程是为培养职业基本能力开设的课程
中职阶段主要是培养电子元器件与基本电路的识别检测,仪器仪表规范使用,装配的工艺知识与技能等基本职业能力。高职阶段则主要培养整机电路的分析、制作与调试能力,并要求学生能编制简单的应用程序,熟练使用开发仿真工具,全面提高职业基本能力。
3、专业核心课程是为培养职业核心能力开设的课程,基本围绕岗位开设
中职阶段主要是培养电子产品的焊接、装配、检测,电子产品销售、维修等技能;高职阶段主要培养电子产品分析、设计与制作,电子系统集成与调试等技术。
4、专业拓展课程包括为未来进行职业拓展培养相关能力的课程和提升人文素质的课程;综合实践课程是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开设的课程。
(四)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内容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项目是否真正做到了内涵上的衔接,关键就在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否做到了有效的衔接。以中职阶段开设的《单片机技术基础》课程和高职阶段开设的《小型智能系统设计与制作》课程为例,浅谈两门课各自的教学目标、授课内容、教学手段、项目选取等。
中职开设《单片机技术基础》课程,其课程目标为:以MCS -51系列单片机为主,以C语言为主要编程语言,使学生掌握单片机的硬件结构、指令系统、软件编程,系统的扩展和简单外围电路。高职开设《小型智能系统设计与制作》课程,其课程目标为:通过具体的电子产品制作为载体,使学生具备单片机系统的设计、制作和调试技术;掌握智能电子系统的开发流程。
在授课内容上《单片机技术基础》课程,主要讲授8051系列单片机的基本硬件结构和控制方法,包括并行I/O口,定时/计数器,中断系统,按键输入系统,显示输出系统,AD/DA转换系统等。《小型智能系统设计与制作》课程则以智能小车、智能钟两个项目为载体,学习包括单片机通信及接口技术、I/O口扩展技术、电机工作方式控制技术,红外导航、超声波测距离技术等综合应用与实现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单片机技术基础》课程坚持采用做中学、学中做的形式。使单片机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相结合。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其特性和功能,了解其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典型应用,并学会正确使用。《小型智能系统设计与制作》课程中两个项目按照企业真实的产品开发流程组织教学,每个情境涵盖相关的知识点,并由浅入深逐步递进。学生以小组为团队,按照任务单的要求进行学习。教师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知识传授,让学生掌握整个工作流程,为他们独立完成项目创造条件,同时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