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洪建 蔡建忠 计高雄
【摘 要】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为了分析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路径,本文选取东中西10个省份作为样本,通过比较各个省份的纺织服装产业的2008年静态区位商和2001-2008年动态区位商,发现以下结论:东部地区一直是纺织服装行业的集聚地,随着商务成本的变动,上海、广东等部分省份的纺织服装行业产生转移;中部省份是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重点,安徽和江西是纺织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河南和江西是服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受到交通及其他配套设施的限制,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效果不好。
【关键词】纺织服装业;产业转移;路径
一、引言
纺织服装产业是中国的传统产业,是永恒的民生产业,是工业革命的发端和工业化的跳板,这一产业凝聚着智力、技术和资本,这种特性决定了该产业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需承接经济转型矛盾焦点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的历史性使命。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风暴,极大地冲击了实体经济;全球纺织服装贸易量骤降,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受到的影响巨大。2012年受欧债危机的持续影响,危机会导致欧元区增长下降,欧盟又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其目前占中国出口市场的比重约在18%至21%之间,以出口加工为主的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愈发艰难。从国内来看,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东部等纺织服装业较发达地区资本相对饱和,本地市场已难以满足资本增值的需要,加之劳动力、土地、能源与原材料等要素成本有了较大幅度的上升,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产业升级压力增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等问题,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
《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和《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均对纺织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和加快产业转移提出了鼓励和指导意见。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有利于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优势,突破土地资源匮乏、环境压力加大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制约因素,提高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供应链管理能力,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有利于发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料、能源等比较优势,通过承接纺织和服装制造业转移,发展经济并扩大就业;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地缘广阔、区域经济互补性强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纺织服装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研究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或者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中对于我国纺织服装行业的转型升级乃至整个国际纺织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原因分析
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主要受到转出地的推力、转入地的拉力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三个因素的影响。
(一)纺织服装转出地的推力
“推力”是指产业转出地推动本地产业向外转移的力量。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产生的影响、企业的逐利行为、竞争需求以及市场需求是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推力。
1.经营环境变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开放和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使海外接单、沿海加工模式恰恰适应当时的对外开放土壤。纺织行业很快就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创汇产业,到2012年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总额高达2549亿美元,是1978年的85.6倍。而改革开放的另一贡献就是给我国纺织工业开辟了世界第一大市场—内贸市场,随着我国城镇化不断加快、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内销市场逐渐发展成为纺织行业运行第一大驱动力。
纺织服装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追求廉价劳动力和原材料是产业转移的主要动机。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不断上升,土地、水资源及能源日益紧缺,从而使该地区的商务成木迅速抬高,再加之远离新兴市场以及劳动与环保法规的日趋严厉,因而,对产业转移产生了推动力。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也产生了逐利行为,向中西部转移。
2.竞争的需要
全球金融危机给纺织服装企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随着美国、欧盟等地区出口量的大幅度削减,纺织服装企业调整策略,制定了出口转内销的方案,国内市场竞争加剧。此外,由于原材料价格的提高,纺织服装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为了保持竞争优势,一些纺织服装企业采用后向一体化战略,向上游原料环节延伸,中西部原材料的产地成了首选。中西部的纺织服装原料供给地给东部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带来了巨大诱获力。
3.市场需求
纺织服装行业生产的大部分产品属于中低端产品,东部地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消费基本达到饱和状态。近年来,中西部各省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居民购买力水平大幅度提高,从而产生了大量的纺织服装需求,中西部广阔的纺织服装市场也在客观上吸引着东部纺织服装企业。纺织服装生产企业投资中西部,在中西部建厂,将会很好地连接生产和销售市场,减少物流成本。因此,东部纺织服装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有利于开拓新兴市场。
(二)纺织服装承接地的拉力
“拉力”是指产业承接地接受外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力量。原材料及劳动力的优势、区域竞争力提升是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拉力。
1.原料及劳动力上的优势
中西部地区具有原料资源的明显优势,正逐步成为我国纺织服装原料加工基地。在土地资源方面,与东南沿海地区相比,中西部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且土地价格较便宜。在能源资源方面,中西部水资源、煤炭等自然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基地和制造业基地。在劳动力资源方面,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沿海地区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使得劳动密集型的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条件大大恶化。以江西为例,从劳动力成本看,河南纺织业工资水平仅相当于上海、江苏、广东等沿海地区的40%。由于中西部地区劳动力价格相对于沿海地区来说较低,纺织服装初加工能力西移,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纺织服装企业的整体效益。
2.区域竞争力的提升需要
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对不发达区域来说能够弥补资金的不足,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纺织服装产业结构优化;对发达区域来说可以通过纺织服装产业转移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有利于缓解中西部地区产业趋同现象,可以形成对资源的替代作用,减少资源产业布局中的指向性。中西部通过承接服装纺织产业转移,可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提升区域的竞争力。
(三)政府政策的引导
为了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共中央关于第十二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建议》,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结构调整的战略高度,推进和引导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东部沿海纺织工业发达地区充分利用技术、资金、研发、品牌、营销渠道的优势,跟踪国际最新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行业和产品。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形成东中西部优势互补的区域布局,严防低水平产能的转移和扩张。加强内地与新疆的合作,建设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支持大企业集团将其产业链的一端移入新疆发展,构建跨区域上下游紧密联系、协同发展的产业链,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继续推进和深化“东桑西移”。重点巩固提高现有200个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基地,推广规模化、标准化种桑养蚕模式;延伸中西部地区缫丝、织绸产业链,提高企业加工水平。在全国发展50家以“公司加农户”为主要形式、具备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的丝绸企业。《纺织工业“十二五”规划》指出,根据国家主体功能区的规划,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考虑资源禀赋、消费市场、产业基础、环境容量、运输条件等因素,以提高产业区域布局的科学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原则,引导纺织服装产业有序转移,促成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区域布局。按照市场规律加强协调整合,避免各自为政,形成跨区域的产业链上下游、价值链各环节相协调的区域布局。产业转移要和产业升级相结合,与地区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相协调,杜绝落后生产能力和污染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三、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路径的实证分析
(一)产业转移的测量方法和数据的获取
我们借鉴苏云霞和孙明贵的方法,本文认为,产业转移不仅可以用静态的存量指标来测度,也可以用动态的流量指标来考量。产业静态区域集聚指数衡量目前产业生产分布的存量,产业动态区域集聚指数体现产业生产的区域转移方向和速度。
1.纺织服装产业静态区域集聚指数
产业的静态区域集聚指数是在Hoover系数的基础上得到的,Hoover系数是表示某行业在各个区域的集聚程度的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表示行业i在区域j的产值,表示全国范围内行业i的产值,表示区域j所有产业的总产值,表示全国所有行业的总产值。
2.纺织服装产业动态区域集聚指数
,其中为在时间段(0-t)内产业i在区域j的动态集聚指数,为在时间段(0-t)内产业i在区域j的产值的增长速度,为产业i产值在时间段(0-t)内的全国平均增长速度。
3.样本的选取和数据的来源
我们从东部省份中选取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福建省、广东省,从中西部的省份中选取安徽省、河南省、江西省、贵州省作为研究的样本。全国的数据来源于2002-2009中国统计年鉴,各个省份的数据来源于分省2002-2009的统计年鉴。
4.具体结果的处理方法
本文对计算结果的处理:产业动态区域集聚指数大于1,归为产业集聚;产业动态区域集聚指数小于1,视为产业转移,2008年产业静态区域集聚指数小于1,该地区产业视为绝对产业转移,2008年产业静态区域集聚指数大于1,该地区产业视为相对产业转移。(见表1)
(二)各省份静态区位商分析
从各个省份的纺织业的静态区位商的数字可以看出,江苏、浙江、山东、福建四个省份的静态区位商数值大于1,说明纺织行业在这些地区的集聚程度极高,由于这些省份纺织行业的前期发展较好,说明这些省份目前还是纺织业的大省。
从各个省份的服装业的静态区位商的数字可以看出,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四个省份的静态区位商数值大于1,说明服装行业在这些地区的集聚程度极高,由于这些省份服装行业的前期发展较好,说明这些省份目前还是服装业的大省。
1.东部沿海省份
上海、广东发生纺织产业转移。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市和广东省的纺织产业的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在全国的地位下降,纺织产业已经不属于核心产业。上海和广东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排头兵,它们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问题,它们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市场推广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纺织总部基地,培育建设全球或区域性纺织服装时尚创意中心、营销中心、贸易中心、品牌中心和购物(消费)中心,以贸易、商业流通带动周边地区和全行业的生产制造。
江苏发生产业相对转移。江苏省纺织工业在原来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其经济总量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全省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为全省的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就业等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影响下,纺织业也开始向外区域转移,但是优势地位还没有发生变化,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其转移趋势还将加大。
浙江、山东、福建三省纺织产业不但没有转移,其集聚程度明显加大。浙江、山东、福建是中国纺织出口大省,是中国纺织重点生产基地。纺织行业门类齐全,已形成包括化学纤维、棉纺织、色织、印染、毛纺织、针织、麻纺织、纺织器材等链式结构工业体系。它们纺织产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调整步伐也在加快,主要纺织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纺织产业从省区的沿海地区向省内非沿海地区梯度转移进程加快。逐步形成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特色的产业基地,主要有绍兴、萧山、象山、潍坊、滨州、德州、晋江、石狮、长乐。从产业的发展周期看,它们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进入产业的衰退期,产业转移的趋势不明显。
2.中西部地区
安徽和江西纺织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成为纺织产业的承接地。安徽省为了承接纺织产业转移,提出了以安庆华茂集团为龙头,发展纤维到服装的棉纺织产业集群;以淮南新南港为龙头,发展汽车装饰品产业集群;以蚌埠一毛、二毛为龙头,发展毛纺织产业集群的战略计划。并延伸产业链,带动纺织产业相关产业发展。江西纺织业的持续发展,首先得益于其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随着东部沿海省市纺织服装产业向内地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江西各级政府抓住这一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其次,产业基地的崛起使江西纺织业发展充满活力。
河南和贵州纺织产业转移趋势明显。河南和贵州的纺织业发展一直受产业链不完整,产业集聚发展程度不高,专业市场、物流等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新产品开发滞后,产品档次不高,高素质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等因素的制约,纺织行业一直发展不景气。目前政府通过制定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加大纺织行业支持力度,随着纺织行业的调整,它们也将成为纺织产业转移的承接地。
从表3的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1.东部沿海省份
上海、浙江和广东服装产业向外部转移。上海、浙江和广东是中国服装的传统大省,近几年却逐渐衰落,只能从其发展遭遇瓶颈制约寻找原因。从外部因素来看,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常令人始料未及,劳动力成本一路高涨,服装出口优势不再。外销锐减,内销又十分困难。后者因为前者引起,做了外销而丢了内销。于是产业升级、走品牌化发展之路成为了没有选择的选择。由于热衷承接海外“大订单”和习惯了“来料加工”的工业模式,导致转型显得迟滞和缓慢。如果没有合适的措施改变这种局面,服装产业转移将成为必然。
江苏、山东和福建服装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江苏、山东、福建的纺织服装产业在全国转型得比较早,比较早地走上了品牌化发展之路,因此一批品牌企业当前的市场增长速度非常快。它们以服装节为平台、推手,加快转变产业发展方式和产品结构调整,积极推进服装产业的品牌建设,扩大服装业的影响力。它们利用在大型企业、金融资本、品牌营运经验等多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强时尚创新能力,走差异化发展之路,进一步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些省份还将保持竞争优势,服装产业转移可能性较小。
2.中西部地区
河南和江西服装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是服装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为了承接服装产业转移,河南省、郑州市把服装行业列为省经济支柱产业,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政策,国家服装协会也正式把河南省确定为承接服装产业转移试验区,这些让河南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绝好的战略机遇。在积极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河南服装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河南省服装产业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保持25%以上的高速增长,产业结构逐步完善,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形成了集群优势。江西服装产业采用“量质并举”及“品牌发展”战略,做大服装总量,提升发展层次,实现从“订单加工型”向“品牌经营型”的战略转移。
贵州服装产业不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都处在全国的下游水平,在承接服装产业转移过程中,贵州的优势也不明显,受到交通及其他配套设施的影响,招商引资一直收到限制,因此服装产业整体发展状况较差。
四、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
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纺织服装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必然。为了分析纺织服装产业转移路径,本文选取东中西10省份作为样本,通过比较各个省份的纺织服装产业的静态和动态区位商,发现以下结论:(1)东部沿海地区一直是纺织行业的集聚地,随着商务成本的变动,上海、广东等部分省份的纺织行业产生转移;(2)中部省份是纺织产业转移的重点,安徽和江西是纺织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3)服装产业主要集聚在东部沿海地区,随着商务成本的变动,上海、广东等部分省份服装产业发生转移;(4)中部省份是服装产业转移的重点,河南和江西是服装产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5)受到交通及其他配套设施的限制,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效果不好。
根据上述结论,本文提出推进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工作的对策建议:(1)东部地区要做好纺织服装升级转型工作。东部地区发挥市场、人才、资金、信息等优势,以“优化结构、强化创新、增强服务、培育品牌”为原则,引导纺织产业向高端领域转移,加速产业升级步伐。东部地区重点发展纺织服装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市场推广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纺织总部基地,培育建设全球或区域性纺织服装时尚创意中心、营销中心、贸易中心、品牌中心和购物(消费)中心,以贸易、商业流通带动周边地区和全行业的生产制造。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现有纺织产业集群水平,培育特色区域品牌;进一步加强产业集群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重视发挥东部纺织服装专业市场作用,满足国内外客户一站式采购的服务需求。进一步细化产业分工,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时尚化、差异化终端产品制造业;发展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科技含量高的化纤、产业用纺织品、纺织机械制造业。(2)中部地区做好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工作。中部地区发挥区位、人才、资源等优势,以“发挥优势、积极承接、加强配套、完善体系”为原则,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机遇,重点发展棉纺织、麻纺织、针织、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等加工制造,逐步建立和完善纺织产业制造体系。河南、安徽等棉产区可利用资源优势重点承接东部棉纺织产业转移;江西等地应加快麻纺织生产基地建设;江西、河南可依托粘胶纤维产业的基础,重点推进功能化、差别化粘胶纤维开发生产。(3)西部地区应该完善招商引资的配套措施,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后备军。西部地区发挥资源、能源、劳动力等优势,以“立足资源、发展边贸、突出重点、强化特色”为原则,抓住西部开发战略机遇,发展棉纺织、丝绸、服装及其他特色产业。新疆应利用棉花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快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建设;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甘肃和西藏可利用羊绒羊毛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毛制品;四川、广西、云南等地发展蚕桑生产,扩大茧丝绸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四川、重庆、陕西等省市可适度发展棉纺织、服装业。利用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多、文化多元、旅游资源丰富等优势,大力发展民族服装服饰、藏区藏毯、贵州蜡染、江南蓝印花布等特色产业。西部地区应该进一步完善工商、税收、土地等方面的政策,为纺织服装企业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
参考文献:
[1]高顺成.中部六省对沿海纺织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拟熵权分析[J].纺织学报,2011(4):138-144.
[2]李廷,陈淑英.中国东部地区纺织企业产业转移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1(7):159-161.
[3]刘泽仁,饶绍伦,刘银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基于路径依赖理论视角[J].成 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13-17.
[4]刘泽仁,饶绍伦,刘银锋.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基于路径依赖理论视角[J].成 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0):13-17.
[5]苏云霞,孙明贵.江、浙、沪商务成本构成比对分析及对产业转移路径的影响[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11(7):15-25.
[6]王革非.中国纺织服装业产业转移推力研究[J].丝绸,2011(8):54-57.
[7]杨峻.中国纺织产业转移创新模式的研究[J].纺织导报,2013(9):24-28.
[8]张龙琳,周莉,梁列峰.长江流域纺织产业转移中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J].上海纺织科技,2009(6):1-3.
[9]郑小碧. 基于产业转移成熟度的我国纺织经济发展研究—以浙江省绍兴县纺织经济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1(6):49-56.
作者简介:
曲洪建:(1979-)男,山东烟台人,东华大学和江苏吴江中国东方丝绸说市场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博士后,主要从事产业经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