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近十年来古代小说研究中文化学方法的运用
——以2000-2012年小说论著和博士论文为中心

2013-12-10 09:42··
明清小说研究 2013年3期
关键词:博士论文出版社小说

· ·

自从二十世纪初期以来,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入,学科划分渐趋细密,这给很多学科尤其是一些新兴学科的发展带来契机。但是,久而久之,学科划分过细所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暴露出来,那就是在学术研究上造成视角的单一,视野的窄狭,缺乏综合研究。

为克服这种弊端,早在二十世纪上半叶,有些学者就注重采用文化分析的方法开展研究,以陈寅恪分析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为例,他结合唐代的门第文化论述张生对莺莺始乱终弃的原因。陈氏《元白诗笺证稿》第四章《艳诗及悼亡诗》所附《读莺莺传》认为,唐代的仕和婚之间存在矛盾,“唐代社会承南北朝之旧俗,通以二事评量人品之高下,此二事,一曰婚,二曰宦,凡婚而不娶名家女,与仕而不由清望官,俱为社会所不齿。”崔莺莺出生于寒门,与崔莺莺结合,不会给张生的仕途带来任何帮助。在唐代这样一个特定社会背景下,张生为了仕途抛弃崔莺莺,“时人多许张为善补过者”(《莺莺传》)。我们如果不了解唐代的历史,对于《莺莺传》中张生与莺莺的悲剧结局很难做一个合理的解释。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学史研究中广泛流行文化学研究方法,将古代文学置于古代文化的宏阔背景中加以考察,探求宗教、思想、制度、民俗等与古代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意在打破学科之间的划分、打破国与国之间的界限,提倡综合研究、整体研究与比较研究。首开起端的是程千帆先生和傅璇琮先生,他们都是从科举与文学关系的角度入手的。程千帆先生1980年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作者着重阐述行卷制度的由来和文化背景、论述进士行卷对唐诗的影响,注重在广阔文化背景下研究唐代文学。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将唐代文学与科举关系的研究推向另一个高度。这部书旨在以科举作为中介环节,把它与文学沟通起来,研究唐代士子的生活道路、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考察唐代文学形成、发展的文化环境,这样的学术思路、研究方法很快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同,中国文学史研究中文化学方法迅速升温、普及。

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领域,文化学研究方法也得到广泛运用。笔者试以2000—2012年之间正式出版的古代小说论著以及尚未出版的博士论文为中心,考察近十年来古代小说研究中文化学方法运用的整体状况及其特点,分析其价值、意义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于近十年来古代小说研究中文化学方法运用的整体状况,根据笔者初步统计,2000年至2012年,相关专著、博士论文共有143部(篇),总体看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古代小说与文化的整体研究。吴士余著《中国文化与小说思维》(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通过探寻民族文化心态、价值观念、民族群体思维方式,进而分析中国小说思维的范畴和结构形态,阐述中国小说美学传统的演变和发展脉络。陈洪著《浅俗之下的厚重———小说·宗教·文化》(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从文化角度分析在古代小说创作、传播、接受过程中,有关文化背景、文化传统、文化层面、文化变异、文化反馈等方面的问题。杜贵晨著《传统文化与古典小说》(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所收论文大都与传统文化的思考相关。上编各篇侧重传统文化影响于古典小说纵向的若干线索的探讨;下编诸文主要是从经史诗文入手的作家、作品散点的考论。曹萌著《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通俗小说模式研究》(延边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探讨传统文化尤其是史家文化、园林文化、儒家文化、交通文化、社会思潮等对古代小说题材、人物、情节、结构等模式的影响。刘书成著《文化视角下的中国古代小说》(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版)考察古代小说文化的理论认识、古代小说与宗教文化、古代小说文化内涵的特性等。万晴川主编《中国古代小说文化学教程》(中国言实出版社2008年版)提出“古代小说文化学”的概念,就古代小说与儒家文化、佛教、道教、民间信仰、民间宗教的关系等问题进行论述。从古代小说与文化的整体研究入手的还有王意如著《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透视》(文汇出版社2006年版)、王平《古典小说与古代文化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郭瑞林等著《四大古典名著文化巡礼》(线装书局2008年版)、梁爱民著《中国小说观念的嬗变及其文化精神》(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等。

有些论著就特定时代的小说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加以探讨,业师卞孝萱教授著《唐人小说与政治》(鹭江出版社2003年版)、王汝涛《唐代小说与唐代政治》(岳麓书社2005年版)分析唐代政治与小说的关系,从政治层面解读小说,同时以小说证史、补史。拙著《唐代小说与中古文化》(台北:文津出版社2000年版)、《唐五代小说的文化阐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关四平著《唐代小说文化意蕴探微》(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版)力图发掘唐代小说的文化意蕴。余丹著《宋代文言小说的文化阐释》(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从宋代特定思想文化背景的角度探寻宋代文言小说中包蕴的丰富文化内涵。曹萌著《明清小说的文化批评(明代卷)》(研究出版社2001年版)、《明清小说的文化批评(清代卷)》(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皋于厚著《明清小说的文化审视》(学苑出版社2004年版)、新加坡学者辜美高著《明清小说与中国文化丛论》(新加坡青年书局2009年版)分析明清两代小说文本和小说理论现象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艺术价值、人文精神等。王喜绒著《比较文化视野的形成与近代小说的勃兴》(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对中国小说在近代走向勃兴的原因进行全新探讨,指出比较文化视野是这一语境中不可缺失的关键性话语。魏文哲著《清末小说与时代思潮之互动》(华东师范大学2004届博士论文)重点研究清末小说与其时代思潮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

(二)儒佛道文化与古代小说。这方面的专著较多,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评述:

1、整体研究。孙逊著《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包括巫与古小说、魏晋南北朝志怪和古代鬼神崇拜、古代的情僧传统和古代遇仙小说的历史演变等内容。王立著《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将佛经与小说联系起来,探讨宗教民俗文献与小说母题的关系。吴光正著《中国古代小说的原型与母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探究中国古代小说中11个宗教故事在文化学、叙事学层面的意义与价值。郭辉《明清小说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研究》(南开大学2010届博士论文)、田冬梅《明代世情小说中的僧尼形象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2届博士论文)对明清小说中的僧尼形象进行分析。

笔记小说是唐五代小说的主要类型之一,刘正平著《宗教文化与唐五代笔记小说》(复旦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从宗教文化角度对笔记小说开展研究。万晴川著《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宗教及帮会之关系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探讨古代小说家视野中的教门和帮会、古代小说对教门和帮会的影响等。陈国学著《红楼梦的多重意蕴与佛道教关系探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探讨《红楼梦》的多重意蕴,阐述《红楼梦》整体上的性灵文学色彩与宗教思想的关系。黄东阳著《世俗的神圣:古典小说中的宗教及文化论述》(台湾学生书局2011年版)将古典小说视作文化研究的文献数据,用“主题”去开发中华文化中重要的思维及概念。吴光正著《神道设教:明清章回小说叙事的民族传统》(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对明清章回小说的叙事传统进行理论建构,并试图在此基础上进行还原解读。

有些学者就小说名著与宗教文化的关系进行论述,如黄洽著《〈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山东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张伟丽著《〈阅微草堂笔记〉之宗教文化研究》(南开大学2009届博士论文)等。

2、佛教文化与古代小说。王立著《佛经文学与古代小说母题比较研究》(昆仑出版社2006年版)、刘惠卿《佛经文学与六朝小说母题》(陕西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从母题的角度切入,研究佛经文学对六朝小说的影响。陈洪著《佛教与中古小说》(学林出版社2007年版)就佛教与中古小说的内在因缘及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发掘。

夏广兴著《佛教与隋唐五代小说——隋唐五代佛教之流布与汉译佛典对小说创作之影响》(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俞晓红著《佛教与唐五代白话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孙鸿亮著《佛经叙事文学与唐代小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等专论佛教文化对隋唐五代小说的深层影响。张乘健著《红楼梦与佛学》(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则从佛教文化的角度分析《红楼梦》。

3、道教文化与古代小说。作为中国本土文化,道教文化与古代小说的关系逐渐受到学界重视,刘敏著《天道与人心:道教文化与中国小说传统》(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黄勇著《道教笔记小说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苟波著《仙人仙境仙梦:中国古代小说中的道教理想主义》(巴蜀书社2008年版)等对此加以探讨。万晴川著《房中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古代小说与方术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张辟辟《宋前志怪小说与方术》(湖南师范大学2012届博士论文)分别从房中文化、方术文化的视角,探讨中国古代小说的思想内涵及艺术特征。

程丽芳著《神仙思想与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考察神仙思想对汉魏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与六朝小说相比,唐传奇在思想、艺术上逐步走向成熟。在唐传奇发展历程中,道教文化的影响不可忽视,徐翠先著《唐传奇与道教文化》(中国妇女出版社2000年版)、罗争鸣著《唐五代道教小说研究》(复旦大学2003届博士论文)、曹晋秀著《唐传奇的道教文化观照》(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年版)在此领域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盛莉《〈太平广记〉仙类小说类目及其编纂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郭健著《取经之道与务本之道:〈西游记〉内丹学发微》(巴蜀书社2008年版)分别就《太平广记》中仙类小说类目及其编纂、《西游记》蕴涵的道教内丹学加以阐释。

4、儒家文化与古代小说。赵兴勤著《古代小说与传统伦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探究古代小说与传统伦理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化发展。何轩《儒家文化与晚清新小说的兴起》(华中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以梁启超作为论述中心,考察儒家文化对晚清新小说兴起的影响。赵兴勤著《理学思潮与世情小说》(文物出版社2010年版)以《金瓶梅词话》为研究对象,全方位地剖析理学异端学说对世情小说的引发、情节构筑以及对世情小说内容的制约。儒学不但影响了小说家的创作意识、审美观念,而且影响了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设计、结构安排等各个方面,刘相雨著《儒学与中国古代小说关系论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对此加以阐述。赵华《清末十年小说与伦理》(曲阜师范大学2011届博士论文)通过对清末夫妇、父子、君臣关系这三伦嬗变的考辨,梳理出清末小说与伦理变革互动同构的历史轨迹。全贤淑《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诚信观念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则对明代白话短篇小说中蕴涵的、作为儒家文化重要内涵之一的“诚信”进行分析。

(三)出版文化与古代小说。汪燕岗著《明代通俗小说出版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届博士论文)对明代通俗小说的出版地及变迁、印刷和装帧、版画插图、经营和流通、出版业对明代通俗小说创作的影响等加以阐述。拙著《明代书坊与小说研究》(中华书局2008年版)探讨明代书坊与小说之间的密切联系。文革红著《清代前期通俗小说刊刻考论》(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以小说出版为中心来考察清代前期小说的发展状况及兴盛原因。

关于建阳、南京、杭州等几大小说刊刻中心,各有专门论述。缪小云著《建阳本小说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8届博士论文)在辑录宋、元、明及清初建阳本小说刊本的基础上,论述建阳小说的刊印历史、特色及其衰落原因。张慧禾《古代杭州小说研究》(浙江大学2007届博士论文)探讨杭州小说的作者、故事场景、题材、结构、语言形态等方面的特点。韩春平著《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研究》(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探讨明清时期南京通俗小说创作与刊刻成就、文化特征与规律,从而凸显南京地域文化与通俗小说创作、刊刻与传播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影响。

关于明清时期小说刊刻家的研究,井玉贵著《陆人龙、陆云龙小说创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顾克勇《书坊主作家陆云龙兄弟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先后对明末清初杭州的文学选评家、小说作家、书坊主陆云龙、陆人龙兄弟的创作及刊刻情况进行阐述。台湾林雅玲著《余象斗小说评点及出版文化研究》(台湾:里仁书局2009年版)则对明代建阳地区重要的小说家兼出版家余象斗的小说评点以及在出版方面的贡献进行专门研究。

(四)商业、城市文化与古代小说。邱绍雄《中国商贾小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意在从小说的角度发掘中国传统的商人文化。罗陈霞著《宋代小说与宋代民间商贸活动》(南开大学2009届博士论文)主要探讨宋代民间商贸活动与宋代小说之关系。邵敏著《明代通俗小说货币描写研究》(苏州大学2010届博士论文)对明代通俗小说中的货币描写进行梳理和分析。杨国明著《晚清小说与近代商业社会》(上海师范大学2003届博士论文)则探讨晚清小说与近代商业社会之间的密切联系。

关于城市文化与古代小说的关系,葛永海著《古代小说与城市文化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在此领域进行分析。邓大情著《广州与上海:近代小说中的商业都会》(上海师范大学2010届博士论文)则对广州与上海这两座小说中的“双城”进行比较,寻找其异同,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深层次文化原因。

(五)民俗、民间文化与古代小说。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著《古典小说与传说》(中华书局2003年版)探讨中国古典小说及其与民间文学的关系等问题。李道和著《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考察民俗和小说的共生互动关系。李稚田著《古代小说与民俗》(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对古典小说开展民俗学研究。韩瑜《唐代小说与唐代民间信仰》(浙江大学2009届博士论文)扣住唐代民间信仰中鬼、怪、神三种角色在唐小说的基本呈现状况,论述了其与唐小说之间的彼此关联。贾海建著《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1届博士论文)勾勒先秦时期山岳信仰的发展历程及特点,分析神怪小说与山岳信仰关系的具体表现。

有些论著结合民俗、风俗文化对具体小说作品进行分析,如徐文军《聊斋风俗文化论》(齐鲁书社2008年版)、刘畅《歧路灯与中原民俗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版)等。

(六)地域文化与小说。赵维平著《明清小说与运河文化》(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阐明运河流域社会生活和明清小说相得益彰的关系。杜贵晨著《齐鲁文化与明清小说》(齐鲁书社2008年版)以有代表性的明清小说为实例,深入探讨齐鲁文化对明清小说的影响。韩洪举著《浙江古代小说史》(杭州出版社2008年版)较为系统地评述浙江小说的发展史。张同利著《长安与唐小说》(南开大学2009届博士论文)意在以丰富的长安资料为基础,论述长安与唐小说的关系。万晴川等著《中国古代小说与吴越文化》(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论述吴越两地历史文化对小说创作思想和艺术构思、文体产生和形成等方面的影响。

(七)科举文化与古代小说。俞钢著《唐代文言小说与科举制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就唐代科举取士的主要途径、唐代进士科的地位与进士群体的形成、唐代文言小说兴盛与进士行卷的关系、唐代科举士子的文学生活与文言小说创作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发展到鼎盛阶段,这在小说创作中得以广泛而充分的体现,科举文化与明清小说之间相互影响,(韩国)金晓民著《明清小说与科举文化的关系》(北京大学2003届博士学位论文)、叶楚炎著《明代科举与明中期至清初通俗小说研究》(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胡海义《科举文化与明清小说研究》(暨南大学2009届博士论文)、王玉超《明清科举与小说》(扬州大学2010届博士论文)等对此加以较为全面、细致的探讨。

(八)婚恋、女性文化与古代小说。陈益源著《小说与艳情》(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对古代小说与艳情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吴存存著《明清社会性爱风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阐述明清时代流行的性爱风气和文学的关系。此书虽非专论小说,但较多的篇幅着眼于小说文本。(美)马克梦著、王维东、杨彩霞译《吝啬鬼、泼妇、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纪中国小说中的性与男女关系》(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探讨中国古代小说作品中的性现象和性文化。李新灿著《女性主义观照下的他者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就古代小说中女性问题加以关注。李明军著《禁忌与放纵——明清艳情小说文化研究》(齐鲁书社2005年版)从明清时期文化思潮的层面对艳情小说进行分析。丁峰山著《明清性爱小说论稿》(大安出版社2007年版)力图挖掘明清性爱小说中反映出来的性心理、性意识及性观念。采用相同或相似视角研究明清小说的还有张廷兴著《明清艳情小说研究》(山东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齐浚著《明清社会思潮与人情小说性爱观研究》(山东大学2005届博士论文)、王引萍著《明清小说女性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楚爱华著《女性视野下的明清小说》(齐鲁书社2009年版)等。

(九)法律、公案文化与古代小说。徐忠明《包公故事:一个考察中国法律文化的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以有关清官包公的各种文学作品为基本材料,结合正史笔记,对于包公故事涉及的“定罪量刑”和司法审判活动,作独到的分析与深入的阐释。吕小蓬《古代小说公案文化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考察古代小说中的公案因素,分析其文学文化价值。尹伊君著《红楼梦的法律世界》(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认为《红楼梦》正是一部中国式法律生活的真实写照。郭建著《非常说法:中国戏曲小说中的法文化》(中华书局2007年版)从法律文化的角度解析近一百种中国戏曲小说中的有关问题。夏启发《明代公案小说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2001届博士论文)、苗怀明《中国古代公案小说史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范正群《清代侠义公案小说研究》(扬州大学2008届博士论文)就古代公案小说进行专门阐述。

(十)其他。

1、服饰文化与古代小说。颜湘君著《中国古代小说服饰描写研究》(上海书店2007年版)以古代小说中的服饰描写为研究对象,揭示其内蕴的文化意义。沈炜艳著《红楼梦服饰文化翻译研究》(百家出版社2011年版)对《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写到服或饰的44回,共173条词语,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2、神秘文化与古代小说研究。万晴川著《命相、占卜、谶应与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就命相、占卜、谶应、巫文化与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进行探讨,万晴川著《巫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赵振祥《巫与中国古代小说》(北方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搜集中国古代小说中有关巫文化的材料,论述巫文化对古代小说的影响。

4、建筑、园林文化与古代小说。孟庆田著《红楼梦和金瓶梅中的建筑》(青岛出版社2001年版)、潘远孝等著《红楼梦花鸟园艺文化解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关华山著《红楼梦中的建筑与园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等就《金瓶梅》、《红楼梦》中的建筑、园林文化进行探讨。

5、海洋文化与古代小说。王青著《海洋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神话与小说》(昆仑出版社2011年版)围绕海洋环境、航海活动和宗教信仰三个方面来讨论海洋文化对中国神话与小说的影响。倪浓水著《中国古代海洋小说与文化》(海洋出版社2012年版)探讨中国古代海洋小说的发展轨迹及其审美模式、古代海洋小说里的东海文化符号、明清海洋小说中的商贾叙事等问题。

6、家族文化与古代小说。王建科《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从叙事学、家庭社会学、主题学及历史文化批评的角度,对元明家庭家族叙事文学的内容及其艺术形成进行研究。梁晓萍著《明清家族小说的文化与叙事》(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分析明清家族小说渊源与创作背景、家族小说中的伦理亲缘关系、家族小说家国同构的社会透视方式、叙事模式等。楚爱华著《从明清到现代家族小说流变研究》(齐鲁书社2008年版)则将研究视角由明清延伸到现代,论述家族小说中的父子、母子、夫妻形象及其关系、房屋建筑及花园的文化意蕴与寓意象征等等。

7、武侠文化与古代小说。冯媛媛著《侠文化在中国古代小说中的嬗变》(陕西师范大学2009届博士论文)重点探讨中国古代侠义小说,对侠义精神在古代小说史上的嬗变作出勾勒。罗立群著《中国剑侠小说史论》(暨南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梳理中国剑侠小说的发展历程,对剑侠小说的概念、剑与剑术文化、剑侠形象、情节模式与时空设置,以及自唐代至当代中国剑侠小说的演变历程进行回顾和阐述。

8、娱乐文化与古代小说。樊庆彦著《古代小说与娱乐文化》(山东大学2008届博士论文)分析古代小说娱乐功能,对古代小说中的娱乐文化加以考论。

9、墓葬文化与古代小说。张玉莲著《墓葬与古小说》(南开大学2009届博士论文)试图在墓葬文化的基础上,对与墓葬相关的古小说做出较为全面系统的解读。

10、小说评点与文化。吴子林著《经典再生产——金圣叹小说评点的文化透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以历史文化视角,对金批《水浒传》进行美学阐释。

11、关于单篇小说名著的文化解读,有以下著述:郭瑞林著《三国演义的文化解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王前程著《三国演义与传统文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沙先贵著《水浒文化解读》(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版)、晏维龙、姚东瑞主编《西游记文化论丛》(第1辑,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施连方、施枫著《饮食·生活·文化:〈西游记〉趣谈》(中国物资出版社2001年版)、王平、李志刚、张廷兴编《金瓶梅文化研究》(华艺出版社2000年版)、杨子华著《金瓶梅文化新解》(金城出版社2010年版)、程良胜著《金瓶梅封建官场文化解读》(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吴晓龙著《〈醒世姻缘传〉与明代世俗生活》(上海师范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俞晓红著《〈红楼梦〉意象的文化阐释》(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俞润生著《红楼梦文化面面观》(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周汝昌著《红楼梦与中华文化》(增订本,中华书局2009年版)、刘世彪著《红楼梦植物文化赏析》(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以上我们对近十年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运用文化学方法的143部论著和博士论文加以分类介绍、评述,现根据其出版年代、研究类别列表如下:

类别年代整体研究儒佛道文化 出版文化商业城市文化民俗民间文化地域文化科举文化婚恋女性文化法律公案文化其他单部小说名著2000332112001422121200221〛12003111111200421121111200524131200617〛1420073112211200834412142009111121214320102412111201131412012131〛31合计2237967551072213

总的看来,自2000年至2012年共13年的时间里,古代小说研究中运用文化学方法呈现以下一些特点:

(一)研究成果数量多,涉及的范围广泛,显示出在古代小说研究中文化学方法已经得到广泛认同,并普遍运用于研究实践。由上文可知,从2000年到2012年,每年出版的相关专著和博士论文分别为:10、12、4、6、10、11、13、11、19、17、12、9、9,平均每年11部(篇),数量相当可观。从研究成果涉及的范围来看,涉及到整体研究、儒佛道文化、出版文化、商业、城市文化、民俗、民间文化、地域文化、科举文化、婚恋、女性文化、法律、公案文化、服饰文化、神秘文化、中西文化交流、建筑、园林文化、海洋文化、家族文化、武侠文化、娱乐文化、墓葬文化等很多方面,涉及的范围很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143部(篇)著作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已正式出版或尚未出版的博士论文,这表明在古代小说研究队伍之中,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博士关注并运用文化学方法研究古代小说,这给进入21世纪以后的古代小说研究带来生机和活力,使我们有理由对古代小说研究的前景、对于古代小说研究中文化学方法的进一步发展充满希望与期待。

(二)部分古代小说名著与文化的关系成为关注的热点。据笔者统计,在以上143部(篇)著作中,专论《红楼梦》与古代文化的著作最多,达12部(篇),其次是《西游记》和《金瓶梅》,分别为5部(篇),《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分别为2部(篇),《歧路灯》、《醒世姻缘传》、《阅微草堂笔记》分别为1部(篇)。作为经典名著,《红楼梦》、《西游记》和《金瓶梅》等得到研究者的青睐。相比之下,《水浒传》等名著与文化的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发掘。

(三)围绕古代小说与文化开展的学术交流相当活跃。近年来关于《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红楼梦》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专题讨论会议较多。这类会议的召开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促进当地旅游文化和经济发展的目的,但是在客观上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扩大了古代小说名著的影响。

就综合性的古代小说与文化学术会议而言,2011年3月,暨南大学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心与《文学遗产》编辑部联合主办“跨文化视野下中国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这是新时期以来第一次在广州召开的古代小说学术研讨会,与会代表围绕文化视野与古代小说研究这一主题展开热烈讨论。2011年10月,《明清小说研究》编辑部和内江师范学院、中国古代小说网联合举办“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类似的古代小说研讨会的召开,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古代小说研究的视野,加强了学术交流。

随着古代小说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队伍不断扩大,文化学研究方法受到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下面,笔者就古代小说研究中运用文化学方法的价值、意义以及应注意的问题作简要论述。

(一)古代小说研究中运用文化学方法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助于突破学科划分过细的弊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多学科之间的综合研究,拓展古代小说研究的视野。

以往古代小说研究过于偏重内部研究,而忽视了小说的外部研究。重视作家生平考证、作品的文本分析、主题、叙事等。运用文化学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拓展研究视野,进一步了解小说作家生活的外部环境,了解小说作品产生的独特的社会背景、文化氛围。试以唐代小说《周秦行纪》为例,这是一篇以第一人称创作的小说,也是一篇打破时空限制,带有一定荒诞色彩的小说。小说描写唐代牛僧孺与汉文帝母亲薄太后、汉代戚夫人、王昭君、西晋绿珠、南朝潘淑妃、唐代杨贵妃等人相遇、宴饮、诗词唱和的故事。作者署名牛僧孺。《周秦行纪》面世之后,李德裕写过一篇《周秦行纪论》,进一步指证牛僧孺是《周秦行纪》的作者,对牛僧孺提出严厉批评。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篇小说称唐德宗为“沈婆儿”,称皇太后为“沈婆”,为什么牛僧孺敢这么大胆?作者为什么要在作品中蔑视皇帝及皇太后?我们如果联系唐代的政治现实,就可以得到答案。这篇小说与贯穿中晚唐的政治斗争——牛李党争密切相关,它是李党的领袖人物李德裕指使门客韦瓘所撰,托名牛僧孺。韦瓘在小说中借牛僧孺之口,把德宗称为“沈婆儿”,将皇太后称为“沈婆”,以小说攻击政治对手。只有了解中晚唐独特的政治文化生态,才能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小说的创作背景和创作动机。

2、可以拓展古代小说研究的创新思维。古代小说研究中运用文化学方法,把小说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下,进行整体的、全方位的考察,往往可以得出新颖独到的见解。试以蒲松龄《聊斋志异》为例,关于《聊斋志异》的创作动机,孤愤说影响较大。蒲松龄在十一岁时开始随父读书,开始了漫长的科举征途。顺治十五年,十九岁的蒲松龄参加县、府、道考试,均为第一,补博士弟子员。但是后来屡试不中,终其一生也没有考中举人、进士。

关于蒲松龄一生屡试不中的原因,他自己归咎于不识八股的“盲眼”考官与毫无公道可言的科场腐败,事实上并非如此。蒲松龄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保存至今,即《聊斋制艺》,共收23篇八股文。通过考察蒲松龄《聊斋制艺》可知,他一生屡试不中的主要原因不是“盲眼”考官与科场腐败,而是因为所撰八股文不符合清代科举考试的衡文标准。我们通过阅读蒲松龄的《聊斋制艺》,结合清代的科举文化进行分析,使我们对《聊斋》的“孤愤说”有了更为具体、深入的了解,得出较为新颖的结论。

3、文化学研究方法的运用有助于深入了解特定时代小说作家的心理状态。分析古代小说作家作品,离不开作家生活的时代,运用文化学研究方法,结合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全面了解小说作家的思想和心理。例如,中晚唐时期以唐玄宗以及开元、天宝为创作背景的小说很多,小说集如《明皇杂录》、《次柳氏旧闻》、《开元天宝遗事》、《开天传信记》、《高力士外传》、《安禄山事迹》等,单篇小说如《长恨歌传》、《东城老父传》等等,这些作品描写玄宗一生的传奇经历、描写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盛赞开元盛世气象,充分体现出作家的怀旧心态。为什么中晚唐小说创作中会出现这种现象?这是因为中唐以后,中央集权受到严重削弱,藩镇势力割地自据,边境地区又屡受外族侵扰,对于生活在这种内忧外患时期的小说作家而言,开元盛世是一个令人神往的时期,因此,他们在小说中不遗余力地加以描写。结合中晚唐社会现实和文化背景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了解当时文人的文化心态。

(二)中国文学史研究中运用文化学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写成文化史或历史学的论文。古代小说研究中运用文化学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考察小说与其他学科的关系,来寻求古代小说研究的突破和创新。然而,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最终应回归到文学本位,要以小说文本为基础,不能孤立地从事小说的外部研究,脱离文本,避免写成文化史或历史学的论文。

2、注意材料与理论相结合。老一辈学者治学相当注重材料的使用,尤其重视新材料的发现与运用。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据法”,将“地下发现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材料”二者互相释证,以达到考证古史的目的。自上世纪末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文学研究领域,有些论者往往热衷于方法论的探讨,而忽视了材料与理论的结合,这是很片面的。所以,我们在古代小说研究中提倡文化学方法论的同时,在注重宏观研究、注重理论研究之际,不能忽视文献材料,要尽可能地做到材料与理论相结合。

综上所述,笔者就近十年来古代小说研究中文化学方法的运用状况加以阐述。随着研究范围的不断拓展,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文化学的研究方法会更加趋于科学、规范,并将推动古代小说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①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四章《艳诗及悼亡诗》所附《读莺莺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新1版,第112页。

② 这里说明几个问题:1、本文的统计数字以正式出版的论著和未见出版的博士论文为中心,单篇论文和硕士论文不在统计之列。2、已经出版的博士论文,按专著统计,不再重复计算。3、2000年之前出版的专著,在2000—2012年之内重版,一并纳入统计范围。

③ [清]蒲松龄《聊斋制艺》,收入盛伟编校《聊斋全集》卷十,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

④ 参照胡海义《科举文化与明清小说研究》第五章《聊斋制艺对〈聊斋志异〉的影响》,暨南大学2009届博士论文。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编号:12YJA751009)、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GD12XZW11)、广东省教育厅2012年度育苗工程项目(编号:2012WYM_0028)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博士论文出版社小说
我等待……
那些小说教我的事
今日華人出版社有限公司
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博硕士论文计量分析
博士论文贵在有创见
石油工业出版社
台湾地区莎士比亚研究的一点启发与反思——读《从纯真年代到理论年代:检视国内莎士比亚研究的硕博士论文》一文有感
国家图书馆如何加强博士学位论文的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