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效益分析

2013-12-10 07:27尤军杜江
创新 2013年2期
关键词:重工业劳动生产率产值

尤军 杜江

目前,关于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研究文献很多,笔者把这些文献归纳为两个方面:

一是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之间的作用关系,研究成果有三种:第一种是由蒋振声、[1]李继云、[2]李世彬[3]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产业结构演进是引起经济总量变化的原因;第二种是由赵春艳[4]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我国经济增长对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显著,而后者对前者的影响在统计上不显著,我国经济增长模式是需求导向型的;第三种是龚仰军[5]提出的,他认为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变动还没有显现出明显的因果关系。

二是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是否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现有的研究绝大多数认为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是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的,代表性的文献有龚福麟、[6]夏亮[7]等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主要依据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比重以及就业比重的变化趋势是否相协调。

本文着重利用钱纳里等人提出的产业结构演进的标准模式与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路径进行比较,分析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

一、中国产业结构演进的状况

(一)产业结构演进的标准模式

国际上比较常用的是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提出的产业结构演进标准模式,该模式包括产值标准结构(见表1)、劳动力标准结构(见表2)和比较劳动生产率模式(见表3)三个子体系。比较劳动生产率是产业产值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与劳动力占国民总劳动力的比重的比值,数学表达式为:

其中CIi为第i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Yi、Li分别为第i产业的产值和劳动力人数;Y、L分别为国民经济总产值和总劳动力人数。

表1 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产值标准结构

表2 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劳动标准结构

表3 钱纳里、艾金通和西姆斯比较劳动生产率模式

由上面的标准模式可以看出,在经济不发达阶段,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100美元左右时,由于农业为传统部门,此时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绝大部分份额,其比较劳动率通常比较低。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技术的进步,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大于第一产业,这使得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由于此时第三产业规模有限,其对第一产业劳动力的吸收较小。这一现象可以由表中人均生产总值从100美元上升到200美元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当经济进一步发展和第三产业的规模扩大时,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加速转移,由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仍比第一产业大很多,这使得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下降较快,从而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有一定下降幅度,但基本保持稳定,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呈持续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可从人均产值从200美元到1000美元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当国民经济高度发展时,三次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趋于均衡,此时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劳动生产率基本一致,产业结构达到最优化。

表4 1990~2011年我国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就业结构以及比较劳动生产率

(二)中国三次产业演进路径分析

为反映1990~2011年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处于钱纳里标准模式中的哪个阶段,笔者将1990~2011年我国的人均产值折算为1964年的美元水平。根据钱纳里等人的产业结构演进标准模式,我国1990~2011年间,产业结构演进主要发生在其标准模式的第二阶段和第五阶段之间。有了这个参照标准,笔者可以方便地比较我国产业结构在演进过程中与标准模式的差别。

由表4可知,从产业结构的演进上看,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相应数值不断上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我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的升级。但进一步分析可知,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比较劳动生产率都大幅低于标准模式中第一产业相应的数值,而就业比重高于标准模式中相应数值;我国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大幅高于标准模式中对应数值,而其就业比重与标准模式中的数值相差不大,这使得我国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大幅高于标准模式中的相应数值;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低于标准水平,就业比重略低于标准模式相应数值,这导致我国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比标准水平低。

从我国三次产业自身演进的路径上看,我国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从1990年的27.1%下降到2011年的10.1%,下降幅度达到了63.1%,与此同时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从1990年的60.1%下降到2011年的34.8%,下降幅度为42.1%。由于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下降速度快于其就业比重下降速度,因此第一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在2011年比1990年下降了35.6%,这表明我国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在向其他产业转移过程中并没有大幅提高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关于这种现象,我国部分学者借助于国外关于劳动力流动的选择性理论,认为我国大量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外流,特别是大批青壮年和受教育水平较高的劳动力外流造成农村的“精英流失”,加速了农业劳动力妇女化和老龄化趋势,从而导致土地闲置,使得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下降(黄平,1997;石磊,2005)。

我国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自1990年以来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变化,变化的分水岭为1997年和2003年,这一变化与我国的产业发展政策有关。由于我国工业化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差很大,为尽快实现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现代化,我国一直把发展重工业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战略目标。但我国现有的经济实力尚不能支撑大规模重工业的发展,这导致我国经济结构出现畸形,当这些问题达到社会无法容忍的程度时,国家将被迫限制重工业的发展,缓解产业结构的失调。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将导致单位资本吸纳的劳动力减少,[8]因此第二产业的就业比重与产值比重严重失调,从而导致第二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出现虚高。

虽然我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自1990年以来有大幅度上升,但还是低于标准模式中的数值,特别是产值比重上升的速度慢于就业比重上升的速度,从而使得第三产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较低,这说明我国第三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被迫吸收了过多的劳动力。

(三)中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存在失调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相差比较大。由于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资源构成、社会制度、传统文化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与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存在差别,虽不能完全断定我国产业结构在演进过程中存在失调问题,但我国当前某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是不争的事实。

我国产业结构失调尤其表现在轻重工业结构失调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调整轻重工业结构上做过很大努力,使得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从1978年的43%上升到1985年的47.4%,之后10多年也基本保持了协调发展的趋势。到20世纪末,我国工业结构出现了明显的重工业化发展趋势。1999~2008年,轻工业产值比重由41.9%下降到28.9%,重工业比重比改革开放前还高。[9]林毅夫等人认为我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导致单位资本吸纳的劳动力减少,农业从业人员增加,农村收入水平下降,城乡消费差距扩大。[8]

综合上面的分析结果,笔者认为,我国的产业结构自1990年代以来虽然在整体上升级比较快,工业化进程迅速,但这是以产业结构非正常演进为代价换来的。我国产业结构非正常演进使得产业结构失调,这导致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要素得不到充分利用,从而造成了我国巨大的资源浪费。

二、中国产业结构失调的原因

(一)中国产业结构失调的两大原因

第一是改革开放前,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长期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这为产业结构的失衡形成了深厚的根源。第二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对计划经济时期产生的产业结构失衡调整不彻底,反而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提出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失衡得不到调整。

林毅夫认为,如果一个国家采取赶超式发展战略去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度超越于当前阶段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或企业,那么这些优先发展的部门由于违背了比较优势规律将缺乏自生能力,而政府为维持这些优先部门的发展,将被迫给予其政策优惠,从而也抑制了非优先部门的发展。[10]当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力要素丰裕而资本要素稀缺的要素禀赋结构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难免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调。

(二)导致中国产业结构失调的具体机制

我国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使得各地方政府偏向于发展当地的重工业,由于重工业的发展超越了当地的要素禀赋结构,使得这些部门不具备比较优势,它们的发展也缺乏自生能力。政府为维持优先发展部门的发展,不得不采取歧视性政策,抑制初级原料和中间产品的价格,并对优先发展部门的产品实施垄断价格。重工业的优先发展使得单位资本吸收的劳动力减少,大量劳动力闲置在其他产业,极大地降低了非优先发展部门的生产效率,这是导致我国第一产业发展不稳,第三产业发展不足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发展过程中承接了国外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因而这些地区的重工业比重一般比较低,劳动力的报酬相对较高,从而吸引了中西部地区大量的劳动力。虽然东部沿海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资本,但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大量向东部沿海地区转移,使得要素禀赋结构升级缓慢,该地区产业缺乏升级的压力,从而一直保持着粗放型发展方式,这是导致我国制造业不强以致我国第二产业不强的重要原因。

以上推论在现实经济数据中反映十分明显。2007年,我国重工业的比重为70.5%,轻工业的比重为29.5%。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浙江省,重工业比重为57%,轻工业比重为43%;位于中部地区的湖北省,重工业的比重为70.5%,轻工业的比重为29.5%;位于西部地区的四川省,重工业比重为68.3%,轻工业比重为31.7%。从上面的数据可知,全国的重工业比重远大于轻工业比重。从地区上看,人均收入水平高的浙江省轻工业比重与重工业比重的差距较小,而人均收入水平低的中西部地区的湖北省和四川省的重工业比重却远超于轻工业比重。从浙江省制造业的结构上看,纺织服装、电子元件、玩具、陶瓷和家具等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占有绝大部分比重。而中西部地区由于轻工业发展的不足,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吸收不够,每年都有几千万农民工前往东部沿海地区就业。

三、关于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产业结构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密不可分的,确切地说,经济增长的方式能够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机制和社会机制对产业结构变化产生巨大影响,有时这些影响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起到主要作用。

林毅夫等人认为,发展中国家应该放弃赶超战略,代之以符合自身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使得要素禀赋结构以可持续最快的速度提升,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空间以最快的速度扩展。[10]同时他还指出,我国的目标增长方式应当是能够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的增长方式,而不是长期以来采用的资本和土地密集型的增长方式。[11]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比较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并且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优化升级有积极作用。

(二)抓好产业转移机遇

由于产业转移能使发达地区比较劣势产业收缩和新兴产业崛起,并且让落后地区移入或采用先进的生产函数,有助于产业转移地区产业的成长与结构的转换。因此,通过地区间产业的转移能够促进各自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产业转移的发生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地区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阶段;第二,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已经具备了这两个条件。

樊纲认为,我国产业转移主要是指制造业的转移。[12]笔者也十分同意这个观点,因为我国产业结构失调与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的布局不均衡相关。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过几十年的资本要素积累,要素禀赋结构有了较大的提升,已经具备发展与其要素禀赋结构相当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能力。但是,由于外来劳动力的大量流入,东部地区长期享受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因而劳动密集型的轻型制造业大量存在。而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长期偏重于重工业的发展,因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发展不足。因此中西部地区应该抓住机遇做好东部产业转移的准备,承接符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制造业。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东部地区转移出去的产业应该是低于要素禀赋结构的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因此中西部地区承接的也是这些制造业。抓好产业转移机遇,不仅能使我国地区间制造业布局不平衡的问题得到缓解,而且我国产业结构失调的问题也能够得到极大改善。

[1]蒋振声,周英章.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变动效应——中国的实证分析与政策含义[J].财经论坛,2002,(3).

[2]李继云,孙良涛.云南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5,(8).

[3]李世彬,赵立冬.黑龙江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学术交流,2006,(8).

[4]赵春艳,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进关系的研究——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8,27(3).

[5]龚仰军.产业结构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龚福麟,万俊海.论我国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的不可逾越性[J].商业经济,2006,(8).

[7]夏亮.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及特征分析[J].黑龙江对外贸易,2010,(1).

[8]林毅夫,陈斌开.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与城乡消费不平等[J].浙江社会科学,2009,(4).

[9]陈佳贵.调整优化经济结构 促进发展方式转变[J].政府经济管理,2010,(4).

[10]林毅夫,刘培林.经济发展战略与公平、效率的关系[J].中外管理导报,2002,(8).

[11]林毅夫,苏剑.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J].管理世界,2007,(11).

[12]樊纲.产业转移主要指制造业的转移[J].新闻前哨,2008,(11).

猜你喜欢
重工业劳动生产率产值
6口塘出虾43000斤!产值超100万元,“万亩虾塘”的成功密匙你了解了吗?
2020年阿根廷大豆产值将达205亿美元
“一米菜园”有颜值更有产值
中国劳动生产率及其区域差异的时空演变*
应该重视提高我国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斯大林工业化思想论析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浅论我国前四个五年计划对当代改革的启示
中国劳动生产率增速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劳动生产率仅为美国的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