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通道经济 培育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2013-12-10 07:27:44莫晨宇
创新 2013年2期
关键词:增长极少数民族培育

莫晨宇

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包括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广西等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云南、贵州、青海等3个多民族省份)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各项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尽管如此,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仍远落后于东部发达省市和中部地区,要从根本上缩小差距,该区域必须培育符合实际的自我发展能力。

一、西部民族地区培育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意义

(一)经济增长的要求

根据表1,纵向上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近10余年来经济增长迅猛。按绝对数计算,与2000年相比,2011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人口仅增长8.66%,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10.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31.83%,进出口总额增长776.11%,固定资产投资更是在国家政策的倾斜和支持下,增幅高达1214.82%。然而,横向上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仍不尽如人意。2011年与2000年相比,除固定资产投资享受大量优惠,占比有明显增加外,其余经济指标占全国的比重变化不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略有倒退。整体来看,经济指标与土地面积、人口比重不相适应。事实证明,国家给予该区域的投资和优惠不可谓不多,但效应并不明显。该区域的经济发展与东、中部地区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要实现该区域经济大发展,必须培育自我发展能力,形成自我推动力。

表1 西部民族地区经济增长部分指标对比

(二)社会稳定的保障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多民族聚集的区域,其中,云南有少数民族52个,贵州有47个,广西有12个世居民族,而且,内蒙古、新疆、西藏、广西、云南与亚洲部分国家接壤。由于历史原因,该区域经济发展的起点较低,要想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及国内外贸易的高增长难度较大。起点低、增长难,多种社会矛盾凸显,阻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这些矛盾的解决必须依靠自身培育自我发展能力,提升稳定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让当地人民切实体会到安定。

(三)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根据2010年年末国家统计局统计的全国资源状况表明,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然资源拥有量相当大,其中,铬矿石储量占全国同类资源的比重达70%,锌矿、铝土矿超过50%,天然气、煤炭、锰矿石、铅矿超过40%,其余资源储量也比较大。内蒙古的铅矿储量位居全国第一,天然气、煤炭、铜矿、锌矿第二,铬矿石、硫铁矿石第三,铁矿石第五;新疆天然气第一,石油第二,煤炭第三,钒矿、人均水资源量第四;西藏铬矿石、水资源总量、人均水资源量均为第一,铜矿第五;广西铝土矿石第一,锰矿石、高岭土矿石第二,钒矿第三;云南锌矿第一,铅矿、磷矿石第二,铜矿第三,水资源总量第五;贵州锰矿石、铝土矿石、磷矿石均为第三;青海人均水资源总量第二。①参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又大多属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区域,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沙化现象严重,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培育自我发展能力,意识到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并付诸实践,合理配置资源,有效保护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通道经济对培育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影响

培育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多种多样,在西部少数民族8个省区中,5个省区与亚洲部分国家接壤,地理位置特殊,有作为跨境通道的优势,国家和地方政府也都希望能依托通道发展经济。进一步来看,要切实培育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仅依靠通道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发展通道经济。

(一)培育经济增长点,促进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培育

通道经济的发展首先要有增长点作为基础。1950年代法国经济学家佩鲁(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提供了“点”的依据,该理论重视“极”的效应,关注创新。佩鲁认为,领头产业的带头增长,通过支配和扩散效应、投入产出关系、市场竞争和价格联系,将使它的前后向、旁侧联系产业以及有关的企业从中受益,并有可能使相关产业或企业进一步聚集,形成大型产业群或产业联合体,继续扩大这种增长效应。之后,英美学派的发展经济学家赫希曼(A.0.Hirschman)提出了“经济进步不会在所有地方同时出现,而且它一旦出现,强有力的因素必然使经济增长集中于起点附近地域”,进一步把“增长点”或“发展极”看成城市等地理单元。[1]这就意味着,发展通道经济的初级阶段首先是确定增长极,它将促进西部少数民族后发展区域培育适应经济发展需求的经济增长点,奠定发展的基础。

(二)完善轴线建设,推动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发展通道经济强调通道的作用,1960年代初,沃纳·松巴特(Werner.Sombart)等学者提出了生长轴理论,为“轴”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德国莱茵河沿岸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走廊等经济通道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则用实例证明了经济通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多属于后发展区域,只有连接各增长极的重要交通干线建立,辅以通讯、制度等“软轴线”的完善,才会将已有的区位优势进一步发挥,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多方面沟通,从而使产业和人口向交通线聚集并产生新的经济增长区域,以此全面带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三、发展通道经济,培育西部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对策

(一)明确增长极,发挥极点的聚集和扩散效应

增长极的明确需要确定领头产业。具备能源、矿产优势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通过综合发展能源化工,使能源化工产业成为该区域的领头产业之一。可以省区内综合发展,比如贵州煤炭、磷矿和稀土矿资源丰富,可以综合发展煤、磷、稀土、电一体化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实现充分发挥能源矿产优势、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传统产业升级的目标。还可以省区间合作发展,比如内蒙古和新疆的煤炭资源都很丰富,可以效仿云南锡业集团与内蒙古联合开发林西矿产,利用先进技术、设备和经验,进行深加工,提升竞争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还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和水能,不但可以作发电用,还可以作为清洁能源在其他领域使用。另外,该区域自然风光秀美旖旎、人文景观独特绚丽、少数民族风情神秘多样,可加强旅游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又一领头产业。

除了领头产业,还需要确定中心城市或区域。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里,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其中的南宁市为2010年前50座最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防城港市为2010年综合增长竞争力10强城市之一,[2]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整体竞争力逐渐提升,特别是依托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从城市建设到经济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作为西南民族地区的重要发展区域之一,可起到增长极的聚集和扩散效应。另外,内蒙古的包头市、鄂尔多斯市、呼和浩特市都是2010年我国前50座最具竞争力10强城市,同时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也是综合增长竞争力。[2]除了对本省区起到经济带动作用,还可以发挥竞争优势、辐射周边,成为西部少数民族省区的又一增长极。各省区的省会城市也要利用自身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口中心的优势,打造各自的增长极,发挥辐射带动经济发展的效应。

(二)构建交通通道,扩大增长极效用

首先,要充分发挥已有交通干线的作用。要提升已有的各省区的省会(首府)城市、重点城市之间的铁路、公路和航空网络的运力,提高使用效率,减少空置成本。例如,青藏铁路自2006年7月开通运营到2010年底,共运送旅客1426万人、运送货物1.23亿吨,[3]运量与东部地区的铁路相比,相距甚远。虽然有民族、地理、气候、习惯等因素影响,但经济不发达是闲置率高的重要因素,充分发掘其运力与经济发展将形成互为促进的机制。其次,要继续完善交通主干线的建设。已有的交通主干线主要连接能源、矿产丰富,产业、人口密集的重点城市,它们确实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及今后,这些线路仍是发展的重点,同时还要加强重点城市对外联络的线路建设,包括省区内外甚至跨国的交通线路建设,比如广西具备“沿江、沿海、沿边”的区位优势,要加大力度完善西江黄金水道、北部湾港口群、出海出边通道的建设。通过对交通主干线的完善,带动交通轴线周边更多地方实现更大发展。再次,要逐步构筑交通支线并不断发挥其效能。增长极、交通主干线、交通支线的渐进式发展是遵循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当增长极、交通主干线逐步发挥聚集、扩散效应,产生经济实效后,交通支线的构筑将进一步把这一成果复制,通过支线传递,甚至成乘数效应扩大且循环进行,最终随着交通支线的扩展,实现整个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协同发展。

(三)完善其他“软通道”,促进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

发展通道经济关键要借助通道,带动全区域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从而推动经济的整体发展。这是一项涉及多部门、多地区合作的系统工程,因此,在逐步构建交通通道的同时,还要完善其他“软通道”。

一是通讯通道。至2011年年末,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4.47%,但固定电话用户数、移动电话用户数和互联网上网人数均低于人口占比,互联网普及率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通讯通道的建设急需加强。交通通道的畅通可以保证人流、物流的便捷流动,而信息的交流则需要通讯通道的完备作为保障。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必须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通讯设施的建设,确保先进通讯方式为更多人使用,并转化为更大的经济效益。

二是制度通道。民族地区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主要关注两方面:一是民族问题。培育区域自我发展能力,要在自身实际基础上进行,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区域,在制定政策、发展经济、完善通道等方面,重点要考虑到民族习惯、禁忌,才能在安定、稳定的环境下发展经济。二是激励机制的制定问题。要提高区域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要逐步完善人才引进、技术创新、产业优化及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对于能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工献力量的人才、先进而适合区域发展的技术、有民族特色的产业、利于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措施,要有奖励、优惠等机制促进其进一步发挥作用。

[1]曾坤生.佩鲁增长极理论及其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1994,(2).

[2]倪鹏飞.2011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3]佚名.交通运输业成就卓著——“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七[EB/OL].[2012-10-25].http://www.stats.gov.cn/tjfx/ztfx/sywcj/t20110304_402707886.htm.

猜你喜欢
增长极少数民族培育
打造『农业硅谷』和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创新实践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0-14 07:30:52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西海岸增长极
商周刊(2017年7期)2017-08-22 03:36:21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南部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
中国火炬(2014年3期)2014-07-24 14:4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