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北川,仇建华,徐翠云
(西安航空学院 车辆与医电工程系,陕西 西安 710077)
大学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研究与思考
邓北川,仇建华,徐翠云
(西安航空学院 车辆与医电工程系,陕西 西安 710077)
职业倦怠存在于各行各业,大学青年教师由于年轻、受教育程度高、期望值高、自我完善意识强等特点,他们的职业倦怠问题表现及解决途径等也相对复杂。通过社会、组织(高校)、青年教师个人、学生等多个角度分析,发现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根源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
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发展到大众化教育,高校规模不断扩大,青年教师队伍也不断壮大。同时,大学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也日益突出,一定程度地影响到教学工作乃至大学生的教育培养工作。
职业倦怠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费登伯格1974 年提出,他认为,职业倦怠是对工作中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 职业倦怠是由情绪衰竭、人格解体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三个方面构成。教学工作是一种长期重复的工作, 教师要面对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因而教师是职业倦怠的高发人群。 而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由于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而体验到的一种极端反应,是教师在长期压力体验下所产生的情绪、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因此分析和解决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成为构建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创建和谐校园、培养合格大学生的当务之急。
现在的大学青年教师多是刚毕业的研究生,学历层次高、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成就动机强、专业基础厚实、善于接受新知识,但他们中的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师范教育(尤其理工类院校),对教师职业知识了解较少,存在着角色适应困难、自我职业发展意识薄弱等现象。他们入职后的成长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有具体不同要求和表现。
(一)入职适应阶段
入职适应阶段是指高校青年教师参加工作的第一和第二年。在该阶段,青年教师的普遍特征为努力转变角色适应岗位、注重培养自己的教学能力以及初步发展自己的科研能力。这个阶段是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良好的职业态度的关键时期。由于刚进入教师行业,从职业倦怠构成的三个方面因素来看,其主要问题及表现:一是不能尽快实现角色转换,显得工作忙乱,手足无措,感觉工作力不从心,易急躁;二是对教学过程、方法、环节及教学重点不熟悉,教学效果欠佳导致自信心不强;三是感觉教学任务相对繁重,忙于应付,缺乏条理性;四是由于角色转换不彻底,教书育人意识不强,较难受到学生的认可,存在挫败感。
(二)蓄势发展阶段
蓄势发展阶段是指高校青年教师参加工作的第三至第七年。在该阶段,青年教师的普遍特征为变简单适应发展到主动寻求发展,熟练驾驭课堂教学,初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积累了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对科研开始产生浓厚的兴趣,基本具备承担科研项目的能力。经过适应阶段,青年教师对教学工作基本适应,角色转换也已完成,其间主要问题和表现:一是工作基本稳定,生活压力日益显现,受到环境影响及攀比心理,对福利待遇会感到不满,产生失落感;二是由于竞争压力,对高一级职称和高一级学历进修的渴望增强,出现自身提高与当前工作的均衡问题;三是由于个人能力不同,同资历教师会逐步在职称、荣誉等方面出现差距,容易出现挫败感和心理不平衡;四是开始逐步承担科研任务,有畏难情绪;五是由于教学、科研、生活压力,容易使青年教师处于身体亚健康状态。
(三)最佳创造阶段
高校青年教师在参加工作八年以后步入最佳创造阶段。在本阶段,青年教师掌握了教学主动权,成为学科教学骨干;形成了较完整的认知结构,对科研产生了浓厚兴趣,明确了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研究方向,并积累了一定的教学和科研成果。这一阶段主要问题和表现:一是工作压力及生活压力大,工作中易情绪化;二是着力于获得本学科前沿知识及专业技能提高、高一级的学历进修和学习进修机会,在竞争压力下,易产生气馁状况。
大学青年教师虽然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和职业倦怠情况,但从职业倦怠构成的三个方面因素来看归根结蒂都基于其个人学习、生活、工作环境的氛围与影响(如图1)。
(1)个人原因。由于性格差异,存在青年教师性格是否适应教育工作的问题。尤其在初入职场阶段,有的人不能很快实现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产生角色冲突;同时由于学习生活、工作的环境发生变化,人际关系也相对复杂多样,不能很好处理;另外,参加工作后需要独立生活,面临婚嫁、个人生活质量的保障等等压力。
(2)社会原因。随着社会及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的竞争也日益激烈,高校及教师的优胜劣汰也是必然,昔日的铁饭碗已不复存在,职业危机感增强;国家、社会对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势必促进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这些宏观的要求具化到教师个人,意味着竞争的加强、社会地位的压抑、生存空间的狭小。
(3)组织方面。个人存在于组织,青年教师的福利待遇、专业发展、事业的成就感等等都依托高校组织得以实现和发展。因此高校的整体环境和氛围及相关政策也成为青年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因素之一。
(4)学生方面。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教师教学质量的一面镜子。由于大学扩招、学生水平与能力参差不齐,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青年教师往往缺乏教学经验,教学效果达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使青年教师成就感缺失,易产生倦怠情绪。
图1 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模型
基于青年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为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职业倦怠构成的三个因素作为抓手,追本溯源,提高青年教师能力与素质,尽量解决青年教师的各种负担或忧虑。
(1)社会要树立教育是立国之本、百年大计的意识和信念,认真落实《教师法》等相关教育法律,形成尊师重教的氛围,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并持之以恒。
(2)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创造积极向上、有利公平竞争的环境,构建合理的教师发展平台;建立健全教师职业发展规划制度及科学民主的科研学术环境,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协同发展;建立以教师发展为导向的分类考核评价制度,对青年教师实施发展性、激励性评价机制;科学制定系统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营造良好的组织氛围和环境。充分调动青年教师的从业积极性。
(3)高校要把好教师录用关。重点从心理、素质、能力方面综合选才,招录适合从事教育工作的优秀人才。
(4)高校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师德教育和价值观、理想信念教育。避免青年教师受社会不良思潮影响,出现价值取向错位,进而使教育走向偏颇。
(5)高校要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心理辅导和帮助。面对各种竞争压力及社会环境影响,教师心理状态也在不断变化,心理问题会长期存在。高校应建立健全相关组织机构,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避免各类极端事件的出现。
(6)青年教师个人应加强自身修养,增强自我认知,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扩大交际范围,提高沟通表达能力,加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不断适应新的压力和挑战,增强自信心。
(7)青年教师应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通过不断努力,虚心请教、学习,积累知识与经验,工作中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
(8)高等教育已经是大众化教育,教师应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应该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这样会取得较好地教育效果和回报,有利于增强成就感。
(9)青年教师应该培养多种兴趣爱好,一方面可以陶冶情操;另一方面可以涉猎多方面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
(10)倡导尊重知识、尊敬师长的思想。教育学生在老师的教育、指导下,认真学习、健康成长,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通过社会、组织(高校)、青年教师个人、学生等多个角度分析,发现青年教师职业倦怠问题的根源并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相关各方为了共同的教育目标,齐心协力,一定会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青年教师的职业倦怠状况也会得到极大的改善,使青年教师轻装上阵,完成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1] 刘尧.大学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研究纵观[J].大学,2009(7/8):54-56.
[2] 张忠华,桑瑜.对大学青年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反思[J].高校教育管理,2012(5):71-75.
[3] 宋海英.高校大学英语青年教师职业倦怠成因与缓解对策[J].新乡学院学报,2011(4):197-199.
[4] 刘凌,黄子响.高校青年教师价值取向偏移的动因及引导[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12):63-64.
[5] 傅美芳,朱坚.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压力现状与缓解策略探讨——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9(5):116-119.
[6] 张素罗.基于成长阶段性需求的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机制研究——对河北农业大学的调查与思考[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12(5):117-120.
[7] 马海良,吴庆平.基于职业倦怠角度谈高校青年教师的心理素质优化[J].社科纵横,2009(4):37-38.
[8] 孙启隆,于萍.论高校青年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01-102.
[9] 李宝富,周 昕.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内涵与途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8):89-91.
[责任编辑、校对:东艳]
Research&ThinkingonJobBurnoutofYoungTeachersofUniversities
DENGBei-chuan,QIUJian-hua,XUCui-yun
(Vehicle & Med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7, China)
Job burnout exits in all industries. Young teachers of universities are especially striking in job burnout due to features such as long schooling, high expectation, and strong awareness of self-improvement. Through analysis from perspectives such as society, organization, young teachers themselves, and students,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over the source of job turnout and explore means to solve the problem.
young teachers; job turnout; research
2013-09-06
邓北川(1965-),男,四川仁寿人,副教授,从事师生思想教育与管理工作。
G443
A
1008-9233(2013)06-0007-03