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娜, 刘 红
(1.安徽财经大学 体育教学部,安徽 蚌埠233041;2.河南大学 体育学院,河南 开封475001)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体育用品制造中心,年产值估计达150亿美元,占世界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额,其中运动鞋超过70%,乒乓球超过80%,羽毛球、羽毛球拍和网球拍等也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0%~80%[1]。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快速发展与产业集群是密不可分的,产业集群以其独特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和创新优势极大地带动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发展。随着国际产业向东南亚的转移,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也面临着价值链层次低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发展瓶颈。基于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态势,进一步提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是实现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的突破口,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产业集群是指以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原则形成的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组织形式[2]。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了一定区域内相关产业相互融合、相互关联的结合体,其展现的核心是产业在相对空间区域内的高集中度。这不仅有利于降低集群内企业的流通和交换成本,形成强劲的外溢规模效益,而且有利于提升整个集群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在测量产业集聚水平的各种指标中,行业集中度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评价指标,也是衡量体育用品产业集聚区域水平和市场竞争程度的重要标志。行业集中度是指某一产业规模最大的n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生产份额、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计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3]。其计算公式为:式中,CRn代表X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的市场集中度,Xi代表X产业中第i位企业的生产份额、资产总计或职工人数等,N表示X产业的全部企业数。行业集中度能够形象地反映产业市场集中水平,并测定产业内主要企业在市场上的垄断和竞争程度[4]。
根据我国产业分析平台和体育产业分类统计口径,本文将对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3大类体育用品产业进行行业集中度分析,找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内在规律。3大类体育用品产业主要包括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器材。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产业分析平台网站(http:∥ci.wefore.com)、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stats.gov.cn)、中国统计信息网(http:∥www.chinayearbook.com/index.htm)、海关信息网(http:∥www.haiguan.info/)、国研网(http:∥www.drcnet.com.cn)、中国服装协会网站(http:∥www.cnga.org.cn)、《中 国 统 计 年 鉴 (2006—2011)》等。
运用式(1)市场行业集中度指标,分别计算出“十一五”期间我国运动服装、运动鞋、运动器材业产品销售收入排名前6位的省(市)所占比重及市场份额之和(表1)。
表1 “十一五”期间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市场集中水平指标情况Table 1 Statistics of Market Concentration Level Indicators of China’s Sports Goods Industry in“The Eleventh Five-Year Plan”
统计结果显示,2006—2010年我国3大类体育用品产业产品销售收入排名前6位的省(市)主要为闽、浙、粤、沪、苏、鲁等,上述6个省(市)所属的体育用品制造业销售收入的市场份额均达到90%以上,从中可以看出这6个省(市)是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的主要集聚区域。
从出口额来看,这6个省(市)体育用品出口额均排在全国前6位,出口总额占全国体育用品出口额的89.88%,是我国体育用品出口的核心地带(表2)。究其原因,这些省(市)均隶属于我国沿海经济较发达地区,区域经济优势明显,表明体育用品业的产业集聚程度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5]。
从我国体育用品主要集聚地和产品分布看:运动服主要集中在上海市、广东省的中山、浙江省的海宁、福建省的石狮等地;运动鞋主要集中在福建省的晋江、莆田,广东省的东莞,浙江省的慈溪、昆山等地;运动器材主要集中在浙江省的富阳、苍南、温州,江苏省的江都、泰州、太仓,上海市等地(表3)。体育用品企业集中态势非常明显,主要产品也基本分布在集聚区域。
表2 2011年6省(市)体育用品出口情况Table 2 Statistics of Sports Goods Export of Six Provinces in 2011
表3 我国体育用品主要产业集群地情况Table 3 Statistics of China’s Sports Goods Industry Clusters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实现了较高程度的专业化水平,呈现出一定的专业集聚化态势,主要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以专业化分工为基础。产业集群企业间紧紧围绕产品链而形成的高度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体系,更具有外向竞争力。我国部分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已经开始逐步完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如:在晋江陈埭镇,运动鞋生产分工细化,工艺过程日益高度专业化,在生产环节上有生产鞋楦、鞋扣、鞋底、鞋带、鞋衬、鞋跟甚至鞋盒等的专门厂家[6]。这种产业集群的专业化分工表现出极高的效率,更符合市场规律。
二是以专业化产品为主业。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普遍具有很强的专业特色,其生产和经营始终围绕特定产业展开,如:福建石狮的彭田村被誉为“运动服装第一村”,全村有200多家企业生产各种运动服装;浙江富阳上官乡是中国“球拍之乡”,集中了300多家企业生产各种球拍;江苏江都武坚镇是中国“球拍之乡”,集中了300多家企业生产各种球拍;江苏江都武坚镇是中国“体育器材之乡”,聚集了体育器材生产企业140余家;福建省晋江市是中国“运动鞋之都”,集中了3 000家生产运动鞋的企业[7]。这些区域都是围绕某一特定的体育产品集聚而成的产业集群。
三是以专业化市场为依托。我国现存的发育相对成熟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都配备较为完善的专业市场体系,这些专业市场不仅是体育企业集群发展的产物,也是体育用品集群向纵深发展的重要依托。如福建省石狮市有8个专业服装批发市场,其中灵秀路的运动服装批发市场有100多家专门批发运动服装的商铺,闻名全国的鸳鸯池布料市场、新兴的亚太纺织面料市场和南洋街布料商业街,汇集了来自东南亚及全国各地1 000多家布料供应商。风里街道与宝盖镇之间形成的辅料专业市场街,有400多家店面[8]。这种产业集群形成的专业化市场,极大地拓展了企业的发展空间。
核心竞争力是产业集群的重要引擎,也是赢得持续发展优势的主要基础。美国著名经济学家C.K.Prahalad和 G.Hamel最早将其定义为“一组先进技术的和谐组合”。显然这里提到的先进技术不仅仅是科技创新,还包括产业内在关联水平、品牌价值等的外在体现。可以把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理解为自主开发体育用品技术、优化产业链、提升品牌价值诸能力的特定组合,是以一定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群体。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指标涉及诸多因素,综合借鉴国际经验和我国产业集群特点,从不同截面选取了品牌集中度、出口依存度、产业关联度、自主创新力、人才竞争力等影响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因子,反映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发展水平。
3.1 品牌集中度较低 品牌集中度是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目前我国评价体育用品品牌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驰名商标与名牌称号。从两者的认定主体看,“中国驰名商标”由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和商标评审委员会认定,“中国名牌”的评价机构是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非常设机构)。从两者国际认可程度看,“驰名商标”得到世界范围内的法律认可,而“国家名牌产品”目前国际上除中国之外还没有其他任何国家评选[8]。从权威性和竞争力看,“驰名商标”更能体现国际认可度和品牌实力,因此本文选取“驰名商标”考察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集群的品牌集中度情况。
统计结果(表4)显示,我国主要产业集群涉及的体育用品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的数量为27个,占驰名商标总数的4.39%,比例不高,与我国被誉为“世界体育用品加工工厂”的地位不符。从地区分布看,呈现各区域间分布严重不均现象,福建明显占优,达到13个,占总数的近50%,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晋江地区,这与晋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运动鞋之都”的地位分不开,也从侧面反映出该集群的影响力。从产品结构看,运动服装、鞋帽占59.26%,居主导地位,体育器材仅占到体育用品驰名商标总数的40.74%,产品结构有待完善。从整体发展来看,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驰名商标数量明显偏少,特别是国际驰名商标尚未实现质的突破,品牌集中度较弱,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表4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省(市)拥有“驰名商标”情况Table 4 “Famous Brand”of China’s Sports Goods Industry Cluster Cities
3.2 出口依存度偏高 出口依存度是指一定时期内国内体育用品出口总值占国内体育用品生产总值的比例,它反映一国体育用品经济活动与世界体育用品经济活动的关联程度,其值越高,表明该国体育用品制造业对国际的依赖程度越高。中国已拥有全球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9]。2008—2010年体育用品外贸出口行业依存度年均达63.1%,最低的2010年达59.8%,最高的2008年竟达67.08%,出口依存度很高。对于出口的过分依赖使我国体育用品行业的发展更多地受制于国外市场,同时我国体育用品制造业的出口市场分布结构极不合理,产品主要集中在欧美发达国家,极易受到这些国家经济波动的影响,增大了体育用品的行业风险。
从出口贸易方式看,我国体育用品出口一般贸易只占出口总额的29.23%,加工贸易达61.11%,其他贸易占9.66%。其中,以一般贸易出口的体育用品主要集中在中低档次上,价格优势明显,但质量竞争力较弱。由于竞争立足于以量求存,市场供过于求,各企业竞相压价,造成产品平均价格远远低于同类世界名牌价格。出口加工贸易主要以贴牌加工为主,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的制造环节,只是凭借大量廉价的基础优势赚取少量费用,尽管出口量很大,但附加值极低,利润十分有限。
这种出口贸易结构极易受到世界产业地区转移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劳动成本优势遇到了周边一些国家的冲击。《体育产业信息》的资料也显示:“耐克已经把自己的部分工厂开始向东南亚转移”“目前世界60%的足球在巴基斯坦生产,那里的制造商多达200家”[10]。这些均表明以往我国体育用品业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已经大大减弱,赖以生计的加工贸易也将受到极大影响。
3.3 自主创新力不强 自主创新力是企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目前世界范围内通常采用R&D活动规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和强度指标(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与销售收入之比)反映一个企业科技能力和核心竞争力[11]。有关统计资料显示:2007年福建省体育用品产业R&D投入经费7.82亿元,投入强度为2.10%;浙江省R&D经费投入量为7.28亿元,投入强度为2.11%;广东省R&D投入量为6.95亿元,投入强度为 2.03%[12]。意大利蒙特贝卢纳运动生产基地R&D投入量达到1.5亿美元,投入强度为10%;耐克等知名体育用品企业R&D投入强度已达到10%~30%[13]。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R&D投入比例明显过低。从国际经验看,R&D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1%以下的企业是难以维持生存的,占销售收入2%的企业可以勉强维持,占销售收入5%~10%的企业才能有竞争力[14]。R&D经费投入水平过低的窘况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影响了产业的升级发展。
3.4 产业关联度过低 产业关联度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推动的程度[15]。健全的产业关联链呈现“微笑曲线”走势(图1),高附加值主要集中在两端——上游的开发和下游的售后服务,也是产业集群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而处于中间环节的组装、加工附加值最低。良好的产业关联度是以“笑脸”低端为基础,不断向上游和下游延伸,逐步占领“笑脸”的两端领域,形成良好的互动循环。
图1 “微笑曲线”示意Figure 1.Smile Curve
我国体育用品产业由于长期市场准入壁垒不高,企业之间仅仅通过模仿性学习就可以完成加工环节,逐步形成了“品种齐全、企业数量众多的横向一体化产业集群模式”[16]。这种模式实质上是众多组装、加工同质企业的零散组合,仅停留在“微笑曲线”的最低端,产品利润较低。造成我国产业集群处于产业链条最低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缺乏产业链间互相协作的深度[17]。目前,优化产业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3.5 人才竞争力不足 人力资源存量水平是衡量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统计结果显示:闽、浙、粤等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达的省份,专业技术人员仅为所有从业人员的3%~5%,而拥有研究生学历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仅占6%~8%[12]。温州市体育用品企业从业人员中达到专业技术职称的只占5.74%,具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从业人员为5.80%,不具有职业资格证书和专业技术职称的从业人员比例为88.48%[11]。与国外相比,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中专业技术人员层次和数量都存在巨大差距。如意大利蒙特贝卢纳运动生产基地就业人员8 600名,而专业技术人员占到80%以上,高学历者达到50%。存在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竞争环境和自身素质的制约,企业的竞争策略依然停留在成本、价格竞争上。因此依靠人才投入实现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升级的步伐仍需加快。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呈现较高的集群化态势,但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指标均处于较低的水平。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瓶颈”体现在:一是产业集群自身定位不明确,品牌层次处于低位,难以形成稳定的上升力;二是产业集群内部创新支撑体系缺位,难以形成强有力的驱动力;三是产业集群外部环境欠佳,难以形成良好的互助力。从长远发展来看,破解产业集群的“瓶颈”,进一步激发产业集群的成本优势、规模优势、创新优势,是推动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4.1 以品牌化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4.1.1 精心培育主导品牌 发达国家产业演进规律显示,产业集群的主导品牌可以让集群的每一个企业都能最大限度地享受到大品牌的溢价;因此,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应充分提升核心企业产品开发创新能力,对集群内的企业品牌资源进行整合,提高主导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名牌效应[18]。一是准确定位品牌位置。产业集群内的主导企业必须首先找准市场缝隙,使企业自身与目标消费者相契合,设计良好的品牌形象,带动目标消费群体对品牌的广泛关注度和认同度。二是提升品牌质量。企业严把质量关,加强对产品技术的研发,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和质量信誉度,带动目标消费群体对品牌产生强烈的信任度。三是强化品牌文化建设。国际知名企业都是以优良的品牌文化引领发展,我国集群主导企业应遵循客观发展规律,以文化延伸品牌号召力,带动目标消费群产生心理归属感,形成持久的品牌忠诚度。
4.1.2 全力打造品牌集群 从世界产业集群演进趋势看,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最终依靠的还是品牌集群的影响力。如:意大利蒙特贝卢纳运动鞋产业集聚区是全球最著名的运动鞋生产基地,全世界80%的赛车靴、75%的滑雪靴、65%的冰刀鞋、55%的登山鞋、25%的直排轮滑鞋产自该地,年销售量超过15亿欧元;英国牛津市“赛车山谷”(Motorsport Valley)是全球享誉盛名的赛车生产集聚区,每年的生产总值达到60多亿英镑,出口总值达36亿英镑[19]。这些一流的集聚区凭借卓越的品牌优势,跻身全球价值链的顶端。目前我国尽管产业集群规模效益可观,但并未形成真正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品牌,这是一种缺憾。从全球产业发展走势看,我国应把全力打造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品牌作为未来发展的生命线,通过不断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加大R&D投入规模和强度,努力提升集群质量,逐步实现“功能和产品的大升级”。
4.1.3 全面整合品牌产业链 致力于产业链的关联化整合和持续性升级是产业集群品牌保持长盛不衰的不二法则。如:美国“纳斯卡山谷”围绕赛车运动产业,形成了集研发、设计、制造、检测以及赛事运营、服务于一体的集群品牌;蒙特贝卢纳运动鞋产业集聚区囊括了运动鞋设计、研发、生产和配送的420家专业化公司,产业关联度极高,长期享受着“微笑曲线”带来的高收益。应该说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品牌化经营的过程,也是致力于品牌价值整合、产业链提升的过程。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应最大限度地挖掘品牌潜在的商业价值:一是以产业价值链为导向,努力打造产业链长、前后向关联度强的产业集群,提升整个产业的行业、空间集中度;二是以产业关联度为纽带,紧紧围绕高质量产品进行优化配套,延伸产业加工深度,提升产业集群协同效应;三是以龙头产品为核心,集中生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以及对规模效益反应敏感的产品,使生产能力向优势产业集中,以提高产品生产的集中度,增强产业整体竞争力,壮大产业规模经济效应。
4.2 以创新体系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4.2.1 以资本创新为着力点 近年来,体育用品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关联性趋于紧密。产业演进规律显示,资本创新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活力,具备资本创新优势才能推动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稳定发展;因此,为了促进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良性发展,应建立适应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多层次资本创新体系。一是风险投资。鼓励有条件的大型民营企业进入体育用品高新技术领域的运作,同时积极组建高素质的风险投资家队伍,逐步提高体育用品高新技术产业风险投资的成功率。二是金融支持。从政策性上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体育用品企业技术创新,并从各个层面给予有效的利率优惠,降低甚至免除产业集群中的企业投资贷款的利息,从而增强产业集群内企业的竞争实力。三是优惠政策。实行刺激长期资金投向体育用品业的税务优惠,鼓励社会投资者投资体育用品业的有关个人所得税和资本所得税的优惠,鼓励股权投资而非债务的税务政策。
4.2.2 以服务创新为依托点 发达国家产业集群的经验显示,完善的服务体系是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中恰恰忽视了这一重要环节,霸王条款、粗线条化服务比比皆是,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影响力。从长远发展看,建立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是保证我国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重要依托。一是积极引导有序的产业集群创新,设立专门的创新管理机构,有效管理产业集群内的各类创新活动,并积极为创新活动提供最直接的创新服务和有效支持。二是积极引导创新科研机构与产业集群形成良好的互动与联系,通过科研机构入驻产业集群地,或是扶持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共同构建企业集群共享的公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实现产业集群企业技术知识、信息的全力保障。三是建立和完善专业市场,大力发展技术交易市场、中小企业创新孵化器、企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开通金融服务的“绿色通道”。
4.2.3 以人才创新为支撑点 产业的竞争最终归结为人才的竞争[20]。劳动力向人力资本创新发展转变已成为体育用品业摆脱劳动密集型产业束缚的重要动力。从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现状看,突破家族式的管理困境已刻不容缓;树立创先理念,强化创新人才培养已是大势所趋。借鉴国际经验,途径主要有三:一是营造宽松的氛围,加大投入力度,引进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二是互借,通过集群优势人才的互补,使企业间的人力资源潜力得到充分挖掘,共同提升产品发展空间;三是培训,采用“送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加大产业人力资本投入,逐步实现产业由简单劳动密集型向智力劳动密集型转移。
4.3 以环境优化提升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4.3.1 以创新环境引导产业集群 良好的创新环境伴随着产业集群的各个阶段,是产业集群长期保持稳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一般都通过建立互为牵制、互为协调、互为促进的创新环境,实现对产业集群的立体化引导。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离不开创新环境的优化。首先,制订和执行创新的分配政策和法律保障,为产业集群的升级提供创新支持政策。其次,积极引导社会创新服务中介机构进行优化管理。针对我国中介服务存在的弱点,逐步实现功能健全化、组织网络化、服务一体化,进一步改善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创新环境。再次,着眼国际市场,打造全球对话平台,追踪国际体育用品技术发展趋势,构建积极的体育用品出口贸易预警与应对机制。
4.3.2 以经营环境指导产业集群 经营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以及产业集群的创新发展。目前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中企业行为不规范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化发展;从长远发展来看,必须下大力气、花大工夫,建立良性竞争的经营环境。建立统一的行业管理,即加强质量监控,统一质量标准、产品价格,杜绝过度机会主义形成的无序竞争现象。建立和完善技术许可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鼓励产业集群成员企业的创新活动,提高他们正当竞争和法律保护的意识。加强执法的力度,对违反市场经济规律的侵权行为予以最坚决、最严厉的打击。
4.3.3 以文化环境引领产业集群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触发产业集群创新的环境因素是文化[13]。文化以其良好的凝聚力引领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各企业间的相互关系逐步趋向稳固,集群文化所形成的环境氛围带来了沟通的便捷性和灵活性,极大地推动着集群内要素资源的快速扩散和流动。作为一种隐含的积淀类经验,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独特文化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必须立足于文化环境的优化,通过营造健康稳定的氛围,着力打造积极向上的集群文化,增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内部的竞合力。
[1] 席玉宝,刘应,金涛.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体育科学,2005(6):22-25
[2] 石忆邵.企业群落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2(4):41 -46
[3] 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高新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4(5):706-714
[4] Clancy P,Malley E,Connell L,et al.Industry Clusters in Ireland:An Application of Porter’s Model of National Competitive Advantage to Three Sectors[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2001,9(1):7 -28
[5] 陈颇,赵恒.中国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聚程度变动趋势的定量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1):56-61
[6] 谢立新.产业集群产生和演进:泉州的实践与思考[J].发展研究,2003(11):50-52
[7] 杨明,王新平.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升级模式及其实施构想[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6):504-508
[8] 福建省工商管理局.驰名商标与中国名牌的区别[EB/OL].[2013 -01 -20].http:∥www.fjaic.gov.cn/
[9] 2001年中国体育用品联合会工作报告[EB/OL].[2013-01 -20].http:∥csgf.sportshow.com.cn/
[10] 石武,郑芳.欧美职业体育联盟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1):16-18
[11] 吴宝升.温州市体育用品制造业情况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7):15 -18
[12] 王德平,陈建华,任宝莲.闽、浙、粤体育用品产业创新能力的评价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9,29(8):73 -81
[13] 杨明,潘冬法.我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创新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10):1-6
[14] 常建坤.技术创新推进我国传统产业升级改造[J].中国流通经济,2006(5):38-39
[15] 刘步光.产业关联度与产业链[EB/OL].[2013-01-20].http:∥www.jgjy.gov.cn
[16] 程学童,王祖强,李涛.集群式民营企业成长模式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266-267
[17] 邵明虎,李建设.区域体育用品制造业产业集群实证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9(4):1-3
[18] 姜同仁,钱杰.中部崛起战略机遇中安徽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发展创新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31(2):53-58
[19] 鲍明晓.财富体育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62-64
[20] 梁希,霍峰.浅析福建省晋江地区体育用品产业集群化[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0):46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